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排文档

经部·春秋类
春秋
日本江户时刻魁本大字五经本
【簡介】明翁溥校訂。春秋,魯史,仲尼就加筆削,乃史外傳心之要典。掌記時事,百王之法度,萬世之準繩,皆在此書。【撰述】又稱春秋經、麟經、麟史等,紀魯隱公元年至魯哀公十四年史事,共二百四十二年。采魯國紀元兼記各諸侯國事,乃現存最早編年史。史之爲道,撰述欲其簡,考證則欲其詳。莫簡於春秋,莫詳於左傳。春秋文字極爲精簡,皆暗含褒貶之意,後人稱之「春秋筆法」、「微言大義」。仲尼因魯史策書成文,考其真僞,而志其

经部·礼类
礼记
日本江户时刻魁本大字五经本
【簡介】三禮之首。前聖繼天立極之道,後聖垂世立教之書,讀之,既可知孔門之經義,又可考古代之典章。【撰述】禮記亦稱小戴禮記,四十九篇,乃先秦至秦漢時典章制度選集。始於曲禮,終於喪服四制,因曲禮、檀弓、雜記皆以簡策重多,分爲上下,實止四十六篇。漢書藝文志:「記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後學所記。」初爲西漢戴聖所纂,然非出一時一人之手。涉哲學、歷史、道德、祭祀、文藝、習俗,記稱謂、辭令、服飾、家教、尊老、喪祭、

经部·易类
周易
日本江户时刻魁本大字五经本
【簡介】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吉凶消長之理,進退存亡之道,皆備於此,乃中華文化之源。【撰述】即易經,傳爲周初周人所作,重卦出自周文王之手,卦爻辭爲周公所作。傳釋卦、爻辭七種文辭共十篇,統謂之十翼,傳爲孔子所撰。據周禮載:「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一曰歸藏,一曰周易。」至秦漢時,連山、歸藏皆亡佚。漢武帝時,稱周易、易傳爲易經,漢書藝文志載周易乃「人更三聖,世曆三古」而成,上古伏羲,留天地之象;中古周

经部·诗类
诗经
日本江户时刻魁本大字五经本
【簡介】詩詞先聲,六經之首,中國第一本詩歌總集,爲古代社會人生百科全書。【撰述】先秦稱詩,或取其整稱詩三百。西漢時尊爲儒家經典,始稱詩經,沿用至今。傳爲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又有傳由魯國樂官所編,唐以前無異論,宋以後則眾說爭矣。漢時有魯、齊、韓三家言詩,後有毛詩,今毛氏獨傳。彙集周代至春秋中期十五國風,凡三百一十一篇,反映當時絢麗多彩之民風民俗。風一百六十篇,閭巷之情詩;雅一百一十一篇,內有笙詩六

经部·书类
尚书
日本江户时刻魁本大字五经本
【簡介】政書之祖,史書之源,中國古代散文發端。尚書記言,二帝三王治天下之大經大法,皆載於此。【撰述】尚書,本稱書,漢時稱尚書,意爲「上古之書」。後儒家尊之爲經,故又稱書經。漢書藝文志謂,書之所起遠矣,至孔子纂焉。上斷於堯,下訖於秦,凡百篇而爲之序。又尚書緯云:共「百二篇」。尚書所錄,爲虞、夏、商、周各代典、謨、訓、誥、誓、命等文獻。「典」乃重要史實或專題史實之記載;「謨」記君臣謀略;「訓」爲臣開導

经部·小学类
千字文释义
清歙西徐士业校刻本
【簡介】千字文,南朝梁周興嗣編纂。全書兩萬一千字,共二百五十句,四字一句;四句一組,兩組一韻,前後貫通,互不重復。涉及天文、地理、歷史、農工、園藝、飲食、起居、修身、養性、綱常、禮教。【撰述】南朝梁武帝爲教育諸皇子,特自王羲之書法擇不重複字拓出,每字片紙,雜亂無序,令周興嗣依韻排列,以作訓識字教材。興嗣一夜編成進呈,據云書成而「鬢髮皆白」。全書語句平白,朗朗順口,如「知過必改,得能莫忘;罔談彼短,

经部·四书类
四书白文
明写本
【簡介】四書白文,舊傳爲明姜立綱手書。南宋朱熹取禮記之大學、中庸篇,分章注釋,是爲章句;又多引用他人之說注釋論語、孟子,稱爲集注,匯輯四書刊刻成一集,題四書章句集注,始有四書之名。【撰述】論語記載孔子及其主要門弟子言行;孟子記述孟子言論;大學原自禮記篇,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中庸爲子思所著,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

经部·孝经类
孝经注疏
明嘉靖间李元阳福建刻隆庆二年重修刊本
【簡介】亦稱孝經正義。唐玄宗李隆基注,宋邢昺疏。孝經,一說孔子爲曾子陳孝道而作,一說系孔門後學所作。孝經以孝爲本,「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孝乃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國君以孝治國,臣民以孝立身。孝經首提孝忠,推而廣之,「孝悌之至」能「通於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故備受歷代帝王推崇,魏文侯、晉元帝、梁武帝、唐玄宗、清世祖等均爲作注。【撰述】唐會要載開元十年與天寶二年,玄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