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部·纪传类
隋书八十五卷
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簡介】隋書,唐貞觀朝官修正史。其書述隋代三十八載興亡,兼載梁、陳、北齊、北周典制,堪稱六朝文獻之總匯。其文風簡淨峻切,論贊多出魏徵手筆,如高祖紀後論「其始也勤,其終也怠」,直揭治亂之機。然宋人晁公武指其「頗涉隱諱」,于唐室先世在隋事蹟多所回避。【撰述】隋書,唐貞觀三年詔魏徵總知綱紀,顏師古、孔穎達、許敬宗等分撰。十年成紀傳五十五卷,十五年續成志三十卷,蓋五代史志獨附隋書以傳。其書撰述之要,首重鑒
史部·纪传类
周书五十卷
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簡介】周書,唐令狐德棻奉敕編之北周正史,述西魏文帝大統元年至北周靜帝大定元年四十七載興亡。是書文筆簡古遒勁,趙翼稱其「敍事醒豁,迥異六朝蕪冗」。四庫提要謂「北周一代文獻,終賴是書以傳」。【撰述】貞觀三年,令狐德棻奉詔肇修周書,岑文本、崔仁師等佐之,十年乃成。其書承關隴史學正統,以西魏北周爲主體,兼溯北魏遺制,下啟隋唐典章,堪稱三代樞紐之作。德棻撰述之旨,首重賡續正朔。特立文帝紀詳載宇文泰改制:府
史部·纪传类
北齐书五十卷
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簡介】北齊書,唐李百藥奉敕撰。載東魏孝靜帝天平元年至北齊幼主承光元年四十四史事。其書承太史公遺風,紀傳爲體,文筆簡淨,時見駢儷之色。紀傳多存北朝特質:如解律金傳錄敕勒歌之原貌,方伎傳載綦母懷文灌鋼之法,皆可補齊民要術之未備。體例猶存唐風,敍事簡而有法,楊愔、高昂諸傳刻畫亂世豪傑,凜然有生氣。雖非全璧,終爲考北齊史事之淵藪,與北史可相參證。【撰述】北齊書肇修於貞觀三年,十年乃成,百藥蓋承父德林未竟
史部·纪传类
唐书二百卷
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原名唐書,為別於宋歐陽修、宋祁等編新唐書,故名曰舊。五代十國後晉劉昫監修,張昭遠、賈緯、趙熙、鄭受益、李為光、呂琦、尹拙、王伸、崔杭、李松等同編。修於天福五年至開運二年間。全書二百卷。其中本紀二十卷,志三十卷,列傳一百五十卷。記唐高祖武德元年,至唐哀帝天祐四年,計二百九十年史事。列傳分后妃、外戚、宗室、良吏、惠義、儒學、方伎、列女、叛臣、諸臣、宦官、酷吏、孝友、文苑、隱逸、突厥等。志有禮儀、音樂、
史部·纪传类
史记一百三十卷
百衲二十四史本
【簡介】史記,始稱太史公書,漢司馬遷撰,中國首部紀傳體通史,國人必讀典籍。記上至黃帝,下迄漢武帝太初四年,計三千餘年歷史。【撰述】司馬遷父司馬談爲太史令,續春秋未竟,隋書經籍志載:「談乃據左氏春秋、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接其後事,成一家之言。」而囑遷曰:「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爲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遷答曰:「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太初元
史部·纪传类
晋书一百三十卷
百纳二十四史本
【簡介】唐房玄齡等奉敕撰。記上起西晉泰始元年,下至東晉元熙二年,共一百五十六年史事。是書集眾家之長,體例完備,敍事詳盡,補前代史書不足。【撰述】貞觀三年置史館修史。貞觀十八年唐太宗詔令修撰晉書,歷三年便成此書。編撰者前後二十一人,其中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爲監修,餘十八人爲令狐德棻、敬播、來濟、陸元仕、劉子翼、盧承基、李淳風、李義府、薛元超、上官儀、崔行功、辛丘馭、劉胤之、楊仁卿、李延壽、張文恭、
史部·纪传类
后汉书九十卷
百衲二十四史本
【簡介】紀傳體東漢斷代史。南朝宋范曄撰。所記上起漢光武建武元年,下訖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凡一百九十六年史事。【撰述】范曄前,記東漢史書衆多,除東觀漢記外,有三國吳謝承後漢書,晉薛瑩後漢記、華嶠、謝沈、袁山松等後漢書,及袁宏、張璠後漢紀。宋文帝元嘉九年,曄因失檢,貶宣城太守。始著後漢書。曄以諸家多未善,乃據東觀漢記,兼采諸家之長,成爲一編。至元嘉二十二年,完成本紀、列傳,並與謝儼完成禮樂、輿服、五行
史部·纪传类
南齐书五十九卷
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簡介】原名齊書,宋爲別北齊書,改名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撰。記事齊高帝建元元年至齊和帝中興二年二十四年史事。【撰述】蕭子顯爲人好學,長於著述,奏請撰齊書。時「齊史,江淹始受詔著述,以爲史之所難無出於志,故先著十志,以見其才。沈約復著齊紀二十篇。」吳均有齊春秋三十篇,王逸有齊典五卷,熊襄著齊典十卷。子顯據以撰成南齊書。梁天監間成書。子顯爲南齊宗室,所撰高帝本紀及豫章文獻王傳,極盡褒美虛誇,粉飾其功,
史部·纪传类
宋书一百卷
百衲二十四史本
【簡介】南朝梁沈約撰。記事上起東晉義熙元年,下迄南朝宋升明三年爲蕭齊所滅,凡六十年史事。【撰述】宋文帝元嘉十六年,著作郎何承天始撰宋書,記劉裕武帝一朝史事,並撰天文、律曆等志。後裴松之、山謙之、蘇寶生續修。孝武帝大明六年,著作郎徐爰據何、蘇舊稿,撰成劉宋國史,凡六十五卷。南齊永明五年,沈約奉勑總成宋書一百卷,歷時一年有餘。【體例】宋書凡一百卷,分本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其本紀有:武帝紀三卷
史部·纪传类
梁书五十六卷
百衲二十四史本
【簡介】梁書五十六卷,姚察、姚思廉父子編撰。記南朝梁天監元年,至太平二年,計五十六年歷史。【撰述】唐太宗貞觀三年詔令姚思廉、魏徵同撰梁、陳二史,然「魏徵雖裁其總論,其編次筆削,皆思廉之功」。思廉據父察遺稿,「察所撰梁陳史雖未畢功,隋文帝開皇之時,遣內史舍人虞進基索本,且進上,今在內殿。梁、陳二史本多是察之所撰,其中序論及紀、傳有所闕者,臨亡時,仍以體例戒約子思廉,博訪撰續,思廉涕泣奉行。」思廉亦兼
史部·纪传类
魏书一百十四卷
百衲二十四史本
【簡介】又名北魏書,北齊魏收撰。北齊天保五年十一月成書。載北魏登國元年至東魏武定八年,共一百六十餘年史事。【撰述】北齊天保二年,文宣帝高洋謂魏收曰:「國史重器,非卿莫屬。」收遂召集房延祐、辛元植等十餘人始修魏史,歷凡四年。北魏舊史散亂殘缺,鄧淵代記僅記早期事略,崔浩編年史因「國史案」中途夭折,李彪嘗試紀傳體卻未成書。魏收調閱皇家秘檔,發掘鄴城石經文獻,收集起居注千餘卷。核對宗室譜牒,校勘碑文墓誌,
史部·纪传类
唐书二百二十五卷
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唐代二百八十九年紀傳體史書。全書二百二十五卷,其中帝紀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傳一百五十卷。北宋宋祁﹑歐陽修等奉敕撰,歷時十七年,嘉祐五年成書,曾公亮進呈,其進唐書表稱較舊唐書「其事則增於前,其文則省於舊。……立傳紀實,或增或損」。如舊唐書帝紀三十萬字,新唐書簡為九萬字;新唐書刪去舊唐書六十一人列傳,增寫三百三十一人;增志三篇,表四篇。新唐書增寫兵志、選舉志、儀衛志,爲正史首創。兵志記軍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