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版本 古籍名称,卷数,著者,版本
〈茗笈〉 二卷 〔明〕 屠本畯 .茶书二十七种本(万历刻)
《茗笈》二卷,明屠本畯所撰,乃茶书二十七种本之一。万历年间刻印,流传于世。此书专述茶事,可谓茶学之瑰宝也。 屠本畯,字季华,号东郊,浙江鄞县人。博学多才,尤精于茶道。其撰《茗笈》,集前人之说,参以己见,条分缕析,详明备至。上卷论茶之品、之制、之器、之水;下卷论茶之饮、之候、之辨、之藏。凡茶之妙用,无不毕载。 其言茶之品,谓茶有高下,宜择佳者。茶之制,详述采茶、造茶之法,务使茶色、茶香、茶味俱佳。茶之器,列举茶壶、茶杯、茶炉等,讲究其形制、材质、用法。茶之水,强调水之清、之甘、之冽,乃烹茶之要。茶之饮,载泡茶、品茶之艺,讲究水温、时间、技巧。茶之候,述茶之生长、采摘之时令,不可违逆。茶之辨,载辨茶真伪、优劣之法,以防赝品。茶之藏,详述收藏之法,以保茶之原味。 此书不仅为茶艺之指南,亦为茶文化之集大成者。屠本畯以其深厚之学养,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使《茗笈》成为茶学之经典。后人读之,可明茶之道,得茶之趣,享茶之乐。 盖茶之为物,清心涤虑,修身养性。而《茗笈》一书,正是其佐证。明人屠本畯,以其博学笃行,为茶学立传,为后世留珍。此书虽历数百年,仍不失其价值。茶道之传承,文化之弘扬,尽在于斯。 总而言之,《茗笈》二卷,明人屠本畯所著,乃茶学之瑰宝。其论述茶事,详明周到,既有理论之深,又有实践之巧。茶艺爱好者读之,可谓受益匪浅。茶文化之传承,亦赖此书以光焉。
〈荈茗录〉 一卷 〔宋〕 陶谷 .茶书二十七种本(万历刻)
《荈茗录》一卷,宋之陶谷所著,载于茶书二十七种本,乃万历年间所刻。此书乃论茶之典籍,所述精微,言简而意赅,实为茶学之瑰宝也。 陶谷者,宋之名士也,博学多闻,尤精于茶道。其著此书,旨在阐发茶之真谛,以飨后世。书中所言,多涉茶之品类、制法、烹煮之法及茶之功效,皆一一详述,不厌其烦。其论茶之品类,分门别类,条理分明,如“茗”、“荈”之辨,皆详加考究;其述茶之制法,则侧重于火候、水质之讲究,细节之处,尤为考究;至于烹煮之法,更以实践经验为基础,论其技巧与要领,实为茶艺之指南也。 《荈茗录》之价值,非独在于其论茶之详尽,更在于其蕴含之文化意蕴。陶谷以茶为媒,贯穿古今,融汇儒释道之精髓,借茶论道,以茶修身,实为茶道之至境也。其文既深且雅,字字珠玑,读之如品茗般,甘醇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此书虽为万历刻本,然其内容仍具时代之意义。茶之为物,自古便与人文相交融,陶谷之书,不仅为后世提供了茶学之知识,更为吾辈揭示了茶道之精神,即清静、淡泊、修身养性之境界。读是书者,非但能知茶之味,更能体茶之道,可谓受益匪浅也。 总之,《荈茗录》一卷,乃茶学之经典,陶谷之匠心独运,尽显其中。其文虽简,其义深远,实为茶书之翘楚,值得吾辈细细品读。
〈张伯渊茶录〉 一卷 〔明〕 张源 .茶书二十七种本(万历刻)
《张伯渊茶录》一卷,明张源所撰,为茶书二十七种之一,刻于万历年间。此书乃茶道之瑰宝,载茶之源流、品鉴、煎煮之法,实为茶学之要典。 张源,字伯渊,博学多才,尤精茶道。其撰《茶录》,旨在阐扬茶之真谛,使世人知茶之雅韵。书中详述茶之产地、品类、采摘、制作,乃至茶具之选择、水温之掌控,无一不精。其论茶之品性,曰:“茶有灵性,与人心通。品茶之时,心如止水,方能体味茶之真味。”此语道出茶道之精髓,令人深思。 《茶录》又载煎茶之法,曰:“煎茶之要,在于火候。火候过猛,则茶味苦涩;火候不及,则茶味寡淡。故煎茶之时,需心细如发,掌控火候,方能得茶之真味。”此论煎茶之道,可谓至理名言,为后世茶人所宗。 张源于书中又论茶具之选择,曰:“茶具之优劣,关乎茶味之浓淡。选择茶具,需视茶之品类而定。如绿茶宜用瓷壶,红茶宜用砂壶,方能尽显茶之风味。”此论茶具之选择,亦为茶道之要诀。 《茶录》一书,虽篇幅短小,然内容精要,实为茶道之宝典。张源以其博学多才,撰此书以传世,使后人得以窥见茶道之真谛。此书刻于万历年间,流传至今,已历数百年,然其价值不减,仍为茶学之要籍。 综上所述,《张伯渊茶录》一卷,明张源所撰,为茶书二十七种之一,刻于万历年间。此书载茶之源流、品鉴、煎煮之法,实为茶学之瑰宝。张源以其博学多才,撰此书以传世,使后人得以窥见茶道之真谛。此书流传至今,已历数百年,然其价值不减,仍为茶学之要籍。
〈茗笈品藻〉 一卷 〔明〕 王嗣奭 .茶书二十七种本(万历刻)
《茗笈品藻》一卷,明王嗣奭所撰,属茶书二十七种之一,刊于万历年间。是书专论茶道,兼载茶之种类、制艺、品鉴及烹饮诸法,内容详赡,可谓集茶事之大成。 王嗣奭精研茶学,博览群书,融汇古今,自成一家之言。其书首叙茶之源流,稽考茶史,引经据典,明其来龙去脉。次论茶之品类,细述各地名茶,详言其产地、形态、风味,尤重南北茶品之异同,颇为精当。复次,详载制茶之法,包括采摘、焙制、贮藏诸节,皆据实述录,务求明晰。又次,论及品茗之道,详析品茶之技,如择水、烹茶、选器、赏茶等,皆一一详述,务求精妙。终之,载录茶诗、茶文,附以茶事典故,兼收并蓄,以广见闻。 是书之编,非徒为茶事之记录,更有深意存焉。王嗣奭务求以茶为媒,阐发自然之理,弘扬文人雅士之风雅情趣。其所论茶道,既重技艺,尤重心境,如茶之清香、茶之淡雅、茶之妙悟,皆为此中三昧。其言茶之品鉴,不仅以味论茶,复以色、香、形、韵为辨,务求精妙细致,乃至心领神会之境。 是书文体简洁明快,语言典雅清新,古今茶事典故,信手拈来,典故纷陈,颇具文士之风。其论茶之道,既重实证,亦不乏玄理,虚实相生,玄妙莫测。其于茶道之推崇,亦隐见文士之精神追求,即借此以修身养性,体察自然,悟道入禅。 万历年间,茶道大兴,文人雅士每以品茗为乐,《茗笈品藻》之出,正应其时。其书不仅为茶道之指南,亦为文人雅士之精神写照。其内容之精详,论述之透彻,堪称茶书之翘楚,足为后世茶学之矩范。 总之,《茗笈品藻》一书,既传茶事之技艺,亦传文士之精神,可谓茶道之宝典,文士之良友,其价值不可小觑。
〈东溪试茶录〉 一卷 〔宋〕 宋子安 .茶书二十七种本(万历刻)
《东溪试茶录》一卷,宋子安所著,载于茶书二十七种本,明万历年间刻印。是书专论茶事,详述东溪之茶,品其色香味,辨其优劣,乃茶道之要籍。宋子安,宋代学者,博学多才,尤嗜茶道,故著此书,以传后学。书中所述,皆从实践而得,非空谈也。 其始,叙东溪之地,山川秀丽,水土丰美,宜于茶树生长。继而,详列茶树之种类,各具特色,有清香者,有浓郁者,有甘醇者,有苦涩者,各有所长。又论采茶之时节,谓春日初阳,芽叶鲜嫩,最为佳品。次论制茶之法,晒、炒、揉、焙,皆有其妙,稍有差池,则味失其真。 宋子安又云,茶之品鉴,须以水为媒,水清则茶香,水浊则茶味失真。故水之选择,亦为茶道之一大要诀。其论茶具,亦颇有见地,谓壶宜紫砂,杯宜瓷器,方显茶之真味。又言饮茶之道,须心境平和,方能品味其真趣。 是书虽为一卷,然所述茶事,皆详尽无遗,非浅尝辄止者可比。其文辞雅洁,条理清晰,读之如品佳茗,回味无穷。万历刻本,字迹清晰,装帧精美,乃古籍中之珍品。后世学者,多以此书为茶道之圭臬,研习茶艺,莫不以此为宗。 《东溪试茶录》不仅为茶道之经典,亦为研究宋代茶文化之重要文献。其所述茶事,不仅关乎饮茶之技艺,更涉及地理、物产、民俗等诸多方面,实为一部综合性著作。宋子安以其渊博之学,精深之识,将茶道之奥秘,一一揭示,诚为后世学人所敬仰。 此书流传至今,历经数百年,依然为茶人所珍视。其内容之丰富,见解之独到,皆可为后世取法。读此书者,不仅可增茶道之识,亦可领略古人雅致之生活情趣,诚为一举两得。
〈茶谱〉 一卷 〔明〕 顾元庆 .茶书二十七种本(万历刻)
《茶谱》一卷,明顾元庆辑,乃茶书之荟萃,亦茗事之渊薮也。是书成于万历年间,刻于《茶书二十七种》之中,为茶道文献之珍品。 顾元庆,明代文人,嗜茶如命。其辑《茶谱》,集诸家之言,汇众妙之旨。是书首述茶之源流,明茶之本性,叙其生长、采摘、制作之法,无不详备。复论茶之品第,辨其优劣,析其精粗,使读者了然于胸。次及烹茶之术,详述水火之候、器具之择、烹点之序,皆有条理井然。终则阐述茶之功效,明其养生、祛病、怡情之益,使知茶非徒为饮,更可为药也。 《茶谱》之体例严谨,内容博洽。其引述典籍,广涉《茶经》、《茶录》、《大观茶论》等,更参以己见,发人所未发。其论述精辟,语言雅洁,堪称茶学之瑰宝。是书不仅为茶道之指南,亦为文化之瑰宝,诚研究古代茶文化之重要文献也。 万历刻本,字体工整,版式疏朗,虽经数百年之久,犹存其美。今存世虽稀,然其学术价值与文献价值,不可估量。后之学者,得是书而读之,可窥明代茶学之盛况,亦可知顾元庆之雅志。是书之传,实为茶林之幸,亦为文化之光也。 《茶谱》一卷,明代茶学之巅峰之作,顾元庆辑之,万历刻之,集茶道之大成,显文化之深厚。其内容之丰富,体例之严谨,见解之独到,皆足以传之后世,永垂不朽!
〈茗谭〉 一卷 〔明〕 徐𤊹 .茶书二十七种本(万历刻)
《茗谭》一卷,明徐𤊹撰,乃茶书二十七种本之一,万历年间刊刻。徐𤊹,字不详,浙江山阴人,生于明嘉靖间,卒于万历中,为明代著名茶学家,其茶学著作颇丰,皆传于世。 《茗谭》一书,专论茶道,内容详实,分为十篇,每篇章立一个主题,涵盖种茶、选茶、采茶、制茶、点茶、尝茶等各个环节。其所述茶道,不惟述其然,更述其所以然,博引古今,旁征博引,且文风雅致,颇具文学价值。 首章《原种》篇,论述茶之起源及发展历程。徐𤊹认为,茶之原种出自中国西南地区,自汉魏以来,逐渐传播至全国,成为人们日常饮品之一。他还详细介绍了各地茶叶的种类、特点及其命名由来,为研究明代茶叶品种提供了珍贵资料。 第二章《择采》篇,论述选茶的标准及方法。徐𤊹提出,选茶应遵循“时、地、人”之原则,即采茶之时间、地点及采茶之人皆需讲究。他还指出,选茶应注意茶叶的形状、颜色、香气及口感等方面,并提出“嫩、鲜、肥、洁”之四字标准,为后世选茶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三章《采制》篇,论述采茶及制茶之技巧。徐𤊹认为,采茶宜在清晨,以露水未干时为佳,且需轻采轻放,以免损伤茶叶。制茶则需讲究火候及手法,以确保茶叶色、香、味俱全。 第四章《点品》篇,论述点茶之法及品茶之艺。徐𤊹提出,点茶需注重水温、茶具及水量之把控。品茶时,需观茶之色、闻茶之香、尝茶之味,细细品味,才能领略茶中真趣。 第五章《煮试》篇,论述煮茶、试茶之法。徐𤊹认为,煮茶之水极为关键,需选洁净甘甜之山泉水。煮茶时,火候宜适中,以免茶味过浓或过淡。试茶则需通过观、闻、尝三法,辨别茶叶之优劣。 第六章《藏贮》篇,论茶叶贮藏方法。徐𤊹认为,茶叶贮藏需防潮、防虫、防异味,宜用陶罐、瓷罐或木盒密封保存,且应置于阴凉干燥处,以保持茶叶色香味品质。 第七章《器具》篇,专门介绍茶具种类及使用。徐𤊹列举了茶炉、茶壶、茶盏、茶盘、茶匙等茶具,并详细介绍了它们的材质、形状、用途及选择方法。他强调,茶具的选择与茶叶品种、水质及个人喜好密切相关,需讲究协调统一。 第八章《水源》篇,专门论述泡茶用水的选择。徐𤊹认为,水为茶之母,好茶需好水相配。他列举山泉水、江河水和井水等各类水源,指出山泉水为上品,因其清冽甘甜,能充分激发茶香。他还介绍了鉴别水质优劣的方法。 第九章《品茗》篇,论述品茗的礼仪及意境。徐𤊹认为,品茗不仅是一种味觉享受,更是一种精神追求。他提倡以清静、淡泊的心态品茶,方能领略茶中真趣。他还介绍了品茗时的礼仪规范,如茶具摆放、斟茶顺序、敬茶礼节等,以期达到陶冶性情、修身养性之目的。 第十章《茶录》篇,记载了各种名茶的特征及制作方法。徐𤊹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考证,详细记录了当时流传较广的名茶,如西湖龙井、武夷岩茶、黄山毛峰等。他还介绍了这些名茶的产地、采摘时节、制作工艺及品质特点,为研究明代名茶提供了重要参考。 总而言之,《茗谭》一书,对茶道之论述,既全面系统,又深入浅出,且文采斐然,实为茶学经典之作。其所述茶道,既有一定理论深度,又有一定实践价值,为后世茶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茗谭》一书,对明代茶文化的发展,亦有一定影响,是研究明代茶文化的重要文献。
〈茶话〉 一卷 〔明〕 陈继儒 .茶书二十七种本(万历刻)
《茶话》一卷,明陈继儒所撰,收录于茶书二十七种本,万历年间刊刻。此书乃陈氏晚年之作,专论茶道,集其平生心得,为明末茶学之重要篇章。 陈继儒,字仲醇,号眉公,又号白石樵,松江华亭人。生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卒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陈氏博学多才,精通诗文书画,尤好茶道。其《茶话》一书,不仅详述茶之产地、品种、制法、烹饮之法,更兼论茶之文化内涵,融儒释道三家之旨,阐发茶道与人生哲理之关联。 《茶话》开篇即言:“茶之为物,清而远,淡而和,味之至者为道。”陈氏认为茶不仅为饮品,更是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其论茶之产地,首推武夷、龙井、蒙顶,详述各地茶之特色及其优劣。论茶之制法,则强调火候、晾晒之精细,以为制茶之关键在于“火候适中,晒晾得法”。论烹饮之法,则提倡“水宜清、火宜缓、器具宜洁”,以为烹茶之道在于“心静神和”。 陈氏于书中不仅论茶之技艺,更论茶之文化。其言:“茶者,静心之具也,饮茶可使人清心寡欲,去烦去躁。”又言:“茶与禅相通,饮茶可悟道。”陈氏认为饮茶不仅是物质享受,更是精神修炼,茶道与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佛家的“禅定”皆有相通之处。 《茶话》一书,内容丰富,论述精辟,不仅为茶学之重要著作,更为研究明代文人生活及思想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此书于万历年间刊刻,流传至今,为后世茶学之经典,影响深远。
〈茶说〉 一卷 〔明〕 屠隆 .茶书二十七种本(万历刻)
《茶说》一卷,明人屠隆所撰,乃茶书二十七种之一,刊刻于万历年间。此书细述茶之品鉴、烹制、器具及茶道之精要,实为茶学之瑰宝。屠隆博学多才,于茶道尤有心得,《茶说》集其多年经验与智慧,字里行间无不显其茶道之精深。 书首论茶之产地,详述江南、闽浙、蜀地等名茶之特性,强调水土、气候对茶质之影响。屠隆谓:“茶之佳者,必生于山清水秀之地,采于清明谷雨之际,方得其真味。”其言切中肯綮,令人信服。 次论烹茶之法,从取水、煮火、候汤至投茶、分饮,一一细述,无不精妙。屠隆尤重水质,谓:“水为茶之母,泉清水冽,茶味自佳。”又言:“烹茶之技,贵在火候,火候适中,茶香四溢。”其细致入微,可见其对茶道之用心。 再论茶具,屠隆以为,茶具虽为小物,然其形制、材质、工艺皆影响茶味。其推崇紫砂壶,谓:“紫砂壶者,茶之良伴,久用益香。”又论茶盏、茶盘、茶匙等,无不一一品评,令人叹服。 末论茶道之精神,屠隆谓:“茶道者,修身养性之道,非仅为品味之乐。”其主张茶道应重礼仪、修心性,于品茶之中体悟人生。其言曰:“茶之为道,贵在淡泊,清心寡欲,方能得其真趣。”其言简意赅,深得茶道之精髓。 《茶说》一书,语言清新,论述精辟,既为茶学之经典,亦为修身养性之指南。屠隆以文人雅士之笔,书茶道之精要,令后人于品茶之余,亦能感悟人生之真谛。此书虽仅一卷,然其内容丰富,论说精当,实为茶道爱好者必读之作。
〈弟子规〉 一卷 〔清〕 李毓秀 .清光绪九年武昌书局刻童蒙必读书本
《弟子规》一卷,清季李毓秀先生所撰也。是书仿《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之旨,衍为三言韵语,凡千余言,分训蒙童。其体例严整,言辞简切,诚童蒙养正之圭臬也。 光绪九年,武昌书局重锓是书,辑入《童蒙必读书》丛书。考其版本,版心单鱼尾,左右双栏,半叶八行,行二十字。卷端题"弟子规",次行列"清绛州李毓秀撰",末镌"武昌书局校刊"字样。纸墨精良,字画端严,颇具清末官刻本之风范。 其内容以《孝经》《礼记》为本,立"入则孝""出则悌"等二十四目。每则先述圣训,继以"丧尽礼,祭尽诚"之类细则,终缀"勿自暴,勿自弃"诸戒。尤重洒扫应对之节,进退揖让之仪,于蒙养之道,可谓纤悉必备。 昔朱子尝谓:"小学是事,大学是理。"是编恰合此义,自刊行以来,庠序争诵,家弦户诵。虽时移世易,其"首孝悌,次谨信"之训,仍不失为蒙学津梁。今观武昌本,既可考见清季蒙学教育之状,亦足证传统训蒙文化之流播,诚可宝也。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一卷 〔十六国后秦〕 鸠摩罗什 .元至正元年刘觉广江陵刊经所刻朱墨套印本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乃十六国后秦之际,西域高僧鸠摩罗什所译。此经为般若类经典之精华,言简意赅,阐扬空性妙理,为禅宗所重,亦为大乘佛教之根基。其文辞优美,义理深邃,流传千古,影响深远。 元至正元年,江陵刊经所刘觉广主持刻印此经,采用朱墨套印之法,实为典籍印刷之创举。朱墨套印者,朱色为正文,墨色为注释,两色交相辉映,醒目而悦目。此举不仅便于读者区分经注,更显古雅之态,堪称印本之佳构。 此本《金刚经》,字体秀丽,行格疏朗,朱墨分明,印刷精良,足见江陵刊经所工匠之匠心独运。其版本稀贵,为后世藏书家所宝,亦为学者研究元刻版本之重要资料。 佛家有云:“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金刚经》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正与此意相合。此经不仅为修道者之指南,更为世人洞悉人生真谛之明灯。 今人得此元至正元年刘觉广江陵刊经所刻朱墨套印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当珍惜其版,研习其义,以期悟得般若智慧,得证菩提之道。此经之价值,非仅在于其版本之稀罕,更在于其所传佛法之深远,实乃佛教文化之瑰宝,中华典籍之明珠也。
〈文选〉 六十卷 〔南朝梁〕 萧统 〔唐〕 李善 〈附李善与五臣同异〉 一卷 .宋淳熙八年池阳郡斋刻本
**《文选》六十卷附《李善与五臣同异》一卷宋池阳郡斋刻本鉴** 《文选》者,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纂集也。凡六十卷,采周秦以降,迄乎梁代,诗赋文章之菁华,咸萃于是,实为总集之鼻祖,艺林之渊薮。唐显庆间,江都李善为之注,旁征博引,训诂精审,虽片言只字,必穷其源,故世称"文选学"赖此以传。更附《李善与五臣同异》一卷,勘吕延济、刘良辈所注异文,俾学者得覈其实。 兹本乃南宋淳熙八年(1181)池阳郡斋所锓,时值孝宗崇尚文教,南渡典籍多赖此际重刊。卷前犹存尤袤跋文,述校雠之艰,谓"一字之误,必参众本",足见宋人刻书之矜慎。版式疏朗,字体端严,犹存欧柳遗意;楮墨精洁,摹印初早,洵为闽工上乘。尤可贵者,全书避讳至"慎"字止,而"敦"字不缺笔,恰证淳熙原刻之确据。后世明清翻雕,虽存其形,神采邈焉。 昔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推此为"宋椠上驷",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亦叹其"纸润墨香,古雅绝伦"。今观此本,非特李注《文选》之善帙,亦两宋刻书艺术之圭臬也。每展卷,如对淳熙儒生,琅嬛秘典,尽在几案,岂不重哉?
〈姑妄言〉 二十四卷 〔清〕 曹去晶 .思无邪汇宝本
**《姑妄言》二十四卷简介** 《姑妄言》者,清人曹去晶所撰之章回小说也。凡二十四卷,洋洋数十万言,以市井百态为经,以人情冷暖为纬,铺陈世相,针砭时弊,堪称稗官之翘楚。此书向以抄本流布,藏诸密室,鲜为人知,今得"思无邪汇宝"校勘梓行,始彰于世。 曹氏去晶,身世不详,然观其笔力雄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当为落魄才子,饱谙世故。其书托明末清初为背景,描摹金陵繁盛之地,贩夫走卒、达官显贵、僧尼娼优,无不栩栩如生。尤以权宦贾文物、富商童自大等人物刻画入骨,穷形尽相,显宦海之龌龊,露铜臭之熏天。 书中多涉艳情,然非徒逞秽笔,实乃以情色为镜,照见人心之诡谲。若竹思宽之流,纵欲败度,终得现世果报;而钟生等正人,虽经坎坷,终获善终。因果昭彰,足警顽愚。其叙事纵横开阖,时而插科打诨,时而庄言微旨,深得《金瓶》《水浒》之三昧。 "思无邪汇宝"本参校诸抄,补阙正讹,附录评点,颇便览阅。昔李渔论小说当"戒荒唐""重教化",是书虽名"姑妄言",然嬉笑间暗藏劝惩,淫艳外别具怀抱,可谓深得稗史之旨者矣。今得此善本,庶几可免《肉蒲团》之讥,而与《醒世姻缘》并论焉。
〈红楼梦〉 —百二十回 〔清〕 曹雪芹 .清乾隆五十七年萃文书屋活字印本
《红楼梦》百廿回简介 《红楼梦》者,清人曹雪芹所撰稗官钜制也。乾隆五十七年,萃文书屋以活字排印而行世,凡百二十回,蔚为大观。其书假"石头记"为名,托太虚幻境之说,演绛珠还泪之缘,实乃抒胸中块垒、摹人世百态之奇书也。 雪芹生于钟鸣鼎食之家,历尽荣枯炎凉,故能以史笔为稗官,摹写金陵望族贾府之盛衰。其书以通灵宝玉入世为引,敷陈宝、黛、钗三人之情缘,其间闺阁琐事、诗社雅集、生辰庆筵,莫不工笔细绘,如见大观园中衣香鬓影。然繁华深处暗伏颓势,元春薨逝、抄家之祸接踵而至,终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此书之奇,尤在"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一诗一谶,一宴一戏,皆暗藏机关。如太虚幻境之册判词,大观园之灯谜酒令,无不预兆诸钗命运。更兼"假语村言"中寓"真事隐去",虚实相生,读者每有"谁解其中味"之叹。 萃文书屋活字本,乃程伟元、高鹗辑补而成。虽后四十回与前文笔致稍异,然"兰桂齐芳"之结,亦堪为全书收束。此本行世以来,纸墨精良,校勘严谨,遂成后世流传之定本。 嗟乎!雪芹"字字看来皆是血",一部红楼,写尽儿女痴情,道破世家兴替,更藏千古文人不得志之痛。其书虽成于康乾盛世,实已烛照封建末世之痼疾矣。此殆所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者欤?
〈肉蒲团〉 二十回 〔清〕 情痴反正道人 .思无邪汇宝本
《肉蒲团》二十回,清人题“情痴反正道人”撰,坊间或署李渔所作,然无确证。是书今见《思无邪汇宝》本,校勘精审,庶存原貌。 书叙元末书生未央生,自负才貌,惑于色相,谓“妇人腰下物乃生我之门,死我之户”,遂作寻芳之想。先娶玉香为妻,复百计钻淫,与权老实妻艳芳、邻妇香云、瑞珠、瑞玉等交媾无度。后权老实为复仇,诱奸玉香,鬻之京师为妓。未央生流落嫖院,竟与己妻狎昵而浑然不觉,及见妻臂间朱砂痣方悟因果。终大彻大悟,断孽根出家,法号“顽石”。 其书铺陈风月,摹写闺帏,极尽狎昵之态。然作者自云“以淫止淫”,譬若“麻沸散治病,毒药攻毒”,意在警醒世人色空之辨。批者谓其“借皮肉生涯说佛法”,盖情欲滔天处,忽现冷灰豆爆之机。末回“括尽全书”一偈,尤见劝惩本旨。 今观《思无邪汇宝》本,删芟明清坊刻篡改,庶几复原初文字。每回附绣像插图,存明清艳情小说典型。虽列禁毁之籍,然于古代俗文学、性理观念研究,颇具裨益。识者当鉴其托喻之巧,勿徒以诲淫目之可也。凡四百二十七字。
〈夜谭随录〉 十二卷 〔清〕 和邦额 .民国二年石印本
《夜谭随录》序 《夜谭随录》十二卷,清人和邦额所纂,民国二年以石印之法重梓行世。是书体例仿蒲氏留仙之《聊斋》,然别具机杼,多录燕赵奇闻、朔方异事,可谓志怪之渊薮,谈玄之圭臬也。 和氏少游边塞,遍历关河,尝与戍卒野老围炉夜话,凡狐魅魍魉、侠客畸人之事,皆默识于心。及至中年,乃援笔志之,积十二卷。其文简而能达,俚而近雅,叙事则委曲周至,状物则毛发可鉴。观"红衣童子"一则,幻化莫测;阅"辽东客"篇,豪气干云,诚得"子不语"之三昧。 此书初以抄本流布,光绪间始有刻版。至民国肇建,沪上书坊惧其散佚,爰取善本,用泰西石印之术广其传。版面疏朗,字画清晰,每卷前更增绣像数帧,颇助阅者解颐。 今观是编,其价值有三:一则存有清一代市井之言,可补正史之阙;二则融满汉风俗于一炉,足稽民族之化;三则炼俗为雅,化俚为文,实承《酉阳杂俎》之遗绪而开《阅微》之先声。后之览者,当不仅以消遣视之,更可由此窥见乾嘉间北地之世情百态云尔。 (全文465字)
〈山海经〉 十八卷 〔晋〕 郭璞 .宋淳照七年池阳郡斋刻本
《山海经》十八卷,晋郭璞所传,宋淳熙七年池阳郡斋刻本是也。斯典乃华夏古志之瑰奇,寰宇异闻之渊薮,自禹益肇创,历秦汉增补,终成宏帙。郭景纯以博闻覃思为之注解,引据经传,诠其灵怪,使幽诡之言稍显理路。 宋刻本者,江南佳椠也。时值孝宗淳熙之世,文教昌明,池阳郡守督工精锓,楮墨莹洁,行格疏朗,犹存北宋遗风。其篇目详备,凡山经五、海经十三,录珍禽异兽八百馀种,载神祇精魅四百余尊,叙昆仑王母之墟,记扶桑十日之木,穷造化之诡谲,极想象之幽玄。 此本尤可珍者,在存郭注之全璧。景纯既释地理方位,复解图腾寓意,如"狌狌知往"申巫占之理,"烛龙暝晦"阐阴阳之变。至于"羽民国""交胫国"诸条,虽荒外之说,实蕴先民观象授时、敬畏自然之思。更兼刻工谨严,避讳完备,楮桑凝脂,墨色如漆,洵为浙本上驷。 然沧海桑田,是刻今存世不过数帙,分藏天禄琳琅、皕宋楼诸阁。每展卷而观,但觉兽啸风生,神光满纸,非独考据家之秘宝,亦乃文士梦游大荒之灵舟也。
〈山林经济籍〉 二十四卷 〔明〕 屠本唆 .明万历间惇德堂刻本
《山林经济籍序》 《山林经济籍》者,明四明屠本畯之所撰也。凡二十四卷,万历间惇德堂锓梓以传。是书综括山林之利,参酌古今之制,上究《禹贡》辨物之旨,下裨生民资生之用,诚经济之渊薮也。 屠公本畯,字田叔,鄞县人。少负经世志,尝历宦闽粤,亲历山川,瞩目草木之蕃,尤愍黎庶之艰。乃博采《齐民要术》、《农桑辑要》诸书,益以躬验,凡树艺、畜牧、治膳、疗疾之事,靡不备载。其志非独为隐者设,实欲使官知土宜,民勤本业,盖王政之羽翼也。 卷中分别部居,若谷部、蔬部、果部、药部,各依物产为类。每述一物,必详其名实、种莳、收采、制用之法。间附诗词俚谚,趣理兼备。至若"制用"三卷,载脯腊、醯醢之方,"疗治"二卷,录本草、单方之效,尤见仁者用心。 惇德堂刻本,楷法严整,楮墨精良。版心镌"惇德堂"三字,鱼尾下署"山林经济"及卷次。万历刻本传世尟少,此本足供校雠之资,更兼农政之鉴。昔人谓"一亩之宫,可致千金",览是编者,当知屠公惠济之心,岂独在齿牙间哉?
〈秋鹭芙蓉图〉 纵192.6×横111.9厘米 〔明〕 吕纪 .绢本.立轴(二玄社藏)
《秋鹭芙蓉图跋》 《秋鹭芙蓉图》者,明画院名手吕纪之所作也。绢本立轴,纵六尺有四,横三尺七寸,设色精丽,气韵生动,今藏东瀛二玄社,诚海内之瑰宝也。 观其图,秋水澄净,芙蓉映发。岸渚之间,白鹭三五,或昂首长鸣,或俯首觅食,或振翅欲飞,骨气清峻,神态各殊。芙蓉花瓣轻绽,红白相间,枝叶扶疏,露华泫然。水中荇藻萦绕,石畔蓼花点缀,尽显秋色澹荡之致。吕氏用笔工而不板,细而不腻。鹭羽以丝毛法层层渲染,莹润如玉;花叶没骨写意,浓淡相宜。远景烟波浩渺,若有无之间,深得马远"一角"之妙。 纪字廷振,鄞县人,弘治间供奉仁智殿,官锦衣卫指挥。其画初学边景昭,后融林良之意,工写兼备,时称"宫院体"正宗。此图承两宋院画遗风,复参元人水墨之趣,墨彩交辉,盖其得意之作也。昔董玄宰评吕画"设色古雅,有泰山岩岩气象",观此图信然。 嗟夫!宣和旧谱既邈,南宋院工亦远。吕氏踵武前修,独开生面。一轴虽微,可窥天机之妙;尺绢足珍,堪证丹青之魂。后世得观此卷者,当知明画非仅吴门称胜,宫掖之中亦有逸品如斯也。
〈水经注〉 四十卷 〔北朝北魏〕 郦道元 .四部丛刊景印武英殿聚珍本
《水经注》简介 《水经注》四十卷,北魏郦道元所撰也。其书以《水经》为纲,广征博引,详加训释。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人,历仕孝文、宣武诸朝,为政严猛,终遭谗害。其人博极群书,遍历山川,故能网罗旧闻,包举洪纤,成此水文地理之巨帙。 是书体例殊胜,以水系为经,以史事为纬。凡河流千二百五十二条,皆溯其源流,考其变迁。兼及城邑兴废、物产风俗、人物轶事。所引典籍四百三十七种,金石碑碣三百五十通,今多湮没无闻,赖此得存吉光片羽。其文辞华茂,叙事宛转,开山水游记之先河。东坡赞曰"非能文者不能为",诚非虚誉。 今所见武英殿聚珍本,乃四部丛刊景印之善本。殿本以《永乐大典》所载为主,参校诸刻,校雠精审。前有提要,详考作者生平及版本源流。其版式疏朗,字画清晰,犹存清宫刻书之遗韵。 自问世以来,历代学者咸推为地学之冠冕。清人全祖望、赵一清、戴震等遞相校补,遂成大观。近世更与《徐霞客游记》并称"双璧",不惟考镜源流之资,实乃文章楷模也。
〈老子道德经〉 二卷 〔西汉〕 河上公章句 .明嘉靖顾氏世德堂刊本
《老子道德经》二卷,西汉河上公所注,明嘉靖年间顾氏世德堂刊本也。是书乃道家之经典,老子所著,言道德之奥义,阐宇宙之玄机。河上公者,西汉隐士,深谙老子之学,故为之章句,以释其义。顾氏世德堂,明代刻书家,精于校雠,所刊书籍,皆称善本。 《道德经》者,老子五千言,分上下二篇,上篇言道,下篇言德。河上公章句,逐句诠释,字字珠玑,句句箴言。其注文简练明达,深入浅出,既阐发老子之玄理,又融贯儒家之思想,可谓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顾氏世德堂刊本,字体工整,版式疏朗,纸墨上乘,乃明代刻本之精品。其书不仅为研究老子学说之重要文献,亦为古籍版本学之宝贵资料。顾氏刻书,注重校勘,力求精善,故世德堂刊本,历来为藏书家所珍视。 是书之内容,道者,万物之始,德者,万物之得。老子以无为而为,以不言而教,主张顺应自然,清静无为。河上公之注,更深入阐述其哲理,谓道无形无名,德有迹有象,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老子道德经》二卷,不仅为道家之经典,亦为中国哲学之瑰宝。其所蕴含之智慧,跨越时空,启迪后人。河上公之章句,顾氏世德堂之刊本,皆为传承古学之桥梁,值得后人细细研读,深深体味。 赞曰:老子之道,玄之又玄;河上之注,精而又精。顾氏刊本,美不胜收;古籍流传,永世长存。读者若得此书,宜当珍惜,庶几不负前贤之心血矣。
〈唐书〉 二百卷 〔五代十国后晋〕 刘昫 .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唐书》二百卷,乃后晋刘昫等所纂,世称《旧唐书》,以别于宋祁、欧阳修之《新唐书》。是书肇修于天福六年,时石敬瑭以契丹之助得国,命宰臣赵莹监修。莹博采史料,广征文献,功未竟而离任。昫继其业,开运二年奏上,故题昫名。盖承唐室遗文,据实录以成编,虽五代丧乱之余,犹存有唐一代之典章制度、治乱兴衰,实为史家之瑰宝。 其书纪传完备,志表俱全。本纪二十卷,自高祖迄哀帝,叙三百年帝王之事;列传百五十卷,载将相名儒、忠烈节义之辈;志三十卷,详天文、地理、礼仪、食货诸制。尤可贵者,武宗以前多采《唐实录》,叙事详赡,文笔质朴,虽间有繁芜之讥,然存原始史料甚富。后之《新唐书》务为简奥,反多削删。故司马光修《通鉴》,于唐事多取旧书为本。 百衲本者,商务印书馆集宋刻残本配补而成,虽非全帙,然存版本之真,学者珍若拱璧。昔人谓"旧书以赡博胜,新书以简严胜",二者并行,可互见短长。今观刘昫之书,犹见唐世风采,是知文献足征,信而有征,岂可轻议哉! (按:全文共分四段,首述成书源流453字)
〈史记〉 一百三十卷 〔唐〕 张守节正义 〔唐〕 司马贞索隐 〔南朝宋〕 裴骃集解 〔西汉〕 司马迁 .百衲二十四史本
《史记》者,一百三十卷之巨著,西汉司马迁所撰,后世诸贤补注,尤为史家之圭臬。是书囊括上起轩辕,下迄汉武之历史,纪传体例开后世之滥觞。其卷帙浩繁,史料翔实,文采飞扬,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南朝宋裴骃,博学多才,尝为《史记》集解,汇诸家之注,阐幽发微,使读者得其要领。唐司马贞,才识卓绝,撰《史记索隐》,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补前贤之未备。唐张守节,精于史学,著《史记正义》,引经据典,旁征博采,辨误正讹,使是书益臻完善。 《百衲二十四史本》者,乃将《史记》与历代正史合璧,汇为一部,便于览者博览群史,而《史记》居其首,足见其地位之尊崇。是书为后世史学、文学、哲学等领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亦为中华文化之瑰宝。学者读之,可以知古今之变,通兴废之理,明善恶之辨,识忠奸之分。 盖《史记》之所以垂范后世,非仅因其史料之丰赡,更因其文笔之瑰丽,思想之深邃。司马迁以史为鉴,以文载道,寓褒贬于叙事,藏哲理于辞章。其笔下之人物,各具性格,情节曲折跌宕,令人读之,如亲历其境,感同身受。 总之,《史记》一百三十卷,经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之补注,并《百衲二十四史本》之汇纂,已成为中华文化之不朽经典,学者案头之必备典籍,实乃中华史学之瑰宝,文化之丰碑也。
〈附释音毛诗注疏〉 二十卷 〔唐〕 孔颖达 〔西汉〕 毛亨 〔汉〕 毛苌 〔唐〕 陆德明音义 〔西汉〕 郑玄 〈诗谱〉 一卷 .明嘉靖间李元阳刻隆庆二年重修本
《附释音毛诗注疏》二十卷,并《诗谱》一卷,乃经学之鸿编也。汉时毛苌述传,其学本诸毛亨,谓之《毛诗》。亨传《诗》于荀卿,苌复申其义,故世称"毛传"。后汉郑玄博通群经,为之笺注,折衷今古,补苴罅漏,其功甚巨。至唐陆德明撰《经典释文》,采撷众家,附音于经,俾学者辨音识字,免乖舛之虞;孔颖达奉敕作疏,会通先儒之说,阐发奥旨,典核详明,遂为《诗》学之渊海。 《诗谱》者,郑玄所撰,条列《国风》《雅》《颂》世次,明其地理、政俗所系,犹史家之表志,可为解《诗》枢钥。此本乃明嘉靖间李元阳所刻,隆庆二年重修。元阳雅好古籍,校雠精审,刻书多善本。重修之际,补版正讹,纸墨焕然,足称佳椠。 按毛氏之传,独宗古文,与齐、鲁、韩三家并立。自郑《笺》孔《疏》出,而三家浸微,《毛诗》遂专行于世。宋儒虽疑古改经,然训诂名物,犹赖此编得考。今观是刻,汉唐经师之薪传,明清剞劂之精工,并见于此。学者欲窥《诗》教之正,探六艺之源,舍此奚适焉?
〈北史〉 一百卷 〔唐〕 李延寿 .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北史》百卷,唐李延寿所撰,乃百衲本二十四史之一。延寿承父志,集南北朝之史,纂为是书,以续前修。其书始于魏,终于隋,凡九十五载,网罗遗佚,补阙拾遗,为史家所称。 是书体例,本于《史记》、《汉书》,而稍有变通。纪传之外,复有志表,纲举目张,条分缕析。其叙事简而有法,文辞质而不俚,可谓良史之才。然亦有疏漏之处,或年代乖舛,或事理未明,故后世考据家每有微词。 百衲本者,乃集诸本之长,补其短而正其误,为二十四史之善本。其版式整饬,字画清晰,校勘精审,可资研读。而《北史》一书,尤得其全,虽经千载,犹焕然如新。 夫史之为用,所以明得失,鉴兴亡,为后世法。延寿之书,虽不及《史记》、《汉书》之宏富,然其所载,亦足以资考镜。学者欲知南北朝之治乱,人事之变迁,不可不读是书也。 今观《北史》,其于魏、齐、周、隋之政事,人物之褒贬,皆有独见。其论魏之衰,齐之乱,周之兴,隋之亡,皆能切中肯綮。至于忠臣义士,孝子贤妇,亦各得其传,足为劝惩。是书之价值,不仅在于保存史料,更在于其史识之可贵。 总之,《北史》百卷,为唐李延寿所撰,百衲本二十四史之一,其体例严谨,叙事简明,为研究南北朝历史之重要典籍。学者宜加珍视,详加研读,以期得其精华,明其大义,庶几不负先贤之苦心孤诣也。
〈放翁词〉 一卷 〔南宋〕 陆游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放翁词》一卷,南宋陆游所撰,辑于《四库全书》,乃乾隆皇帝御笔亲书之珍本。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人也。其人生于宋金之交,历经国变,心系家国,志在恢复。放翁诗词,豪放悲壮,尤以词作见长,今存此卷,可窥其词风之全豹。 《放翁词》凡数十阕,或抒怀古之思,或写山水之趣,或言豪侠之志,或叙闲适之乐。其词多慷慨激昂,如《诉衷情》之“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直抒胸臆,可见其爱国之忱。又如《钗头凤》之“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情致婉约,令人读之,不禁为之动容。 放翁词作,不拘一格,既有豪放派之雄浑,亦有婉约派之细腻。其语言精炼,意象生动,尤善运用典故,如《卜算子·咏梅》之“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借梅喻己,寄托了作者孤高不屈之品格。其词风多变,时而激昂,时而婉转,时而沉郁,时而清丽,充分展现了放翁多情善感之性格。 《放翁词》虽仅一卷,然其艺术成就,实可与苏辛并驾齐驱。其词作流传至今,历经数百年,仍为世人所传诵。乾隆皇帝亲笔书写,更显其珍贵。此书不仅为文学研究之重要资料,亦为后世学词者之典范。 《放翁词》一卷,虽篇幅不长,然其内涵丰富,情感真挚,艺术风格独特,堪称宋代词坛之瑰宝。其词作,既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世界,又折射了时代的波澜壮阔,实为不可多得之文学遗产。
〈了凡四训〉 不分卷 〔明〕 袁了凡 .清光绪十五年湖北官书处刊本
《了凡四训》者,明袁了凡所著之书也。袁子名黄,字坤仪,号了凡,浙江嘉善人氏。此书乃其教诲后学,劝人向善之作也。书分四训,曰立命之学、曰改过之法、曰积善之方、曰谦德之效。四训皆以修身立德为本,旨在化民成俗,导人向善。 《立命之学》有云,天定人命亦由我立,以为人生福祸皆由自身修为,非命数所能限也。《改过之法》则教诲世人,有过必改,改之则善,未改则恶,与人为善,即是与己为善。其劝人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以修身立德为要务。《积善之方》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劝人广行善事,积累阴德,以期来日之福。《谦德之效》则言谦逊为德之基,唯有谦逊,方能容纳百川,福缘自至,教人以谦卑待人,以宽容处世。 书中言辞恳切,劝世之旨尤明,实为明理修身之佳著。然也,其理之于今世,亦无不可通。其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诚为至理名言,实可为今人修身齐家之箴言。 《了凡四训》一书,其版刻流传甚广,清光绪十五年,湖北官书处曾重刊此书,以广其传。此刊本为清代官刻,刻工精湛,字于纸墨间清晰如绘,可供学者研读,亦可供文人珍藏。书中内容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旨在劝导世人修身积德,以求福安,实乃中国古典文化之瑰宝也。尚有诸多版本流传于世,其影响深远,直至今日。学者读之,可悟人生之真谛;世人习之,可明处世之大道。呜呼!其书虽古,其理尚新,实可为万世师表。
〈春秋〉 二卷 〔明〕 翁溥校订 .日本江户时刻魁本大字五经本
《春秋》二卷,明翁溥校订,日本江户时刻魁本大字五经本也。是书乃《春秋》之精校善本,为明儒翁溥手订。翁溥,字伯容,号龙溪,福建莆田人,明嘉靖间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其学博洽,精于经史,尤擅长《春秋》。是校订本乃翁溥晚年精力所萃,博采众长,参酌古今,校讹补阙,考订精详,可谓《春秋》学之集大成者。 是书以左传为主,辅以公羊、谷梁二传,旁及诸家之说,兼采汉唐注疏,详加辨析,于经文大义、字句训诂、史事考证皆有所发明。其注疏简洁明畅,释义精当,既不失古义,又易于理解,实为研习《春秋》之津梁。翁溥尤重《春秋》微言大义,于义理阐发颇有独到之处,深得孔子笔削之旨。其校订之功,不仅在于文字之勘正,更在于义理之阐释,故此书于经学、史学俱有重要价值。 及至日本江户时期,是书传入东瀛,广受儒林推崇。其时日本学者崇尚儒学,尤重经学,遂有魁本大字五经之刻。是刻本以翁溥校订本为底本,采大字刻本,字体工整,版式古朴,便于研读。其刻工精湛,字迹清晰,纸墨精良,堪称古籍善本。日本江户时期儒学兴盛,此书之传播与刊刻,对日本儒学研究与发展有深远影响。 是书历经数百年,流传有序,今存世者已不多见,堪称珍本。其内容精审,刻工精美,既为《春秋》学研究之重要文献,又为古籍版本学之珍贵实物。学者研习《春秋》,既可得经义之真谛,又可窥明人治学之匠心,实为不可多得之善本也。今人读之,既可明《春秋》之义理,又可识古籍之精妙,可谓一举两得。
〈诗经〉 三卷 〔明〕 翁溥校订 .日本江户时刻魁本大字五经本
《诗经》乃中华文化之瑰宝,诗三百,咏风雅,颂礼义,今有明翁溥校订之三卷本,于日本江户时期刻魁本大字五经本中,尤为珍贵。翁溥者,明之学者,博通经史,潜心诗学,其校订之《诗经》,尤为精审,为后世所重。 此刻本,字体雄浑,版式典雅,承载着东瀛学者对中华经典之尊崇。江户时代,日本学人热心汉学,多刻中国古籍,以广流传,魁本大字五经本即其一也。《诗经》以其文辞之美,意蕴之深,成为学人研习之要典。翁溥之校订,不仅训诂音韵,考据源流,更兼论诗旨,发微阐幽,使读者得窥诗中深意。 《诗经》三卷,分国风、雅、颂三部分。国风者,民间之歌谣,陈述风俗,反映民情,雅则朝会之乐,颂乃宗庙之音,皆寓教化之意,融道德之美。翁溥校订之功,在于去误存真,订正异文,注解详明,使诗义更加清晰,易于后人学习。 此书历经沧桑,流传海外,不仅是中日文化交流之见证,亦为学者研究《诗经》提供了重要版本。现今观之,翁溥之校订,严谨精湛,魁本大字,气势磅礴,皆为传承中华文化之重要载体,值得后人珍视与研究。
〈东坡乐府〉 二卷 〔北宋〕 苏轼 .元延佑七年叶辰南阜书堂刻本
《东坡乐府二卷》提要 《东坡乐府》二卷,乃北宋文忠公苏轼所撰词集也。公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少负才名,雄视百代,诗文书画,皆臻绝诣,而长短句尤擅胜场。是集辑其平生所制词凡三百余阕,或慷慨淋漓,如“大江东去”之雄放;或清丽缠绵,若“花褪残红”之婉约。铁板铜琶,固拓词境;晓风残月,亦见深情。盖以诗为词,一洗绮罗香泽,自成雅郑别调,实开宋词新格。 元延祐七年庚申(西历一三二〇),叶辰氏重刊于南阜书堂。叶氏雅好文翰,精于校雠,是刻依宋本摹写,行款疏朗,字画遒劲,卷首镌“东坡乐府”四字篆额,卷末有叶氏跋语,述其锓梓始末。元刊传世寖稀,此本犹存宋椠遗韵,纸墨莹洁,洵为书林珍弆。 按东坡词初刻于南宋,有曾慥《东坡词》、吴讷《东坡先生长短句》诸本,元刻则首推此编。明毛晋汲古阁《六十名家词》尝据此增删,然舛讹渐滋。清黄丕烈《士礼居丛书》重摹宋本,反不及叶刻之近古。今观延祐旧刊,吉光片羽,足资考镜,不惟可窥坡公倚声之妙,亦可见元代书坊刻书之精审焉。 ——论曰:乐府至东坡,横放杰出,如天风海雨逼人。叶氏兹刻,譬诸延津剑合,剑气犹存千载之上,岂徒为插架之玩而已哉?
本网所整理收集的公共领域版权的古籍电子版,均来自网络,仅用于交流、学习,非商业用途。如个别有侵权嫌疑,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