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

【簡介】四書白文,舊傳爲姜立綱手書。南宋朱熹禮記大學中庸篇,分章注釋,是爲章句;又多引用他人之說注釋論語孟子,稱爲集注,匯輯四書刊刻成一集,題四書章句集注,始有四書之名。


【撰述】論語記載孔子及其主要門弟子言行;孟子記述孟子言論;大學原自禮記篇,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中庸子思所著,乃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受孟子。此四子全文未明書寫者,原爲張幼於所珍藏,王世貞跋以爲當是先朝春宮進讀本,初見絕以爲沈度學士書,徐覺其波磔處,小露鋒鎩,乃敢定爲姜立綱筆。姜立綱景泰天順成化弘治四朝。自正統始,朝日趨腐敗,英宗憲宗時成「曹石之亂」。爲官數十載,奉職唯勤,全超脫於宮廷政治,其與人爲善、處事平和、周急解紛,視棄金帛若塵土,「功名早已繡爲衫,萬里青雲入關潭。回首九峰天際碧,可能無夢到江南。」唯求閒靜、超逸、瀟灑、平和,寄情於書畫山水之間。以來,尚正書,端正、凝重,世顧好之,迭明宗習,人得篇紙,爭以爲法。時凡內廷制誥、宮殿碑額,式出於之筆,人皆稱其書曰「姜字」。初學黃蒙,繼法鐘王,後自成一家。其擅寫楷書,以顏真卿爲宗,體度渾厚、清勁方正,結法圓熟端勁,妙不可言,是爲「台閣體」、「誥敕體」。台閣體乃代官場書體,方正、光潔、烏黑,大小一律。永樂時期翰林院侍講學士沈度,其書法風格秀潤華美、正雅圓融,深受成祖朱棣賞識,因而名重朝野,乃至片紙千金,上有好,下必甚焉,士子爭相仿效,遂成標準書體。善書台閣體者多任朝廷中書舍人,有沈度沈粲兄弟,並稱「二沈」,之子沈藻小變二爲方整,四周舒放,中宮緊出,壁壘森嚴,就其體中可謂工致,有超逸之風。

【體例】十八卷:論語二卷、大學一卷、中庸一卷、孟子十四卷。計八萬一千字。

【著者】姜立綱,字廷憲,號東谿浙江里安梅頭鎮東溪村人。自幼天資聰穎,勤奮過人,因家學淵源,七歲以「能書」出名,代宗時選爲奇童,召入京,命爲「翰林院秀才」。天順七年,授中書舍人內閣制敕房辦事。成化二十一年,升爲正五品吏部郎中。弘治四年,以謄錄宣宗實錄升爲正四品太僕寺少卿。曾以「善書」聞名海內,並遠播日本日本京都國門上大字亦爲其所書。據何喬遴名山藏所記,日本國門高十三丈,爲求匾額,曾遣使來我國,請書寫。「立綱爲書之,其國人每自誇曰:此中國惠我之至寶也」,被譽爲一代書宗。

【論贊】書畫跋云:「自置身金紫,今遺跡在都,價亦不減希哲『祝枝山』、履言『王寵』。效之者多白衣躋顯貴。

何喬遴:「法書行天下,稱字。


【底本】寫本,句讀各有圈,甚精。

【版式】四周雙邊,全文大字楷書,朱色句讀。

【行格】半葉七行,行十二字。

【序跋】書末有王世貞趙用賢跋

【收藏】現藏于日本宮內廳書陵部。

【鈐印】卷首上鈐「秘閣圖書之章」,下鈐「帝室圖書之章」,篆文朱印。

重排新式标点〈四书白文〉
底本:明写本
电子文件(PDF)
164筒子页6M
11次

A01.png


A02.png

A03.png

A04.png

A05.png

A06.png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