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部·纪传类
唐书二百二十五卷
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唐代二百八十九年紀傳體史書。全書二百二十五卷,其中帝紀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傳一百五十卷。北宋宋祁﹑歐陽修等奉敕撰,歷時十七年,嘉祐五年成書,曾公亮進呈,其進唐書表稱較舊唐書「其事則增於前,其文則省於舊。……立傳紀實,或增或損」。如舊唐書帝紀三十萬字,新唐書簡為九萬字;新唐書刪去舊唐書六十一人列傳,增寫三百三十一人;增志三篇,表四篇。新唐書增寫兵志、選舉志、儀衛志,爲正史首創。兵志記軍事制度
史部·纪传类
隋书八十五卷
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唐魏征、長孫無忌等奉敕撰,共八十五卷。起自隋開皇元年,迄隋義寧二年,記三十八年隋朝史事。其中紀傳五十五卷,志三十卷。貞觀三年,太宗詔修梁、陳、齊、周、隋五代史,以魏征修隋史,並與房玄齡總監諸史。魏征對梁、陳、齊史「各為總論」,對隋史「總加撰定」,以序十六篇、論五十三篇。貞觀十年,五代史並成。貞觀隋書紀、傳五十五卷,魏征主持,由顏師古、孔穎達、敬播、李延壽、趙弘智等先後參預修撰完成。十五年,爲配合梁
史部·纪传类
周书五十卷
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紀傳體斷代史。紀宇文氏北周史事。上起西魏文帝大統元年,迄隋滅周,凡四十七年。唐令狐德棻主編,岑文本、崔仁師等參編。貞觀三年,唐太宗詔修梁、陳、齊、周、隋史,德棻主撰北周史,書成於貞觀十年。周書共五十卷,本紀八卷、列傳四十二卷,無表志。而史論多出於岑文本手。是書多取材西魏柳蚪周史及隋牛弘周記。周書文筆簡潔爽勁,清趙翼謂「敍事繁簡得宜,文筆亦極簡勁」。是書存有重要史料,如盧辯傳記北周官制改革;侯莫陳崇
史部·纪传类
北齐书五十卷
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原名齊書,宋時,爲區別蕭子顯南齊書,而名之北齊書。唐李百藥撰。北齊書分本紀八卷,列傳四十二卷,共五十卷,無表無志。記述公元五三四年前後北魏分裂、東魏建立,中歷齊代東魏,至五七七年齊亡爲止之史事,計四、五十年。以北齊史爲主。貞觀三年李百藥奉勑修撰,至貞觀十年成書。百藥父德林仕北齊時,參修國史,編齊書,至隋開皇間,又奉勑撰齊史,然書未成。李百藥據父舊稿,又參北齊崔子發、隋王劭等齊史,歷八年成書。現通行
史部·纪传类
魏书一百十四卷
百衲二十四史本
【簡介】又名北魏書,北齊魏收撰。北齊天保五年十一月成書。載北魏登國元年至東魏武定八年,共一百六十餘年史事。【撰述】北齊天保二年,文宣帝高洋謂魏收曰:「國史重器,非卿莫屬。」收遂召集房延祐、辛元植等十餘人始修魏史,歷凡四年。北魏舊史散亂殘缺,鄧淵代記僅記早期事略,崔浩編年史因「國史案」中途夭折,李彪嘗試紀傳體卻未成書。魏收調閱皇家秘檔,發掘鄴城石經文獻,收集起居注千餘卷。核對宗室譜牒,校勘碑文墓誌,
史部·纪传类
陈书三十六卷
百衲二十四史本
【簡介】陳書,唐姚思廉撰。貞觀十年成書。記載上起陳霸先代梁,下至陳禎明三年共三十三年史事。詳錄高祖陳霸先開國、後主陳叔寶亡國之事,並及門閥政治、江南經濟、佛道流變。書中特重實錄精神,雖爲官修,猶斥陳后主荒淫,錄將帥忠勇,文筆簡潔,頗具史家風骨。【撰述】唐太宗貞觀三年詔令姚思廉、魏徵同撰梁、陳二史,然「魏徵雖裁其總論,其編次筆削,皆思廉之功」。思廉參照顧野王、陸瓊、傅縡等人著作寫成。魏徵爲本紀及皇后
史部·纪传类
梁书五十六卷
百衲二十四史本
【簡介】梁書五十六卷,姚察、姚思廉父子編撰。記南朝梁天監元年,至太平二年,計五十六年歷史。【撰述】唐太宗貞觀三年詔令姚思廉、魏徵同撰梁、陳二史,然「魏徵雖裁其總論,其編次筆削,皆思廉之功」。思廉據父察遺稿,「察所撰梁陳史雖未畢功,隋文帝開皇之時,遣內史舍人虞進基索本,且進上,今在內殿。梁、陳二史本多是察之所撰,其中序論及紀、傳有所闕者,臨亡時,仍以體例戒約子思廉,博訪撰續,思廉涕泣奉行。」思廉亦兼
史部·纪传类
南齐书五十九卷
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簡介】原名齊書,宋爲別北齊書,改名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撰。記事齊高帝建元元年至齊和帝中興二年二十四年史事。【撰述】蕭子顯爲人好學,長於著述,奏請撰齊書。時「齊史,江淹始受詔著述,以爲史之所難無出於志,故先著十志,以見其才。沈約復著齊紀二十篇。」吳均有齊春秋三十篇,王逸有齊典五卷,熊襄著齊典十卷。子顯據以撰成南齊書。梁天監間成書。子顯爲南齊宗室,所撰高帝本紀及豫章文獻王傳,極盡褒美虛誇,粉飾其功,
史部·纪传类
宋书一百卷
百衲二十四史本
【簡介】南朝梁沈約撰。記事上起東晉義熙元年,下迄南朝宋升明三年爲蕭齊所滅,凡六十年史事。【撰述】宋文帝元嘉十六年,著作郎何承天始撰宋書,記劉裕武帝一朝史事,並撰天文、律曆等志。後裴松之、山謙之、蘇寶生續修。孝武帝大明六年,著作郎徐爰據何、蘇舊稿,撰成劉宋國史,凡六十五卷。南齊永明五年,沈約奉勑總成宋書一百卷,歷時一年有餘。【體例】宋書凡一百卷,分本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其本紀有:武帝紀三卷
史部·纪传类
晋书一百三十卷
百纳二十四史本
【簡介】唐房玄齡等奉敕撰。記上起西晉泰始元年,下至東晉元熙二年,共一百五十六年史事。是書集眾家之長,體例完備,敍事詳盡,補前代史書不足。【撰述】貞觀三年置史館修史。貞觀十八年唐太宗詔令修撰晉書,歷三年便成此書。編撰者前後二十一人,其中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爲監修,餘十八人爲令狐德棻、敬播、來濟、陸元仕、劉子翼、盧承基、李淳風、李義府、薛元超、上官儀、崔行功、辛丘馭、劉胤之、楊仁卿、李延壽、張文恭、
史部·纪传类
三国志六十五卷
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簡介】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是書記魏文帝黃初元年至晉武帝太康六年近百年魏、蜀、吳三國史事。是書文筆簡潔、剪裁得當。惟史料不豐,失之簡略,且時有曲筆回護之文,不及史記直抒胸臆。【撰述】魏、吳二志參考魚豢魏略,王沉魏書,韋曜吳書等。蜀無書,多據實地採訪、見聞所得。三志原本獨立,後世合爲一書。宋文帝以陳壽三國志太過簡略,詔令裴松之作注,于元嘉六年完成。松之遵「一曰補闕、二曰備異、三曰懲妄,四曰辯論
史部·纪传类
后汉书九十卷
百衲二十四史本
【簡介】紀傳體東漢斷代史。南朝宋范曄撰。所記上起漢光武建武元年,下訖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凡一百九十六年史事。【撰述】范曄前,記東漢史書衆多,除東觀漢記外,有三國吳謝承後漢書,晉薛瑩後漢記、華嶠、謝沈、袁山松等後漢書,及袁宏、張璠後漢紀。宋文帝元嘉九年,曄因失檢,貶宣城太守。始著後漢書。曄以諸家多未善,乃據東觀漢記,兼采諸家之長,成爲一編。至元嘉二十二年,完成本紀、列傳,並與謝儼完成禮樂、輿服、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