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烈者,字長休,邯鄲人也。常服黃精及鉛,年三百三十八歲,猶有少容。登山歷險,行步如飛。少時本太學書生,學無不覽,常以人談論五經百家之言,無不該博。該博,猶淵博。晉王嘉拾遺記前上:「張善為日南太守,郡民有得金鳧以獻。張善該博多通,考其年月,即秦始皇墓之金鳧也。」中散大夫譙國嵇叔夜,嵇康,字叔夜。甚敬愛之,數數數數,謂屢次;常常。李陵傳:「立政等見陵,未得私語,即目視陵,而數數自循其刀環,握其足,陰諭之,言可還歸也。」就學。共入山遊戲采藥。後烈獨之太行山中,忽聞山東崩圮,圮,原作「地」,明抄本作「玘」,今改。殷殷如雷聲。烈不知何等,往視之,乃見山破石裂數百丈,兩畔皆是青石,石中有一穴口,經闊尺許,中有青泥流出如髓。烈取泥試丸之,須臾成石,如投熱蠟之狀,隨手堅凝。氣如粳米飯,嚼之亦然。烈合數丸如桃大,用攜少許歸,乃與叔夜曰:「吾得異物。」叔夜甚喜,取而視之,已成青石,擊之𤩧?𤩧?𤩧?,音纏。人名用字。如銅聲。叔夜卽與烈往視之,斷山以復如故。烈入河東抱犢山抱犢山,位於今河北獲鹿縣西。頂有甘泉,後魏百姓避亂抱犢上,故稱。中,一石室,[00412]室中白石架,架上有素書兩卷。烈取讀,莫識其文字,不敢取去。却着架上。暗書得數十字形體,以示康。康盡識其字。烈喜,乃與康共往讀之。至其道徑,了了分明,比及,又失其石室所在。烈私語弟子曰:「叔夜未合得道故也。」又按神仙經云,神山五百年輒開,其中石髓出,得而服之,壽與天相畢。烈前得者必是也。河東聞喜人多累世奉事烈者。晉永寧永寧,晉惠帝年號。凡二年。年中,出洛下,游諸處,與人共戲鬭射。烈挽二石弓,射百步,十發矢,九破的。一年復去,又張道者,年九十餘,拜烈,烈平坐受之。座人怪之,道曰:「我年八九歲時見,顏色與今無異,吾今老矣,烈猶有少容。」後莫知所之。出神仙傳。
【白话译文】王烈字长休,河北邯郸人,经常服用野生姜和铅,活到百十八岁时面貌还很年轻。他攀登险峻的山峰时健步如飞。王烈青年时曾是太学中的书生,常和人们议论《四书》、《五经》和诸百家的著作,非常博学多才。任中散夫的醮国人嵇叔夜(即“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很敬重王烈,常常向他请教。并和他一起进山游玩采药。后来王烈独自进山西太行山,有一天他忽然听见山的东部发生山崩,隆隆的轰鸣好像打雷。王烈不知道是怎么回,就赶去看。只见山崩塌几百丈,两面都是青石,石中有一个直径一尺宽的洞,洞里不断流出像骨髓般的青泥。王烈试着把那泥团成圆球,不一会圆球就成石头,好像把热蜡团成球凝固以后的样。那泥丸散发出一股粳米饭般的香气,放在嘴里咀嚼有粳米饭的味道。王烈就团象桃的泥丸带回来,对嵇康说:“我得到一件奇怪的东西给你。”嵇康很高兴,王烈就把泥丸拿出来,一看泥丸已变成青石丸,一敲还发出铜的声音。嵇康就让王烈领他到山崩处去看,那崩塌的山却恢复原来的样。后来王烈进河东的抱犊山里,看见一个石窟,里面有个白石的架,上面有两卷写在白布上的经文。王烈拿来看,不认识上面的字,不敢把经卷拿走,放回白石架上。但他照着经卷上的字记下来几十个字,回来给嵇康看,那些字嵇康全都认识。王烈十分高兴,就领上嵇康到山中石窟去读经。去的路都记得很清楚,但走到那里,却怎么找不到石窟。王烈后来私下里对弟说:“这是因为嵇康不该得道,所以那石窟才闭上。”按照神仙经里的说法,神山五百年裂开一次,其中会流出来石髓,如果能服用石髓,就可以和天地一样活得长久。王烈先前得的石丸,肯定就是石髓。河东闻喜的人,都世世代代祀奉王烈。晋代永宁年间,王烈去陕西洛南县的洛川一带漫游,和人比赛射箭。王烈用的是需石力量才能拉开的弓,在百步的距离射靶,十箭九中。一年以后,王烈到洛川去,有一个九十多岁的老者名叫张道,恭敬地向王烈施礼,王烈连站都不站起来。同座的人很奇怪,张道说:“我七八岁时见他时,他就是现在这副容貌,现在我九十多岁,他仍是一副少年的面孔。”后来,人们不知道王烈去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