諸王侍讀宣議郎守右清道率府長史 張守節上
論史例
古者帝王右史記言,左史記,言尚,春秋。太史公兼之,故名曰史記。并採六家雜說以成一史,論君臣父夫妻長㓜之序,天地山川國邑名號殊俗物類之品。太史公作史記,起黄帝、高陽、高辛、康堯、虞舜、夏、殷、周、秦,訖于武帝天四年,合千四百一十年。作本紀十,象歲十月。作表十,象天之剛柔十[00029]日,以記封建丗代終始。作八,象一歲八節,以記天地日月山川禮樂。作丗家十,象一月十日,十輻共一轂,以記丗禄之家輔弼股肱之臣忠孝得失。作列傳七十,象一行七十日,言七十者舉全數。餘日象閏餘,以記王侯將相英賢畧立功名於天下,可序列。合百十篇,象一歲十月及閏餘。而太史公作此五品,廢一不可,以統理天地,勸奬箴誡,後之楷模。
論注例[00030]
史記文與古文尚同者,則取孔安國注。若與伏生尚同者,則用鄭玄、王肅、馬融所釋。與傳同者,取杜元凱、服虔、何休、賈逵、范甯等注。與禮、論語、孝經同者,則取鄭玄、馬融、王肅之注。與韓詩同者,則取毛傳、鄭箋等釋。與周易同者,則依王氏之注。與諸諸史雜及先儒解釋善者,而裴駰並引注。徐中散作音訓,校集諸本異同,或義理可通者,稱「一本云」、「一本云」,自是别記異文,裴氏亦引之注。
論字例[00031]
史文字相承已久,若「悅」字作「說」,「閑」字作「閒」,「智」字作「知」,「汝」字作「女」,「早」字作「蚤」,「後」字作「后」,「旣」字作「漑」,「勑」字作「飭」,「制」字作「剬」,此之般流,縁古少字通共用之。史本有此古字者,乃好本。程邈變篆隸,楷則有常,後代作文,隨時改易。衞宏官數體,呂忱或字多奇,鍾王等家以能法,致令楷文改變,非復一端,咸著秘,傳之歷代。字體乖日久,其「黼黻」之字法從「黹」,丁履反今之史本則有從「耑」,音端秦本紀云「天賜孝公𦓞?𦓗?」,鄒誕生音甫弗,而鄒氏之前史本已從「耑」矣。如此[00032]之類,並即依行,不可更改。若其「黿鼉」從「龜」,「辭亂」從「舌」,「覺學」從「與」,「泰恭」從「」,「匱匠」從「走」,「巢薻」從「果」,「耕籍」從「禾」,「席」下「帶」,「美」下「」,「裒」下「衣」,「極」下「點」,「析」旁著「片」,「惡」上安「西」,「餐」側出「頭」,「離」邊作「禹」,此之等類例,直是訛字。「寵」勑勇反字「竉」;「錫」字「鍚」;音陽以「支」章移反代「文」,問分反將「旡」混「无」。若茲之流,便成兩失。
論音例
史文與傳諸同者,劉氏並依舊本音。至如太史公改五帝本紀「便章百姓」「便程東作」「便程南譌」「便程西成」「便在伏物」,咸依字讀之。太史[00033]變尚文者,義理特美,或訓意改其古澀,何煩如劉氏依尚舊音。斯例蓋多,不可具録,著在正義,隨文音之。君宜詳其理,庶明太史公之達學。然則先儒音字,比方音。至魏秘孫炎始作反音,未甚切。今並依孫反音,以傳後學。鄭康成云:「其始之,倉卒無字,或以音類比方,假借之,趣於近之而已。受之者非一邦之人,其鄉同言異,字同音異,於茲遂生輕重訛謬矣。」然方言差别固自不同,河北、江南㝡鉅異,或失在浮清,或滯於重濁。今之取捨,冀除茲弊。[00034]夫質有精麤,謂之「好惡」,並如字心有愛憎,稱「好惡」,並去聲當體則「名譽」,音預情乖則曰「毀譽」。音餘自壞乎怪反壞徹上音怪自斷徒緩反,自去離也;刀斷端管反,以刀割令相去也。耶也奢反,未審之辭也;亦且反,助句之語也。復音伏,又扶富反,重也。過古卧反,越度也。解核買反,自散也。閒紀莧反,隟也。畜許又反畜許六反,養也。先蘇前反仙屑然反尤羽求反侯胡溝反治、持並音直之反。之止而反脂、砥、祗並音旨夷反。惟、維、遺、唯並音以佳反;怡、貽、頤、詒並音與之反;夷、寅、彝、姨並音以脂反。私息脂反綏、雖、睢、荾並音息遺反;偲、司、伺、絲並音巨支反。巵、枝、祇、肢並音章移反;祇、歧並音巨支反。其、期、旗、棊、踑並音渠之反;祈、頎、旂、幾、畿並音渠希反。僖、[00035]熙、嬉、嘻並音許其反;希、晞、睎、稀並音虚幾反。霏、妃、菲、騑並音芳非反;飛、非、扉並音匪肥反。尸、屍、蓍並音式脂反;詩書之反。巾居人反斤、䈥舉欣反篇、偏並音芳連反。穿詳連反里、李、裏並音良止反。至、贄並脂利反;志之吏反利、涖並力至反;吏力置反寺、嗣、飼並辭吏反;字、牸並疾置反;自疾二反置、致、躓、鷙並陟利反。器去冀反氣去旣反亟去吏反冀、穊几利反旣居未反覆敷救反,又敷福反;副敷救反富、鍑並府副反。若斯清濁,實亦難分;博學碩材,乃有甄異。此例極廣,不可具言。庶後學士,幸留意焉。
音字例[00036]
文或相似,音或有異。一字單録,乃恐致疑。兩字連文,檢尋稍易。若音上字,言「上」别之。所音下字,乃復「下」。有長句在,文中須音,則題其字。
發字例
古字少,假借蓋多。字或數音,觀義點發,皆依平上去入。若發平聲,每從寅起。一字四音者,同聲異喚,一處共發,恐難辯别。故畧舉四十字,如字初音者皆正字,不須點發。
畜許六反,養也。又許救反,六畜也。又他六反,聚也。從訟容反,隨也。又縱容反,南北長也。又徂容反,又子勇反,相勸也。又從用反,侍從也。又足用反,恣也。數色具反,曆數、術數也。又色五反,次第也。又色角反,頻也。傳[00037]逐戀反,書傳也。又逐全反,相付也。又張戀反,驛也。卒子律反,卒終也。又蒼忽反,急也。尊忽反,兵人也。字體各别不辯,故發之也。辟君也,徵也。又頻亦反,罪也,開也。疋亦反,邪也。又疋豉反,諭也。又音避,隱也。又普覓反,辟歷也。施書移反,張也。又式豉反,與也。又羊豉反,延也。間紀閑反,隟也。又紀莧反,間也。又莧間反,靜也。射蛇夜反,射也。又神亦反,音石。夏胡馬反,禹號也。又胡嫁反,春夏也。又格雅反,陽夏縣也。復符富反,重也。又音伏也。又音福,除役也。重直拱反,尊也。直龍反,疊也。又直用反,累也。適聖石反,寛也,之也。又丁歷反,大也。又張革反,責也。又音敵,當也。汜音祀,水在成臯。又音凡,邑名,在襄城。又孚劒反,爲水,在定陶,高帝即位處也。又音夷,楚人呼土爲汜橋。樂音岳,謂音樂也。又音洛,歡也。又音五教反,好也,情願也。覆敷富反,蓋也。又敷福反,再也。恐曲用反,疑也。又丘拱反,懼也。惡烏各反,麤也。又烏路反,憎也。又音烏,謂於何也。斷端管反,有物割截也。又段緩反,自相分也。又端亂反,斷疑事也。解佳買反,除結縛也。又核買反,散也。又佳債反,怠墮也。又核詐反,縫解。幾音機,庶幾也。又音祈,近也。又音記,亦冀望字也。又音紀,録也。過[00038]光卧反,度也,罪過也。又音戈,經過也,度前也。率所律反,平例也,率伏也,又音類也。又音刷,徐廣云率即斂也。又音色類反,將帥也。屈丘勿反,曲也。又君勿反,姓也。又羣勿反,盡也,強也。上時讓反,位也。元在物之上。又時掌反,自下而上。王于方反,人主也。又于放反,覇王也,又盛也。長直良反,久也。又張丈反,長上也。藉才昔反,名籍也,又薦藉也。又租夜反,即借也。培勃回反,補也。又蒲內反,板也。勝音升,又式證反。難乃丹反,艱也。乃旦反,危也。使所里反,又所吏反。相息羊反,又息匠反。沈針甚反,又針禁反,又直今反,又沈禁反,厭沒也。任入今反,又入禁反。棺音官,又古玩反,又古患反,斂之也。造曹早反,七到反,至也。妻七低反,切帝反。費非味反,用也。又音祕,邑也。扶味反,姓也。
諡法解
惟周公旦、太公望開嗣王業,建功于牧野,終將葬,乃制諡,遂叙諡法。諡者,行之迹;號者,功之表;[00039]古者有大功,則賜之善號以爲稱也。車服者,位之章。是以行受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名謂號諡。
民無能名神。不名一善。
一德不懈簡。一不委曲。
靖民則法皇。靖安。
平易不訾簡。不信訾毀。
德象天地帝。同於天地。
尊賢貴義恭。尊事賢人,寵貴義士。
仁義所往王。民往歸之。
敬供上恭。供奉也。[00040]
立志及衆公。志無私也。
尊賢敬讓恭。敬有德,讓有功。
執應八方侯。所執行八方應之。
旣過能改恭。言自知。
賞慶刑威君。能行四者。
執堅固恭。守正不移。
從之成羣君。民從之。
愛民長弟恭。順長接弟。
揚善賦簡聖。所稱得人,所善得實,所賦得簡。
執禮御賓恭。迎待賓也。[00041]
敬賓厚禮聖。厚於禮。
芘親之闕恭。修德以蓋之。
照臨四方明。以明照之。
尊賢讓善恭。不專己善,推於人。
譖訴不行明。逆知之,故不行。
威儀悉欽。威則可畏,儀則可象。
經緯天地文。成其道。
慮靜民定。思樹惠。
道德博聞文。無不知。
純行不爽定。行一不傷。[00042]
學勤好問文。不恥下問。
安民慮定。以慮安民。
慈惠愛民文。惠以成政。
安民法古定。不失舊意。
愍民惠禮文。惠而有禮。
辟地有德襄。取之以義。
賜民爵位文。與同升。
甲冑有勞襄。亟征伐。
綏柔士民德。安民以居,安士以事。
心畏忌僖。思所當忌。[00043]
剛彊直理武。剛無欲,強不屈。懷忠恕,正曲直。
質淵受諫釐。深故能受。
諫爭不威德。不以威拒諫。
有罰而還釐。知難而退。
威彊敵德武。與有德者敵。
温柔賢善懿。性純淑。
克定禍亂武。以兵征,故能定。
心能制義度。制事得宜。
刑民克服武。法以正民,能使服。
聦明叡哲獻。有通知之聦。[00044]
夸志多窮武。大志行兵,多所窮極。
知質有聖獻。有所通而無蔽。
安民立政成。政以安定。
五宗安之孝。五丗之宗。
淵源流通康。性無忌。
慈惠愛親孝。周愛族親。
温柔好樂康。好豐年,勤民事。
秉德不回孝。順於德而不違。
安樂撫民康。無四方之虞。
協時肇享孝。協合肇始。[00045]
合民安樂康。富而教之。
執心克莊齊。能自嚴。
布德執義穆。故穆穆。
資輔共就齊。資輔佐而共成。
中情貌穆。性公露。
甄心動懼頃。甄精。
容儀恭美昭。有儀可象,行恭可美。
敏以敬慎頃。疾於所慎敬。
昭德有勞昭。能勞謙。
柔德安衆靖。成衆使安。[00046]
聖聞周達昭。聖聖通合。
恭己鮮言靖。恭己正身,少言而中。
治而無眚平。無災罪也。
寛樂令終靖。性寛樂義,以善自終。
執有制平。不任意。
威德剛武圉。禦亂患。
布剛治紀平。施之政事。
彌年壽考胡。久也。
由義而濟景。用義而成。
保民耆艾胡。六十曰耆,七十曰艾。[00047]
耆意慮景。耆,強也。
布義行剛景。以剛行義。
追補前過剛。勤善以補過。
清白守節貞。行清白執志固。
猛以剛果威。猛則少寛。果,敢行。
慮克就貞。能大慮非正而何。
猛以彊果威。強甚於剛。
不隱無屈貞。坦然無私。
彊義訅正威。問正言無邪。
辟土服遠桓。以武正定。[00048]
治典不殺祁。秉常不衰。
克敬動民桓。敬以使之。
慮行節孝。言成其節。
辟土兼國桓。兼人故啟土。
治民克盡使。克盡無恩惠。
能思辯衆元。别之,使各有次。
好和不爭安。生而少斷。
行義說民元。民說其義。
道德純一思。道大而德一。
始建國都元。非善之長,何以始之。[00049]
省兆民思。大親民而不殺。
主義行德元。以義爲主,行德政。
外內思索思。言求善。
聖善周聞宣。聞,謂所聞善事也。
追悔前過思。思而能改。
兵甲亟作莊。以數征爲嚴。
行中外慤。表裏。
叡圉克服莊。通邊圉,使能服。
狀古述今譽。立言之稱。
勝敵志強莊。不撓,故勝。[00050]
昭功寧民商。明有功者。
死於原野莊。非嚴何以死難。
克殺秉政夷。秉政不任賢。
屢征殺伐莊。以嚴釐之。
安心好靜夷。不爽政。
武而不遂莊。武功不成。
執義揚善德。稱人之善。
柔質慈民惠。知其性。
慈仁短折懷。短未六十,折未三十。
愛民好與惠。與謂施。[00051]
述義不克丁。不能成義。
夙夜警戒敬。敬身思戒。
有功安民烈。以武立功。
秉德尊業烈。
合善典法敬。非敬何以善之。
剛克伐翼。伐功也。
剛德克就肅。成其敬使爲終。
思慮深遠翼。小心翼翼。
執心決斷肅。言嚴果。
外內貞復白。正而復,終始一。[00052]
不生其國聲。生於外家。
不勤成名靈。任本性,不見賢思齊。
未家短折。未家,未娶。
死而志成靈。志事不𠫤命。
愛民好治戴。好民治。
死神能靈。有鬼不爲厲。
典禮不愆戴。無過。
亂而不損靈。不能以治損亂。
短折不成殤。有知而夭殤。
好祭鬼怪靈。瀆鬼神不致遠。[00053]
隱拂不成隱。不以隱括改其性。
極知鬼神靈。其智能聦徹。
不顯尸國隱。以間主國。
美堅長隱。美過其令。
殺戮無辜厲。
官人應實知。能官人。
愎佷遂過剌。去諫曰愎,反是曰佷。
肆行勞祀悼。放心勞於淫祀,言不修德。
不思忘愛剌。忘其愛己者。
年中早夭悼。年不稱志。[00054]
蚤孤短折哀。早未知人事。
恐懼從處悼。從處,言險圮。
恭仁短折哀。體恭質仁,功未施。
凶年無穀荒。不務耕稼。
好變動民躁。數移徙。
外內從亂荒。家不治,官不治。
不悔前過戾。知而不改。
好樂怠政荒。淫於聲樂,怠於政事。
怙威肆行醜。肆意行威。
在國遭憂愍。仍多大喪。[00055]
壅遏不通幽。弱損不凌。
在國逢囏愍。兵寇之事。
蚤孤鋪位幽。鋪位即位而卒。
禍亂方作愍。國無政,動長亂。
動祭亂常幽。易神之班。
使民悲愍。苛政賊害。
柔質愛諫慧。以虚受人。
貞心度匡。心正而用察少。
名實不爽質。不爽言相應。
德正應和莫。正其德,應其和。[00056]
温良好樂良。言其人可好可樂。
施勤無私類。無私,唯義所在。
慈和徧服順。能使人皆服其慈和。
果慮果遠明。自任多,近於專。
博聞多能憲。雖多能,不至於大道。
嗇於賜與愛。言貪恡。
滿志多窮惑。自足者必不惑。
危身奉上忠。險不辭難。
思慮不爽厚。不差所思而得。
克威捷行魏。有威而敏行。[00057]
好內遠禮煬。朋淫於家,不奉禮。
克威惠禮魏。雖威不逆禮。
去禮遠衆煬。不率禮,不親長。
教誨不倦長。以道教之。
內外賓服正。言以正服之。
肇敏行成直。始疾行成,言不深。
彰義揜過堅。明義以蓋前過。
䟽遠繼位紹。非其弟過得之。
華言無實夸。恢誕。
好廉自克節。自勝其情欲。[00058]
逆天虐民抗。背尊大而逆之。
好更改舊易。變故改常。
名與實爽繆。言名美而實傷。
愛民在刑克。道之以政,齊之以法。
擇善而從比。比方善而從之。
除殘去虐湯。
隱,哀。景,武。施德文。除惡武。辟地襄。服遠桓。剛克僖。施而不成宣。惠無內德平。亂而不損靈。由義而濟景。餘皆象。以其所爲諡象其事行。和,會。勤,勞。遵,修。爽,。肇,始[00059]。怙,恃。享,祀。胡,。秉,順。就,會。錫,與。典,常。肆,放。康,虚。叡,聖。惠,愛。綏,安。堅,長。耆,彊。考,成。周,至。懷,思。武,法。布,施。敏,疾,速。載,。彌,文。以前周諡法。周代君王並取作諡,故全寫一篇,以傳後學。
地理志云:「本秦京師內史。」顏師古云:京師,天子所居畿內也。秦并天下,改立郡縣,而京畿所統,時號內史,言其在內,以别於諸郡守也。百官表云:內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師。景帝二年,分置左內史、右內史。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京兆尹,左內史名馮翊。主爵中尉,秦官,掌列侯。景帝六年,更名都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右扶風,治內史,與左馮翊、京兆尹,是爲三輔也。
秦地於天官東井、輿鬼之分壄,其界自弘農故[00060]關以西,京兆、扶風、馮翊、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天水、隴西;南有巴、蜀、廣、犍、武都;西有金城、武威、張掖、酒泉、敦煌;西南有牂牁、越嶲、益州。
魏地觜觿、參之分壄。其界自高陵以東,盡河東、河內;南有陳留及汝南之召陵、㶏彊、新汲、西華、長平,潁川之舞陽、郾陵,河南之開封、中牟、陽武、酸棗、卷。卷,去權反。
周地柳、七星、張之分壄。今之河南洛陽、穀城、平隂、偃師、鞏、緱氏。
韓地角、亢、氐之分壄。韓分晉,得南陽郡及潁川[00061]之父城、定陵、襄城、潁陽、潁隂、長社、陽翟、郟;東接汝南,西接弘農,得新安、宜陽、鄭,今河南之新鄭及成皐、滎陽,潁川之崇高、陽城。
趙地昴、畢之分壄。趙分晉得趙國,北有信都、真定、常山,得涿郡之高陽莫州鄉;東有廣平、鉅鹿、清河、河間,得渤海郡之東平舒、中邑、文安、東州、成平、章武,河以北;南至浮水、繁陽、內黄、斥丘;西有太原、定襄、雲中、五原、上黨。
燕地尾、箕之分壄。召公封於燕,後十六丗與六國俱稱王。東有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西有[00062]上谷、代郡、鴈門;南有涿郡之易、容城、范陽;北有新成、故安、涿縣、良鄉、新昌及渤海之安次,樂浪、玄菟亦宜屬焉。
齊地虚、危之分壄。東有菑川、東萊、瑯耶、高密、膠東;南有泰山、城陽;北有千乘、清河以南,渤海之高樂、高城、重合、陽信;西有濟南、平原。
魯地奎、婁之分壄。東至東海;南有泗水,至淮得臨淮之下相、睢陵、僮、取慮。
宋地房、心之分壄。今之沛、梁、楚、山陽、濟隂、東平及東郡之須昌、壽張,今之睢陽。[00063]
衞地營室、東壁之分壄。今之東郡及魏郡之黎陽,河內之野王、朝歌。
楚地翼、軫之分壄。今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陽、武陵、長沙及中、汝南郡,後陳、魯屬焉。
吳地斗、牛之分壄。今之會稽、九江、丹陽、豫章、廬江、廣陵、六安、臨淮郡。
粵地牽牛、婺女之分壄。今蒼梧、鬱林、合浦、交阯、九真、南海、日南。
以前是戰國時諸國界域,及相侵伐,犬牙深入,然亦不能委細,故畧記之,用知大畧。[0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