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

【簡介】隋書貞觀朝官修正史。其書述隋代三十八載興亡,兼載北齊北周典制,堪稱六朝文獻之總匯。其文風簡淨峻切,論贊多出魏徵手筆,如高祖紀後論其始也勤,其終也怠,直揭治亂之機。然晁公武指其「頗涉隱諱」,于室先世在事蹟多所回避。

【撰述】隋書貞觀三年詔魏徵總知綱紀,顏師古孔穎達許敬宗等分撰。十年成紀傳五十五卷,十五年續成志三十卷,蓋五代史志獨附隋書以傳。其書撰述之要,首重鑒戒。魏徵煬帝紀後論直斥「驕矜之志,窮侈之性」,於食貨志詳載大業苛政,字字皆作警世鐘鐸。十志尤稱宏富:律曆志三卷細述祖沖之割圓術,經籍志四卷創經史子集四部分類,百官志地理志魏晉制之流變。劉知幾贊其「志包五代,文獻足征」。是書文風簡峻有法,紀傳多存原始詔奏,如高祖紀錄開皇律令,楊帝紀載龍舟規制,皆可資考證。然晁公武指其諱言唐公李淵舊事,于李密傳王世充傳中頗多曲筆。要之,是書博采王劭隋書杜寶大業雜記等十八家舊籍,存隋代制度文物最備,雖小有瑕疵,終非後代重修所能替代。

【體例】隋書計八十五卷。其體例承史遷遺風而創新格,分帝紀五卷、列傳五十卷、志三十卷。帝紀五卷自高祖恭帝,編年簡核。高祖紀詳錄開皇律令、州縣更制,煬帝紀備載運河工程、征始末,多存詔敕原文,趙翼稱「敘亂亡之跡,森然如明鏡」。列傳五十卷分類精密:后妃宗室居首,文武勳臣次之。楊素傳兼述工程算術,宇文愷傳詳記長安城建,列女傳首載洗夫人安南事。特立四夷傳述流求、赤土諸國,開海疆記載新篇。十志三十卷尤稱創格:食貨志溯均田制之源,百官志列三省六部之制,地理志詳南北朝建置沿革。經籍志更集六朝目錄學大成,創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千載沿襲不改。其志通敘五代劉知幾贊爲「籠括百家,包舉萬象」。全書雖于室先世之事間有回護,然存隋代制度文物最備,四庫提要謂「隋氏一代之跡,終賴是書以傳」。

【著者】魏征,字玄成巨鹿下曲陽人。末,武陽郡丞元寶藏李密起兵,召爲典書記。,仍掌文翰。兵敗,高祖武德五年,爲太子洗馬,掌四庫圖籍繕寫刊輯之事。玄武門事變後,太宗數引其入臥內,訪以為政得失。「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無不言。」曆諫議大夫、尚書左丞秘書監,參預朝政。拜侍中,加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求為散職,拜特進,仍知門下省事。貞觀間,先後向太宗陳諫二百餘事,太宗比之爲鏡。

【論贊】劉知幾史通古今正史史當開皇仁壽時,王劭爲書八十卷,以類相從,定其篇目。至於編年、紀傳,並闕其體。太宗有詔撰述,魏征總知其務,凡有贊論,征多預焉。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隋書最爲嚴整,顏師古孔穎達通于古今,李淳風明于天文、地理,故其史最可觀采。魏征序論,深明亡之故,足爲世鑒。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隋書文筆簡勁,敍事得宜。其十志尤該備,五代制度沿革,略具於是。

趙翼廿二史劄記隋書最爲簡練,蓋當時作史者皆初名臣,且書成進御,故下筆不苟也。其經籍志考證古今,議論醇正,雖稍有舛誤,大體可觀。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隋書十志不僅敍述隋代制度,兼概括北齊北周典章制度之流變,實爲研究中古制度史之關鍵史料。其經籍志集前代目錄學之大成,啟後世書目之體例。

【四庫】魏徵等奉勅撰。貞觀三年,詔等修隋史。十年成紀傳五十五卷。十五年又詔修五代史志。顯慶元年,長孫無忌上進。據劉知幾史通所載,撰紀傳者爲顏師古孔穎達。撰者爲于志寧李淳風韋安仁李延壽令狐德。案:隋書之後有天聖中校正舊跋,稱同修紀傳者尚有許敬宗,同修者尚有敬播。至每卷分題,舊本十內惟經籍志題侍中鄭國公魏徵撰。五行志序或云褚遂良作。紀傳亦有題太子少師許敬宗撰者。今從衆本所載,紀傳題以題以無忌云云。是此書每卷所題撰人姓名。在宋代已不能畫一。至天聖中重刊,始定以領修者爲主,分題無忌也。其紀傳不出一手,間有異同。如文帝本紀云「善相者趙昭」,而藝術傳則作「來和」。又本紀云「以賀若弼楚州總管」,而本傳則作「吳州」。蓋卷帙浩繁,牾在所不免。至顧炎武日知錄所摘突厥傳中上言沙缽略可汗阿波破擒之,下言雍虞閭所賜旗鼓西征阿波,敵人以爲兵所助,多來降附,遂生擒阿波一條,則疑上文本言擊阿波破之,傳寫誤衍一「擒」字。炎武以爲一事重書,似未必然也。其十最爲後人所推,而或疑其失於限斷。考史通古今正史篇,稱太宗氏並未有書,乃命學士分修,仍以秘書監魏徵總知其務。始以貞觀三年創造,至十八年方就。合爲五代紀傳,並目錄凡二百五十二卷。書成,下於史閣,惟有十,斷爲三十卷。尋擬續奏,未有其文。太宗崩後,刊勒始成其篇第,編入隋書。其實別行,俗呼爲「五代史志」云云。是當時五代史本連爲一書,十卽爲五史而作,故亦通括五代。其編入隋書,特以於五史居末,非專屬也。後人五史各行,十遂專稱隋志,實非其舊。乃議其兼載前代,是全不核始末矣。惟其時晉書已成,而律歷志所載備數和聲審度嘉量衡權五篇,天文志所載地中晷影漏刻經星中宮二十八舍十煇諸篇,皆上溯,與晉志復出,殊非史體。且同出李淳風一人之手,亦不應自勦己說。殆以晉書不在五史之數,故不相避歟。五行志體例與律歷天文二志頗殊,不類淳風手作。疑時舊本題褚遂良撰者,未必無所受之。地理志詳載山川,以定疆域。百官志辨明品秩,以別差等。能補蕭子顯魏收所未備。惟經籍志編次無法,述經學源流,每多舛誤。如以尚書二十八篇伏生口傳,而不知伏生自有間。以詩序衛宏所潤益,而不知傳自毛亨。以小戴禮記月令明堂位樂記三篇爲馬融所增益,而不知劉向別錄禮記已載此三篇。在十中爲最下。然後漢以後之藝文,惟藉是以考見源流,辨別真僞,亦不以小疵爲病矣。

【端題】紀傳端題作「特進臣魏徵上」,志端題作「太尉楊州都督監修國史上柱國趙國公臣長孫無忌等奉勑撰」。

【底本】此爲百衲二十四史本,景印大德刻本。底本四邊單欄,白口單魚尾,半葉九行,行十八字。板框高二十二厘米,寬十六厘米。

其他版本
二十一史本南监本
元至顺三年瑞州路儒学刻明修本
宋刻递修本
元大德间饶州路儒学刻明正德嘉靖间递修公文纸印本
明万历二十二至二十三年南京国子监刻明淸递修本
宋刻本
元大德间饶州路儒学刻明正德十年重修本
十七史本
重刊二十四史本
二十—史本(北监本)
元大德间饶州路儒学刻明正德嘉靖间递修本
重排新式标点〈隋书〉
底本: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电子文件(PDF)
1775筒子页64M
0次
猜你喜欢
后汉书
南齐书
唐书
周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