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

【簡介】金剛經。大乘佛教最高智慧,爲「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衆聖之所依」。一切諸佛,皆從此經出。通篇論空,前半部說衆生空,後半部說法空。金剛指堅硬金屬,喻勇猛突破關卡,讓自己能順利修行證道;般若爲梵語,妙智慧之音譯;波羅意爲到達彼岸;密指無極。經者,徑也,學佛成佛之路。全名謂按此經修持,方可成金剛不壞之本質,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脫離欲界、色界、無色界,而到達苦海彼岸。


【撰述】後秦鳩摩羅什弘始四年譯出。其後相繼有北魏菩提流支南朝陳真諦達摩笈多玄奘義淨等譯本。

【體例】此經分三十二節:法會因由分第一;善現啟請分第二;大乘正宗分第三;妙行無住分第四;如理實見分第五;正信稀有分第六;無得無說分第七;依法出生分第八;一相無相分第九;莊嚴淨土分第十;無爲福勝分第十一;尊重正教分第十二;如法受持分第十三;離相寂滅分第十四;持經功德分第十五;能淨業障分第十六;究竟無我分第十七;一體同觀分第十八;法界通化分第十九;離色離相分第二十;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威儀寂淨分第二十九;一合理相分第三十;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著者】鳩摩羅什,一譯鳩摩羅什耆婆,略稱羅什或什,意譯童壽。父籍天竺,出生於西域龜茲國。博通大乘小乘。後秦弘始三年入長安,至十一年與弟子譯成大品般若經法華經維摩詰經阿彌陀經金剛經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成實論等。譯經總數出三藏記集作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開元釋教錄作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所譯三論爲三論宗主要依據。阿彌陀經爲淨土宗所依「三經」之一。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人稱「門四聖」。

思聰,字無聞河南汝州香山人,至元中爲湖北江陵資福寺方丈,注金剛經有紫雲瑞芝之應。


【底本】至正元年劉覺廣江陵刊經所刻朱墨套印本。

【版式】經折裝,界欄手繪經文、圈點用朱色刷印,注文用墨色刷印。無聞和尚注經圖用朱墨兩色刷印。全經以三十九塊版雕刻而成。

【行格】每半葉五行,每行大字十二,小字二十四。

【梓行】經末題,至元六年歲在庚辰解制日寓中興路,應爲元惠宗至元六年湖北江陵資福寺所刊。中國現存最早之雕版彩色套印版畫。

【序跋】卷首有釋迦牟尼說法圖,卷尾有韋陀像。經中有朱墨套印插圖版畫靈芝圖一幅,縱二十七點三厘米,橫十二點五厘米,圖上左方有一長方欄,欄內題「無聞老和尚注經處產靈芝」。卷尾附朱色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1_页面_003.jpg

1_页面_102.jpg

【收藏】原藏南京圖書館,現藏臺北中央圖書館

【端題】「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詔譯」、「梁昭明太子加其分目」、「汝水香山無聞思聦註解」。

其他版本
宋至和元年金银写本
宋刻本
明文征明写本
明初杨家经坊刻递修本
清刻本
清光绪二十三年石印本
明崇祯十七年黄培刻本
明万历十九年慈圣太后写本
明天启六年杜牧泥金写本
清同治九年北京龙元垒刻本
清康熙五十五年高曦驭写本
清道光间长白祥泰写刻本
元至正六年塔伦刻本
宋临安府棚前经坊王念三郞家刻本
明永历九年孙可望刻朱印本
清康熙五十四年清圣袓玄烨写本
清乾隆间陈孝泳篆文写本
清抄本
清乾隆间泥金写本
明万历五年徐渭写本
清道光二年刻本
明初刻本
宋崇宁刻本
清乾隆十一年清高宗弘历写本
清雍正七年张照写本
清光绪十五年金陵刻经处刻本
大理国写本
宋淳佑八年张即之写本
清同治间石印本
清康熙四十九年査慎行写本(清査慎行跋)
北宋刻本
清光绪六年刻本
明崇祯二年霍燧刻本
明泰昌元年文震孟写本
明永乐间刻本
清释姚树刻本
清光绪元年宜都博又斋刻本
清光绪二十年刻本
明泥金写本
辽刻本
明万历三十七年刻本
明万历间刻本
明永乐十年泥金写本
清光绪三十年渖城福升厚刻本
重排新式标点〈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底本:元至正元年刘觉广江陵刊经所刻朱墨套印本
电子文件(PDF)
78筒子页1M
95次

牌记页.png


A01.png

A02.png

A03.png

A04.png

A05.png

猜你喜欢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