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

【簡介】孟浩然集四卷,山水詩宗孟襄陽之遺韻。浩然鹿門山,以五言清絕冠冕盛

【撰述】孟浩然卒後五年,王士源便編其集,士源序稱「浩然卒於開元二十八年,年五十有二。凡所屬綴,就輒毀棄,無複編錄。鄉里購采,不有其半。敷求四方,往往而獲。今集其詩二百一十八首,分爲四卷。詩或缺逸未成而制思清美,及他人酬贈,咸錄次而不棄耳天寶九年,韋滔又據本重加整理增其條目,送上秘府」。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所著錄爲三卷,題名爲孟襄陽集,其數亦略有異,然頗存其原。現存刻本,題名孟浩然詩集,收詩二百零一首,與士源原編本最爲近。元明以後,刊刻者甚衆。

【體例】孟浩然集天寶王士源輯本舊貌,其體例循詩以體分,卷以類聚之旨,精嚴如次:卷一:五古,分山水行旅、宴遊贈答、感懷詠史三系。卷二:五律上,取應制登臨之作。分台閣、宦遊、節令三系。卷三:五律下,輯隱逸田園之什。分隱處、閒居、即景三系。卷四:雜體,分七言、排律、句偈三系。

【著者】孟浩然襄州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又因未曾入仕,世又稱孟山人浩然骨貌淑清,少好節義,常濟人患難。早年侍親讀書,以詩自適,與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爲「王孟」,其詩雖不若意境廣闊,亦獨具造詣,乃繼陶淵明謝靈運謝眺等之後,開創盛田園山水詩派先聲。曾隱居鹿門山。年四十,遊至京師,應進士不第,返襄陽。其居長安,與張九齡王維王昌齡等私交甚篤。後遊吳越,窮極山水,以排解仕途失意,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而亡。舊唐書有傳。

【論贊】李白贈孟浩然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杜甫解悶十二首複憶襄陽孟浩然,清詩句句盡堪傳。

蘇軾東坡題跋浩然詩如內庫法酒,卻是上尊之規模,但欠酒才爾。

嚴羽滄浪詩話孟浩然之詩,諷詠之久,有金石宮商之聲。

【四庫】孟浩然浩然事迹具新唐書文藝傳。前有天寶四載宜城王士源序。又有天寶九載韋滔序。士源序稱「浩然卒於開元二十八年,年五十有二。凡所屬綴,就輒毀棄,無復編錄。鄉里購採,不有其半。敷求四方,往往而獲。今集其詩二百一十七首,分爲四卷」。此本四卷之數,雖與序合,而詩乃二百六十三首,較原本多四十五首。洪邁容齋隨筆嘗疑其示孟郊詩時代不能相及。今考長安早春一首,文苑英華張子容,而同張將軍薊門看燈一首亦非浩然遊跡之所及。則後人竄入者多矣。士源序又稱詩或闕逸未成,而制思清美,及他人酬贈,咸次而不棄。而此本無不完之篇,亦無唱和之作。其非原本,尤有明徵。排律之名,始於楊宏唐音,古無此稱。此本乃標排律爲一體。其中田家元日一首、晚泊潯陽望香爐峯一首、萬山潭一首,渭南園卽事貽皎上人一首,皆五言近體,而編入古詩。臨洞庭詩舊本題下有「獻張相公」四字,見方回瀛奎律髓。此本亦無之。顯然爲明代重刻,有所移改。至序中「丞相范陽張九齡等與浩然爲忘形之交」語,考唐書張說嘗謫岳州司馬,集中稱「張相公」、「張丞相」者凡五首,皆爲說作。若九齡則籍隸嶺南,以「曲江」著號,安得署曰「范陽」?亦人以意妄改也。以今世所行別無他本,姑仍其舊錄之,而附訂其舛互如右。

【底本】四部叢刊景印刻本。

民國八年,張元濟主持四部叢刊初編,以江南圖書館洪楩刻本爲底本影印。板框高十八點八厘米,寬十三點二厘米,白口單魚尾,四周單邊。半葉十行,行十八字。

其他版本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唐四家诗集本(光绪石印)
唐十大家集本(嘉靖刻)
唐人合集本(光绪石印)
唐人小集本(嘉靖刻)
唐十二家诗集本(正德刻、嘉靖刻)
明刻本
王孟集本(嘉靖屠倬等刻)
重排新式标点〈孟浩然集〉
底本:四部丛刊景印明刻本
电子文件(PDF)
61筒子叶3M
0次
猜你喜欢
笺注陶渊明集
王子安集
须溪先生校本唐王右丞集(蓝田王摩诘诗、王摩诘诗集)
梅花百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