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介】三禮之首。前聖繼天立極之道,後聖垂世立教之書,讀之,既可知孔門之經義,又可考古代之典章。
【撰述】禮記亦稱小戴禮記,四十九篇,乃先秦至秦漢時典章制度選集。始於曲禮,終於喪服四制,因曲禮、檀弓、雜記皆以簡策重多,分爲上下,實止四十六篇。漢書藝文志:「記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後學所記。」初爲西漢戴聖所纂,然非出一時一人之手。涉哲學、歷史、道德、祭祀、文藝、習俗,記稱謂、辭令、服飾、家教、尊老、喪祭、教化、禮俗等。戴聖本是今文儀禮博士,儀禮僅十七篇,所記多爲士禮,故漢儒雜采當時所能見之文以爲己用。大致有述禮節、記政令、釋儀禮、記孔子言論、述孔門及時人事、禮節考證、通論禮意或學術、記述制度、記述掌故、雜記等十種。東漢時鄭玄爲之作注,因通暢易讀,廣布流傳至今。隋書經籍志載:「漢初,河間獻王得仲尼弟子及後學者所記一百三十一篇獻之,時無傳之者。至劉向考校經籍,檢得一百三十篇,第而敘之。又得明堂陰陽記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記七篇、王史氏記二十一篇、樂記二十三篇,凡五種,合二百十四篇。戴德刪其煩重,合而記之爲八十五篇,謂之大戴記。而戴聖又刪大戴之書爲四十六篇,謂之小戴記。漢末,馬融遂傳小戴之學。融又益月令一篇、明堂位一篇、樂記一篇,合四十九篇」云云,其說不知所本。大戴記、小戴記漢時均立於學官,唐時取儀禮之位以代,宋以後,位「三禮」之首。
【體例】凡四十九篇,始於曲禮,終於喪服四制,多短小精悍之篇,章法謹嚴,以議論、說明、記敍爲主,謀篇佈局,層折曲妙。
【著者】戴聖,字次君,據漢書儒林傳、廣平府志、歸德府志、客家戴氏族譜、新泰縣誌等皆記載其爲西漢梁國睢陽「今河南商丘睢陽區」人。曾任九江太守,平生以習儒家經典爲主,終生以授徒講學、著述爲業。與叔父戴德及慶普等曾師事經學大師後蒼,潛心鑽研禮學。漢宣帝時,立爲博士,參與石渠閣議,評定五經異同。
【論贊】朱熹:「儀禮,禮之根本;而禮記乃其枝葉。禮記乃秦漢上下諸儒觶釋儀禮之書,又有他說附益於其間。」
王夫之:「補禮經之所未備,以會通於事物之變,而爲之定體也。」
【底本】日本江戶時期刊本。
【板框】半葉框高二十四厘米寬十九點二厘米。
【版式】白口單魚尾,四周單邊,上方記書名。
【行格】半葉八行,滿行十五字。皆以白文爲主,字大如錢。
【梓行】是書母本應爲明嘉靖三十一年翁溥刊本五經正文「仿宋版書風格」。
【序跋】卷末有:「書刻五經正文後」嘉靖壬子秋九月甲辰諸暨翁溥謹識之文。
【收藏】日本內閣文庫藏本。
【鈐印】祕閣圖書之章、學習院印、日本政府圖書、京都學校藏書之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