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

【簡介】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吉凶消長之理,進退存亡之道,皆備於此,乃中華文化之源。


【撰述】易經,傳爲人所作,重卦出自周文王之手,卦爻辭爲周公所作。傳釋卦、爻辭七種文辭共十篇,統謂之十翼,傳爲孔子所撰。據周禮載:「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一曰歸藏,一曰周易」至秦漢時,連山歸藏皆亡佚。漢武帝時,稱周易漢書藝文志周易乃「人更三聖,世曆三古」而成,上古伏羲,留天地之象;中古周文王,演易經之道;近古孔子及弟子後學,注易經而成易傳。經傳合一,終成周易周室東遷,因王室衰落而官學解體,私學漸興,易學前後相因,遞變發展百家之學興,易學乃隨之分化,自孔子,儒門奉周易爲聖典,成六經之首。孔子商瞿五傳至田何秦始皇焚書,以卜筮之書獨存,賴田何口授,得傳於後世得之於精神之運,心術之動,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卦、爻、彖、象之義備,而天地萬物之情見,皆所以順性命之理,盡變化之道。其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音員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以爲說,而好異者又援以入,故說愈繁,成設教之書,傳濟世之論。

【體例】凡書分經、傳,經爲六十四卦與三百八十四爻,卦、爻各有說「卦辭、爻辭」,以爲用。傳釋卦、爻辭七種文辭共十篇,統謂之十翼。

【著者】伏羲,即太昊,或稱黃熊氏,又名宓羲庖犧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史記中稱伏犧,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東方上帝」一說。華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系辭下言:「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

周文王姬昌,亦稱伯昌岐周人。周太王孫,季歷子,周武王父,朝奠基者。姬昌勤於政事,關心民間疾苦。任西伯後,禮賢下士,積善累德,廣羅人才,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內聖外王,其創周易,爲中國最早經書,是諸子百家之源。

孔子,名,字仲尼春秋魯國陬邑人,祖籍宋國栗邑,父叔梁紇,母顏氏道德之祖,儒家學派先祖,三歲喪父,隨母移居闕里,並受其教。少好禮,十有五而志於學,資大聖之才,懷帝王之器,當衰之末,無受命之運。故聚徒講學,偕弟子周遊列國,于時王公終莫能用之,乃退考五代之禮,脩素王之事,立不朽之言,垂教而無疆。因史而制春秋,就太師而正雅頌,以傳述六藝爲終身志業。

【論贊】孔子:「加我數年,五十以學,可以無大過矣。

孫思邈:「不知,不可以爲醫。


【底本】日本江戶時期刊本。

【板框】半葉框高二十四厘米寬十九點二厘米。

【版式】白口單魚尾,四周單邊,上方記書名。

【行格】半葉八行,滿行十五字。皆以白文爲主,字大如錢。

【梓行】是書母本應爲嘉靖三十一年翁溥刊本仿宋版書風格五經正文

【序跋】卷前有易序程頤所作易傳序二篇

【收藏】日本內閣文庫藏本。

【鈐印】祕閣圖書之章、學習院印、日本政府圖書、京都學校藏書之印。

重排新式标点〈周易〉
底本:日本江户时刻魁本大字五经本
电子文件(PDF)
103筒子页4M
56次

A01.png

A02.png

A03.png

A04.png

A05.png

A06.png

评论
慎终追远
删除
2024-07-16 23:07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