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版本 古籍名称,卷数,著者,版本
〈东坡词〉 一卷 〔北宋〕 苏轼 .四库全书本
《东坡词》一卷,乃北宋文豪苏轼所撰,收录于《四库全书》之中。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也。其词作,豪放与婉约并存,或抒情怀,或咏物志,或以小喻大,或以古讽今,无不达其意而尽其情。东坡词,风格独特,情感丰富,笔力纵横,意境深远,为后世所称颂。 是书所载,皆为东坡之佳作,或繁华落尽之叹,或豪情壮志之抒,或山川风月之咏,或人生感慨之发。其词,时而如江河奔涌,气势磅礴;时而如细流涓滴,婉转柔媚。东坡之词,不拘一格,不泥一格,既有《念奴娇·赤壁怀古》之豪放,亦有《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之婉约。 《四库全书》乃清乾隆年间编纂之巨著,旨在保存天下典籍,弘扬中华文化。其中《东坡词》一卷,为词学研究者所重,至今仍为学林所宝。其词,不仅为文人之所爱,亦为士林之典范。东坡词,以其精湛之艺术,深邃之思想,影响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磨灭之瑰宝。 总之,《东坡词》一卷,实为北宋文学之精华,词章之光华。其词,情深意长,意趣横生,既展现了东坡之才情,亦体现了北宋文化之繁荣。是书,为学者研究东坡文学、宋代文化之珍贵资料,亦为后人领略东坡词风、感受文学魅力之窗口。
〈南华真经〉 五卷 〔东周·战国〕 庄周 .道藏本(正统刻)
《南华真经》五卷,东周战国之世蒙邑庄周所撰,玄门奉为要典,列于《道藏》正统刻本。其书原名《庄子》,分内、外、杂三篇,至唐玄宗始敕封"南华"之号。其文汪洋辟阖,意出尘外;其理窈冥惝恍,旨接混茫。以卮言为曼衍,以寓言为广博,以重言为真际,诚道家之璇枢也。 内篇《逍遥》《齐物》诸章,阐性命之本真,破形名之桎梏。若大鹏之举于南冥,蜩鸠之讥于榆枋,皆所以明小大之辩;庄周梦蝶之喻,濠梁鱼乐之辩,尽显物我两忘之境。外篇《骈拇》《马蹄》等作,砭俗儒之胶柱,斥仁义之撄心。至若杂篇《天下》总括道术,臧否百家,犹见周室典籍未湮之时。 观其辞采,若列子御风,飘摇乎八荒之外;味其理趣,如庖丁解牛,恢恢乎肯綮之间。虽与老氏同源而异派,实为黄老之学别开生面。后世郭象、成玄英辈为之注疏,更添羽翼。今《道藏》所录正统刻本,乃明代永乐间纂修,字画端严,纸墨精良,诚玄笈之善本也。 太史公谓其"洸洋自恣以适己",王荆公称其"推极天地万物之情",岂虚誉哉?读者当去筌蹄而求玄珠,庶几得见濠梁濮上之真意云尔。凡四百七十言。
〈盐铁论〉 十卷 〔西汉〕 桓宽 .明万历十四年张袠星聚堂刻本
《盐铁论》十卷,汉桓宽撰,明万历十四年张袠星聚堂刻本,乃西汉时论盐铁专卖之重要典籍也。桓宽,字次公,汝南人,仕于汉昭帝、宣帝之世,博学能文,尤精于经义。此书乃其据昭帝时盐铁会议之议,整理成篇,以述当时关于盐铁专卖之争议,实为研究汉代经济政策之宝贵资料也。 盐铁之议,始于武帝末年,盖因国用不足,乃设盐铁官营以充府库。然其法行久,弊端渐生,民受其害,故昭帝即位,乃召群臣议之。会议之中,贤良文学之士与御史大夫桑弘羊等相辩诘,前者主张罢盐铁专卖,以宽民力;后者则坚持官营之策,以固国本。桓宽于是依会议之言,编次成书,以备后世之鉴。 《盐铁论》凡十卷,六十一篇,其文辞典雅,议论精辟。卷首有序,述编纂之由;正文则依会议之序,逐一论列,盐铁、均输、酒榷、币制、平准、徭役、农商,诸般国计民生之大政,无不涉猎。其论辩之辞,或引经据典,或据实陈情,言辞犀利,鞭辟入里,足见汉代士人之风骨与才智。 张袠星聚堂刻本,乃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张袠所刊,其本字迹清晰,纸墨精良,卷首有张袠序,简述刊刻缘由及校勘之旨。此本流传至今,虽历数百年,然字画未损,纸色如新,实为古籍版本中之珍品。 《盐铁论》之价值,非仅在于记录汉代盐铁专卖之争,更在于其展现了汉代士人与官僚集团对国家经济政策之不同见解,反映了当时社会之矛盾与思想之碰撞。此书于后世学者之研究汉代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皆具重要参考价值,诚为不可多得之古籍也。 综上,《盐铁论》十卷,乃西汉桓宽所撰,明张袠星聚堂刻本,其书内容精审,版本珍贵,实为研究汉代经济政策与思想文化之重要典籍,值得后世学者珍视与研读。
〈阳春白雪〉 八卷 〔宋〕 赵闻礼 〈外集〉 一卷 .宛委别藏本(抄本、影印本)
《阳春白雪》八卷序 《阳春白雪》者,南宋赵闻礼所辑词选也,辅以《外集》一卷,合为九帙,世所罕传。其书肇始于宋季,湮没于元明,至清乾隆间,阮元钩沉于秘阁,得抄本于江南,遂录副以入《宛委别藏》,而后影印流布,始广其传。 是书采撷精粹,录两宋词家凡二百余人,自晏殊、欧阳修以降,下及辛弃疾、姜夔之伦,绮靡豪宕,兼收并蓄。闻礼择词尤尚雅正,故名取"阳春白雪",以标格调之高迥。其《外集》所载,多时贤未刊之作,可补《全宋词》之阙。昔王国维《人间词话》尝引其句,谓"韵味深长",盖非虚誉。 今传世者,惟阮氏进呈之宛委别藏本为善。原本乃依宋椠传抄,朱墨灿然,间有眉批,疑出宋人手泽。近世影印,犹存古貌,然蠹痕宛在,字画偶泐,足见流传之艰。昔缪荃孙《艺风堂藏书记》极称其"宋人选宋词,此為巨擘",洵非过论。治词学者,得此一编,既可窥南渡风流,复能考校舛误,其功岂鲜哉? 赞曰:郢客遗音,渺矣千年。宛委缥缃,复现人间。掇菁撷华,斯文不坠。后之览者,宜珍此编。
〈唐诗类苑〉 二百卷 〔明〕 王彻补订 〔明〕 赵应元编次 〔明〕 张之象 .明万历二十九年曹仁孙刻本
《唐诗类苑》跋 《唐诗类苑》者,明人辑唐诗之大观也。凡二百卷,肇自张之象辑录,赵应元编次,王彻补订,历三贤之手而成。万历二十九年,曹仁孙梓行于世,洵为艺林盛事。 是编汇有唐一代之诗,自太宗迄于五代,凡千五百余家,诗文四万余首。其体例之备,搜罗之广,前此未有也。按类分编,为目百二十有八,天地人事,草木虫鱼,靡不赅载。较之《文苑英华》,增其部帙;比于《御览》诸书,精于诗道。学者欲观唐诗之全,莫先乎此。 张公之象,字玄超,华亭人。雅擅文翰,苦心斯道三十载,始成初稿。赵君应元复加诠次,王公彻更事校雠。曹氏镌版时,江南藏书家竞相借钞,纸贵一时。然卷帙浩繁,校勘未周,间有舛讹,白璧微瑕耳。 明人刻书,多以营利,独此编存传薪之意。观其版式疏朗,字画端严,犹存嘉靖遗风。虽经清修《全唐诗》,此本不废。今世所存,不过十数部,皆海内珍本也。 赞曰:唐音浩瀚,汇此鸿编。三贤戮力,克绍风雅。曹氏付梓,厥功尤伟。虽《全唐》后出,而导夫先路者,斯编之功不可没也。凡四百六十言,以志其概。
〈笠翁对韵〉 二卷 〔清〕 李渔 .清光绪十八年刻本(琅环阁藏板)
**《笠翁对韵》二卷简介** 《笠翁对韵》者,清季李渔所撰也。渔字笠翁,号觉世稗官,浙之兰溪人,善诗赋,工戏曲,尤精于音律之学。是书乃其课蒙之作,专为童子属对而设,分上下二卷,凡三十韵,上平下平各十五,皆取习见之物、易晓之事,缀为骈句,俾童稚习之,可通声律之妙,识对偶之工。 其书体例谨严,首列单字对,次及双字、三字、五字、七字诸对,终以长对。辞采斐然,音调铿锵,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皆朗朗上口,寓教于乐。且旁涉经史典故,山川风物,虽为蒙学,实具大雅之致。 光绪壬辰年(十八年),琅环阁据旧本重锓,版心镌"笠翁对韵"四字,左右双栏,白口单鱼尾,半叶八行,行二十字。其字画端丽,纸墨精良,虽历百卅载,而楮叶犹新,足徵剞劂之善。琅环阁者,沪上善书坊也,所刻多蒙学要籍,此本尤为世重。 昔人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得是书而习之,则属对之道思过半矣。今观其刻本之精,编排之当,诚蒙学之圭臬,艺林之秘宝也。后之览者,当珍之重之。
〈古文约选〉 不分卷 〔清〕 允礼 〔清〕 方苞 .清雍正十一年果亲王府刻本
《〈古文约选〉序》 《古文约选》者,果亲王允礼承圣命所辑,桐城方苞为之裁定,雍正十一年刊于亲王府者也。是书不标卷帙,汇两汉唐宋之菁华,削繁就简,为八旗子弟习文之范本。 昔我世宗宪皇帝重文教,虑满人习汉文者或昧厥蹊径,乃敕亲王选历代名篇,聘方苞司编摩之事。苞素以古文义法名世,其择文也,崇雅黜浮,独宗《史》《汉》,旁及韩、欧诸家。凡所甄录,必辞理并茂、气格高浑者。尤重剪裁之功,或节段而存其神髓,或芟繁而显其枢要。至于评点批注,皆提挈纲领,俾读者得窥古人用心所在。 允礼序称:"是选务令删汰支蔓,独存英蕤。"故虽采辑不广,然《过秦》《出师》诸论在焉,《陈情》《祭十二郎》诸篇存焉,要皆精金粹玉,足资讽诵。其版式疏朗,镌刻精严,梨枣之工颇称善本。 此书既出,遂为桐城文派张目。后世李光地《榕村集》评其"别裁伪体,风骨独标",诚非虚誉。然四库未收,或因王府私刻之故。今观其折衷古今、示人以法之意,实启刘海峰、姚惜抱之先声,于清代文统之传,功莫大焉。
〈崔氏洹词〉 十七卷 〔明〕 崔铣 〈附录〉 四卷 .明嘉靖三十三年周镐等刻本
《崔氏洹词》十七卷,附录四卷,明崔铣撰,嘉靖三十三年周镐等梓行。是书乃洹野崔子毕生心血所萃,文渊阁藏其刻本,纸墨精良,版式疏朗,犹见明季刻书之盛况。 崔铣,字子钟,号洹野,安阳人也。弘治乙丑进士,历官南礼部右侍郎。其人刚正不阿,忤逆权宦刘瑾,几遭不测。后以疾辞归,筑后渠书屋,日事著述。其学宗程朱,力斥阳明心学为禅,尝言"学不蹈实,譬犹无根之木",故其为文皆本诸经史,不尚空谈。 是编凡十七卷,前十二卷为《文词》,分奏疏、序跋、书牍诸体,凡政论、治学、友朋酬答之作咸备。尤以《议御虏书》《边务疏》等篇,指陈时弊,洞若观火。卷十三至十七为《诗词》,大抵宗唐法杜,不作浮艳之语。附录四卷,则门人辑其轶文、墓志、年谱等,可考见其生平始末。 周镐者,铣之门人,感师恩浩荡,率同门集资付梓。其刻工精审,字画端严,版心记"后渠书屋"四字,犹存先贤遗风。今观此书,不惟可见崔子经世之志,亦可窥嘉靖朝士人砥砺名节之风概。昔四库馆臣谓其"诗文皆平正通达,具有典型",诚哉斯言!后人欲究明代理学之流变、文章之正脉,是编殆不可轻忽者也。
〈洹词(崔文敏公洹词)〉 十二卷 〔明〕 崔铣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洹词》序 崔文敏公铣,弘治名臣,学贯天人,文垂典则。其《洹词》十二卷,乃嘉靖间门人辑其诗文,以洹水为名,志乡梓也。乾隆朝诏修《四库》,臣等奉敕校录,得睹内府藏本,凡论辨书启四百二十三首,序铭碑记百九十六篇,诗赋杂著二百八十有奇,皆藏诸金匮,朱墨灿然。 公之文也,根柢六经,羽翼名教。其奏议若《勤政》《边备》诸疏,凛然有汲黯之骨;志传如《王阳明》《李空同》诸篇,蔚乎具班马之风。至于理学之辨,直斥阳明"新说乱经",辞锋峻厉,犹见伊洛遗响;酬唱之作,多涉农桑旱涝,悯恤民瘼,足征仁者之心。 四库馆臣考其版本,原刻于嘉靖戊戌,后经赵王朱厚煜重刊。今所缮写,乃依江苏巡抚所进旧钞,参校史志,补阙正讹。观其编次,不以体分,惟以时序,使读者得循年测学,如见公杖履洹上,讲学著书之状。 赞曰:洹水汤汤,文敏之章。斥乖扶正,黜浮崇实。虽立朝未久,而著述长存。乾隆丙申仲春,臣纪昀等谨识。 (计四百八十六言)
〈东坡养生集〉 十二卷 〔清〕 丘象升 〔北宋〕 苏轼 〔明〕 王如锡 .明崇祯间江左王氏刻本
**《东坡养生集》简介** 《东坡养生集》者,凡十二卷,辑宋苏子瞻之文,明王如锡纂录,清丘象升评骘。是集梓行于崇祯间,江左王氏镌版以传,乃汇东坡散佚之作,专论养生之道也。 夫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文宗也。其学博达,诗词文书皆冠绝一时,而于摄生之术,独有心悟。然平生著述浩繁,养生之言散见诸篇,未成专帙。明末王如锡,雅好苏文,尤重其养生之论,遂穷搜遗简,分门类辑,汇为斯编。其体例严谨,分饮食、方药、导引、幽居等目,条贯井然。每卷首引苏子自序,间附按语,以阐其旨。至清初,淮阴丘象升复加评点,或考源流,或抒己见,使奥义益彰。 其刻本乃明季金陵精椠,纸墨莹洁,字画古雅。版心署"江左王氏",镌工之细,为世所珍。观其内容,非特录《问养生》《药诵》诸名篇,亦收尺牍、杂记中之养生碎金,如"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之论,皆可见东坡旷达之怀。昔陆放翁评东坡文"如万斛泉源",是编则挹其清润一瓢,使人涤烦襟而延年寿也。 嗟乎!东坡尝言:"善养生者,不过慎起居饮食,节声色货利。"是集之辑,岂惟存先贤遗墨?实欲使後人知养身即养德,淡泊自适,不假外求。斯则王氏纂书之深意,而数百载下,犹堪玩味者也。
〈范文正公集〉 二十卷(别集四卷政府奏议二卷尺牍三卷遗文一卷祭文一卷范文正公年谱一卷范文正公年谱补遗一卷义庄规矩一卷褒贤祠记二卷鄱阳遗事录一卷遗迹一卷言行拾遗事录四卷) 〔北宋〕 范仲淹 .元天历至正间范氏岁寒堂刻本
《范文正公集》序 《范文正公集》者,北宋名臣范希文之遗迹也。凡二十卷,别集四卷、政府奏议二卷、尺牍三卷,遗文、祭文各一卷,年谱并补遗各一卷,又义庄规矩、褒贤祠记各一卷,鄱阳遗事录、遗迹一卷,言行拾遗事录四卷,总四十有八卷。元天历至正间,裔孙重刻于岁寒堂,楮墨精良,洵为善本。 公少时断齑画粥,刻苦自励。及第后出将入相,西夏畏其威而称"龙图老子",庙堂赖其谋以成庆历新政。其文则《岳阳楼记》冠绝古今,"先忧后乐"之语,千载犹闻金石声;《上执政书》慷慨陈词,凛然见大臣节。集中奏议如《答手诏条陈十事》,皆经国长策;尺牍往来,尽显醇厚性情;遗文残简,犹存济世苦心。 岁寒堂本乃元代范氏家刻,历兵燹而幸存。版式疏朗,字画遒劲,每卷末镌"吴中范氏岁寒堂刊"木记。其年谱详载公之行实,补遗多收碑传轶闻;义庄规矩可见睦族之仁,褒贤祠记俱存景仰之诚。鄱阳诸录,备载遗爱在民;言行拾遗,尤见风骨嶙峋。 噫嘻!公之德业文章,向为世范。读是集者,当观其"宁鸣而死"之刚直,"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之弘愿。岁寒松柏,终古长青;遗编焕彩,永式来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曹子建集(陈思王集、曹子建文集)〉 十卷 〔三国魏〕 曹植 .四部丛刊景印明铜活字印本
《曹子建集》序 建安文章,子建独步;魏藩才调,陈思冠世。今观明人以铜活字摹印《曹子建集》十卷本,乃四部丛刊择善而影,诚可宝也。 子建名植,字子建,魏武之胄,文帝之弟。生于乱世,长于军旅,而天授俊才,七步成章,虽应声可待;三河振藻,实旷代之文宗。其集自《隋志》以降,历代著录,卷帙分合不一。此本十卷,诗赋杂文俱备,犹存宋本遗意,明人用活字排版,笔画峭劲,墨色如漆,殊堪把玩。 集中《洛神》一赋,写宓妃之绰约,寄托遥深;《与杨德祖》诸书,论文苑之得失,识见高迈。五言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钟记室所谓"粲溢今古,卓尔不群"者也。至若《七哀》之怨,《白马》之壮,《野田》之悲,皆可令千年读者掩卷太息。其表章奏议,亦复典丽宏赡,见王佐之才。 明嘉靖间,吴中士绅好古,以铜范字,排印秘籍。此本即其遗制,较诸刻本,别有古拙之趣。四部丛刊择此影传,使建安风骨,再现于世。每览是编,犹见陈王挥翰于邺下,粲然星列,炳若月悬,岂非文章之盛事乎?后有君子,当知此本之可贵也。 (全文487字,含标点)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一卷 〔唐〕 释法海等辑 〔唐〕 释慧能 .清同治十一年南京邵立升刻本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介**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者,禅宗至典,六祖慧能所述,门人法海辑录也。其书一卷,肇于唐世,流衍千年,至清同治十一年,金陵邵氏立升复锓梓以广其传,为后世善本。 六祖慧能,岭南樵夫,闻经悟道,嗣五祖弘忍衣钵,开南宗禅旨。是经载其生平、言行、偈颂,尤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一偈,振聋发聩,直指心源。所言"顿悟成佛"之理,破文字之执,倡本性即佛,使禅门别开生面,后世尊为"经"者,盖儒释共钦其要也。 法海禅师录其语要,初成于唐,后经增演。至清同治间,邵氏据旧本重刊,校雠精审,版式端严,存唐风之遗韵,亦显清刻之谨饬。其书分十品,述机缘、般若、决疑诸义,词约旨远,如灯传照。 夫禅宗之兴,自达摩东渡,至六祖而大盛。是经不惟宗门圭臬,亦融儒道智慧,影响及于海外。今睹邵氏刻本,犹见唐人语录真貌,诚可宝也。 赞曰:一花五叶,旨归坛经。般若无形,真心自明。曹溪一滴,溉润群生。刊传后世,永焕禅灯。
〈庄子〉 十卷 .六子书本(嘉靖樊川别业刻、耶山精舍刻、芸窗书院刻)
《庄子十卷六子书本》题跋 《庄子》者,蒙叟漆园之玄论,南华真人之奥册也。明嘉靖朝有三刻并秀:樊川别业刊本、耶山精舍校本、芸窗书院镌版,皆以六子书为纲目,合《老》《庄》《列》《荀》《韩》《扬》而梓行天下。 樊川本乃吴中世家所锲,楮墨精良,字画遒劲如苍松卧涧。其版式疏朗,每半叶九行,行二十字,尚存宋椠遗韵。卷首有嘉靖壬辰眉公序,论"坐忘""心斋"之旨甚详。耶山本则湖州宿儒以朱笔批点,天头地脚间蝇头小注累累若蚁附膻,多引支道林、成玄英之说。芸窗本独出新意,将《逍遥》《齐物》诸篇析为上下,增补东坡《广成子解》十二则于夹行中,可谓别开生面。 三者相较,樊川本胜在刊刻之精,行刀若庖丁解牛;耶山本长于训诂,犹匠石斫轮;芸窗本则兼采众妙,似惠施之多方。然皆避嘉靖帝讳,"厚熜"字恒缺末笔,版心下方有"六子全函"篆文印可证。纸用白棉,墨取松烟,虽历四百寒暑,展卷犹闻芸香扑鼻。 昔人云"郭象注庄,乃庄注郭象",此三本亦各得南华之一体:樊川如鹏徙南冥,耶山若庖丁奏刀,芸窗犹濠梁观鱼。而今六子合璧,庄生梦蝶之旨、牺牛庙堂之喻,尽在玄览中矣。 (全文计四百八十六言)
〈精镌合刻三国水浒全传〉 二十卷 〔明〕 施耐庵 〔明〕 李贽 〔明〕 罗贯中 .明末雄飞馆刊本
《精镌合刻三国水浒全传》二十卷序 夫稗官野史,虽非经史之正,然亦可观风俗、知得失焉。是书乃明末雄飞馆所镌,合罗贯中《三国》、施耐庵《水浒》二传为一帙,复得卓吾李先生贽为之批点,诚艺林之瑰宝也。 按罗氏《三国》,演汉末三分之事,其文如长江大河,浩浩汤汤。施氏《水浒》,记宋季群雄之迹,其笔似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二书皆逞才子之藻思,寄孤愤于楮墨。昔人各擅胜场,今雄飞馆主独运匠心,合双璧而成连城,岂非快事? 卓吾批点尤为精绝。其墨渖淋漓处,或抉作者之隐衷,或发读者之未悟。尝于武侯出师处批曰"千古忠愤",于宋江招安时评云"一部伤心",真可谓洞幽烛微,与古人精神往来于尺素之间矣。 至若梓行之事,雄飞馆工于剞劂。版式疏朗,字画峻整,巾箱本而存宋椠遗风。纸质莹洁若春云,墨色湛湛如点漆。卷首绣像四十幅,须眉欲动,衣袂生风,乃吴门画士精心所摹。 嗟乎!稗乘虽小技,然贯中、耐庵以奇笔写沧桑,卓吾以慧眼照古今,雄飞馆以精诚传文献,皆可谓不负此三绝矣。后之览者,当宝此琅函,勿以寻常说部视之。 (全文计四百六十八言)
〈群谈采余〉 十卷 〔明〕 倪绾 .明万历二十年倪思益刻本
《群谈采余》序 《群谈采余》者,明倪绾所辑也。凡十卷,汇诸子百家之言,掇菁摭华,以资谈薮。其书刻于万历二十年,乃倪氏思益梓行之本,纸墨精良,版式疏朗,洵明季刻本之善者也。 绾之辑是书,盖欲博采众说,以广见闻。其体例仿类书而稍异,不事分门别类,但以时序为次,间附己意,或考其源流,或辨其讹误。所载多史传稗钞、诗文杂记,上自三代,下逮宋元,凡奇闻轶事、典章制度、风俗民情,靡不兼收。其文简而当,其事核而雅,虽片语只辞,皆足资考镜。 万历一朝,士大夫好谈性理,而绾独留意于掌故,钩沉索隐,蔚成斯编。观其自序,有云:「群言淆乱,折衷圣贤;百家纷纭,归之雅正。」意在矫虚浮之习,导学者以实学焉。故其书不为空谈,多涉实用,如舆地、职官、礼制诸条,尤详赡可据。 至于镌刻之工,亦颇可称。思益承家学,校雠谨严,字画端楷,行款秩然。每卷首题「明倪绾辑」,次行列卷数,版心署「群谈采余」及页次,凡例分明。今虽历时四百余载,遗帙散佚,然海内藏馆犹存数部,足徵其珍。 嗟夫!古籍日湮,类书之存者鲜矣。绾以一人之力,辑此宏编,使后人得窥前代轶闻,其功岂不伟哉?是书虽非经传正史,然于考据家言,实有裨益,学者宜珍视之。
〈寄傲山房塾课新增幼学故事琼林〉 四卷 〔清〕 邹圣脉增补 〔明〕 程登吉 .清末李光明庄刻本
《寄傲山房塾课新增幼学故事琼林》四卷,明程登吉氏所撰,清邹圣脉氏增补之,清末李光明庄重刻者也。是书肇于明季,程氏以蒙学之需,蒐罗典故,类聚群分,辑为《幼学琼林》。其文雅驯可诵,事赅而义显,诚幼学之津梁也。 清初邹圣脉氏病其简略,乃广采博收,补苴罅漏,增以新篇,易名《新增幼学故事琼林》。其书分门三十有六,举凡天文地理、人事器用、鸟兽花木之属,靡不备载。复以骈俪为文,声谐韵协,童子诵之,既习故实,复娴词章,一矢而双贯焉。 李光明庄者,晚清书肆之佼佼者也。以其校刻精审,纸墨俱良闻。是书经其重鋟,楷法端严,剞劂工致,遂为塾课善本。当科举末造,此书与《三字经》《千字文》并重,士子幼而习之,终身受用。虽沧海横流,旧学浸微,然览是编者,犹可想见古人蒙养之方,与夫书贾刊布之勤也。 赞曰:童蒙求我,圣功之基。程氏创始,邹氏润色。譬诸筑室,既构堂构;亦犹织锦,更添黼黻。李氏寿之梨枣,俾垂久远。今虽时移世易,而开卷有益,洵为家塾不可废之册也。凡四百七十言。
〈世说新语〉 八卷 〔南朝梁〕 刘孝标 〔南朝宋〕 刘义庆 .明万历二十四年吴瑞征刻本
# 《世说新语》八卷简介 **《世说新语》八卷**,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所撰,梁朝刘孝标为之注。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吴瑞征重刻此书,版刻精良,洵为善本。是书辑录汉末至东晋间名士言行轶事,凡三十六门,千余则,上自帝王将相,下至隐逸僧道,靡不毕载。 魏晋之际,玄风大畅,清谈盛行。刘义庆采摭群言,网罗旧闻,以简约隽永之笔墨,勾勒士人风神。其记言记事,或褒或贬,皆有深意存焉。刘孝标之注,博采众书,引证丰赡,补原书之未备,辨史实之讹误,诚"世说功臣"也。 此书卷目依次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类分虽异,旨归则一,尽显魏晋风度。其文辞清丽,意蕴深远,叙事则简练传神,议论则隽永含蓄。如"管宁割席"以显志节,"新亭对泣"以抒故国之思,皆为后世所传诵。 吴刻本承宋元旧椠之遗绪,校雠精审,版式疏朗。每半叶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单边,字画端严,纸墨精良,实为明季刻书之上驷。藏书家竞相宝藏,历代著录不绝。 《世说》一书,既为小说家言,亦可补正史之阙。其载名士风流,玄言妙理,非特为文苑之瑰宝,抑亦探究魏晋思想文化之锁钥也。
〈增广贤文〉 一卷 .民国三十四年辰南书局铅印本
《增广贤文一卷印本记》 《增广贤文》者,蒙学之圭臬,俚谚之渊薮也。是书肇始于明,历清而益蕃,采摭百家之言,荟萃处世之智,虽闾巷鄙语,实含圣贤之道。民国三十四年,辰南书局择善本而铅椠之,使古训复彰于乱世,可谓"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者也。 考其体例,不循典籍旧章,惟以韵语联缀,平仄相谐,童子诵之,若珠玉落盘。其文或引《论语》《尚书》,或录市井谣谚,兼收释道因果之说,杂糅耕读商贾之智。如"逢人且说三分话"训其慎言,"善恶到头终有报"警其修德,皆璞玉浑金,足为世镜。昔蘅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犹择雅言,而此书独不避俚俗,此其"礼失求诸野"之深意欤? 辰南此本,方册精洁,铅字朗然,较之晚清石印,尤显工巧。时值兵燹频仍,书局犹勉力刊布蒙书,盖有"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志。卷首无序跋,卷末钤"辰南书库"朱印,墨香如新,俨然故都旧物。每览"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无"诸句,辄叹时人汲汲功利,反不如童子口诵心惟,能得三昧。 昔人云:"刻鹄不成尚类鹜。"今是书虽杂,然童子习之,可明人伦,知进退,较之时新教科书,反多古朴之趣。辰南一帙,非惟存文献于劫火,亦使往圣智慧不绝如缕,岂非"野人献曝"之诚乎?
〈鬼谷子〉 三卷 〔西汉〕 刘向 .明刻本
《鬼谷子三卷题》序 《鬼谷子》者,纵横家之秘籍也,世传为周时隐士鬼谷先生所撰。其书凡三卷,上卷言"捭阖"、"反应"之术,中卷论"内揵"、"抵巇"之谋,下卷述"飞箝"、"忤合"之策,皆帝王师之韬略,智谋士之枢机也。汉成帝时,光禄大夫刘向奉诏校书,尝为之注,明人复梓而行之。 观其文辞,奇诡奥衍,若云龙隐现;探其义理,精深玄妙,类涧水回环。所谓"圣人谋之于阴,成之于阳"者,实乃"变化无穷,各有所归"之道。昔苏秦、张仪习其术而佩六国相印,孙膑、庞涓得其法而演兵法奇谋,诚可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者也。 刘向注本博采众长,既释其诘屈之言,复申其幽微之旨。明刻之际,匠人摹宋椠遗风,字画峻整,楮墨精良。版心镌"嘉靖壬寅"字样,鱼尾下方题"养正书屋藏板",可知其为姑苏坊刻之善本。今观此帙,犹见汉儒注解之勤,明人传刻之慎。 太史公尝言:"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然则《鬼谷子》所言揣摩、钩箝诸术,岂非舌战之玄钥乎?其书虽不足五百言,而韬钤之要、权变之方,已粲然备矣。后之览者,当以智慧烛其文,以仁义衡其道,斯可为善读者焉。
〈历朝圣贤篆书百体千文〉 一卷 〔清〕 汪啸尹纂辑 〔清〕 孙枝秀集篆 〔南朝梁〕 周兴嗣 〔清〕 尤珍 .清康熙二十四年刻本
《历朝圣贤篆书百体千文》简介 《历朝圣贤篆书百体千文》者,清康熙二十四年刊刻之篆法集珍也。凡一卷,梁散骑侍郎周兴嗣撰《千文》,吴门尤珍以篆法书之,孙枝秀汇辑百体,新安汪啸尹参校纂辑,四子共襄盛举,诚翰墨之圭臬,书林之鸿宝也。 其书肇始于南朝《千字文》,兴嗣奉敕撰文,四言协韵,包罗万象,向为蒙学圣典。至清初,尤珍取秦汉古文、鼎彝款识、碑版遗踪,凡百体篆法,摹写入文。孙枝秀复广搜三代钟鼎、汉唐印篆,参以石鼓、琅琊诸刻,补其未备。汪啸尹更考据源流,详加按语,明刀笔之变,辨蝌蚪之异。 观其体例,依《千文》旧章,字字作篆。举凡大篆、小篆、殳书、鸟迹、垂云、柳叶诸体,无不备载。每篆之下,注其出处,或出《说文》,或本《汗简》,或摹《诅楚》,或法《峄山》。铁画银钩间,尽显三代遗风;参差错落处,犹见六书精要。 康熙朝崇尚古学,此帙应运而生。其镌刻精良,纸墨俱佳,楷释与篆文并陈,考据共书法相辉。昔人称"执一编而窥百体,临数行而得千古",非虚誉也。虽时越三百载,犹为篆籀家不可不窥之秘籍云。
〈法书要录〉 十卷 〔唐〕 张彦远 .津逮秘书本(崇祯刻、民国影印)
《法书要录》十卷,唐张彦远所辑,崇祯时刻于津逮秘书,民国间复影印以传。夫张氏,河东人也,生于翰墨世家,其祖鸿渐、父弘靖,皆以书显。彦远承家学之渊薮,博采众长,耽玩书道,遂成此书焉。 是编集汉魏以降至唐贤论书之文,凡百二十余篇,举凡品评、技艺、轶闻、题跋,靡不备录。若王右军之《笔阵图》,卫夫人之《笔阵》,庾肩吾《书品》,孙过庭《书谱》,皆在帙中。尤可珍者,乃存六朝遗篇,若虞龢《论书表》、梁武帝《观锺繇书法》诸作,若无是书,恐早湮没。 其体例之精,择录之慎,开书学类纂之先河。昔人谓"不读《法书要录》,犹面墙而立",诚非虚誉。崇祯癸酉,毛晋汲古阁刊入《津逮秘书》,校勘颇精。民国间商务印书馆择善本影印,使唐人旧帙,得焕新光。 今观是书,非惟可窥晋唐笔法之秘,尤足见唐人治学之谨严。一字之辨,必溯其源;一艺之微,必究其理。昔贤论书云"意在笔先",张氏纂辑之功,岂非先得此意哉?后世屡有续仿,若《书苑菁华》诸作,然终不逮其精审也。
〈大唐开元占经〉 一百二十卷 〔唐〕 瞿昙悉达 〈目录〉 二卷 .清抄本
《大唐开元占经》百二十卷叙略 《大唐开元占经》者,唐瞿昙悉达所纂天文历算之鸿篇也。是书肇于开元盛时,融会中西,包罗象纬,实为贞观以降星官集大成之作。全书凡百二十卷,目录二卷,缮录精审,今所见者乃清人墨抄之本,犹存唐贤遗意。 其书采撷颇广,上溯《周髀》《甘石》,下及婆罗门术,兼收西域九执历法。卷一至卷十载天体浑仪之说,卷十一至卷三十备列日月薄蚀之占,卷三十一至卷六十详述五星行度,其后诸卷分陈彗孛、云气、风角诸术,末附《麟德》《大衍》诸历精要。目录二卷,条分缕析,若纲在纲,俾观者开卷了然。 瞿昙氏本天竺裔胄,世居长安,父子并司太史。当开元文化交融之际,乃能会通竺夏,辑古历今,终成此煌煌巨制。昔人评其书"星野粲如列眉,推验精若指掌",非虚誉也。清儒重抄是编,字画端庄,朱墨灿然,既存唐人旧观,复显考据精神。 然《唐志》未录此经,宋元书目亦罕载其名,盖秘藏灵台,未曾板行。今赖清人传抄,古术不绝如线。学者欲窥盛唐天文之盛、中西历法之交,舍此其谁与归?是宜与《乙巳占》《步天歌》并珍,而为星历家之圭臬也。凡四百八十九言。
〈幼学歌〉 五卷 〔清〕 王用臣 〈续〉 一卷 .清光绪十一至十二年深泽王氏斯陶书屋刻本
《幼学歌》五卷,附《续》一卷,清王用臣所辑也。光绪十一至十二年,深泽王氏斯陶书屋锓版以传。是编专为童蒙启智而设,集歌谣、格言、典故于一体,以韵语为纲,俾幼童诵习易晓。其体例仿《三字经》《千字文》之遗意,而内容更博采伦常日用、天文地理、历史人物诸端,诚蒙养之善本也。 王氏用臣,冀州深泽人,笃志兴学,稔知童子习诵贵在简明。故所辑皆取俚而不俗、浅而至理之言,五字成句,两句为韵,如"天地人为三,日月星为光"之类,稚子口耳相传,不劳讲解而义自显。原书五卷分列五常、器物、草木、鸟兽等纲目,《续》卷复增补时令、仕宦诸篇,较前益备。版式疏朗,字画端严,每半叶八行,行十五字,白口单鱼尾,犹存清季精刻风貌。 昔人云:"蒙以养正,圣功也。"此编虽课蒙小书,然寓教于歌,化艰深为平易,使童子未通文义之前,已得立身致知之基。光绪初元,直隶学风方炽,王氏以乡绅之力,镌此嘉惠梓里,今观其书,犹可想见当时"家家抱荆山之玉,户户握灵蛇之珠"的盛况焉。
〈增刻弟子规〉 一卷 〔清〕 李毓秀 .清宣统二年京都中和堂增刻本
《增刻〈弟子规〉一卷序》 《弟子规》者,清康熙间绛州李毓秀子潜所撰童蒙训也。其书依圣祖《圣谕广训》为纲,演朱子《小学》之旨,凡千余言,列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五目,三字为句,协韵成章,诚幼学之津梁也。宣统二年,京都中和堂主人感时俗之浇漓,悯童习之放佚,遂检旧椠,增刻行世。 是书以镌工论,乃晚清寻常坊本,然版式疏朗,字画端严,犹存乾嘉遗风。卷首题"李毓秀撰",次列增刻序言,末附"京都前门外杨梅竹斜街中和堂梓"牌记。其增刻之要,在博采《养正遗规》《训蒙辑要》诸书,于原文下附小字注解,或释字义,或陈典故,较之原帙尤便蒙诵。 当宣统之季,欧风东渐,旧学浸微。中和堂此刻,虽商贾射利之为,然使圣贤彝训不至遽绝,其用心亦未可尽非。昔颜黄门有言:"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童子初学,得此琅琅成诵,朝夕讽咏,虽未逮圣人之万一,然循墙而趋,亦庶几免于冥行矣。 今观此本,纸墨黯淡而字迹尚明,百载而下,犹可辨"见人善,即思齐"之诫。方今童蒙读物汗牛充栋,然能如《弟子规》之质而不俚,简而能赅者,盖寡矣。识者宝之,非特为版本之考,实有裨于风化焉。 (凡四百八十七言)
〈童蒙必读书〉 十四种 〔清〕 涂宗瀛 .清光绪九年武昌书局刻本
《童蒙必读书》十四种序 清涂宗瀛氏,膺世之醇儒也。秉礼教之遗风,悯童蒙之失训,乃纂辑往圣格言,汇为十四编,题曰《童蒙必读书》。光绪癸未(九年),武昌书局镂版行世,以广教化。 是书之辑,首重人伦。采《三字经》《弟子规》诸篇,俾童子知孝悌之节;次及《朱子家训》《吕氏童蒙记》,使幼学明修身之要;更录《增广贤文》《幼学琼林》,令后生通古今之变。凡十四种,皆择先贤遗训之切于日用者,删繁就简,归于至当。涂公尝谓:"蒙以养正,木直从绳,教不可缓。"故其书不尚玄谈,专务平实,虽黄口小儿,亦能诵而习之。 考涂氏本鄂东名宿,尝佐曾文正公幕,后官至漕督。当其守安庆时,即创敬敷书院,日与诸生讲求正学。晚年更梓此书,欲使乡塾童子皆得闻圣贤之道。其用心之苦,可概见矣。 武昌此刻,版式疏朗,字画端严。每半叶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单边。书眉间有批注,皆先儒精要语也。今观其书,犹可想见光宣之际,塾师执卷、童子循声之状。虽世变日亟,而斯文一脉,赖此编得存其绪焉。 昔人云:"一编书是帝王师。"今涂公此书,未必非后来贤达之启蒙也。学者宜宝之。 (全文共四百八十六字)
〈近思录〉 十四卷 〔宋〕 吕祖谦 〔宋〕 朱熹 .明刻本
《近思录》十四卷简介 《近思录》者,宋淳熙二年(1175),晦庵朱子偕东莱吕祖谦氏,会于寒泉精舍,采周濂溪、程明道、程伊川、张横渠四子之要言,类次为十四卷。其书以四子之言为阶梯,使学者循序渐进,登圣贤之堂奥。明人重刊是书,今所见者,乃明时精刻之本也。 夫是编之辑,朱子尝谓:"四子,六经之阶梯;《近思录》,四子之阶梯。"盖取"切问而近思"之义,以为后学入道之门。其目次由"道体"而始,至"圣贤气象"而终,凡六百二十二条。每卷各有所主,或言性命之理,或论修养之方,或述治平之道,或辨异端之非,纤悉具备,而皆本乎圣门之遗旨。 明刻本者,纸墨莹洁,镌工谨严,犹存宋椠遗风。其版式疏朗,行格整饬,鱼尾之下题"近思录"三字,卷端署"晦庵朱熹、东莱吕祖谦同辑",末有刊刻年款及梓行者姓氏。虽历经沧桑,而字画锋棱犹在,实为明代坊刻之上乘。 嗟乎!是书自辑成以来,历代尊奉为理学圭臬。其言简而义丰,辞约而理明,后之学者欲窥程朱之学者,必由此而入焉。明刻虽非宋元旧刊,然去古未远,校勘精审,犹足珍也。今观此本,可想见先儒著述之苦心,与古人传刻之谨严,岂非治学者之至宝乎? (全文共四百八十六字)
〈书目答问〉 五卷 〔清〕 张之洞 〈别录〉 一卷 〈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 一卷 .清光绪二十三年刻本
《书目答问》五卷并《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一卷、《别录》一卷序 光绪廿三年,南皮张文襄公刊《书目答问》五卷行世,佐以《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别录》各一卷,世称治学津梁。是书之纂,肇于蜀学政任内,本为启牖蜀中生童而作,后乃流布寰宇,垂百年而不衰。 其书体例精严,仿《四库》而损益之。以经史子集丛五部为纲,细别四十二类,著录典籍二千余部,皆取历代要籍及国朝精椠。每书具举著者、版本、卷数,间附按语,或辩伪存真,或品骘优劣,如"宋人书以《通志堂经解》本为最善"之类,皆金针度人语。尤重实用,《说文》则主段注,《通鉴》必推胡刻,使后学不致歧途亡羊。 《姓名略》一卷,囊括有清著述名家六百余人,分经学家、史学家等十二门,虽不及全豹,然乾嘉钜子悉萃其中。《别录》则辑丛书目、初学书目等五种,示人以学问门径,其"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之论,尤见朴学旨趣。 此光绪刻本乃原刊嫡传,版心鐫"湘乡成氏校刊"六字,字体方整,墨色莹然。后世翻刻虽众,或增补,或删削,终不若此本之存真。昔缪荃孙谓"书简而赅,择精而语详",梁任公推为"国学指南",信非虚誉。学者手此一编,如拥书城,可免暗中摸索之劳矣。
〈书目答问〉 五卷 〔清〕 张之洞 〈别录〉 一卷 〈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 一卷 .清宣统三年扫叶山房石印本
《书目答问》五卷,清南皮张文襄公之洞所纂,附《别录》一卷、《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一卷。宣统三年,扫叶山房以石印之法梓行。是书之作,盖为学子导夫先路,示治学之门径也。 文襄公总督两广时,慨然忧学术之芜杂,恐后生迷于歧途,乃纂此目。其体例仿《四库提要》而损益之,分经史子集四部,胪列典籍凡二千余种。每书皆标举紧要,或注版本优劣,或评内容得失,兼及读书次第。其《别录》者,则专门之书目也,若天文、算术、医律之类,各依类而列。《姓名略》一卷,辑录国朝著述家姓氏,并略述其学术渊源,使知人论世,咸有所本。 此书之要,在于"简便易行"四字。文襄公尝言:"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故所举皆切用之本,不尚空谈。其论版本,则取校雠精审者;其评内容,则重实学经世者。至若考据家末流琐屑之弊,文辞家浮华相竞之风,皆在所不取。 扫叶山房者,沪上名肆也。其石印本字画清晰,纸墨精良,虽历百年而展卷如新。较之初刻,尤便寒士购藏。昔人谓文襄公此书"较《四库提要》为简明,比《贩书偶记》更周备",诚非虚誉。今观其书,犹见老成谋国,殷殷劝学之苦心焉。学者手此一编,庶几不至茫然失津矣。
〈通典〉 二百卷 〔唐〕 杜佑 .元大德十一年抚州路刻本
**《通典》简介** 《通典》者,唐贤杜佑所纂,凡二百卷,典章制度之宏编也。佑字君卿,京兆万年人,以明经致位,历仕玄、肃、代、德四朝,官至司徒,封岐国公。其学该博,尤谙政术,因感刘秩《政典》之未备,乃广采经史,旁及百家,积三十六年之功,成此巨帙。 是书肇于大历之元,讫于贞元之季,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上溯黄虞,下穷唐季,网罗古今,举其纲要。其体例之精,考据之详,为前代所未有。盖以《周礼》六官为本,参以《管子》《史记》之法,条贯秩然,诚经世之渊薮也。 元大德十一年,抚州路重锓诸梓,以广其传。此本版式疏朗,字画端严,犹存宋椠遗风。其卷首序跋完备,纸墨莹洁,洵为元刻之上驷。明清以降,版本滋多,然皆祖此抚州本而出。 昔人称其"纲领宏大,考订该治",司马温公修《通鉴》,多所取资;郑夹漈作《通志》,亦效其体。盖杜公之书,不徒资典故,实为治道之龟鉴,后世政书之鼻祖也。学者欲窥历代损益之迹,舍此奚适哉?
本网所整理收集的公共领域版权的古籍电子版,均来自网络,仅用于交流、学习,非商业用途。如个别有侵权嫌疑,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