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巴郡 廣 蜀郡 犍 牂牁 越嶲 益州 永昌 廣屬國 蜀郡屬國 犍屬國
右益州
隴西 陽 武都 金城 安定 北地 武威 張掖[06153] 酒泉 敦煌 張掖屬國 張掖居延屬國
右涼州
上黨 太原 上郡 西河 五原 雲中 定襄 鴈門 朔方
右并州
涿郡 廣陽 代郡 上谷 漁陽 右北平 遼西 遼東[06154] 玄菟 樂浪 遼東屬國
右幽州
南海 蒼梧 鬱林 合浦 交趾 九真 日南
右交州
中郡秦置。雒陽西千九百九十里。九城,戶五萬七千百四十四,口十六萬七千四百。 南鄭華陽國志曰:「有池水,從旱山來。」成固,媯墟在西北。前書云在西城。帝王世記亦云姚墟在西北,有舜祠。西城巴漢志云漢末以爲西城郡。襃中華陽國志[06155]曰有唐公防祠。集解引錢大昕說,謂「防」當作「房」,漢人隸書「房」或作「𢨲」,因訛爲旁。沔陽,有鐵。華陽國志曰有定軍山。博物記曰縣北有丙穴。巴漢志曰:「縣有度水,水有二原,一曰清檢,二曰濁檢。」安陽 錫,按:前志作「鍚」,應劭曰音陽。王先謙補注謂應劭後漢人,時尚有此縣,應音必不誤,當以作「鍚」爲正。有錫,春秋時曰錫穴。左傳文十一年,楚伐麋,至于錫穴。按:左傳「錫」作「鍚」。上庸,本庸國。 房陵巴漢志曰:「建安十三年別屬新城郡。有維山,維水所出,東入瀘。」
巴郡秦置。雒陽西三千七百里。譙周巴記曰:「初平六年,惠棟補注謂初平無六年,當依華陽國志作「初平元年」。趙穎分巴爲二郡,三國志劉焉傳「趙穎」作「趙韙」。張森楷校勘記謂案沈約所引譙周巴記元文及通鑑並作「韙」,疑「穎」字誤。欲得巴舊名,故郡以墊江爲治,安漢以下爲永寧郡。按:錢大昕考異謂案華陽國志,趙穎建議以墊江以上爲巴郡,治安漢,江州至臨江爲永寧郡,是安漢、墊江同在巴郡之內,而安漢且爲郡治,穎爲安漢人,故欲移巴郡之名於安漢也。此文似有誤。建安六年,劉綽分巴,按:武英殿本亦有作「綽」者,故考證齊召南謂「劉綽」當作「劉璋」,璋分巴東、巴西二郡,蜀志可考。以永寧爲巴東郡,以墊江爲巴西郡。」蜀都賦注云:「銅梁山在巴東。」干寶搜神記曰:「有澤水,民謂神龍,不可鳴鼓其傍,卽使大雨。」蜀都賦曰:「潛龍蟠於沮澤,應鳴鼓而興雨。」十四城,戶十一萬六百九十一,口百八萬六千四十九。 江州杜預曰巴國也。有塗山,禹娶塗山。華陽國[06156]志曰:「帝禹之廟銘存焉。有清水穴,巴人以此爲粉,則膏暉鮮芳,按:暉,汲古閣本、武英殿本作「澤」。貢粉京師,因名粉水。」宕渠,有鐵。 朐忍巴漢志曰:「山有大小石城。」據集解引惠棟說刪。閬中案本傳有俞水。巴漢志曰:「有彭池、大澤、名山、靈臺,見孔子內讖。」魚復古庸國,左傳文十六年據武英殿本考證補。魚人逐楚師是也。扞水,有扞關。史記曰,楚肅王爲扞關以拒蜀。臨江 枳史記蘇代曰:「楚得枳而國亡。」華陽國志有明月峽、廣德嶼者是也。涪陵,出丹巴記曰:「靈帝分涪陵置永寧縣。」巴漢志曰:「涪陵,巴郡之南鄙,從枳南入折丹涪水,本與楚商於之地接。武英殿本「水」上有「陵」字,「與」上無「本」字。考證齊召南謂按析、丹水皆縣名,與涪陵相接,注當云「從枳南入析、丹水、涪陵,與商於之地接」。「析」訛作「折」,「丹涪陵水」又倒其字,遂不可解。今按:集解引馬與龍說,謂析、丹水二縣屬南陽郡,與商於地接,然與涪陵南北懸隔,又非可從枳南入也。商於未嘗屬楚。今考華陽國志,涪陵,巴之南郡,從枳縣南入,泝舟涪水,秦司馬錯由之以取黔中。據此,疑注「折」當作「泝」,「丹」當作「舟」,「商於」當改「黔中」,於地望方合。漢時赤田軍集解引惠棟說,謂「赤田」當依華陽國志作「赤甲」。常取其民。」墊江 安 平都巴記曰:「和帝分枳置。」充國,永元年分閬中置。巴記曰:「初平四年,復分爲南充國縣。」宣巴漢記曰:「和帝分宕渠之東置。」昌,永元中置。巴記曰:「分宕渠之北而置之。」[06157]
廣郡高帝置。雒陽西三千里。十一城,戶十萬九千八百六十五,口五十萬九千四百十八。雒州,刺史治。武英殿本考證齊召南謂各州刺史治例無「州」字,此「州」字衍。 新都華陽國志曰:「有金堂山,水通巴漢。」集解引惠棟說,謂案華陽國志云水通于巴,注衍「漢」字。緜竹地道記曰:「有紫巖山,緜水之所出焉。」什邡按:前志作「汁方」,功臣表作「汁防」,晉志又作「什方」,諸本不一。 涪巴漢志曰:「孱水出孱山。」梓潼地道記「五婦山,馳水出」。建安二十二年,劉備以爲郡。白水山海經曰白水出蜀而東南入江,郭璞曰今在縣。葭萌華陽國志:「有水通于漢川,有金銀礦,民洗取之。」郪 廣,有沈水。 德陽華陽國志曰:「有劔閣道,三十里,至險。」
蜀郡秦置。雒陽西三千一百里。十一城,戶十萬四百五十,口百十五萬四百七十六。 成都[06158]蜀都賦注曰:「武帝元鼎二年,立成都郭十八門。」郫 江原 繁 廣都 任豫益州記曰:「縣有望川源,鑿石二十里,引取郫江水灌廣都田,云後漢所穿鑿者。」臨邛博物記曰:「有火井,深二三丈,在縣南百里。以竹木投取火,後人以火燭投井中,火卽滅絕,不復然。」蜀都賦注曰:「火井欲出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須臾許隆隆如雷聲,爛然通天,光耀十里,以竹筒盛之,接其光而無炭也。取井火還,煮井水,一斛水得四五斗鹽,家火煮之,不過二三斗鹽耳。」有鐵。 湔氐道蜀王本紀曰:「縣前有兩石對如闕,號曰彭門。」岷山在西徼外。山海經曰:「岷江,江水出焉,東北注于海。中多良龜,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珉,其獸多犀、象、夔。」郭璞曰:「今蜀山中有大牛,重數千斤,曰夔。」蜀都賦注曰:「岷山特多藥,其椒特多好者,絕異於天下之好者。」汶江道按:前志無「道」字。華陽國志曰:「濊水、駹水出焉,多冰寒,盛夏凝凍不釋。孝安延光三年復立之以爲郡。」八[06159]陵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前志有蠶陵,無八陵,晉志亦作「蠶陵」。又引惠棟說,謂靈帝以汶江、蠶陵、廣柔三縣置汶山郡,「八陵」當作「蠶陵」。 廣柔帝王世記曰禹生石紐。縣有石紐邑。華陽國志曰:「夷人營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有過,逃其野中不敢追,云畏禹神;能藏三年,爲人所得,則共原之,云禹神靈祐之。」緜虒道按:前志無「道」字。華陽國志曰:「有玉壘山,出璧玉,湔水所出。」
犍郡武帝置。雒陽西三千二百七十里。劉璋分立江陽郡。九城,戶十萬七千七百一十,口四十一萬一千百七十八。 武陽,有彭亡聚。岑彭死處。南中志曰:「縣南二十里彭望山。」益州記曰:「縣有王喬仙處。王喬祠今在縣,下有彭祖冢,上有彭祖祠。」資中 牛鞞 南安蜀都賦注曰:「縣之南有五屼山,一山而五里,在越嶲界。」按:集解引惠棟說,謂今蜀都賦注曰「一山有五重,在縣南」也。有魚泣津。集解引錢大昭說,謂「泣」當作「涪」。吳漢傳漢與公孫述將魏黨、公孫永戰於魚涪津,注云在南安縣,北臨大江。蜀都賦注作「魚符津」,符涪聲相近也。蜀都賦注曰:「魚符津數百步,在縣北三十里。縣臨大江,岸便山嶺相連,經益州郡,有道廣四五[06160]尺,深或百丈,斬鑿之跡今存,昔唐蒙所造。」博物記:「縣西百里有牙門山。」華陽國志曰:「縣西有熊耳峽,南有峨眉山,去縣八十餘里。」僰道華陽國志曰:「治馬湖江會,水通越巂。舊本有僰人。有荔枝、薑蒟。有王岳蘭。集解引惠棟說,謂江水注云「縣有蜀王兵蘭」,蘭與闌古字通。按:華陽國志亦云「棘道有故蜀王兵蘭」。李冰燒之崖有五色,赤白映水玄黃。按:「燒」上疑脫「所」字。今華陽國志作「其崖嶃峻不可鑿,乃積薪燒之,故其處懸崖有赤白五色」。又云「李冰所燒之崖有五色,赤白映水玄黃」。魚從楚來,至此而止,畏崖映其水故也。」江陽華陽國志曰:「江、雒會,有方蘭祀,集解引惠棟說,謂各本「方」下脫「山」字。江中有大闕小闕。」蜀都賦注云:「沱、潛旣道,從縣南流至漢嘉縣入大穴,中通剛山下,因南潛出,今名復出水是也。」苻節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前志有符,無荷節,疑「荷」乃「符」之訛,而衍一「節」字也。今按:符節長王士,見蜀志楊戲傳,是東漢改名符節,三國蜀因之,「節」字當非衍文,荷與符則形近而訛也。今改「荷」字,不刪「節」字。 南廣 安
牂牁郡武帝置。雒陽西五千七百里。十六城,戶萬一千五百十,口十六萬七千百五十。 故且蘭地道記曰:「有沈水。」王先謙謂「沈」作「沅」。按:水經注「沅水出牂牁且蘭縣」。平夷 鄨地道記曰:「不狼山,鄨水所出。」毋斂 談指,出丹。南中志曰:「有不津江,江有瘴氣。」夜郎,[06161]出雄黃、雌黃。案本傳有竹王三郎祠。同並 談稾 漏江 毋單 宛溫南中志曰:「縣北三百里有盤江,廣數百步,深十餘丈。此江有毒氣。」鐔封華陽國志曰:「有溫水。」漏卧 句町案本傳有桄榔木。地道記有文衆水。按:王先謙謂班志、酈注並作「文象水」。進乘按:前志作「進桑」,水經葉榆水注亦作「進桑」。 西隨地道記曰:「麋水,西受徼外,東至麋泠,按:武英殿本、集解本「麋」作「麊」。入尚龍谿。」
越嶲郡武帝置。雒陽西四千八百里。十四城,戶十萬一百十,口六十萬千四百一十八。 邛都,南山出銅。南中志曰:「縣東南數里有水名邛廣都河,從廣二十里,深百餘丈,有魚長一二丈,頭特大,遙視如戴鐵釜狀。」華陽國志曰:「河有唪儁山,又有溫水穴,按:集解引惠棟說,謂「溫水」一作「溫泉」。冬夏常熱。」遂久華陽國志曰:「有繩水。」廣志曰:「有縹碧石,有綠碧。」靈關道華陽國志曰:「有銅山,又有[06162]利慈。」臺登,按:補注引何焯說,謂前志臺登,應劭云今曰臺高,則「登」當作「高」也。出鐵。華陽國志曰:「有孫水,一曰白沙江。山有砮,火燒成鐵。」青蛉,有禺同山,俗謂有金馬碧雞。華陽國志曰:「有鹽官。濮水出。」卑水華陽國志曰:「水通馬湖。」縫前志作「三絳」。按:華陽國志作「三縫」。華陽國志曰:「通道寧州,度瀘得蜻蛉縣。有長谷石時坪,中有石豬,子母數千頭,長老傳言夷昔牧豬於此,一朝豬化爲石,迄今夷不敢往牧。」會無,出鐵。郭璞曰,山海經稱縣東山出碧,亦玉類。華陽國志曰:「故濮人邑也。今有濮人冢,冢不閉戶,其中多珠,人不可取,取之不祥。有元馬河。集解引惠棟說,謂「元馬河」華陽國志及水經注皆作「天馬河」。隸書天字有似元者,見無極山碑。下同。天馬日行千里。縣有天馬祠。民居家馬牧山下,或產駿駒,云天馬子也。今其有天馬逕,集解引惠棟說,謂「其」字衍。按:華陽國志無「其」字。厥跡存焉。河中有銅船,校補引柳從辰說,謂華陽國志廖寅本「船」作「胎」,蓋據水經注作「胎銅」校改。惟交州記「越人鑄銅爲船,在江潮退時見」,此「銅船」似不誤,故惠氏正誤亦不及「船」字也。黃山謂就下文「可取」言,似又不當作「船」。今在,祠以羊按:惠棟補注謂一作「今以羊祠之」,案下文又云「河中見存」,文不應重出,當有舛誤。可取也。河中見子。惠棟補注謂「子」字誤,今華陽國志作「存」。土地特產好羣牛。惠棟補注謂今華陽國志云「土地特產犀牛」也。按:犀與群形近而訛。東山出青碧。」定莋華陽國志:「縣在郡西。度瀘水,賓岡徼白摩沙夷有鹽坑,積薪,以齊水灌而後焚之,成白鹽,漢末夷等皆錮之。」闡按:前志作「闌」。補注王先謙謂「闌」續志及華陽國志作「闡」,案宋志沈黎郡領蘭縣,漢舊縣作「闌」,然則作「闌」是也。華陽國志:「故邛人邑,治邛都城。」蘇示 莋 莋秦[06163] 姑復地道記:鹽池澤在南。
益州郡武帝置。故滇王國。雒陽西五千六百里。諸葛亮表有耽文山、澤山、司彌瘞山、婁山、辟龍山,此等並皆未詳所在縣。十七城,戶萬九千十六,口十一萬八百。 滇池,出鐵。有池澤。澤在縣西,見前書。南中志曰:「池周二百五十里。」北有黑水祠。華陽國志曰水是溫泉。又有白蝟山,淮有蝟。集解引惠棟說,謂華國陽志曰「山無石,惟有蝟」,「淮」當作「惟」。按:御覽九百十二引「惟有」作「而多」。勝休按:惠棟補注謂沈約作「騰休」,晉志作「滕休」。南中志曰:「有大河,從廣百四十里,深數十丈。」地道記曰「水東至母棳,據前志「母」作「毋」。入橋水。」俞元,裝山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前志作「懷山」。出銅。華陽國志在河中洲上。律高,石室山出錫。盢町山出銀、鈆。 賁古,采山出銅、錫。前書曰在縣北。羊山出銀、鈆。在縣西。地道記曰:「南烏山,出錫。」毋掇集解引錢大昕說,謂說文棳從木,此從手,誤,前志亦作「棳」。地道記曰:「有橋[06164]水,出橋山。」建伶 穀昌 牧靡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前志作「收靡」,華陽國志作「升麻」,云出好升麻,晉書作「牧麻」,按靡與麻古字通,山海經有「壽麻之國」,呂覽作「壽靡」是也。又按:漢書補注引段玉裁說,云收升牧三字同紐。李奇曰:「靡音麻。」出升麻。味 昆澤 同瀨按:前志作「銅瀨」。地道記曰:「銅虜山,米水所出。」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前志云「談虜山,迷水所出」。銅談聲相近,米卽迷也,縣蓋以山得名。瀨虜聲亦相近。同勞 雙柏,出銀。 連然 梇棟按:前志作「弄棟」。地道記:「連山,無血水所出。」秦臧
永昌郡明帝永平二年分益州置。武英殿本考證齊召南謂按本書,永平十二年以益州徼外夷哀牢王內附,置永昌郡,是「二年」上脫「十」字。雒陽西七千二百六十里。廣志曰:「永昌一郡,見龍之燿,日月相屬。」八城,戶十萬一千八百九十七,口百八十九萬七千百四十四。按:張森楷校勘記謂永昌僻郡,而戶口繁庶如此,且以除法計之,每十戶過八十餘口,逾恆率矣,疑口數有訛。 不韋,出鐵。華陽國志曰:「孝武置不韋縣,徙南越相呂嘉子孫宗族居之,因名不韋,以章其先人之惡。」嶲唐本西南夷,史記曰古爲巂、昆明。古今注曰:「永平十年置益州西部都尉,治巂唐,鎮尉哀牢人楪榆蠻夷。」華陽國志曰:「有同水從徼外來。」前志及華陽國志「同」作「周」。按:王先謙謂同周形近而誤,錢坫以爲今怒江也。比蘇 楪榆按:前志作「葉榆」。有河。廣志曰:「有弔鳥山,縣[06165]西北八十里,在阜山,衆鳥千百羣共會,鳴呼啁哳,每歲七月、八月晦望至,集六日則止,歲凡六至。雉雀來弔,特悲。其方人夜然火伺取,無嗉不食者以爲義鳥,則不取也。俗言鳳皇死於此山,故衆鳥來弔。」地道記有澤,在縣東。邪龍 雲南南中志曰:「縣西高山相連,有大泉水,周旋萬步,名馮河。縣西北百數十里有山,衆山之中特高大,狀如扶風太一,鬱然高峻,與雲氣相連結,因視之不見。其山固陰沍寒,雖五月盛暑不熱。」廣志曰:「五月霜雪皓然。」哀牢,永平中置,故牢王國。 博南,永平中置。南界出金。華陽國志曰:「西山高三十里,越得蘭滄水,華陽國志「越」下有「山」字。有金沙,洗取融爲金。有光珠穴。」廣志曰:「有虎魄生地中,其上及旁不生草,深者四五八九尺,大者如斛,削去外皮,中成虎魄如升,初如桃膠凝堅成也。」
廣屬國都尉集解引錢大昕說「都尉」當衍。故北部都尉,屬蜀郡,武英殿本考證齊召南謂注「蜀郡」應是「廣漢郡」之訛。陰平、甸氐、剛氐三道舊屬廣漢,陰平道卽廣漢北部都尉治也,前書可證。安帝時以爲屬國都尉,別領三城。戶[06166]萬七千一百一十,口十萬五千六百五十。 陰平道 甸氐道華陽國志曰:「有白水,出徼外,入漢。」剛氐道華陽國志曰:「涪水所出,有金銀礦。」
蜀郡屬國故屬西部都尉,延光元年以爲屬國都尉,別領四城。戶十一萬一千五百六十八,口四十七萬五千六百十九。 嘉,故青衣,陽嘉年改。有蒙山。華陽國志曰:「有洙水,按:集解引惠棟說,謂「洙水」華陽國志作「沫水」,音妹,又音末。從邛來出岷江,按:校補引柳從辰說,謂華陽國志「來」作「崍」。又從岷山西來入江,合郡下青衣江入大江,土地多山。」蜀都賦曰「廓靈關而爲門」,注曰山名也。地在縣南。嚴道,有邛僰九折坂者,邛刻置。集解引惠棟說,謂案司馬相如傳「嚴道邛郵」,徐廣云「嚴道有邛僰九折阪,又有邛郵」。「刻」當作「郵」。又引洪頤烜說,謂前書淮南厲王傳注,張晏曰「邛郵,置名也」。「刻」是「郵」之誤。山海經曰「崍山,江水出焉」,郭璞曰「中江所出也」。華陽國志曰:「道至險,有長嶺若[06167]棟,八渡之難,楊母閣之峻,昔楊氏倡造作閣,故名焉。邛崍山本名邛莋,故邛人、莋人界也。巖阻峻,迴曲九折,乃至山上,凝冰夏結,冬則劇寒,王陽行部至此退。」徙華陽國志曰:「出丹砂、雄雌黃、空青、青碧。」旄牛華陽國志曰:「旄,地也,在邛崍山表。邛人自蜀入,度此山甚險難,南人毒之,故名邛崍。有鮮水、若水,一名洲江。」
犍屬國故郡南部都尉,永初元年以爲屬國都尉,別領二城。戶七千九百十八,口萬七千一百八十七。 朱提南中志曰:「縣有大淵池水,名千頃池。西南二里有堂狼山,按:集解引惠棟說,謂華陽國志作「堂蜋山」。多毒草,盛夏之月,飛鳥過之,不能得去。」蜀都賦注曰:「有靈池在縣南數十里,周四十七里。」山出銀、銅。案前書,朱提銀重以八兩爲一流,直一千五百八十,他銀一流直一千。南中志曰:「舊有銀窟數處。」諸葛亮書云:「漢嘉金,朱提銀,[06168]採之不足以自食。」陽
右益州刺史部,郡、國十,縣、道百一十八。本梁州。袁山松書曰:「建安二十年復置漢寧郡,漢中之安陽、西城郡,分錫、上庸爲上庸郡,置都尉。」
隴西郡秦置。雒陽西二千二百二十里。十一城,戶五千六百十八,口萬九千六百十七。 狄道 安故 氐道,養水出此。巴漢志曰:「漢水二源,東源出縣之養山,名養。」南都賦注曰:「漢水源出隴西,經武都至武關山,歷南陽界,出沔口入江。」巴漢志曰:「西漢,隴西嶓冢山,會白水經葭萌入漢。始源曰沔,故曰漢沔。」首陽,有鳥鼠同穴山,爾雅曰:「其鳥爲[06169]鵌。其鼠爲鼵,如人家鼠而短尾。鵌似鵽而小,黃黑色。穴地入三四尺,鼠在內,鳥在外。」孔安國尚書傳曰:「共爲雌雄。」張氏地理記云不爲牝牡。山海經曰:「山多白虎、白玉。」渭水出。地道記曰:「有三危,三苗所處。」夏 襄武,有五雞聚。 臨洮,有西頃山。前志曰在縣西。本傳縣馬防築索西城。武英殿本考證無「縣」字。枹罕,故屬金城。 白石,故屬金城。 鄣 河關,故屬金城。積石山在西南,河水出。
陽郡武帝置,爲天水,永平十七年更名。在雒陽西二千里。秦川記曰:按:川,汲古閣本、武英殿本作「州」。「中平五年,分置南安郡。」獻帝起居注曰:「初平四年十二月,已分漢陽、上郡爲永陽,按:集解引馬與龍說,謂上郡與漢陽地望懸隔,不得並以分郡,此注有誤。疑「上郡」爲「上邽」之訛,「已」字爲「郡」字之訛,當云「分漢陽上邽爲永陽郡」。觀注言以鄉亭爲屬縣,必以縣爲郡明矣。以鄉亭爲屬縣。」十城,戶萬七千四百十,口十萬一百[06170]十八。 兾史記曰:「秦武公伐兾戎,縣。」有朱圄山。前志曰在縣南。有緹羣山。有雒門聚。按:集解引惠棟說,謂來歙傳「雒門」皆作「落門」,縣有落門山,故名。來歙破隗囂處。望恒按:前志作「望垣」。此作「望恒」,蓋恒與垣形近而訛。 阿陽 略陽,按:前志作「略陽道」。有街泉亭。街水故縣,省。武英殿本考證「水」作「泉」。勇士 成紀帝王世記曰:「庖犧氏生於成紀。」隴州,集解引惠棟說,謂「州」字衍。刺史治。漢官云:「去雒陽二千一百里。」有坂名隴坻。三秦記:「其阪九迴,不知高幾許,欲上者七日乃越。高處可容百餘家,清水四注下。」郭仲產秦州記曰:「隴山東西百八十里。登山嶺,東望秦川四五百里,極目泯然。山東人行投升此而顧瞻者,按:「投」當作「役」。莫不悲思。故歌曰:「隴頭流水,分離四下。念我行役,飄然曠野。登高遠望,涕零雙墮。」度汧、隴,無蠶桑,八月乃麥,五月乃凍解。」豲坻聚,有秦亭。秦之先封起於此。豲道史記秦孝公西斬戎王。蘭干 平襄 顯親 上邽,故屬[06171]隴西。秦州記曰:「縣北有利山,川中平地有土堆,高五丈,生細竹,翠茂殊常。二楊樹大數十圍,百姓祀之。」西,故屬隴西。有嶓冢山,西水。史記曰:「申命和仲居西土。」徐廣曰:「今之西縣。」鄭玄曰:「西在隴西,集解引惠棟說「隴西」下有「之西」二字。今謂之人充山。」人,汲古閣本、武英殿本作「八」。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八充山」一作「兌山」,見裴駰史記注,北宋本作「人充山」,誤。
武都郡武帝置。雒陽西一千九百六十里。七城,戶萬一百,口八萬一千七百十八。 下辨前志「辨」下有「道」字。按:集解引惠棟說,謂洪适云李翕碑題名有下辨道長任詩,則志闕一「道」字。又按:本書光武紀作「下辯」,辨辯古字通。有赤亭。武都道前志無「道」字。按:「下辨道」作「下辨」,「武都」作「武都道」,疑上下誤寫。華陽國志曰:「有天池澤。」汲古閣本、武英殿本「天」作「大」。按:廖刻華陽國志顧校謂「天池」原訛「天地」。又按:前志云「天地大澤」,王先謙謂卽仇池。上祿 故道干寶搜神記曰:「有奴特祠,集解引惠棟說,謂注「奴特」史記注及魏文帝列異傳皆作「怒特」。秦置旄頭騎起此。」河池地道記曰:「有泉街水。」沮沔水出東狼谷。集解引惠棟說,謂前志云「沮水」,華陽國志云「河池水」。今按:水經注「沔水一名沮水」,華陽國志作「河池水」,誤。 羌道按:前志屬隴西。集解引錢大昕說,謂下脫「故屬隴西」四字。
金城郡昭帝置。雒陽西二千八百里。十城,戶千八百五[06172]十八,口萬八千九百四十七。 允吾西羌傳有唐谷。秦州有牢北山,傍有三窟。浩亹有雒都谷,馬武破羌處。令居 枝陽 金城 榆中 臨羌,有昆崙山。 破羌 安夷 允街
安定郡武帝置。雒陽西千七百里。八城,戶六千九十四,口萬九千六十。 臨涇謝承書曰「宣仲爲長史,民扳留,改曰宜民」,見李固傳,而志無此改,豈承之妄乎?高平,有第一城。高峻所據。朝那有湫淵,方四十里,停不流,冬夏不增減,不生草木。郭璞注山海經曰:「涇水出縣西丹頭山,武英殿本考證齊召南謂「丹頭」當作「幵頭」,各本俱誤。集解引惠棟說,謂依前志及山海經,皆作「幵頭」,傳寫誤作「丹」也。入渭。」烏枝,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前志作「烏氏」,師古讀氏爲枝,梁統傳亦作「烏氏」。又引惠棟說,謂史記、漢書作「烏氏」,音枝,本傳亦作「氏」,作「枝」者非也。有瓦亭,牛邯軍處。出薄落谷。武英殿本「出」作「山」。惠棟補注出「有瓦亭山」四字,云一作「出」,誤。今按:瓦亭非山名,注文在「瓦亭」下可證也,惠說誤。疑「出薄落谷」四字乃側注,當在注文「烏水出」下。本傳有龍池山,地道記曰烏水出。[06173]水有左谷,集解引惠棟說,謂盧芳傳注引續漢志曰「三水有左右谷」。今按:此三字疑是正文,當連正文「三水」下。盧芳所居。陰盤按:前志作「陰槃」。舊有陰密縣,未詳所并。杜預曰:「定安陰密縣,古密須國。」史記曰,秦遷白起于陰密。山海經曰:「溫水出崆峒山,在臨汾南入河,華陽北。」郭璞曰:「水常煖。」彭陽 鶉觚,按:前志作「鶉孤」。故屬北地。
北地郡秦置。雒陽西千一百里。六城,戶千一百十,口萬八千六百十七。 富平 泥陽,有五柞亭。地道記曰:「泥水出郁郅北蠻中。」弋居,有鐵。 廉前志卑移山在西北。參䜌,故屬安定。有青山。謝沈書:「屬國降羌胡數千人,居山田畜。」靈州
武威郡故匈奴休屠王地,武帝置。雒陽西三千五百里。十四城,戶萬四[06174]十,按:汲古閣本、武英殿本「四十二」作「四十三」。口萬四千百十六。 姑臧地道記:「南山,谷水所出。」張掖 武威 休屠 揟次 鸞鳥 樸𠟼? 媼圍 宣威 倉松武英殿本「倉」作「蒼」。按:前志亦作「蒼」。地道記曰:「南山,松陝水所出。」鸇陰,按:前志作「鶉陰」。故屬安定。 租厲,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前書武紀及志皆作「祖厲」,案司農夫人碑,其字作「祖」,今誤「租」。故屬安定。 顯美,故屬張掖。 左騎,千人官。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此蓋別居一城,并姑臧等十三縣數之爲十四也。至張掖屬國則領五城,以左騎、千人各一城,與此互異。又王先謙謂李兆洛云今地闕。
張掖郡故匈奴昆邪王地,武帝置。雒陽西四千二百里。獻帝分置西郡。八城,戶六千五百五十,口萬六千四十。 觻得 昭武 刪丹,弱水出。 氐池 屋蘭 日勒 驪靬 番和[06175]
酒泉郡武帝置。雒陽西四千七百里。九城,戶萬千七百六。按:張森楷校勘記謂此下當有口數,脫去。 福祿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前志作「祿福」。魏志龐淯傳及皇甫謐列女傳載龐娥事,云「祿福趙君安之女」,又云「祿福長尹嘉」,曹全碑亦云「拜酒泉祿福長」,則知作「福祿」者誤也。又引惠棟說,謂晉志亦作「福祿」,誤。今按:漢書補注引吳卓信說,謂漢魏之閒猶稱「祿福」,其改爲「福祿」,當自晉始。又按:本書列女傳云「福祿長尹嘉」,則其誤不自續志始也。 表氏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前志作「表是」,是氏古通用也。 樂涫 玉門 會水 沙頭按:前志作「池頭」。 安彌,故曰綏彌。前志作「綏彌」,王先謙謂「緩」乃「綏」之訛。今據改。 乾齊 延壽博物記曰:「縣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筥𥴧,注地爲溝。其水有肥,如煮肉洎,羕羕永永,如不凝膏,然之極明,不可食,縣人謂之石漆。」
敦煌郡武帝置。雒陽西五千里。耆舊記曰:「國當乾位,地列艮墟,水有縣泉之神,山有鳴沙之異,川無蛇虺,澤無兕虎,華戎所交,一都會也。」六城,戶七百四十八,口萬九千一百七十。按:張森楷校勘記謂此戶數有訛誤,否則戶有四十許人,太不近情矣。 敦煌,古瓜州,出美瓜。 冥安 效穀 拼泉按:前志作「淵泉」。 廣至 龍勒,有[06176]玉門關。
張掖屬國武帝置屬國都尉,以主蠻夷降者。安帝時,別領五城。按:武英殿本考證齊召南謂按下有候官、左騎、千人、司馬官、千人官,皆官名,非城名也。前志張掖領十城,後志領八城,其居延別爲居延屬國,顯美改屬武威郡,未知張掖屬國所領之五城爲何名也。又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張掖屬國別領五城,以志考之,惟有候官、左騎、千人、司馬官、千人官,而不領縣,以左騎、千人各一城,又別有千人官一城,與候官、司馬官爲五城,與武威郡之左騎千人官爲一城者互異。戶四千六百五十六,口萬六千九百五十。 候官 左騎 千人 司馬官 千人官。
張掖居延屬國故郡都尉,安帝別領一郡。武英殿本考證謂「郡」字何焯校本改作「城」。戶一千五百六十,口四千七百十。按:武英殿本「三十三」作「三十二」。 居延,有居延澤,古流沙。獻帝建安末,立爲西海郡。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案獻帝起居注,建安十八年復禹貢九州,雍州部已有西海郡,是立郡不在建安末也。
右涼州刺史部,郡國十,縣、道、候官九十八。袁山松書曰:「興平元年,分安定鶉觚、右扶風之漆置新平郡。」[06177]
上黨郡秦置。雒陽北千五百里。十城,戶萬六千百十,口十萬七千四百。 長山海經曰:「有發鳩之山,章水出焉。」惠棟補注謂「章」作「漳」。上黨記曰:「關城,都尉所治。令狐徵君隱城東山中,去郡六十里,卽壺關二老按:「二」當作「三」。令狐茂上書訟戾太子者也,茂卽葬其山。」屯留,絳水出。上黨記曰:「有鹿谷山,濁漳所出。有余吾城,在縣西北三十里。」銅鞮上黨記曰:「晉別宮墟關猶存,有北城,去晉宮二十里,羊舌所邑。」左傳成九年晉執鄭伯於此。沾山海經曰:「有少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銅。」郭璞云在沾。涅,有閼與聚。史記曰,趙奢破秦兵閼與。山海經云:「謁戾之山有金玉,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郭璞曰在涅。襄垣上黨記曰:「邑帶山林,茂松生焉。」壺關,有黎亭,故黎國。文王戡黎卽此也。上黨記曰:「東山在城東南,晉申生所伐,今名平睾。」泫氏,[06178]有長平亭。史記曰,白起破趙長平。上黨記曰:「城在郡南山中百二十里。」高都前志曰有天井關。戰國策曰桀居天井,卽天門也。博物記曰:「縣南地名卽垂。」潞,本國。左傳哀四年齊伐晉壺口,杜預曰:「路縣東有壺口關。」按:路,汲古閣本、武英殿本作「潞」。按:今左傳杜注亦訛「路」。上黨記曰:「潞,濁漳也。縣城臨潞。晉荀林父伐曲梁,在城西十里,今名石梁。又東北八十里有黎城,臨壺口關,至建安十一年,從洶河口鑿入潞河,名泉州梁,以通于海。」猗氏前志作「陭氏」。按:集解引洪亮吉說,謂應如前志作「陭」,與河東所屬者有別。又按:說文「上黨氏阪也,從邑奇聲」,則當以「陭」爲正。漢書音義縣出鶡。陽阿,侯國。 穀遠上黨記曰:「有羊頭山,沁水所出。」
太原郡秦置。按:下脫洛陽北里數,下上郡、五原郡、雲中郡、定襄郡、朔方郡同。十六城,戶萬九百,口十萬一百十四。 晉陽,本唐國。毛詩譜曰堯始都於此,後遷河東平陽。有龍山,晉水所出。山海經曰:「有懸甕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06179]銅,其獸多閭麋,晉水出焉,東南注汾。」郭璞曰在縣。左傳曰:「遷實沈于大夏。」賈逵曰:「陶唐之胤劉累也。」杜元凱曰:「今晉陽縣。」刺史治。漢官曰:「南有梗陽城,中行獻子見巫皐。」界休,有界山,有緜上聚。左傳曰晉文公以綿上爲介之推田。界山,推焚死之山,按:武英殿本「界」作「介」。故太原俗有寒食。有千畝聚。左傳曰「晉爲千畝之戰」,在縣南。榆次左傳謂塗水。按:注有脫誤,當云「左傳知徐吾爲塗水大夫,杜預曰榆次有塗水鄉」。有鑿壺。集解引惠棟說,謂史記、戰國策、水經汾水注皆作「鑿臺」。今按:壺與臺疑形近而訛。史記曰,韓魏殺智伯,埋於鑿壺之下。中都左傳昭二年執陳無宇於中都,杜預曰界休縣南中都城是也。按:左傳杜注作「界休縣東南」。于離 茲氏 狼孟 鄔史記韓信破夏說於鄔,集解引惠棟說「鄔」下有「東」字。徐廣曰音於庶反。盂晉大夫孟丙邑。按:前志亦作「孟丙」,補注引段玉裁說,謂「孟」或作「盂」,廣韻「左傳晉有盂丙」,則是以邑爲氏。王先謙謂作「盂」是。並引顧炎武說,謂以其爲盂大夫而謂之盂丙,猶魏大夫之爲魏壽餘。平陶 京陵,春秋時九京。禮記曰趙武從先大夫於九京,鄭玄曰「晉卿大夫之墓地。『京』,字之誤,當爲『九原』」。陽曲 陵,有鐵。史記曰趙肅侯游大陸,出於鹿門。卽大陵。祁 慮[06180]虒 陽邑,有箕城。左傳僖三十三年晉敗狄于箕。
上郡秦置。十城,戶五千一百六十九,口萬八千五百九十九。 膚施 白土 漆垣 奢延 雕陰按:前志有「道」字。 楨林 定陽 高奴 龜茲,屬國 候官
西河郡武帝置。雒陽北千二百里也。十城,戶五千六百九十八,口萬八百十八。 離石 平定 美稷 樂街 中陽 皐狼 平周 平陸 益蘭按:前志作「益闌」。 圜陰 藺 圜陽 廣衍[06181]
五原郡秦置爲九原,武帝更名。十城,戶四千六百六十七,口萬千九百五十七。 九原 五原 臨沃 父國父,武英殿本作「文」。按:前志作「文國」,王先謙謂續志後漢因,「文」或訛「父」。 河除除,武英殿本作「陰」。按:前志作「河陰」。集解引錢大昕說,謂當作「河陰」。 武都 宜梁 曼柏 成宜 西安,陽北有陰山。徐廣曰:「陰山在河南,陽山在河北。」史記曰,蒙恬築長城臨洮,延袤萬里餘,度河據陽山。
雲中郡秦置。十一城,戶五千百五十一,口萬六千四百十。 雲中 咸陽 箕陵集解引惠棟說,謂何焯云前志有楨陵,無箕陵。今按:李兆洛以箕陵卽前漢楨陵縣地。 沙陵 沙南案:烏桓有蘭池城,烏桓之圍耿曄處。北輿 武泉 原陽 定襄,故屬定襄。 成樂,故[06182]屬定襄。 武進,故屬定襄。
定襄郡高帝置。五城,戶千一百五十,口萬千五百七十一。 善無,故屬鴈門。 桐過 武成按:前志作「武城」。 駱 中陵,故屬鴈門。
鴈門郡秦置。雒陽北千五百里。十四城,戶萬一千八百六十,口十四萬九千。按:張森楷校勘記謂案大計,此十戶幾八十口矣,疑「三」當爲「五」字。 陰館史記曰漢蘇意軍句注,應劭曰山險名也,在縣。爾雅八陵西隃鴈門是也。郭璞曰卽鴈門山。山海經曰,鴈門山者,鴈飛出於其閒。繁畤 樓煩 武州前書武帝誘匈奴入武州塞。汪陶前志作「𪶁陶」。按:「𪶁」卽「汪」之本字。 劇陽 崞 平城前書高帝被圍白登,服虔曰去縣七里。埒[06183] 馬邑干寶搜神記曰:「昔秦人築城於武州塞內以備胡,城成而崩者數矣。有馬馳走一地,周旋反覆,父老異之,因依以築城,城乃不崩,遂名之爲馬邑。」鹵城,故屬代郡。山海經曰:「秦戲之山,按:秦,汲古閣本、武英殿本作「泰」。與今山海經合。無草木,多金玉,呼沱之水出焉。」郭璞曰,今呼沱河縣武夫山。集解引惠棟謂「縣」上有「出」字。周禮:「并州,其川呼沱。」魏志曰:「建安十年鑿渠自呼沱入汾,名平虜渠。」廣武,故屬太原。有夏屋山。按:前志作「賈屋山」。補注引錢坫說,謂夏屋卽賈屋,如淮陽國陽夏縣,應劭、如淳音夏爲賈是矣。史記曰,趙襄子北登夏屋山,以銅斗殺代王。郭璞曰,爾雅山中有獸,形如菟,相負共行,土俗名之蹶。原平,故屬太原。古史考曰:「趙衰居原,今原平縣。」彊陰
朔方郡武帝置。六城,戶千九百八十七,口七千八百四十。 臨戎 封 朔方 沃野 廣牧 城,按:前志作「大成」。武英殿本考證謂何焯校本「城」字去土旁。故屬西河。[06184]
右并州刺史部,郡九,縣、邑、侯國九十八。古今注曰:「建武十一年十月,西河上郡屬。」集解引錢大昕說,謂「魏」字訛。按光武記,建武十一年省朔方牧,并并州,此西河上郡必朔方刺史所部,至此始屬并州耳。班史馮野王爲上郡太守,朔方刺史蕭育奏封事薦之,是上郡屬朔方部之證也。注文當有脫漏,又因下引魏志而衍一「魏」字耳。今據錢說,刪一「魏」字,但注文有脫漏,「西河上郡屬」亦不成句。魏志曰:「建安二十年省雲中、定襄、五原、朔方,置一縣領其民,合以爲新興郡。」
涿郡高帝置。雒陽東北千八百里。七城,戶十萬千百一十八,口六十萬千七百五十四。 涿 廼,侯國。史記漢武帝至鳴澤,服虔曰在縣北界。故安易水出,雹水出。案本紀,永元十五年復置縣鐵官。范陽,侯國。 良鄉 北新城,集解引錢大昕說,謂當云「故屬中山」。今按:前志中山國北新成,王先謙謂志末論十二國分域,北新成屬涿郡。有汾水門。史記曰,趙與燕汾門。方城。故屬廣陽。有臨鄉。故縣,後省。惠文王與燕臨樂。有督亭。按:集解王先謙謂據水經巨馬水注引,此「督」下奪「亢」字。劉向[06185]別錄曰:「督亢,膏腴之地。」史記荊軻奉督亢圖入秦。
廣陽郡高帝置,爲燕國,昭帝更名爲郡。按:武英殿本考證齊召南謂下缺「宣帝復爲國」五字,蓋本始元年更爲廣陽國,至光武始入上谷郡耳。世祖省并上谷,永平八年復。錢大昕考異謂據和帝紀,永元八年九月復,此「永平」當爲「永元」之訛。武英殿本考證齊召南說同。五城,戶四萬四千五百五十,口十八萬六百。 薊,本燕國。刺史治。漢官曰:「雒陽東北二千里。」廣陽 昌平,故屬上谷。 軍都,故屬上谷。 安次,故屬勃海。
代郡秦置。雒陽東北二千五百里。古今注曰:「建武二十七年七月屬幽州。」十一城,戶萬一百十,口十萬六千一百八十八。 高柳 桑乾 道人 當城[06186] 馬城 班氏 狋氏 北平邑,前志無「北」字。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章帝女平邑公主,章懷注「平邑屬伐郡。」永元八年復。 東安陽 平舒 代干寶搜神記曰:「代城始築,立板幹,一旦亡西南板,四五十里於澤中自立,結葦爲外門,因就營築焉,故其城周圓三十五丈,爲九門,故城處呼之以爲東城。」
上谷郡秦置。雒陽東北三千二百里。八城,戶萬百五十,口五萬一千百四。 沮陽 潘,永元十一年復。 甯前志作「寧」,惠棟謂古書寧與甯通。 廣甯 居庸 雊瞀 涿鹿帝王世記曰:「黃帝所都,有蚩尤城、阪泉地、黃帝祠。」世本云在鼓城南,集解引惠棟說,謂前書刑法志云黃帝有涿鹿之戰,鄭德云在彭城南,小顏云彭城者上谷別有彭城,非宋之彭城也。「鼓」當作「彭」。張晏曰在上谷。于瓚按:惠棟補注本作「干瓚」,云漢書注有「臣瓚」,莫知姓氏,酈元謂之薛瓚,或謂之傅瓚,劉孝標、姚察皆曰干瓚,未詳孰是。案禮五帝位云黃帝與赤帝戰于阪泉之野,不在涿鹿,是伐蚩尤之地。下落按:惠棟補注本作「下洛」,王先謙漢書補注謂水經㶟水注「落」作「洛」。[06187]
漁陽郡秦置。雒陽東北二千里。九城,戶六萬八千四百五十六,口四十萬五千七百四十。 漁陽,有鐵。按:前書作「有鐵官」。 狐奴 潞按:前志作「路」。 雍奴 泉州,按:前志作「有鹽官」。有鐵。 平谷 安樂 傂奚按:前志作「厗奚」,補注引王念孫說,謂「厗」當作「虒」。 獷平
右北平郡秦置。雒陽東北二千三百里。四城,戶九千一百七十,口五萬千四百七十五。 上垠按:上,武英殿本、集解本作「土」。 徐無 俊靡按:集解引惠棟說,謂依說文「俊」當作「浚」。又校補引錢大昭說,謂耿弇傳作「浚靡」。 無終
遼西郡秦置。雒陽東北三千三百里。五城,戶萬四千一百五十,口八萬一千七百一十四。 陽樂[06188] 海陽 令支,有孤竹城。按:集解引惠棟說,謂爾雅作「觚竹」,四荒之一也。伯夷、叔齊本國。肥如 臨渝山海經曰:「碣石之山,綱水出焉,汲古閣本、武英殿本作「編水」,集解引惠棟說,謂「編」一作「繩」。與山海經合。其上有玉,其下多青碧。」水經曰在縣南。郭璞曰:「或曰在右北平驪城縣按:城,集解本作「成」。按:前志作「驪成」。海邊山也。」
遼東郡秦置。雒陽東北三千六百里。案本紀,和帝永元十六年郡復置西部都尉官。十一城,戶六萬四千一百五十八,口八萬一千七百一十四。按:張森楷校勘記謂案如此文,則戶不能二口矣,非情理也,疑「八萬」上有脫漏。 襄平 新昌 無慮集解引錢大昕說,謂此下當有「有醫無慮山」五字。今按:後遼東屬國「無慮」下「有醫巫慮山」五字當移此。 望平 候城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玄菟郡有候城,云故屬遼東,則此「候城」爲衍文矣。王先謙謂錢說是。 安巿 平郭,有鐵。 西安平魏氏春秋曰:「縣北有小水,南流入海,句驪別種,因名之小水貊。」汶前志作「文」。按:武英殿本考證謂何焯校本滅去氵。 番汗 沓氏[06189]
玄菟郡武帝置。雒陽東北四千里。六城,戶一千五百九十四,口四萬千一百六十。按:張森楷校勘記謂案如此文,則戶幾四十許人矣,亦非情理也,疑「一千」之「千」字當爲「萬」字。 高句驪,遼山,遼水出。山海經曰:「遼水出白平東。」郭璞曰:「出塞外銜白平山。按:汲古閣本、武英殿本「銜」作「御」,武英殿本考證謂「御」當作「銜」,此正作「銜」,與考證說合,然王先謙謂考證之「銜」字當作「衛」,山海經、水經並作「衛」。又按:集解引惠棟說,謂案今山海經云「遼水出衛皋東」,衛皋山名,轉寫既久,因析「皋」爲「白平」,復誤「衛」爲「銜」,遂令此字義無所附。桑欽水經亦作「白平」。遼山,小遼水所出。」西蓋鳥武英殿本考證齊召南說「鳥」作「馬」。按:前志作「西蓋馬」,縣以蓋馬山得名,「馬」作「鳥」,乃形近而訛。 上殷台 高顯,故屬遼東。 候城,故屬遼東。按:武英殿本考證齊召南引顧炎武說,謂候城改屬玄菟,而遼東復出一候城,無慮改屬遼東屬國,而遼東復出一無慮,必有一焉宜刪者,然則天下郡國少二城矣。 遼陽,故屬遼東。東觀書安帝卽位之年,分三縣來屬。
樂浪郡武帝置。雒陽東北五千里。十八城,戶六萬一千四百九十,口十五萬七千五十。 朝鮮 𧦦?邯 浿水 含資 占蟬按:前志作「黏蟬」。 遂城按:前志作「遂成」。 增地 帶方 駟望 海冥 列口郭璞注山海經曰:「列,[06190]水名。列水在遼東。」長岑 屯有 昭明 鏤方 提奚 渾彌 樂都
遼東屬國按:武英殿本考證杭世駿謂案此郡獨無戶口。故邯鄉,西部都尉,安帝時以爲屬國都尉,別領六城。雒陽東北三千二百六十里。昌遼,故天遼,集解引惠棟說,謂案闞駰十三州志云遼東屬國都尉治昌黎道,又前志遼西郡交黎縣,應劭云今昌黎,然則「昌遼」當作「昌黎」,「天遼」當作「交黎」。又通鑑注云昌黎,漢交黎縣,屬遼西,後漢屬遼東屬國都尉,則知胡氏所見本尚未舛謬也。又引錢大昕說,謂黎遼聲相近,故「昌黎」亦作「昌遼」,猶「烏氏」爲「烏枝」,「厗奚」爲「傂奚」也。屬遼西。何法盛晉書有青城山。賓徒,按:前志「徒」作「從」,補注王先謙謂作「從」誤。故屬遼西。 徒河,故屬遼西。 無慮,按:無慮已見前遼東郡,此當作「扶黎」,後人傳寫之誤。說詳惠棟補注。有醫無慮山。按:此五字當移於前遼東郡「無慮」之下。說詳前。 險瀆史記曰,王險,衞滿所都。房
右幽州刺史部,郡、國十一,縣、邑、侯國九十。
南海郡武帝置。雒陽南七千一百里。七城,戶七萬一千四[06191]百七十七,口十五萬百八十。按:張森楷校勘記謂「二十」之「二」當作「三」,乃合李心傳東漢戶約五口之率,若如此文,則戶不能四口矣,非情理也。 番禺山海經注按:下所引乃山海經海內南經正文,「注」字當衍。「桂林八樹,在賁禺東」,郭璞云今番禺。博羅按:集解引惠棟說,謂沈約云「博羅」,二漢皆作「傅」字,晉太康地志作「博」。案此則班、馬本書皆作「傅羅」,後人誤爲「博」也。有羅浮山,自會稽浮往博羅山,集解引惠棟說,謂何焯云「羅」字衍。故置博羅縣。中宿 龍川 四會 揭陽 增城,有勞領山。
蒼梧郡武帝置。雒陽南六千四百一十里。按:張森楷校勘記謂案蒼梧去雒陽較南海遠,上南海云七千一百里,此祗六千餘里,殊非事實,且郡首縣廣信,是廣信卽郡治也,廣信下注云去雒陽九千里,則非六千餘里矣。「六」字疑誤。下鬱林同。十一城,戶十一萬一千百九十五,口四十六萬六千九百七十五。 廣信漢官曰:「刺史治,去雒陽九千里。」 謝沐 高要 封陽 臨賀 端谿 馮乘 富川 荔浦 猛陵地道記曰:「龍山,合水所出。」鄣平永平十四年置。[06192]
鬱林郡秦桂林郡,武帝更名。雒陽南六千五百里。十一城。按:集解引馬與龍說,謂此郡與交趾及幽州之遼東屬國,皆闕戶口之數。 布山 安廣 可林 廣鬱 中溜按:前志作「中留」。 桂林 潭中 臨塵 定周增食 領方
合浦郡武帝置。雒陽南九千一百九十一里。五城,戶萬千一百十一,口八萬六千六百一十七。 合浦 徐聞交州記曰:「出大吳公,皮以冠鼓。」高涼建安二十五年,孫權立高梁郡。臨元前志作「臨允」。按:漢書補注王先謙謂「元」乃「允」字之訛。 朱崖按:前志作「朱盧」。
交趾郡武帝置,卽安陽王國。雒陽南萬一千里。十城。 龍編交州記曰:「縣西帶江,有仙山數百里,有三湖,有注、沆二水。」按:汲古閣本、武英殿本「沆」作「沅」。羸𨻻?武英殿本考證謂「羸」應作「羸」,前書孟康曰羸音連,則作「羸」字非也。今按:漢書補注王先謙謂地道記作「羸𨻻」,蓋後人因孟音而製「羸」字,廣韻載之,皆誤。地道記曰:「南越侯織在此。」定安武英殿本「定安」二字互倒。按:前志作「安定」,王先謙補注謂續志後漢因,或誤「定安」。[06193]交州記曰:「越人鑄銅爲船,在江潮退時見。」苟漏交州記曰:「有潛水牛上岸共鬬,角軟,還復出。」按:張森楷校勘記謂案上言上岸共鬥,已是出矣,不當云復出,疑是「入」字之誤。麊泠集解引惠棟說,謂「麊」說文作「𥹆」,從米尼聲。按:漢書補注引王鳴盛說,亦謂作「𥹆」是。 曲陽前志作「曲昜」。按:昜陽古今字。 北帶 稽徐 西于 朱䳒 封谿,建武十九年置。交州記曰:「有隄防龍門,水深百尋,大魚登此門化成龍,不得過,曝鰓點額,血流此水,恒如丹池。有秦潛江,出嘔山,分爲九十九,流三百餘里,共會於一口。」望海,建武十九年置。
九真郡武帝置。雒陽南萬一千五百八十里。五城,戶四萬六千五百一十,口十萬九千八百九十四。 胥浦 居風交州記曰:「有山出金牛,往往夜見,光曜十里。山有風門,常有風。」咸懽前志作「咸驩」。按:驩懽古今字。 無功按:前志作「無切」。 無編[06194]
日南郡秦象郡,武帝更名。雒陽南萬三千四百里。五城,戶萬八千百六十,口十萬六百七十六。 西卷按:前志作「西捲」。 朱吾交州記曰:「其民依海際居,不食米,止資魚。」盧容交州記曰:「有採金浦。」象林今之林邑國。比景博物記曰:「日南出野女,羣行不見夫,其狀皛且白,裸袒無衣襦。」
右交州刺史部,郡七,縣五十六。王範交廣春秋曰:「交州治羸𨻻縣,元封五年移治蒼梧廣信縣,建安十五年治番禺縣。詔書以州邊遠,使持節,并七郡皆授鼓吹,以重威鎮。」
地理志承秦十六郡,縣邑數百,後稍分析,至于孝平,凡郡、國百,縣、邑、道、侯[06195]國千五百八十七。世祖中興,惟官多役煩,乃命并合,省郡、國十,縣、邑、道、侯國四百餘所。應劭漢官曰:「世祖中興,海內人民可得而數,裁十二三。邊陲蕭條,靡有孑遺,鄣塞破壞,亭隊絕滅。建武二十一年,始遣中郎將馬援、謁者,分築烽候,堡壁稍興,立郡縣十餘萬戶,或空置太守、令、長,招還人民。上笑曰:『今邊無人而設長吏治之,難如春秋素王矣。』乃建立三營,屯田殖穀,弛刑讁徒以充實之。」至明帝置郡一,章帝置郡、國,和帝置,安帝命屬國別領比郡者六,所省縣漸復分置,至于孝順,凡郡、國百五,縣、邑、道、侯國千一百八十,東觀書曰:「永興元年,鄉三千六百八十二,按:汲古閣本、武英殿本「八十二」作「八十一」。亭萬二千四百四十[06196]二。」汲古閣本、武英殿本「四十二」作「四十三」。按:聚珍本東觀漢記亦作「三」。民戶九百六十九萬八千六百十,口四千九百一十五萬百十。應劭漢官儀曰:「永和中,戶至千七十八萬,口五千三百八十六萬九千五百八十八。」又帝王世記,永嘉二年集解引何焯說,謂永嘉無二年,「二」當作「元」。戶則多九十七萬八千七百七十一,口七百二十一萬六千六百三十六。應載極盛之時,而所殊甚衆,舍永嘉多,取永和少,良不可解。皇甫謐校覈精審,復非謬記,未詳孰是。豈此是順朝時書,後史卽爲本乎?伏无忌所記,每帝崩,輒最戶口及墾田大數,今列于後,以見滋減之差焉。光武中元二年,戶四百二十七萬九千六百三十四,口二千一百萬七千八百二十。 明帝永平十八年,戶五百八十六萬五百七十三,口三千四百一十二萬五千二十一。 章帝章和二年,戶七百四十五萬六千七百八十四,口四千三百三十五萬六千三百六十七。 和帝永興元年,戶九百二十三萬七千一百一十二,口五千三百二十五萬六千二百[06197]二十九,墾田七百三十二萬一百七十頃八十畝百四十步。 安帝延光四年,戶九百六十四萬七千八百三十八,口四千八百六十九萬七百八十九,按:張森楷校勘記謂案和帝之世,口五千三百餘萬,戶祗九百二十餘萬,此戶已九百六十餘萬,而口祗四千餘萬,反更少之,殊非情理,疑「四」是「五」之訛。下順帝口數同。墾田六百九十四萬二千八百九十二頃一十三畝八十五步。 順帝建康元年,戶九百九十四萬六千九百一十九,口四千九百七十三萬五百五十,墾田六百八十九萬六千二百七十一頃五十六畝一百九十四步。 沖帝永嘉元年,戶九百九十三萬七千六百八十,口四千九百五十二萬四千一百八十三,墾田六百九十五萬七千六百七十六頃二十畝百八步。 質帝本初元年,戶九百三十四萬八千二百二十七,口四千七百五十六萬六千七百七十二,墾田六百九十三萬一百二十三頃三十八畝。
贊曰:衆安后載,政洽區分;侯罷守列,民無常君。稱號遷隔,封割糾紛;略存減益,多證[06198]前聞。[06199] [0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