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

【簡介】政書之祖,史書之源,中國古代散文發端。尚書記言,二帝三王治天下之大經大法,皆載於此。


【撰述】尚書,本稱時稱尚書,意爲「上古之書」。後儒家尊之爲經,故又稱書經漢書藝文志謂,之所起遠矣,至孔子纂焉。上斷於,下訖於,凡百篇而爲之序。又尚書緯云:共「百二篇」。尚書所錄,爲各代典、謨、訓、誥、誓、命等文獻。「典」乃重要史實或專題史實之記載;「謨」記君臣謀略;「訓」爲臣開導君主之言;「誥」是勉勵文告;「誓」爲君主訓誡士眾之誓詞;「命」是君主之命令。春秋之世,聖王不作,暴君迭起,民困於虐政,備受痛苦。爲救危世,感化當世人君,先秦諸子作書經一書,希人主得之道,使天下享之治,故闡明仁君治民之道,乃尚書第一要旨。初,尚書存二十九篇,爲時博士伏勝「伏生」所傳,因以當世所行隸作,故曰「今文」。凡二十九篇,實指二十九卷三十四篇,從顧命中分出康王之誥,又將盤庚泰誓分上、中、下共六篇。又稱「伏生本」。伏生者,濟南人也。故爲博士。孝文帝時,欲求能治尚書者,天下無有,乃聞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時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於是乃詔太常使掌故晁錯往受之。時焚書,伏生壁藏之。其後兵大起,流亡,定,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於齊魯之間。學者由是頗能言尚書,諸山東大師無不涉尚書以教矣。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云:「伏生失其本經,口誦二十九篇傳授。王應麟漢書藝文志考證云:伏生口傳二十八篇,後得泰誓一篇也。朱一新漢書管見:「非今所行之泰誓漢武帝魯恭王「壞孔子宅」又得一尚書,因用先秦古文字寫成,故名「古文」。凡四十五篇,實四十五卷五十八篇,其有二十九卷與『伏生本』合,較伏生本多十六卷二十四篇,九共九篇。亦稱「孔壁本」、「壁中本」,相傳孔安國曾爲之作傳與序,至魏晉時失傳。孔安國者,孔子後也,悉得其書,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逸書,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國獻之。西晉永嘉之亂」後,今文尚書亦失傳。

漢書藝文志著錄尚書古文經四十六卷五十七篇,實爲五十八篇,見顏師古等後人註文。東晉初,豫章內史梅賾孔安國古文尚書,凡四十六卷,五十八篇,爲今文尚書三十三篇,「今文尚書堯典下半爲舜典皋陶謨下半爲益稷盤庚分爲上中下三篇。古文尚書二十五篇。該本後經陸德明孔穎達等推崇。梅氏所獻古文尚書雜著古體,衛包玄宗之命改通字,開成石經衛包改定經文文本。此本與後宋元明清尚書本略同,故開成石經本爲尚書定本,流傳至今。尚書所遭劫難頗多。先秦尚書百篇本亡於伏生今文尚書亡於孔安國古文尚書亡於,惟梅賾所獻古文尚書傳至今矣。段玉裁古文尚書撰異曰:「經惟尚書最尊,尚書之離厄最甚。之火,一也。博士之抑古文,二也。不注古文逸篇,三也。之有偽古文,四也。正義不用,用偽,五也。天寶之改字,六也。開寶之改釋文,七也。七者備而古文幾亡矣。」

【體例】凡五十八篇,分虞書夏書商書周書。所錄各代典、謨、訓、誥、誓、命等文獻。

【著者】孔子,名,字仲尼春秋魯國陬邑人,祖籍宋國栗邑叔梁紇,母顏氏道德之祖,儒家學派先祖,三歲喪父,隨母移居闕里,並受其教。少好禮,十有五而志於學,資大聖之才,懷帝王之器,當衰之末,無受命之運。故聚徒講學,偕弟子周遊列國,于時王公終莫能用之,乃退考五代之禮,脩素王之事立不朽之言,垂教無疆史而制春秋,就太師而正雅頌,以傳述六藝爲終身志業

【論贊】孔子「讀而知先賢治政之本,而知朝代興廢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

韓愈:,佶屈聱牙。」


【底本】日本江戶時期刊本。

【板框】半葉框高二十四厘米寬十九點二厘米。

【版式】白口單魚尾,四周單邊,上方記書名。

【行格】半葉八行,滿行十五字。皆以白文爲主,字大如錢。

【梓行】是書母本應爲嘉靖三十一年仿宋版書風格翁溥刊本五經正文

【序跋】卷前有孔安國所作古文尚書序南宋蔡沈所作書集傳序二篇。

【收藏】日本內閣文庫藏本。

【鈐印】祕閣圖書之章、學習院印、日本政府圖書、京都學校藏書之印。

其他版本
日本延宝七年罗浮山夕颜巷刻新板五经本
果行堂抄本
明内府刻本
重排新式标点〈尚书〉
底本:日本江户时刻魁本大字五经本
电子文件(PDF)
79筒子页2M
5次

A01.png

A02.png

A03.png

A04.png

A05.png

A06.png

猜你喜欢
王耕野先生读书管见
尚书纂传
尚书表注
融堂书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