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介】須溪先生校本唐王右丞集六卷,宋末劉辰翁評騭王維遺文之精槧。王右丞維,字摩詰,太原祁人。其詩澄澹精微,山水之音冠絕盛唐;畫理禪機,盡入五言之妙。劉辰翁,字須溪,以文章氣節著于宋季。是編乃其手自讎校,芟蕪薙陋,訂訛補闕。釐爲六卷。
【撰述】王維生前自編輞川集,後由其弟王縉輯爲十卷。南宋咸淳間,劉辰翁感于「王集諸本訛舛甚多」,以家藏宋蜀本爲底本,參校建陽書坊本等七種版本,歷時三載完成校勘評點。元至元八年,建安書坊據劉氏手批本翻刻,僅詩六卷,缺四卷文。成爲後世通行本基礎。
【體例】須溪先生校本唐王右丞集收王維詩四百七首,分應制、奉和、扈從、遊宴、山水、田園、贈答、哀挽等類。
【著者】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人,原籍太原祁縣。維出身河東王氏,與弟縉俱有俊才,博學多藝亦齊名。唐玄宗開元九年中進士第,任太樂丞。後又歷任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於天寶間又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其詩興入神,畫筆雄精,殷璠曰:「維詩詞秀調雅,意新理愜,在泉爲珠,著壁爲繪,一字一句,皆出常境。」以詩名盛於開天間,維尤長五言詩。書畫特臻其妙,筆蹤措思,參於造化。而創意經圖,即有所缺,如山水準遠,雲峰石色,絕跡天機,非繪者之所及也。維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晚年長齋,不衣文彩。篤誠奉佛,有「詩佛」之稱。舊唐書載:「在京師,長齋,不衣文采,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談爲樂,齋中無所有,惟茶鐺藥臼,經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頌爲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絕塵累。乾元二年七月卒。臨終之際,以縉在鳳翔,忽索筆作別縉書,又與平生親故作別書數幅,多敦厲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筆而絕。
劉辰翁,字會孟,別號須溪,又自號須溪居士、須溪農、小耐,門生後人稱須溪先生,南宋末年人。辰翁年幼喪父,家貧力學,事母孝,慷慨立風節,見抑于時,而天下知名士,多欽其忼直。平生耽嗜文史,淹博涵深,爲文祖先秦、戰國、莊、老等,言率奇逸,自成一家。風格取法蘇辛而又自成一體,豪放沉鬱而不求藻飾,真摯動人,力透紙背。作詞之多居宋第三,僅次辛棄疾、蘇軾。宋亡以後,隱居不仕,埋頭著書,以此終老。滄桑之感,故國之思,每流露於字間,良足慨也。遺著由子劉將孫編爲須溪先生全集,宋史藝文志著錄爲一百卷,已佚。
【論贊】蘇軾東坡題跋: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劉辰翁評鹿柴:無言而有畫意,此妙處不可言傳。
王士禛帶經堂詩話:須溪評詩極有理解,于王右丞集尤具只眼。
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序:須溪校本雖簡,然點出詩眼,如畫龍點睛。
【底本】四部叢刊景印元刻本。
民國八年,張元濟主持四部叢刊初編,以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元本爲底本影印。板框高十九點二厘米,寬十二點八厘米,細黑雙魚尾,四周雙邊。半葉十一行,行十八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