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

【簡介】北史百卷,李延壽撰。其書通敘北朝四代二百三十三年史事,起登國元年,終義寧二年。與本撰南史相經緯。是書博采八代史料,熔鑄魏書北齊周書隋書於一爐。刪繁就簡,補闕拾遺。存元魏制度之源流,錄六鎮兵民之變遷,雖小有疵纇,實爲研治北朝史之津梁。

【撰述】北史李延壽承父志而撰。其父大師末嘗謂南北朝分隔,諸史失其統緒,欲仿吳越春秋體例,會通南北,未竟而卒。延壽追思遺訓,乃有述作之志。貞觀三年,延壽預修五代史志,得窺秘書內典。於是晝錄夜鈔,凡十六載,採集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等八代史料,更補以梁典齊志諸佚篇。其法先作長編,以年月爲次,事類相從,積稿二百餘卷。既備史料,始加刪削。去其重複,補其闕漏:若北魏昭成帝世家,原本疏略,乃據十六國春秋增拓;北齊文宣帝暴行,原本隱諱,則采北齊雜記直書。尤重門閥世系,將范陽盧氏清河崔氏等大族,合數代於一篇,使士族興衰粲然可見。書成,值高宗顯慶四年,表進於朝。監修國史令狐德棻深加歎賞,稱其包舉南北,彌綸一代。然時人亦譏其過求簡省,若刪隋書經籍志之要略,省周書六官志之詳目,頗失制度本末。延壽自述撰述之旨:抄錄當代八史,勘其異同,除其冗長,捃其菁華。觀其序傳所載,父子相繼,曆三十餘載乃成。後世學者雖病其刪削過甚,然魏書原帙早佚十七,北齊書亡佚逾半,正賴是書得存其概。四庫提要八書俱存則二史可廢,八書殘缺則二史不可廢,誠爲的論。

【體例】北史以家系爲綱,以朝代緯之新格。全書分本紀十二卷,列傳八十八卷,統攝八百七十二篇。本紀之例,首重承續。其特處在詳略得宜:于北魏道武孝文諸紀備載改制,于北齊文宣後主諸紀直書荒暴,于周隋禪代則存其詔策。每帝紀末必系興亡之論,若魏孝靜紀後論「政歸宰輔,主祭而已」,直揭權臣秉政之弊。列傳編排尤見匠心。其法有三:一曰合族爲傳,使門閥興衰粲然可尋;二曰以類相從」,立外戚儒林文苑孝行節義循吏酷吏逸民藝術列女恩幸僭偽西域蠕蠕等類傳,開新唐書類傳先河;三曰「跨代聯傳」,若賀拔岳宇文導等皆曆仕數朝,則總敘始末於一篇。是書體例之要,在突破斷代藩籬,通觀北朝興替。後世歐陽修新五代史,其世家四夷諸傳實承此脈;而司馬光資治通鑒北朝事,亦多取資於是。

【著者】李延壽,字遐齡相州人。貞觀中官至符璽郎,兼修國史。其父大師嘗謂分隔書之,乃致南北隔絕,因有撰述之志,未成而歿。延壽承父遺志,廣求遺逸,參預編修五代史志晉書之隙,抄錄南北八朝史料。凡十六載,成南史八十卷、北史一百卷。其書刪削八書繁冗,補綴闕遺,聯綴世系,通爲編年。太宗覽而稱善,詔藏秘閣。延壽修史之要,在於「鳩聚遺逸,以廣異聞」。于南史王琳忠節、范縝神滅之論;于北史綦母懷文灌鋼、斛律金敕勒歌事。劉知幾贊其「包舉南北,可爲史氏之宏覽」,然趙翼亦譏其「專以家系爲傳,頗類譜牒」。永淳初卒官。其所撰二史,開李唐南北統一之史觀,使江左諸朝與中原北國共列華夏正朔,功在千秋。雖稍遜於斷代史之密,然通貫之識,誠不可沒。

【論贊】劉知幾史通李延壽抄撮近代諸史,二書用力尤深。然喜連類相從,至有祖孫隔代合爲一傳者,雖云簡淨,頗亂統緒。

司馬光資治通鑒考異延壽北史,於禪代之際多存直筆,若宇文護弑君、楊堅,皆詳載本末,可補正史之闕。

鄭樵通志北史合四代以爲書,士族譜系粲然可觀,然削制度之詳,去藝文之要,猶棄珠玉而存櫝匣。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北史文筆簡勁,視南史尤勝。爾朱榮高歡立國諸篇,敍事如畫,直追班馬

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北史以家系爲綱,清河崔范陽盧諸傳,綿延百載,固可見門閥之盛,然使君臣錯雜,年代倒置,此其大病。

趙翼廿二史劄記北史魏書刪其蕪詞,周書補其闕事,北齊書正其諱筆,可謂良史。然過求簡省,如省隋書經籍志十之七八,則失考鏡之資。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延壽最得意者在類傳,藝術耿詢造渾天,西域波斯金銀器,皆他史所略。

周一良李延壽通觀北朝四代,打破斷代局限,雖體例可議,然開創之功,豈在司馬光之下?

【四庫】李延壽撰。延壽表進其書,稱本紀十二卷、列傳八十八卷,爲北史,與今本卷數符合。文獻通考作八十卷者誤也。延壽旣與修隋書十志,又世居北土,見聞較近。參核同異,於北史用力獨深。故敘事詳密,首尾典贍。如載元韶之姦利,彭樂之勇敢,郭琰沓龍超諸人之節義,皆具見特筆。出酈道元酷吏,附陸法和藝術,離合編次,亦深有別裁。視南史之多仍舊本者,迥如兩手。惟其以姓爲類,分卷無法。南史分支,北史亦以繫派。故家世族,一例連書。覽其姓名,則同爲父子;稽其朝代,則各有君臣。參錯混淆,殆難辨別。甚至長孫儉長孫嵩傳薛道衡薛辨傳,遙遙華胄,下逮云仍,隔越抑又甚矣。考延壽之敘次列傳,先以宗室諸王,次以臣,又次宗室,及臣,下逮,莫不皆然。凡以勒一朝始末,限斷分明。乃獨於一二高門,自亂其例,深所未安。至於楊素父子,有關隋室興亡,以其系出弘農,遂附見魏臣楊敷傳後。又魏收魏長賢諸人,本非父子兄弟,以其同爲姓,遂合爲一卷,尤爲舛迕。觀延壽敘例,凡累代相承者皆謂之「家傳」。豈知「家傳」之體不當施於國史哉?且南北史雖曰二書,實通爲一家之著述。故延壽裴蘊傳云:「祖之平,父南史有傳。」王頒傳云:「父僧辨南史有傳。」卽互相貫通之旨也。乃南史旣有晉熙王昶傳矣,北史復有劉昶傳南史旣有鄱陽王寶寅傳矣,北史復有蕭寶夤傳南史旣有豫章王綜樂良王大圜傳矣,北史復有蕭贊蕭大圜傳。朱修之薛安都諸人南史則取諸宋書北史則取諸魏書,不爲刪並。殆專意北史,無暇追刪南史,以致有此誤乎?然自以後,魏書北齊書周書皆殘闕不全,惟此書僅麥鐵杖傳有闕文,荀濟傳脫去數行,其餘皆卷帙整齊,始末完具。徵北朝之故實者,終以是書爲依據。故雖八書具列,而二史仍並行焉。

【端題】李延壽。

【底本】此爲百衲二十四史本,景印大德刻本,配補本。底本四邊單欄,黑口雙魚尾,半葉十行,行二十二字。板框高十九點八厘米,寬十三點五厘米。

其他版本
明万历十九至二十一年南京国子监刻清顺治重修本
元大德间信州路儒学刻明嘉靖元年修本
二十一史本(北监本)
元大德间信州路儒学刻明嘉靖间递修本
宋刻本
明抄本(存卷七十一至七十二、七十九至八十二)
光绪二十八年文澜书局刻本
二十一史本南监本
元大德间信州路儒学刻本
明初刻本
十四史本(五省官书局本)
十七史本
重排新式标点〈北史〉
底本: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电子文件(PDF)
2820筒子页94M
0次
猜你喜欢
后汉书
南齐书
唐书
周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