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名齊書,宋時,爲區別蕭子顯南齊書,而名之北齊書。唐李百藥撰。北齊書分本紀八卷,列傳四十二卷,共五十卷,無表無志。記述公元五三四年前後北魏分裂、東魏建立,中歷齊代東魏,至五七七年齊亡爲止之史事,計四、五十年。以北齊史爲主。貞觀三年李百藥奉勑修撰,至貞觀十年成書。百藥父德林仕北齊時,參修國史,編齊書,至隋開皇間,又奉勑撰齊史,然書未成。李百藥據父舊稿,又參北齊崔子發、隋王劭等齊史,歷八年成書。現通行北齊書五十卷並非全爲百藥原著。原本於唐中葉後漸缺,亦不斷補缺。按清錢大昕二十四史考異,至北宋初隻剩本紀一卷,即文宣本紀,列傳十七卷。後人據李延壽北史、高峻高氏小史補足五十卷。
本書以百衲本二十四史本校對,注入專名符以區別人名、地名、年號、朝代、作者。校勘參考中華書局一九七二年版北齊書。
北齊書帝紀爲:神武帝紀上下兩卷、文襄帝紀一卷、文宣帝紀一卷、廢帝紀一卷、孝昭帝紀一卷、武成帝紀一卷、後主、幼主紀一卷。北齊歷六帝,其中高歡子三人。文宣帝紀評述高洋前後爲政不同及功過是非,「初踐大位,留心政術,以法馭下,公道爲先」,「至於軍國幾策,獨決懷抱,規模巨集遠,有人君大略。」又言:「以功業自矜,遂留連沉湎,肆行淫暴」,有諸多殘忍、荒淫之舉,且「多所營繕,百役繁興,舉國騷擾,公私勞弊」等。北齊書列傳有:皇后列傳一卷,諸王列傳五卷,諸臣列傳二十九卷,儒林列傳一卷,文苑列傳一卷,循吏列傳一卷,酷吏列傳一卷,外戚列傳一卷,方伎列傳一卷,恩幸列傳一卷。列傳述北齊王公大臣、后妃,清官酷吏,學者儒士等。其後七卷爲類傳。如文苑列傳列入顏之推。東魏、北魏文士,邢邵載於本書,書中敘魏收事尤詳。本書無志,其志收於隋書。北齊書首尾完整,其首篇神武帝高歡紀,接之高澄。此撰史之法首創自陳壽三國志,如魏志自曹操起,蜀志自劉焉、劉璋起,吳志自孫堅、孫策起。
李百藥,字重規,生於齊天統元年,卒于唐貞觀二十二年。博陵安平人,今河北安平縣。隋內史令李德林子。百藥博學好文,初仕隋,拜太子舍人,輔佐太子楊勇。隋煬帝即位,貶爲桂州司馬,遷建安郡丞。唐武德間,歸唐,流放涇州。貞觀二年,征爲中書舍人,參與修訂五禮律令,遷禮部侍郎,轉太子右庶子,輔佐太子李承乾。人品耿直,直言上諫,作封建論。撰北齊書。以修史之功,遷散騎常侍、太子左庶子,轉宗正卿,封安平縣公。貞觀二十二年,卒,年八十五,諡康公,歸葬於今河北省安平縣程油子鄉寺店村。

怎么购买啊
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