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

【簡介】梁書五十六卷,姚察姚思廉父子編撰。記南朝梁天監元年,至太平二年,計五十六年歷史。


【撰述】唐太宗貞觀三年詔令姚思廉魏徵同撰二史,然「魏徵雖裁其總論,其編次筆削,皆思廉之功」。思廉據父遺稿,「所撰梁陳史雖未畢功,隋文帝開皇之時,遣內史舍人虞進基索本,且進上,今在內殿。二史本多是之所撰,其中序論及紀、傳有所闕者,臨亡時,仍以體例戒約子思廉,博訪撰續,思廉涕泣奉行。」思廉亦兼取許亨等九家梁書,終成是書。篇後題「陳吏部尚書姚察曰」之文取自姚察梁書二十六卷舊稿;題「史臣曰」者爲姚察所撰;題「史臣侍中鄭國公魏徵曰」,則爲魏征所撰論贊。貞觀十年成書時,梁書獨題姚思廉之名。

【體例】全書五十六卷,其中帝紀六卷,自梁武帝蕭衍敬帝蕭方智;列傳五十卷,收錄范雲沈約江淹等二百七十八人,特設儒林孝行止足等類傳,彰顯南朝儒學復興思潮;無表志,典章制度載于隋書五代史志,此爲其體例缺陷。。

【著者】姚察伯審南朝吳興郡武康縣人。仕三朝。聰明敏捷,頗能作文,深得簡文帝蕭綱器重,累遷駕部郎中。梁元帝即位,授原鄉縣令。陳朝立,歷任秘書監、著作郎、太子舍人、吏部尚書。入,任過秘書丞、晉王侍讀、太子中舍人。奉詔修撰梁史陳史,襲封北絳郡公大業二年卒,年七十四。

姚思廉,名雍州萬年人。早年從父漢書,盡得家學。南朝陳時任會稽王主簿。入,任漢王府參軍。父二史,未成,遺令續撰之。又奉詔與起居舍人崔祖浚區宇圖志。遷代王侑侍讀。入,爲秦王府文學館學士、太子洗馬。貞觀初,遷著作郎、弘文館學士。三年,奉詔與秘書監魏征同撰二史,乃據家藏舊稿,兼采謝昊傅縡顧野王諸家之書,撰成梁書陳書貞觀十年書成,思廉年八十矣。次年卒。贈太常卿,諡號康。

【論贊】梁書行墨恭簡,文字爽勁。姚氏父子一反六朝文風,趙翼曰:「世但知六朝之後,古文自韓昌黎始,而豈知姚察父子已振于初也。」然作者爲臣,故有爲隱諱處,又所收詔策表疏過多,故有臃腫之弊。

【四庫】姚思廉奉勅撰。唐書思廉本傳稱貞觀三年詔思廉魏徵撰。藝文志亦稱梁書陳書魏徵同撰。舊本惟題思廉。蓋徵本監修,不過參定其論贊。獨標思廉,不沒秉筆之實也。是書舊唐書經籍志思廉本傳俱云五十卷,新唐書作五十六卷。考劉知幾史通,謂「姚察有志撰勒,施功未周。其子思廉憑其舊稿,加以新錄,述爲梁書五十六卷」。則新唐書所據爲思廉編目之舊,舊唐書誤脫「六」字審矣。思廉本推其父意以成書,每卷之後,題吏部尚書姚察者二十五篇,題史官吏部尚書姚察者一篇。蓋倣漢書卷後題班彪之例。其專稱史官者,殆思廉所續纂歟。思廉承藉家學,旣素有淵源,又貞觀二年先已編纂,及詔入秘書省論撰之後,又越七年,其用力亦云勤篤。中如簡文紀大寶二年四月丙子,侯景郢州,執刺史蕭方諸,而元帝紀作閏四月丙午。則兩卷之內,月日參差。侯景傳上云「張彪起義」,下云「彪寇錢塘」。則數行之間,書法乖舛。趙與旹賓退錄議其於江革傳中則稱「何敬容掌選,序用多非其人」,於敬容傳中則稱其「銓序明審,號爲稱職」。尤是非矛盾。其餘事迹之復互者,前後錯見,證以南史,亦往往牴牾。蓋著書若是之難也。然持論多平允,排整次第,猶具以來相傳之史法。要異乎取成衆手,編次失倫者矣。


【底本】此爲百衲本二十史本,景印大字本,缺卷以元明遞修本配補。大字本四邊雙欄,單魚尾,半葉九行,行十八字。板框高二十三米,寬十九米。

其他版本
宋刻宋元明递修本
明万历三年南京国子监刻淸顺治康熙间递修本
二十ー史本(北监本)
十七史本
二十四史本(五省官书局本)
重刊二十四史本
二十一史本南监本
重排新式标点〈梁书〉
底本:百衲二十四史本
电子文件(PDF)
761筒子叶37M
0次

A01.png

A02.png

A03.png

A04.png

A05.png

猜你喜欢
后汉书
南齐书
唐书
周书
评论
xkelf
删除
2022-08-16 16:08

是足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