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

【簡介】紀傳體東漢斷代史。南朝宋范曄撰。所記上起漢光武建武元年,下訖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凡一百九十六年史事。


【撰述】范曄前,記東漢史書衆多,除東觀漢記外,有三國吳謝承後漢書薛瑩後漢記華嶠謝沈袁山松後漢書,及袁宏張璠後漢紀宋文帝元嘉九年,因失檢,貶宣城太守。始著後漢書以諸家多未善,乃據東觀漢記,兼采諸家之長,成爲一編。至元嘉二十二年,完成本紀、列傳,並與謝儼完成禮樂輿服五行天文州郡等五志。范曄獲罪被誅,謝儼怕受牽連,銷毀志稿。是書成後,衆家皆廢。因其史實豐富,文筆精煉流暢。雖襲史記漢書,然獨創黨錮獨行逸民列女等類傳,爲後世史書沿用。紀傳由章懷太子李賢注,各志由南朝梁劉昭注。

【體例】是書有本紀十卷,列傳八十卷,南朝宋范曄撰;志三十卷,司馬彪撰。北宋孫奭司馬彪續漢書八志三十卷併入此書,成今之一百二十卷。是書皇后紀及孝子處士黨錮循吏酷吏宦者儒林獨行方術逸民列女東夷西羌西域諸傳均作序,共十五篇。其中長者黨錮傳序,有一千七百餘字,西域傳序有一千五百字;短者如酷吏獨行兩傳序,各有二百多字,列女傳序僅一百零九字。是書有論一百一十一篇,凡一萬五千八百餘言;贊九十篇,三千二百六十四字,范曄視贊甚很,其獄中與諸甥侄書曰:「贊自是吾文之傑思,殆無一字空設,奇變不窮,同含異體,乃自不知所以稱之。」

【著者】范曄,字蔚宗順陽人。生於公元三九八年,卒於四四五年。官至左衛將軍,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因「左遷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刪衆家後漢書爲一家之作」,始撰後漢書。後遷左衛將軍、太子詹事,參預機要。元嘉二十二年,因被告發與孔熙先謝綜等謀立劉義康爲帝,以謀反罪入獄,被殺。著有漢書纘百官階次宋書卷六九有傳。

司馬彪,字紹統河內郡溫縣人。西晉宗室,高陽王司馬睦長子。出繼叔祖父司馬敏爲孫,起騎都尉。晉武帝時,歷任秘書郎、秘書丞、通直散騎侍郎等職。光熙元年,卒,享年六十餘。曾作九州春秋續漢書八十卷、莊子注二十一卷,兵記二十卷,文集四卷。均已佚。今僅于文選贈山濤雜詩等。其續漢書八志,併入范曄後漢書因時無良史,記述繁雜,遂「討論衆書,綴其所聞,起于世祖,終於孝獻,編年二百,錄世十二,通綜上下,旁貫庶事,爲紀、志、傳凡八十篇,號曰續漢書。」其八志有律曆志禮儀志祭祀志天文志五行志郡國志百官志輿服志

李賢,字明允隴西成紀人。生於公元六五五年,卒於六八四年。唐高宗第六子,武則天次子。初封潞王。幼以王勃爲太子侍讀。容貌俊秀,舉止端莊,才思敏捷,深得李治喜愛。上元二年,太子李弘猝死,立爲皇太子。調露二年,以謀逆罪廢爲庶人,流放巴州文明元年,武則天廢帝主政,爲酷吏丘神勣逼令自盡,年僅二十九歲。垂拱元年,詔復雍王爵位。唐中宗神龍二年,追贈司徒官爵,以親王禮陪葬乾陵唐睿宗景雲二年,追諡章懷太子,與太子妃房氏合葬。曾召文官注後漢書,史稱「章懷注」。著有君臣相起發事春宮要錄修身要覽等書,今已佚。

劉昭,字宣卿平原高唐人,太尉九世孫。祖伯龍,居父憂以孝聞,宋武帝敕皇太子諸王並往吊慰,官至少府卿。父征虜晉安王記室。幼清警,通義。及長,勤學善屬文,外兄江淹早相稱賞。天監中,累遷中軍臨川王記室。初,伯父,集衆家晉書,注干寶晉紀爲四十卷,至,集後漢同異以注范曄後漢,世稱博悉。卒於令。集注後漢一百三十卷,幼童傳一卷,文集十卷。

【論贊】劉知幾史通:「之刪後漢也,簡而且周,疏而不漏,蓋云備矣。」「范曄博采衆書裁成典,觀人其所取,頗有奇工。至於方術篇及諸蠻夷傳,乃錄王喬左慈廩君槃瓠,言唯酉誕,事多詭百越。可謂美玉之瑕,自圭之玷。惜哉!無是可也。」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書貴義德,抑勢利,進處士,黜奸雄,論儒學則深美康成,褒黨錮則推崇,宰相無多述而特表逸民,公卿不見采而特尊獨行。」

民國藍文徵曰:「書列傳門類有:循吏酷吏儒林黨錮宦者文苑獨行方術逸民列女等傳,前三者皆因史漢所固有,後七者皆蔚宗所新創,揆諸當代史實,最得體要。良以東漢尚氣節,故創獨行逸民二傳,以表章幽隱;黨錮之興,善類一空,宦官亂政,漢室遂傾,此皆一代大事,理宜分別立傳;文人與學者迥異,漢書文苑,故司馬相如王褒之流,無法安排,竟置於普通列傳中,蔚宗創爲文苑,後世諸史因之,竟不能廢;至於敦風教而傳列女,記異能而傳方術,例皆允當,常爲後世所沿用。」

【四庫】後漢書本紀十卷、列傳八十卷,范蔚宗撰。章懷太子賢注。蔚宗事迹具宋書本傳。事迹具唐書本傳。考隋志九十七卷,新、舊唐書則作九十二卷,互有不同。惟宋志作九十卷,與今本合。然此書歷代相傳,無所亡佚。考舊唐志又載章懷太子後漢書一百卷。今本九十卷,中分子卷者凡十。是章懷作注之時,始並爲九十卷,以就成數。唐志析其子卷數之,故云一百。宋志合其子卷數之,故仍九十。其實一也。又均別有蔚宗後漢書論贊五卷,宋志始不著錄。疑以前論贊與本書別行,亦人散入書內。然史通論贊篇曰:「馬遷自序傳後歷寫諸篇,各敘其意。旣而班固變爲詩體,號之曰蔚宗改彼名,呼之以。固之總述,合在一篇,使其條貫有序。蔚宗後書,乃各附本事,書於卷末,篇目相離,斷絕失序。夫每卷立論,其煩已多,而嗣論以贊,爲黷彌甚。亦猶文士制碑序終而續以銘曰,釋氏演法義盡而宣以偈言」云云。則論贊已綴卷末矣。史志別出一目,所未詳也。撰是書,以謝瞻敗後,悉蠟以覆車,遂無傳本。今本八凡三十卷,別題劉昭注。據陳振孫書錄解題,乃乾興初判國子監孫奭建議校勘,以所注司馬彪續漢書志合爲一編。案隋志司馬彪續漢書八十三卷,唐書亦同。志惟載劉昭補注後漢志三十卷,而書不著錄。是至僅存其,故移以補後漢書之闕。其不曰續漢志而曰後漢志是已併入之稱矣。或謂酈道元水經注嘗引司馬彪州郡志,疑其先已別行。又謂杜佑通典述科舉之制,以後漢書續漢志連類而舉,疑以前已並八,似未確也。自八合併之後,諸書徵引,但題後漢書某志。儒者或不知爲司馬彪書,故何焯義門讀書記曰:「八司馬紹統之作。本末諸儒所傳,而述於初。劉昭注補,別有總敘。緣諸本或失載,故孫北海藤陰劄記亦誤出蔚宗志律歷之文」云云。考洪邁容齋隨筆,已誤以八,則其誤不自孫承澤始。今於此三十卷並題司馬彪名,庶以祛流俗之訛焉。


【底本】此百衲二十四史本,即據紹興本配本景印。

【版式】左右雙邊,版心細黑口,單魚尾,魚尾下題「某卷名第□」,下記本卷頁數及刻工姓名。

【行格】半葉九行,行十六字。小字雙行。

【梓行】百衲本二十四史,由張元濟主持之商務印書館斥鉅資廣搜博采各史善本,用攝影製版技術,嘔心十餘年始成,乃迄今最權威版本。該本所選各珍罕本因年久而殘缺,編校者參校、補綴,如僧百衲衣,故名。百衲本二十四史所選版本,有本十五種、本六種、明清初刻三種。如史記選用慶元黃善夫家塾本;漢書選用景祐刻本;晉書則以幾種本配齊;南北朝七史選用眉山七史本;隋書南史北史大德刻本;舊唐書紹興刻本;新唐書嘉祐刻本;舊五代史世無傳本,用人自永樂大典所輯版本;新五代史慶元刻本,三史均用至正刻本,系初刻本;元史洪武刻本;明史乾隆武英殿原刻本。一九三三年十二月,商務印書館百衲本二十四史影印描潤始末記,敘及校印流程、描潤之法曰:「原書攝影成,先印底樣,畀校者校版心卷第葉號,有原書,以原書,不可得,則以別本,對校畢,有闕或顛倒,咸正之。卷葉既定,畀初修者以粉筆潔其版,不許侵及文字。既潔,覆校,粉筆侵及文字者,記之,畀精修者糾正。底樣文字,有雙影,有黑眼,有搭痕,有溢墨,梳剔之,梳剔以粉筆。有斷筆,有缺筆,有花淡筆,彌補之,彌補以朱筆。仍不許動易文字,有疑,闕之,各疏於左右欄外。精修畢,校者覆校之,有過或不及,複畀精修者損益之。再覆校,取武英殿本及南、北監本、汲古閣本與精修之葉對讀,凡原闕或近磨滅之字,精修時未下筆者,或彼此形似疑誤者,列爲舉疑,注某本作某,兼述所見,畀總校。總校以最初未修之葉及各本與現修之葉互校,複取昔人校本史之書更勘之。既定爲某字,其形似之誤實爲印墨漸染所致或僅屬點畫之訛者,是正之,否則仍其舊。其原闕或近磨滅之字,原版有痕跡可推證者,補之,否則甯闕。闕字較多,審系原版斷爛,則據他本寫配,於欄外記某行若干字據某某本補。複畀精修者摹寫,校者以原書校之。一一如式,總校覆校之。於是描潤之事畢,更取以攝影。攝既,修片。修既,製版。製版清樣成,再精校。有誤,仍記所疑,畀總校。總校覆勘之,如上例。精校少二遍,多乃至五、六遍。定爲完善可印,總校于每葉署名,記年月日,送工廠付印。」張元濟洋洋百數十冊之衲史校勘記,至今仍被奉爲校勘古籍之圭臬。

【避諱】底本「玄」「朗」「弘」「匡」「徵」「桓」「慎」「敦」等字缺筆。

其他版本
明嘉靖间汪文盛等刻本
明嘉靖间汪文盛等刻二十八年周采等重修本
宋刻元明递修本
清同治十二年岭东使署刻本
元大德九年宁国路儒学刻本
宋绍兴间江南东路转运司刻宋元递修公文纸印本
宋王叔边刻本
二十一史本(北监本,清康熙二十五年重修本)
元大德九年宁国路儒学刻明递修本
宋白鹭洲书院刻本
四史本(金陵书局本)
明正统八至十一年刻本
明刻嘉靖十六年广束崇正书院重修本
清初影宋抄本(清朱锡庚、翁同书跋,李盛铎跋)
北宋刻递修本
明末刻本
四史本(刘承干辑)
宋黄善夫刻本
北宋刻递修本
宋刻元修公文纸印本
十七史本
明嘉靖七至九年南京国子监刻明万历天启崇祯弘光淸顺治康熙间递修本
明刻本
宋绍兴间江南束路转运司刻元明递修本
宋绍兴间江南东路转运司刻宋元递修本
二十四史本(五省官书局本)
二十一史本(北监本)
二十一史本南监本
重排新式标点〈后汉书〉
底本:百衲二十四史本
电子文件(PDF)
2163筒子叶105M
0次

A01.png

A02.png

A03.png

A04.png

A05.png

A06.png

猜你喜欢
南齐书
唐书
周书
汉书
评论
人心不古
删除
2022-07-21 08:07

值得好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