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元丰九域志》
《元丰九域志》是北宋神宗诏令王存、曾肇、李德刍等所编修的全国性地理总志,因其成书元丰年间并依系九域图而得名,其成书时机、撰书立意、叙述手法等都深刻体现了对现实的关切。《元丰九域志》的成书具有时代的必然性。北宋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割据格局,建立了统一政权,由此掀起了修纂全国地理总志的风潮,反映了时人疆域意识的不断萌芽,九州概念的不断具象化。至熙宁年间,全国行政区划又有了较大的变动,即所谓“州县有废置
宁夏“甲骨文”填补历史空白
西周建立之后,为了巩固西周政权,采取了“封邦建国,以藩屏周”的策略,于是周朝大规模分封诸侯。现代学者考证指出,根据历史文献和金文(铜器铭文)记载,西周可考的列国和部族共有一百七十多个。其中,部分史无记载,是考古才发现的,比如“曾国”(实际是史书上的随国),还有本世纪初发现的“倗国”。鲜为人知的是,前些年宁夏考古取得重大成果,发现了一批甲骨文,上面记载的一个西周诸侯国,填补了历史空白。更为重要的是,
《枚叔集》赏析
枚乘,字叔。生年不详,卒于汉建元元年(前140年)。淮阴(今属江苏)人。初为吴王刘濞郎中,因上书谏阻吴王谋反而知名,后为梁孝王门客。景帝时官拜弘农都尉。武帝即位后,征召入京,死于途中。原有集二卷,已散佚,是集为近人丁福保所辑。《枚叔集》,文别集。一卷。枚乘撰。初刊于明崇祯年间。存赋三篇,散文二篇,诗九首,另有一篇《临灞池运诀赋》只录有篇名。三篇存赋中,《柳赋》、《菟园赋》前人疑为伪作,可靠者只有《
《困知记》
《困知记》全书共七卷,前记二卷,一百五十六章,成于嘉靖七年;续记二卷,一百一十三章,分别成于嘉靖十一年、十二年;三续、四续各一卷,四续完成于嘉靖二十五年。又有附录一卷,收与人论学书信六篇。此书仿照张载的《正蒙》的方式写成,书名取自《论语》“困而知之”一语,意为苦心钻研所得。此书完成于作者一生中的最后二十年,是其哲学思想的总结。作者自述其写作宗旨说:“平生于性命之理,尝切究心而未遑卒业,于是谢绝尘绊
枚乘辞赋
枚乘(?—前140),西汉著名辞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初为吴王刘濞郎中。刘濞因其子在长安与太子(景帝)博,“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由是积怨,谋为叛乱。枚乘反复上书劝谏,鞭辟入里,吴王不纳。枚乘遂去吴归梁,从梁孝王游。景帝即位二年(前155),御史大夫晁错为定制度,上《削藩策》,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景帝采纳,并于次年冬,下诏削夺吴、楚等王之封地,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同姓诸侯
《思玄集》
此《思玄集》(思元集)为明代桑悦撰,计宗道校。全书共十六卷,其内容为作者所著文学作品,其中杂著(即《庸言》)二卷,碑志传赞序记等文六卷,赋一卷,诗六卷,诗馀一卷。此为明万历二年桑大协木活字印本,字大行疏,刷印较精。《思玄集》为避清世祖康熙玄烨名讳,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改名《思元集》。此书为木活字排印本,版框四角相接处有断裂,字迹印刷有浅深之别。书中有墨钉。卷一前题:柳州府通判海虞桑悅民懌著,賜進士羅
原始史料丰富的《元史》
元朝是我国境内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封建王朝。蒙古族兴起于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东部,后来逐渐散布到蒙古高原的广大地区。成吉思汗建国以前,蒙古人还没有文字,后来借用畏兀儿文写蒙古语,创制了畏兀儿字的蒙古文。到1260年,忽必烈又命国师八思巴用藏文字母创制“蒙古新字”,作为官定的蒙古文。因此蒙古建国前和建国后的一段历史,都是后来追述的,比较简略,也有错误。蒙古太宗(窝阔台)到宪宗(蒙哥)时期编
《泾野子内篇》
泾野子内篇,为吕柟讲学语录汇编,由其门人编辑。其子吕畇等类而刻之。辑录整理而成。吕柟号泾野,学者尊称为泾野子。曾与湛若水、邹守益同主南都讲习。此书包括云槐精舍语二卷、东林书屋语一卷、端溪问答一卷、解梁书院语一卷、柳湾精舍语二卷、鹫峰东所语十二卷、太常南所语、附邵伯舟中语三卷、太学语二卷、春官外署语二卷、礼部北所语一卷。多以吕氏与诸生问答的形式记录下来。吕柟受业于薛敬之、独守程朱之学。其学以穷理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