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部·诗类
附释音毛诗注疏二十卷
明嘉靖间李元阳刻隆庆二年重修本
经部·礼类
礼记六卷
日本江户时刻魁本大字五经本
【簡介】三禮之首。前聖繼天立極之道,後聖垂世立教之書,讀之,既可知孔門之經義,又可考古代之典章。【撰述】禮記亦稱小戴禮記,四十九篇,乃先秦至秦漢時典章制度選集。始於曲禮,終於喪服四制,因曲禮、檀弓、雜記皆以簡策重多,分爲上下,實止四十六篇。漢書藝文志:「記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後學所記。」初爲西漢戴聖所纂,然非出一時一人之手。涉哲學、歷史、道德、祭祀、文藝、習俗,記稱謂、辭令、服飾、家教、尊老、喪祭、
子部·小说类
山海经十八卷
宋淳照七年池阳郡斋刻本
【簡介】山海經,中國輿地奇書,蓋先秦方士輯錄。晉郭璞爲之注,遂成定本。是書包舉八荒,囊括萬怪。南山首曰鵲山,西山終至翼望,北記載夸父追日,東經述扶桑建木。凡五百餘山、三百餘水、四百神怪。若燭龍銜火、西王母穴處,皆出此典。【撰述】山海經之成書,歷來衆說紛紜。蓋戰國至西漢初,由多人編纂而成。據吳越春秋載,禹治水成功,「巡行四瀆,與益、夔共謀,行到名山大澤,召其神而問之,山川脈理、金玉所有、鳥獸昆蟲之類
史部·编年类
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
清嘉庆二十一年胡克家影元刻同治八年江苏书局重修本目录清同治八年江苏书局影宋刻本
【簡介】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宋司馬光撰。是書效左傳,網羅宏富,體大思精。宋神宗以此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賜名資治通鑒。【撰述】司馬光患歷代史籍浩繁,畢生難盡其篇,得其要領,遂發憤作一部簡明扼要、貫通古今之史書。是以先成歷年圖五卷、通志八卷,進呈御覽,英宗悅之,命設局辟,續修歷代君臣事蹟。光奏調劉恕、劉攽、范祖禹協修。攽修漢史長編,恕修魏晉南北朝長編,祖禹專司唐史。光擬作總綱與每年提綱,助手
史部·地理类
水经注四十卷
四部丛刊景印武英殿聚珍本
【簡介】水經注,北魏酈道元撰。是書以桑欽水經爲綱,廣征博引,注文二十倍于原經,凡四十卷,述河水、江水等千二百五十二道川瀆。以水道爲綱,支流爲目,旁征史傳地志,時參親身見聞。清人全祖望稱「其考據之精,敍事之雅,六朝罕有儔匹」。【撰述】酈道元撰水經注,歷經寒暑廿載。其過程約分三階:首爲廣征群籍,博采山海經、漢書地理志以降文獻四百餘種,兼收碑碣譜牒;次爲參驗目擊,道元曆仕北疆,親溯桑幹、濮沱諸水,驗諸目
集部·别集类
蔡中郎文集(蔡中郎集)十卷
四部丛刊景印兰雪堂铜活字印本
【簡介】蔡中郎文集,漢蔡邕遺著。原本早佚,今本乃宋人輯佚重編,凡十卷,附外傳一卷,存詩賦碑銘章奏等百二十餘篇。其文風沉博絕麗,碑銘承兩京樸茂之氣,辭賦開建安駢儷先聲,足見一代宗匠風骨。【撰述】是集撰輯源流頗艱。邕原集十二卷亡于董卓之亂,隋唐志著錄僅存十卷。今本乃宋人陳應行、許詢等據後漢書、文選、藝文類聚諸書輯佚重編,凡十卷,附外傳一卷,實爲裒合之功。其輯佚之法尤見匠心:如琴操篇合綴初學記、太平御覽
子部·儒家类
新语二卷
汉魏丛书本(万历刻、民国影印)
【簡介】新語,漢太中大夫陸賈撰。凡二卷十二篇,蓋高祖命論秦失漢得之故,賈乃粗述存亡之征,奏之篇籍。是書雖僅萬餘言,然首倡儒學爲漢家制度,奠定「霸王道雜之」之基。【撰述】漢高祖初定天下,厭聽詩書,賈乃奏曰:「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遂受命著秦所以失、漢所以得者,凡十二篇。其書大旨宗儒而參道,道基開篇明「天生萬物以地養之」,無爲篇言「君子尚寬舒以苞身」,皆熔鑄黃老於儒術。至若辨惑斥方士虛誕,資
史部·纪传类
北史一百卷
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唐李延壽編著。記魏登國元年至隋義寧二年共二百三十二年史事。全書一百卷。其中本紀十二卷,其魏本紀五卷,齊本紀三卷,周本紀二卷,隋本紀二卷;列傳八十八卷,無表志。紀傳按朝代先後按列;類傳人物,按時間先後排列。凡祖孫父子兄弟,北史皆附傳內,錢大昕贊曰「延壽既合四代為一書,若更有區別,則破碎非體,又必補敘家世,詞益繁費。且當時重門第,類而次之,善惡自不掩,愚以甚得史記合傳之體,未可輕議其失」。延壽據其父舊
史部·纪传类
南史八十卷
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簡介】南史,唐李延壽承父遺志,私撰之南朝通史。其書合宋、齊、梁、陳四代爲一編,起宋武帝永初元年,終陳後主禎明三年,通敘百七十年興廢。是書文筆簡勁流美,如侯景傳敘台城之變,張麗華傳寫胭脂井事,皆有小說家鮮麗之色。是書存九品中正制之流變、僑舊士族之消長,雖偶有紕漏,實爲研治南朝史事之鑰樞。【撰述】唐李延壽承父大師遺志,窮十六年之功成書。延壽會通宋、齊、梁、陳四代正史,刪汰冗繁,補綴闕遺,蔚爲南朝百七
经部·春秋类
春秋二卷
日本江户时刻魁本大字五经本
【簡介】明翁溥校訂。春秋,魯史,仲尼就加筆削,乃史外傳心之要典。掌記時事,百王之法度,萬世之準繩,皆在此書。【撰述】又稱春秋經、麟經、麟史等,紀魯隱公元年至魯哀公十四年史事,共二百四十二年。采魯國紀元兼記各諸侯國事,乃現存最早編年史。史之爲道,撰述欲其簡,考證則欲其詳。莫簡於春秋,莫詳於左傳。春秋文字極爲精簡,皆暗含褒貶之意,後人稱之「春秋筆法」、「微言大義」。仲尼因魯史策書成文,考其真僞,而志其
集部·总集类
重校古文观止善本六卷
清光绪二十八年善成堂刻本
【簡介】散文總集。所選文章篇幅適當,以散文爲主,兼駢韻二體,既有長篇,又有短文。問世後三百年間,成爲最流行通俗之初學古文選本,常作私塾及學堂啟蒙讀本。【撰述】清吳楚材、吳調侯編選,吳興祚審定。三人爲從祖孫三代,興祚爲楚材從父,調侯爲楚材侄。是書成於康熙三十四年。書爲「正蒙養而裨後學」。「觀止」本于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季札觀周樂」,移用取爲書名。【體例】古文觀止選錄歷代散文,上起先秦,下迄明末,共十二
子部·道家类
南华真经五卷
道藏本(正统刻)
【簡介】南華真經者,周蒙莊周之書也。唐玄宗尊莊生爲南華真人,故詔改莊子是稱。今傳五卷本,乃明正統道藏所收,存晉唐古本之遺韻,爲道家玄言之淵藪。【撰述】莊子約成書于戰國中後期,漢書藝文志著錄五十二篇。西晉郭象刪定爲三十三篇,分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唐玄宗于天寶元年詔封莊子爲南華真人,其書稱南華真經。明正統道藏本以宋徽宗政和萬壽道藏爲底本,參校唐陸德明經典釋文等成書。確立三十三篇標準體系,融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