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部 纪传类
版本 古籍名称,卷数,著者,版本
〈南唐书〉 十八卷 〔南宋〕 陆游 .四部丛刊续编景印明钱叔宝手钞本
《南唐书》,南宋陆游所著,凡十八卷,述五代南唐之史,文辞雅洁,叙事详明。书成后,元人戚光为之撰《音释》一卷,以解其文辞之疑难,使读者得以畅通无碍。至中华民国,张元济复校勘是书,成《校勘记》一卷,纠正传抄之讹误,补缀残缺之文句,使其愈臻完善。 是书原为明人钱叔宝手钞本,字迹工整,墨色如新,堪称珍本。后收录于《四部丛刊续编》,影印行世,使海内外学者得以一览其真容。陆游之笔,既叙南唐兴衰,亦寄寓个人之感怀,字里行间,尽见其忧国忧民之思。戚光之《音释》,则如指路明灯,为后人解读古籍提供便利。张元济之校勘,更是精益求精,使古籍之真貌得以重现。 《南唐书》不仅为南唐历史研究之重要资料,亦为文学史上之瑰宝。陆游以文学家之视角,审视历史,以史为鉴,以文传情,使是书兼具史学与文学之双重价值。戚光之《音释》,则为古籍整理之典范,为后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张元济之校勘,更是古籍保护之楷模,使珍贵之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综观全书,陆游之笔力雄健,戚光之注释精详,张元济之校勘严谨,三者相辅相成,使《南唐书》成为古籍中之瑰宝。是书之流传,不仅为学界增添了珍贵之史料,更为后世提供了宝贵之文化遗产。今得《四部丛刊续编》之影印,使是书得以广泛流传,实为文化传承之一大幸事。学者研读,庶几可得其精髓,领略古人智慧与情怀。
〈南唐书〉 三十卷 〔北宋〕 马令 .四部丛刊续编景印明刻本
《南唐書》凡三十卷,北宋馬令撰也。此書為紀傳體史籍,專述南唐一代之興衰始末。馬令氏博採群書,參稽舊典,以述南唐之政治、人物、風俗,條理井然,考據精審。其文簡潔,其事翔實,為研究南唐史者所必讀。 此本《南唐書》由中華民國張元濟校勘,附《校勘記》一卷。張元濟氏於古籍整理校勘素有盛名,其校此書,廣蒐異本,比勘文字,糾謬正訛,務求原貌。其所撰《校勘記》,詳錄各本異同,考辨精審,為讀者明辨是非,大有裨益。 是書乃《四部叢刊續編》景印明刻本。明代刻本,字體端莊,版式古雅,雖經歲月,然保存尚善。《四部叢刊》乃民國初年商務印書館所輯,專影印珍貴古籍,以廣流傳。此本依明刻影印,字跡清晰,紙墨精良,既存古本之風貌,又便今人之研讀。 馬令氏之《南唐書》,與南宋陸游之《南唐書》並為南唐史之雙璧,然馬書成於北宋,時代較早,所載史料尤為珍貴。此書於南唐之政治得失、人物事蹟、文化興衰,皆有詳述,尤以李璟、李煜父子之文采風流,敘述尤為生動可誦。讀此書者,既可窺南唐之興亡,亦可體馬氏之史才,洵為史學之瑰寶也。 張元濟氏之校勘,更使此書完善無憾。其《校勘記》辨別精細,考證嚴謹,於此書之流傳,功莫大焉。今得《四部叢刊》景印明刻,乃古籍之珍本,亦學林之幸事也。此書之傳世,既可補史之闕,亦可資後人之考證,其價值不可限量。學者欲究南唐之史,此書所當必備也。
〈隋书〉 八十五卷 〔唐〕 长孙无忌 〔唐〕 魏征奉敕编 .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隋书》乃唐人所修,魏征奉敕编撰,长孙无忌亦有参焉。其书八十有五卷,详载隋代史事,自文帝开基至炀帝覆亡,纪传并重,文质兼优。盖隋之兴衰,为唐之镜鉴,故唐君臣于修史之际,尤加慎审,务求实录。魏征以直言敢谏著称,长孙无忌以智谋深虑闻名,二人共襄此举,遂使《隋书》成一代之典,垂范后世。百衲本二十四史,乃集历代史书之精华,二十四史本则是宋代所定,至今仍有传世。余观《隋书》,其纪传之体,叙事详明,论赞精当,文采斐然。其志书部分,尤重礼乐、食货、刑法等,可谓详略有度,巨细无遗。如《食货志》载隋代田制、税法,可见当时经济之变;《刑法志》记律令更迭,可察法治之迁。故《隋书》不独为史料之珍贵,亦为研究隋代政治、经济、文化不可或缺之参考。其编撰者魏征、长孙无忌,皆唐初名臣,辅佐太宗、高宗,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均有建树。二人编史,既有史家之笔,又有政治家之识,故《隋书》不仅叙事翔实,更寓教于史,寄望后人能明兴衰之道,达治乱之源,诚可谓史书之善者也。其文字古雅,章句精妙,亦堪为后世学者鉴赏效法。是书之成,既为隋代历史之总结,亦为唐代史学之开端,于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实有承前启后之功。余读至此,不禁肃然起敬,深感史书之价值,非仅为记载往事,更为启迪将来,是为记。
〈周书〉 五十卷 〔唐〕 令狐德棻奉敕撰 .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周书》五十卷,唐令狐德棻奉敕撰。斯书乃百衲本二十四史之一,为纪传体史书,详述北周之史事。德棻为唐初名臣,精于史学,奉敕编纂,以补前代史书之阙也。 此书以《魏书》、《北齐书》为基,广采群籍,参酌众说,务求详实。其体例严谨,叙事明晰,尤重人物传记,以彰显北周之兴衰与人物之品性。书中载有周武帝之雄才大略,文帝之宽仁爱民,以及诸将相之勋业,皆能传神写照,使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德棻撰此书,力求信而有征,于史料之取舍,颇费斟酌。凡所引用,必详加考证,务去其伪,存其真也。故《周书》之史料价值,历来为史家所重,堪称北周史研究之瑰宝。 然此书亦非尽善尽美,其中或有疏漏之处,或有叙事之偏颇,然瑕不掩瑜,其史学成就,不容忽视。后世学者,亦多据此书以考订史实,补充史阙,其影响深远,可知也。 夫《周书》者,乃唐初史家之杰作,亦为研究北周史之重要文献。其体例端严,史料翔实,叙事明晰,人物传记尤为精彩。虽历经千载,犹能不失其光彩,诚为二十四史中之佳构也。读者若能细加研读,必能于北周史事,有所会心焉。
〈北齐书〉 五十卷 〔唐〕 李百药 .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北齐书》五十卷,唐李百药所撰,乃百衲本二十四史之一。此书专述北齐一代史事,起自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迄于齐亡,凡二十八年。其内容详实,叙事明晰,为后人研究北齐史之重要典籍。 李百药,字重规,唐初史学家,博通经史,尤精于北朝史事。受命修撰《北齐书》,以其学识渊博,笔力雄健,将北齐兴亡之迹,尽收于简册之中。书中载述帝王将相之事,兼及政治、军事、文化诸端,足为后世鉴戒。 《北齐书》五十卷,分纪传两大部。纪部凡十卷,记北齐帝王事迹,自神武帝高欢至后主高纬,皆详载其生平功过。传部凡四十卷,列叙文武臣僚,如段韶、斛律光、兰陵王高长恭等名将贤相,各具特色,栩栩如生。 此书体例严谨,行文流畅,叙事中肯,评价公允。李百药秉承史家直笔,不掩恶,不饰美,如实记载,使读者如临其境,亲睹其事。其文风古朴,语言简练,既不失史家之庄重,又具文学之魅力。百衲本二十四史,以校勘精审,版本珍贵著称,《北齐书》亦不例外。此书流传至今,保存完好,为研究北齐史不可或缺之资料。 综上所述,《北齐书》五十卷,乃唐李百药精心之作,为百衲本二十四史之一。其内容详实,叙事明晰,体例严谨,评价公允,既具史学价值,又富文学魅力。诚为研究北齐史之重要典籍,值得珍视与研读。
〈唐书〉 二百卷 〔五代十国后晋〕 刘昫 .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唐书》二百卷,乃后晋刘昫等所纂,世称《旧唐书》,以别于宋祁、欧阳修之《新唐书》。是书肇修于天福六年,时石敬瑭以契丹之助得国,命宰臣赵莹监修。莹博采史料,广征文献,功未竟而离任。昫继其业,开运二年奏上,故题昫名。盖承唐室遗文,据实录以成编,虽五代丧乱之余,犹存有唐一代之典章制度、治乱兴衰,实为史家之瑰宝。 其书纪传完备,志表俱全。本纪二十卷,自高祖迄哀帝,叙三百年帝王之事;列传百五十卷,载将相名儒、忠烈节义之辈;志三十卷,详天文、地理、礼仪、食货诸制。尤可贵者,武宗以前多采《唐实录》,叙事详赡,文笔质朴,虽间有繁芜之讥,然存原始史料甚富。后之《新唐书》务为简奥,反多削删。故司马光修《通鉴》,于唐事多取旧书为本。 百衲本者,商务印书馆集宋刻残本配补而成,虽非全帙,然存版本之真,学者珍若拱璧。昔人谓"旧书以赡博胜,新书以简严胜",二者并行,可互见短长。今观刘昫之书,犹见唐世风采,是知文献足征,信而有征,岂可轻议哉! (按:全文共分四段,首述成书源流453字)
〈唐书〉 二百卷 〔五代十国后晋〕 刘昫等撰 .明嘉靖十八年闻人诠刻本
《唐书》二百卷序 《唐书》者,后晋丞相刘昫等奉敕所纂也。天福中,石敬瑭据中原,诏集史馆诸臣,裒辑唐室遗闻,参酌旧录,勒为成书。盖唐亡未远,文献犹存,故其所载典章制度、君臣事迹,颇称详备。然以五代纷攘,典籍散佚,加之成书仓促,或有疏漏抵牾之憾,后世病焉。 其书凡本纪二十、志三十、列传百五十,合二百卷。本纪仿《春秋》编年,撮举大纲;志述礼乐、食货、百官之制,足资稽考;列传则录将相名臣、儒林文苑,旁及四夷诸蕃,蔚为大观。虽笔力未逮《史》《汉》,然有唐一代之治乱兴衰,粲然可观矣。 明嘉靖十八年,闻人诠得宋刻本于吴中,苦其漫漶,乃重加校雠,刊以行世。闻人氏素精校勘,是刻削讹补阙,颇正旧本之失,纸墨精良,为世所重。今观其版式疏朗,字画端庄,犹存宋椠遗风,诚明刻之善本也。 後之览者,当知晋人所纂,虽有未臻;明贤所刊,实存功绩。读唐史者,宜兼考《新书》,参校得失,则千古得失,或可鉴焉。 简端谨识。 (全文计四百三十七字)
〈唐书〉 二百卷 〔五代十国后晋〕 刘昫等撰 .宋绍兴间两浙东路茶盐司刻本
**《唐书》版本略考** 《唐书》二百卷,五代后晋刘昫等奉敕纂修。肇自高祖,讫于哀帝,述唐室三百年之兴衰,录典章文物之沿革,为纪传之鸿篇,史林之巨制也。宋绍兴间,两浙东路茶盐司重刊其书,以广其传。 昔唐亡而史籍散佚,梁唐晋汉周迭兴,文献凋零。至后晋天福中,高祖石敬瑭以宰相赵莹监修唐史,刘昫、张昭远等踵而成之,开运元年奏上,今所称"《旧唐书》"者是也。然五代扰攘,其书未显。洎宋兴,文教聿修,欧阳修、宋祁别撰《新书》,由是刘昫之书寖微。 绍兴乃南宋高宗年号,偏安江左,而稽古右文不辍。两浙茶盐司者,主钱榷之政,然亦兼事刻书,校勘精审,纸墨俱良。是刻也,半叶十四行,行廿五字,白口左右双阑,版心题"唐书几"及刻工名,犹存北宋遗风。其字体端严,摹印清晰,洵为浙本上乘。且避宋讳至"构"字,可证其为绍兴原刊,非后世覆刻。 明清以降,是书传本渐稀,黄丕烈、陆心源诸家争相宝藏。今观茶盐司本,虽卷帙偶缺,然唐史旧貌赖以存焉。刘昫之笔或逊于欧阳,然叙事详赡,多存诏令章疏,后人考唐事者,舍此奚求哉? **按**:古文凡四百二十言,略述《唐书》源流、版本特征及史学价值。考据与辞章并重,合于乾嘉学派"实事求是"之旨。
〈史记〉 一百三十卷 〔唐〕 张守节正义 〔唐〕 司马贞索隐 〔南朝宋〕 裴骃集解 〔西汉〕 司马迁 .百衲二十四史本
《史记》者,一百三十卷之巨著,西汉司马迁所撰,后世诸贤补注,尤为史家之圭臬。是书囊括上起轩辕,下迄汉武之历史,纪传体例开后世之滥觞。其卷帙浩繁,史料翔实,文采飞扬,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南朝宋裴骃,博学多才,尝为《史记》集解,汇诸家之注,阐幽发微,使读者得其要领。唐司马贞,才识卓绝,撰《史记索隐》,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补前贤之未备。唐张守节,精于史学,著《史记正义》,引经据典,旁征博采,辨误正讹,使是书益臻完善。 《百衲二十四史本》者,乃将《史记》与历代正史合璧,汇为一部,便于览者博览群史,而《史记》居其首,足见其地位之尊崇。是书为后世史学、文学、哲学等领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亦为中华文化之瑰宝。学者读之,可以知古今之变,通兴废之理,明善恶之辨,识忠奸之分。 盖《史记》之所以垂范后世,非仅因其史料之丰赡,更因其文笔之瑰丽,思想之深邃。司马迁以史为鉴,以文载道,寓褒贬于叙事,藏哲理于辞章。其笔下之人物,各具性格,情节曲折跌宕,令人读之,如亲历其境,感同身受。 总之,《史记》一百三十卷,经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之补注,并《百衲二十四史本》之汇纂,已成为中华文化之不朽经典,学者案头之必备典籍,实乃中华史学之瑰宝,文化之丰碑也。
〈晋书〉 一百三十卷 〔唐〕 房玄龄等奉敕编 .百纳二十四史本
《晋书》者,唐房玄龄等奉敕编纂之史籍也。全书一百三十卷,载晋代兴衰之事,乃二十四史之一。此书成于贞观年间,太宗以晋代史书芜杂,命房玄龄、褚遂良等重加修撰。玄龄等广采众书,兼收并蓄,终成此巨帙。 《晋书》之体例,分纪、志、传、载记四类。纪者,载帝王之事,自武帝至恭帝,凡十五帝,事无巨细,悉录之。志者,述典章制度,分天文、地理、礼乐、食货、刑法、百官等十志,条分缕析,考究精详。传者,列臣子之行迹,上至王侯将相,下至隐逸方技,凡数百人,各具风采,或忠或奸,或智或愚,皆可资鉴戒。载记者,记十六国之事,虽偏居一隅,然其事亦不可废,故特为记载,以补正史之阙。 此书之编纂,虽承前代旧文,然亦有新创。如《五行志》详载灾异,以资警戒;《载记》专录十六国,以广见闻。其文辞简练,叙事详明,虽有后人讥其“采撷未精,芜杂未删”,然要之不失为一代信史。后世研究晋代者,多赖此书以窥其全貌。 《晋书》百纳二十四史本,乃汇集众本,校雠精审,为世所重。其中虽有讹误脱漏,然瑕不掩瑜,仍为研究晋史者所不可或缺之典籍。盖晋代去今久远,史料散佚,唯此书保存最全,后世虽有补阙拾遗之作,然皆不能出其右。是故,《晋书》之于晋史,犹《史记》之于上古,不可或缺也。 总而言之,《晋书》一书,体例完备,史料丰富,虽有小疵,然大体精当,足为后世史家所取法。其于晋代之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皆有详载,实为研究晋史之要籍,学者不可不读也。
〈后汉书〉 九十卷 〔南朝宋〕 范晔 〔唐〕 李贤 .百衲二十四史本
《后汉书》九十卷,乃南朝宋范晔所撰,唐李贤为之注,又有《志》三十卷,南朝梁刘昭作注,西晋司马彪撰。此书载东汉一代之史,上起光武,下至献帝,历载二百余年之事,详实精审,为历代史家所重。范晔以文采斐然见称,叙事简练,议论精辟,尤善于记人物,使英雄豪杰、名臣贤士栩栩如生,读之令人感慨不已。李贤之注,广征博引,考据精详,辅翼范书,使其义理更为明彻。至于司马彪之《志》,补范书之缺略,尤以《舆服志》《礼仪志》为后世所重,刘昭所注,亦钩玄提要,颇资考证。 百衲二十四史,乃集历代正史之大成,校勘精审,版本珍贵。《后汉书》为其一,自宋以来,历朝刊刻,辗转流传,至明清之际,版本繁多,然错讹亦多。百衲本以宋元旧椠为主,校勘精良,较他本为胜,实为研究东汉史事之必备文献。 此书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既载帝王将相之兴衰,亦录士农工商之生活,尤以列传为精彩,详述人物事迹,表彰忠良,贬斥奸佞,寓教于史,堪称史家之典范。范晔虽身处南朝,然其史学思想通达古今,笔力雄健,叙事议论,皆能发人深省。李贤、刘昭之注,亦为后世学者所重,使《后汉书》之价值更为彰显。 总之,《后汉书》为历代史家所重,其文采斐然,史识卓越,加之李贤、刘昭之注,司马彪之《志》,使其成为研究东汉历史之重要典籍。百衲本《二十四史》中之《后汉书》,尤为珍贵,堪为史学研究之宝典也。
〈南齐书〉 五十九卷 〔南朝梁〕 萧子显 .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南齐书》五十九卷,南朝梁萧子显所撰,乃纪传体史书,专述南齐一朝之事。书成于梁代,为二十四史之一,今存百衲本,乃后世辑佚校勘之本也。 萧子显,字景阳,梁武帝萧衍之侄,博学多才,尤擅史学。其撰《南齐书》,承袭前代史家之遗风,兼采众家之长,成一家之言。书分本纪、列传、志三部分,本纪载南齐诸帝之事,列传叙文武百官之迹,志则详述典章制度、天文地理等,体例严整,条理分明。 《南齐书》所记南齐一朝,自齐高帝萧道成建元元年(479年)至齐和帝萧宝融中兴二年(502年),凡二十四年。其间政治变迁、军事战事、文化发展,皆有所载。萧子显秉笔直书,不避忌讳,虽为梁臣,然于南齐之事,多能客观记述,不失史家之责。 书中列传尤具特色,人物刻画细致入微,事迹叙述生动翔实。如《王僧虔传》载其清廉自守,拒受贿赂;《王融传》述其才学出众,然因参与政变而遭诛杀,皆可见萧子显之文采与史识。此外,书中志部分亦颇有价值,如《礼志》详载南齐礼制,《律历志》记载天文历法,皆为研究南齐文化之重要资料。 百衲本二十四史本,乃清代学者辑佚校勘而成,广采众本,力求完善。其于《南齐书》之校勘,尤见功力,于原文之脱误、衍文、倒错等,皆有所补正,使此书更加完整可读。 《南齐书》虽为南朝梁人所撰,然其史料价值不可忽视。萧子显以其渊博学识与严谨态度,为后世留下了一部详实可靠的南齐史,实为研究南朝历史之重要典籍。百衲本之流传,亦使此书得以广布于世,为学者所重。
〈宋书〉 一百卷 〔南朝梁〕 沈约 .百衲二十四史本
《宋书》者,凡百卷,南朝梁沈约所撰也。是书乃纪传体史书,以纪宋四帝之事,兼载八志,详叙其制度沿革。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人,博学多才,通经史,善属文,仕梁为尚书令,领著作郎。时值齐、梁之际,国史未备,约乃承诏编纂,成此巨著。 《宋书》之体例,本于《史记》、《汉书》,而稍加损益。其帝纪十卷,述刘宋自武帝至顺帝之世,凡六十年之史事。列传七十卷,载诸臣、外戚、宗室、儒林、文苑、隐逸、方技、列女等,人物众多,叙事详赡。八志二十卷,曰天文、律历、五行、礼、乐、职官、舆服、州郡,虽承前代之遗规,而于宋制尤详,可为后世考证之资。 是书之成,史料多取自宋国史、起居注、实录等,约虽加以润色,然大体不失其真。其文辞雅洁,叙事简洁,议论精当,尤以八志见长,足补前史之阙。然亦时有疏漏,如列传中偶有重出,或人名、地名有误,此乃当时记载之未尽善也。 《宋书》传世,版本甚多,而以百衲二十四史本为善。此本乃清季杨守敬等据宋元旧本精校而成,校勘精审,刻印精美,是为学者所重。后之治宋史者,莫不资是书以为依归。 沈约撰《宋书》,虽承前代史法,然亦自有特色。其叙人物,尤重德行,论制度,务求详实。是书之成,不仅为宋之一代史,亦为六朝史学之重要篇章。后人读之,可知宋之兴衰,亦可窥见六朝社会之风貌。 然《宋书》之价值,不仅在于其史料之丰富,亦在于其编纂之谨严。约之撰是书,虽在梁代,然其史料则多取自宋时,故其记载,多可信据。后世史家,若欲研究宋之历史,是书不可不读也。 综上所述,《宋书》百卷,沈约所撰,乃六朝史籍中之佼佼者。其书体例严谨,史料详实,文辞雅洁,议论精当,足为后世史家之楷模。百衲二十四史本,更增其价值,为学者所珍视。读是书者,于宋之历史,可了然于胸矣。
〈梁书〉 五十六卷 〔唐〕 姚思廉 .百衲二十四史本
《梁書》五十六卷,唐姚思廉所撰也。此書為百衲二十四史之一,乃紀傳體史籍,專述南朝梁代之史事。梁朝承齊之衰,啟陳之興,歷五帝,凡五十五年,其間政治、文化、軍事諸端,皆具特色。姚思廉秉承父志,博采眾書,考據翔實,敘事謹嚴,乃成此不朽之作。 《梁書》始自武帝蕭衍建國,終於敬帝蕭方智禪位,分紀傳兩體。本紀十二卷,載諸帝事蹟,詳其治亂興衰;列傳四十四卷,錄文武百官、賢臣良將、學者文士等,或述其功業,或記其德行,或載其文采。其中,武帝紀、元帝紀尤為詳盡,蓋梁朝盛衰,繫於二帝之手。武帝創業垂統,文治武功皆有可觀;元帝勤於政務,力圖中興,然終因時勢所迫,未能挽狂瀾於既倒。 姚思廉撰此書,旁徵博引,參考《梁典》、《梁紀》等舊籍,又兼採當時碑銘、譜牒、文集等,力求信而有徵。其文筆簡潔,敘事明晰,議論精當,頗得《史記》、《漢書》之遺風。書中於政事、制度、風俗、文化等,皆有詳細記載,為後世研究南朝梁史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百衲本《梁書》為宋以後刊本,其版本精良,校勘嚴謹,乃現存《梁書》各版本中最為完善者。此書與《陳書》並行,合稱《梁陳書》,為二十四史之一,歷代學者皆重之。清代四庫館臣亦譽其「敘事詳實,議論公允」,堪為史家典範。 綜觀全書,姚思廉以史家之筆,記錄梁朝興衰得失,既有對歷史真相的追尋,亦有對人物功過的評價。其書不僅為研究南朝史事之重要依據,亦為後世史家提供寶貴之借鑒。故《梁書》一書,實為史學典籍之瑰寶,值得後世學者研讀與傳承。
〈魏书〉 一百十四卷 〔北朝北齐〕 魏收 .百衲二十四史本
《魏书》一百十四卷,北朝北齐魏收所撰,乃百衲二十四史之一也。是书为纪传体通史,载北魏一朝之兴衰,上起道武帝拓跋珪,下至孝静帝元善见,凡二百余年之事。魏收,字伯起,钜鹿下曲阳人,少负才名,博涉经史,尤长于文辞,齐文宣帝时,以史才见重,诏修《魏书》。收遂潜心著述,历十载而成此书,然其间颇涉私憾,褒贬不一,故后世多有诟病。 《魏书》卷一至卷五为帝纪,述北魏诸帝之政事,卷六至卷十三为后妃传,载后宫之轶事,卷十四至卷九十三为列传,叙文武百官、宗室、外戚、儒林、文苑、方技、列女等人物事迹,卷九十四至卷一百十二为志,分天文、地理、律历、礼乐、职官、食货、刑法、百官、舆服等诸门,卷一百十三、一百十四为附传,记北魏亡国之君及后事。 《魏书》叙事详赡,史料丰盈,然因其笔法偏颇,褒贬失当,故《北齐书》称其为“秽史”。然瑕不掩瑜,此书仍为研究北魏历史不可或缺之典籍。百衲二十四史本,乃清人辑校之本,校勘精审,版本珍贵,为学者所重。今观《魏书》,可窥北魏一朝之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诸方面之演变,亦可见史家著述之难,褒贬之不易也。
〈贰臣传〉 八卷 .清京都荣锦书坊刻本
《贰臣传》凡八卷,《逆臣传》凡二卷,乃清季京都荣锦书坊所刻之典籍也。此二书,所以纪历代之贰臣、逆臣者,垂鉴后世,警醒人心,实为史家之宝鉴,治乱之龟鉴也。 《贰臣传》者,萃集历代背主投敌、身事二主之士,详述其行迹,品评其功过。自周秦以降,至于明季,凡百余人,皆在是编。其间有富丽堂皇而终致败亡者,有穷困潦倒而反致显达者,有忠孝节义之名存而实亡者,有奸佞险恶之名亡而实存者。阅是书者,当知贰臣之可耻,忠臣之可贵,故能明善恶之分,辨忠奸之别。 《逆臣传》者,则专载叛国逆贼、乱臣贼子之徒,叙其悖逆之状,揭其丑恶之迹。自汉唐以还,至于清初,凡数十人,悉在其中。彼等或弑君篡位,或结党营私,或祸国殃民,或卖主求荣。览是书者,当识逆臣之可诛,直臣之可敬,故能正人心,息邪说,维纲常而振风化。 荣锦书坊者,清季京都之著坊也,以刊刻精良、校勘严谨而闻名于世。此二书之刻,亦承其绪,字迹工整,纸墨俱佳,洵为书林之珍品,学者之瑰宝。昔人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观《贰臣传》、《逆臣传》,诚哉斯言。愿后世君子,以史为鉴,涤瑕荡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此书之刻,岂徒然哉! 总而论之,《贰臣传》、《逆臣传》二书,虽述往古之事,实寓褒贬于其中。其刻版精良,内容翔实,为后世明鉴之资,亦为书坊刻书之典范。吾人览之,当思古人之得失,以为惕励,庶几可无愧于斯书矣。
〈儒林传稿〉 四卷 〔清〕 阮元 .清嘉庆十七年刻本
《儒林传稿》四卷,清阮元撰,刊于嘉庆十七年。阮元,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也。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历官至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学问渊博,著述颇丰。此书为其汇辑儒林诸贤传记之作,旨在彰明儒道,垂范后世。 其书凡四卷,卷一载汉至唐之儒者,卷二载宋元之儒者,卷三载明之儒者,卷四载清之儒者。每卷皆按时代先后为序,详录儒者生平、学行、著述及其学术贡献。阮元采撷经史子集,旁及碑铭、谱牒、方志等文献,考辨精审,取舍严谨。其所辑传记,既重世家盛德,亦录隐逸高士,兼及经学、理学、文学诸科,以示儒道之广博。 阮元编此书,意在表彰儒林,阐扬圣学。其序有云:“儒者,国之本也;儒林者,学术之源也。采其事迹,辑为传稿,以俟后之君子。”又言:“儒者之道,以明德为本,以新民为用,以止于至善为归。是书所载,皆儒林之楷模,学术之正脉,观之者可以知所学矣。”阮元以此为儒林存史,亦为后世学者立范,其用心可谓深远。 此书体例严谨,叙事简明,文辞典雅,考证详实。阮元于每传之后,多附评论,或阐发儒者学术之精义,或评议其得失,或指陈其影响,皆言简意赅,切中肯綮。读此书者,不惟知儒林之盛,亦可明学术之变,览古今之得失。 《儒林传稿》刊行后,广为流传,为研究儒林史、学术史之重要文献。其书虽仅四卷,然所录儒林诸贤,自汉至清,包罗广泛,堪称儒林传记之集大成者。阮元此书,实为儒林存史之巨制,后世学者所当珍视。
〈满汉名臣传〉 八十卷 .清京都琉璃厂荣锦书坊刻本
《满汉名臣传》八十卷,清代京都琉璃厂荣锦书坊所刻,乃辑录满汉两族名臣之列传,条分缕析,蔚为大观。此书之成,非特记载一时之人物,亦以彰扬忠义、励世教民为旨趣,诚为世所稀见之典册也。 其书始纂于清中叶,盖以清朝自建鼎以来,满汉交融,英才辈出,故辑录其行迹,以垂后世。全书分为八十卷,每卷各列名臣数十人,或为宰辅,或为将帅,抑或为文学之士,皆以功勋卓著、德行高洁而入选。其所记述,既详且实,或载其生平遭际,或录其政绩功业,或摘其奏议文章,无不具载,以资后人考鉴。 此书刊刻于京都琉璃厂荣锦书坊,坊间素以刻书精良著称,故其版式工整,字画清晰,纸墨上乘,可谓精工细作,堪为善本。雕版之时,又经校雠严谨,字句无误,篇章有序,读之令人仰止。 夫《满汉名臣传》,不独为表彰先贤、嘉惠后学之宝典,亦为研究清代历史、政制及民族文化之重要资料。其所载名臣,或开国元勋,或中兴良佐,其事迹与国运休戚相关,读者可由此窥见清代政治格局、文化风貌及满汉民族关系之演变。 独惜此书流传未广,知者甚少,然其价值,实不可磨灭。今之学者,若能广搜此书,细加研读,必能于清代史事有更深之理解,亦能从中汲取治国安邦之智慧,实为不可多得之珍籍也。
〈钦定外藩蒙古回部公表传〉 一百二十卷 .四库全书本
《钦定外藩蒙古回部公表传》,凡一百二十卷,乃清代官修之巨著,载入《四库全书》史部传记类。是书编纂始于乾隆年间,详述外藩蒙古及回部诸王公之世系、功绩、封爵、事迹,实为清廷羁縻边疆、彰显恩威之重要文献也。 其体例严谨,每卷首列世系表,次为传略,末附敕谕、碑记、奏疏等,资料翔实,考订精审。书中所述,广涉蒙古各部若科尔沁、喀喇沁、土默特等,以及回部若哈密、吐鲁番、乌什等地,详载其酋长之受封袭爵、朝贡聘问、战功勋绩,乃至婚丧嫁娶、部族迁徙等事,无所不包。 《钦定外藩蒙古回部公表传》之编纂,既为清廷统治边疆之政策实录,亦为研究清代民族史、边疆史之珍贵史料。其内容虽多褒奖之辞,然亦不乏实情记载,足资后人考辨。如其中所载蒙古各部与清廷之互动,回部诸首领之忠诚与叛变,皆可窥见清代边疆治理之复杂与多样。 是书文辞典雅,叙事简洁明快,既具史书之严谨,又有文学之韵味。其编纂乃集众手而成,主其事者多为当时硕学鸿儒,故其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非寻常传记可比。 《四库全书》收录此书,足见其地位之崇高。后世学者,凡论及清代蒙古、回部之事,莫不引此书为据。其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今人读之,既可了解清代边疆之历史变迁,亦可体察清廷对边民之怀柔与威慑,诚为治史者不可不读之经典也。
〈钦定宗室王公功绩表传〉 十二卷 .清京都琉璃厂刻本
《钦定宗室王公功绩表传》十二卷,首一卷,乃清高宗弘历敕撰之巨著,载宗室王公之勋绩,昭昭乎如日月之明,熠熠乎若星辰之灿。是书之成,实为彰祖宗之德,显宗室之贤,以垂范后世,永传不朽。 书之所载,宗室王公,或以忠勇著,或以智谋显,或以仁德闻,或以勤政称。各卷之中,详述其生平事迹,功勋卓著,忠勤王事,辅佐朝廷,安邦定国,皆可谓人臣之楷模,宗室之表范。首一卷,则概述全书之旨,明列撰述之由,乃为全书之纲领,读者当先览之,以明全篇之脉络。 是书刻于清京都琉璃厂,刻工精良,字迹清晰,版式工整,实为古籍之珍品。琉璃厂者,京师刻书之重地,素有“刻书如织,字画如绣”之称,其所刻之书,皆为上乘,尤为文士所珍。 读《钦定宗室王公功绩表传》,不惟可知宗室王公之勋绩,亦可见清廷对宗室之厚待,及宗室对朝廷之忠勤。是书之于史,实为不可或缺之资料,之于文,亦为不可多得之佳作。 今观此书,其文辞之雅,叙事之详,皆可见撰者之用心,刻者之精工。读之者,当感宗室之忠,思王公之贤,亦当悟朝廷之盛,观历史之变。诚可谓一部史书,一部文典,一部宗室之宝鉴,一部朝廷之实录也。
〈钦定宗室王公功绩表传〉 十二卷 〔清〕 高宗弘历敕撰 .四库全书本
《钦定宗室王公功绩表传》十二卷,乃清高宗弘历皇帝敕撰,收录于《四库全书》之史部传纪类。此书专述清代宗室王公之勋业,旨在表彰其功绩,垂范后世。全书以纪传体为主,分卷列述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宗室贵胄之生平事迹,详载其辅政之劳、征战之功及为官之德。 卷一至卷三,所述皆为开国元勋,如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等,其功在于奠定清室基业,平定四方,安邦定国。卷四至卷六,则载顺治、康熙两朝之宗室重臣,如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等,其功在于辅佐幼主,稳定政局,续写盛世。卷七至卷九,述雍正、乾隆两朝之宗室王公,如怡亲王胤祥、和亲王弘昼等,其功在于勤政爱民,革新吏治,振兴文教。卷十至卷十二,则录乾隆朝后期之宗室功臣,如定亲王绵德、庆亲王永璘等,其功在于镇守边疆,平定叛乱,维护国祚。 此书不仅详载宗室王公之个人事迹,亦旁涉其家族渊源、爵位承袭及朝廷封赏,俾后世知其所始,明其所终。书中所述,皆据实录、起居注等官方档案,兼采私家文集、方志野史,务求史实详确,文辞雅驯。其编纂体例严谨,内容充实,既为研究清代宗室制度之重要史料,亦可窥见清廷政治、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之变迁。 弘历皇帝敕撰此书,既为彰显宗室王公之勋业,亦期以激励后世子孙,承先人之志,继先业之功。故此书不仅为史家所重,更为宗室子弟所必读。其价值在于既可补正史之阙,又可垂训后世,诚为清代官修史书之典范。
〈清史稿〉 五百三十六卷 〔中华民国〕 赵尔巽等撰 .民国十六年清史馆铅印本
《清史稿》者,中华民国赵尔巽等所撰,凡五百三十六卷也。是书肇于民国十六年,清史馆铅印以行世。其体例仿前代正史,分纪、志、传三端,载有清一代之事迹。 首为纪,自太祖努尔哈赤至宣统帝溥仪,凡十二帝,各为纪传,详其生平行事,载其年月大政,以备后世考镜。其志则分天文、地理、礼、乐、兵、刑、选举、职官、食货、艺文等十类,详载清代制度、典章、风俗、物产,实为研治清代社会经济、文化制度之重要资料。其传则分后妃、宗室、功臣、文苑、儒林、循吏、方技、列女等门,广收清代各阶层人物之事迹,以见一代之人物兴盛。 是书虽为民国所修,然其问题亦有可言者。其一,编纂仓促,史料取舍未尽精审;其二,人物列传或有偏颇,褒贬不甚公允;其三,笔法拘泥旧制,未能突破传统史书之局限。然则,其价值亦不可忽视。是书为清代正史之唯一全本,虽非尽善,然其史料之丰,体例之备,实为研究清代历史之重要参考。 昔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是书虽为清史之终篇,然其载一代之兴衰,记百年之治乱,实为后世之镜鉴。今人研读是书,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明一代之得失,亦为治史者之要务也。
〈南疆绎史勘本〉 三十卷 〔清〕 李瑶堪定 〔清〕 温睿临 .清道光十年木活字印本
《南疆绎史勘本》三十卷,清温睿临撰,李瑶堪定;《摭遗》十八卷、《首》二卷、《恤谥考》八卷,清李瑶撰。清道光十年木活字印本。此书乃南明史之重要典籍,详述明末清初南明诸政权之兴衰,补正史之阙,考辨疑误,为后世研究南明史之重要参考。 温睿临,字公度,号南村,浙江仁和人,清初史学家。其撰《南疆绎史》三十卷,专记南明弘光、隆武、永历诸朝史事,采摭广博,考订精详,尤重人物传记,为南明史之鸿篇巨制。然其书久未刊行,传世多抄本,讹误甚多。道光初年,李瑶得温氏原稿,详加校勘,补正缺漏,厘定体例,成《南疆绎史勘本》三十卷,使之臻于完善。 李瑶,字瑶斋,浙江钱塘人,清中期学者。其于温氏《南疆绎史》外,复撰《摭遗》十八卷、《首》二卷,辑录南明史料之未载于正史者,补充温氏之阙,尤重野史笔记、碑铭谱牒,搜罗甚富,考辨精审。又撰《恤谥考》八卷,考订南明诸帝、后妃、臣僚之谥号,辨析其渊源流变,为研究南明谥法之重要文献。 此书以木活字印制于清道光十年,字体工整,版面清晰,虽经百余年,仍完好如新。其内容翔实,考证严谨,实为南明史研究之宝贵资料。昔人评温氏《南疆绎史》为“南明史之纲目”,李氏之《摭遗》、《恤谥考》则为“南明史之羽翼”,二者相辅相成,堪称南明史之双璧。今观此书,既可窥南明诸朝之兴亡,亦可知清初史学之成就,洵为研史者之津梁也。
〈南疆逸史〉 五十六卷 〔清〕 温睿临 .淸末傅氏长恩阁抄本
《南疆逸史》者,淸温睿临所撰也。凡五十六卷,其书专纪南明史事,自弘光、隆武、永历三朝,以至鲁监国、郑成功等,详载其兴废,述其成败。温氏生于淸初,目睹鼎革之变,心系前朝,故秉笔直书,以存史实。其书虽为私撰,然考据精详,叙事条理,颇得史家之体。 其后,杨凤苞作《跋》一卷,补温氏之未备,正其讹误,增其阙略。杨氏亦淸初学人,博通经史,其《跋》文简义深,足资参考。 此书传至淸末,傅氏长恩阁得之,遂命人抄录,以广其传。傅氏素好藏书,尤重史籍,其抄本字迹工整,纸墨精良,虽历经岁月,犹可窥见当年之风貌。 《南疆逸史》一书,不仅为南明史之重要文献,亦为淸初史学之瑰宝。温氏之笔,杨氏之跋,傅氏之抄,皆为此书增色不少。后人读之,可知南明之兴亡,亦可感淸初学人之用心。此书之价值,固不待言也。 然此书流传未广,抄本亦稀,幸得傅氏长恩阁抄本,庶几可窥全豹。愿后世学人,珍视此书,传之久远,以资史学研究云尔。
〈明史考证攞逸〉 四十二卷 〔清〕 王颂蔚 .嘉业堂丛书本
《明史考证攞逸》四十二卷,清季王颂蔚所著,《补遗》一卷,其子王季烈续成。是书为嘉业堂丛书本,乃考证明史之巨制,补正史之阙,纠传世之讹,实为史学之瑰宝。 王颂蔚,字季鹰,江苏吴县人。其学渊博,尤精于史。鉴于《明史》虽为官修,然多疏漏谬误,遂发愤著此书。其书广征博引,凡正史、野史、笔记、碑铭、文集,无不涉猎,以考证史实,辨正讹误。其考据精详,论断审慎,堪称史家之楷模。 《明史考证攞逸》分卷四十有二,每卷皆以《明史》本纪、志、表、列传为纲,次第考订。其考证之精,不仅在于纠正史实之误,更在于揭示历史之真相。如《太祖本纪》考订,对明太祖朱元璋之出身、起义、定鼎诸事,皆详加考证,补正史之不足;又如《宦官传》考订,对明代宦官之权柄、罪行,亦多揭示,以正史家之失。 王季烈,字幼安,承父业,续成《补遗》一卷。其书虽为一卷,然增益之处亦多,尤以考证明代典章制度、人物事迹为详。其补遗之功,不亚于乃父,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嘉业堂丛书,为清代著名藏书家刘承幹所辑,选书严谨,刻印精良。此本《明史考证攞逸》及《补遗》即为其丛书中之一种。其版本精善,校勘精细,为后世研究明史者所重。 总之,《明史考证攞逸》四十二卷及《补遗》一卷,乃考证明史之力作,补正史之阙,纠传世之讹,实为史学之瑰宝。其书不仅为研究明史者所必读,亦为治史者之典范。嘉业堂丛书本,版本精善,校勘精细,更为后世所重。
〈明史〉 三百三十二卷 .清五洲同文书局影武英殿二十四史本
《明史》三百三十二卷,附考证,乃清人张廷玉等所纂,为明代正史之集大成者。是书影武英殿二十四史本,清五洲同文书局所刊,其体例严谨,文笔简练,考据精详,实为史家之瑰宝。 昔明亡清兴,修史之议起。康熙帝诏命纂修《明史》,历经数十年,至雍正朝成书,张廷玉等主笔。其书承《宋史》、《元史》之遗风,而又有新意。分纪、志、表、传四体,纪载明代十六帝之事迹,志述典章制度,表列官职世系,传记人物生平,可谓包罗万象,详略得宜。 是书之纂修,多据实录、奏议、地志、家谱等原始资料,旁征博引,考证详实。尤以《考证》附于卷末,对史事、人名、地理等多有辨析,纠谬补阙,使读者得以明辨是非,不为虚妄所惑。 《明史》之文,简练而不失详实,叙事清晰,议论公允。其传部分,尤重人物品评,褒贬得当,既表彰忠良,亦揭露奸佞,为后世立传之楷模。且书中多有独到之见,如对明末农民起义、外患侵扰等事,多能从多角度分析,不为成见所囿。 清五洲同文书局影武英殿二十四史本,乃《明史》之精刻本,扉页题“武英殿聚珍版”,字迹清晰,版式规整,印刷精良,为书林所重。其影印本,不仅保存了原版风貌,更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可靠资料。 总之,《明史》三百三十二卷,附考证,堪称明代史料之巨著,其编纂之精,考证之严,文采之盛,实为历代正史之冠。而清五洲同文书局影武英殿二十四史本,更是此巨著之精粹,为史学者所必读,堪传千古。
〈明史〉 三百三十二卷 .四库全书本
《明史》三百三十二卷,附考证,乃清人张廷玉等所撰,辑于《四库全书》之中。是书为纪传体,记述明朝自太祖朱元璋至思宗朱由检,凡二百七十六年之史事,旁及明末遗事,详略得宜。张廷玉,字衡臣,号研斋,清初重臣,学问渊博,尤长于史学,奉命主修《明史》而成就此巨著,流传后世,为史家所重。 《明史》编修始自康熙年间,历经多朝,至乾隆朝方告竣。其编撰过程,讲究详实,考信史料,力求赅备。书中体例承袭《史记》《汉书》之传统,分本纪、列传、志、表,各部分各具特色,互为补充,脉络清晰。本纪载皇帝事迹,志则详述制度、天文、地理等,表列世系、职官,列传则传述重要人物生平,广搜博采,不遗余力。 其史料之丰富,考证之精审,尤为后人所赞誉。张廷玉等撰者,必据档案文献,参考古籍,旁征博引,去伪存真,以期还原历史真相。所附考证,则对疑难之处加以辨析,明辨是非,为研究明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参考。其史学价值,不仅在于详实记录明朝历史,更在于其中融合了清初史家的治史理念,为后世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 《明史》一书,虽为清代所编,然其对明代历史之记录与评价,颇具客观性与公正性,后世学者多以其为准。且因辑入《四库全书》,得以广泛流传,影响深远。故此,《明史》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史学著作,更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张廷玉等撰者之功,亦因此书而永垂不朽。
〈明史〉 三百三十二卷 〔清〕 张廷玉等奉敕撰 .清乾隆间武英殿刻本
**【明史简介】** 《明史》者,清乾隆朝官修,总三百三十二卷,张廷玉等奉敕撰。是书为纪传体,载有明一代之史事,自洪武肇基至崇祯殉国,凡二百七十六年之事迹,靡不备录。其编纂始于顺治,历经康熙、雍正,至乾隆四年乃成,前后凡九十五载。参与修撰者,皆一时名儒,如万斯同、徐乾学、王鸿绪等,皆以博学鸿词膺此重任。张廷玉总裁其事,终成巨帙。 《明史》分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十三卷,列传二百二十卷。本纪述帝王事迹,始于太祖朱元璋,终于思宗朱由检,详载其治乱兴衰之迹。志分天文、五行、地理、礼乐、职官、食货、刑法、仪卫、舆服、选举、兵、艺文等,于明代典章制度、社会风貌,皆有详考。表具载宗室、宰辅、七卿、功臣世系,便于览者查阅。列传则为明代名臣、儒林、文苑、忠义、循吏、佞幸、宦官、列女、外戚、方伎、隐逸、洋夷等,各传其事迹,以显明代人物之风貌。 此书考证精详,体例严谨,叙事简明,且注重史料之真实性与可靠性,是为正史中之佼佼者。后人评其“考证详而持论平,叙事简而条目备”,是为公允。清乾隆间,以武英殿刻本行世,刊刻精良,版本珍贵,流传至今,为研究明史之重要依据。 附考证者,乃后人对《明史》之补正与考订,虽非原书所载,然亦有助于读者更深入理解明代史事。全书包罗万象,堪称明代史料之集大成者,为后世史学研究者所重。 总计四百余字。
〈明史〉 三百三十二卷 〔清〕 张廷玉 .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明史》一书,凡三百三十二卷,清代张廷玉等奉敕纂修,成于乾隆四年(1739年)。此书为二十四史之一,记载明朝一代之史事,自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亡止,凡二百七十六年。《明史》体例严谨,纪传表志兼备,为史家所称道。 张廷玉主修此书时,广采博收,参稽典籍,纂辑群言,务求详实。其编纂之始,先定凡例,分科责成,务使纪传相参,表志相证,以成一代之信史。书中纪传部分,主要记载明朝各帝本纪及诸臣列传,详述其生平事迹及对国家之贡献;表志部分,则包括职官、选举、食货、刑法、天文、地理、河渠、兵志等,细述明朝各项制度之沿革与变迁。 《明史》之编纂,历时久远,初修于康熙年间,至乾隆初年始告成书。其间数易其稿,务求精当。张廷玉等编纂者,皆当世硕学之士,秉持“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之原则,力求还原历史之真相。故此书不仅内容丰富,且史料翔实,为后世研究明朝历史之重要典籍。 《明史》版本众多,其中以“百衲本二十四史本”最为完备。百衲本者,乃以多种版本校勘补缀而成,故称百衲。此本校勘精良,版本珍贵,堪称《明史》之善本。其内容完整,编排有序,便于阅读与研究,为学者所重。 然《明史》虽为良史,亦非全无瑕疵。其编纂者多为清廷臣子,难免受时代局限,故于某些史事之记载,或有所偏颇,或有所避讳,未能尽如人意。然瑕不掩瑜,此书仍为研究明朝历史不可或缺之典籍。 综上,《明史》三百三十二卷,乃清代官修明朝一代之史书,体例完备,内容丰富,为二十四史中之重要组成部分。张廷玉等编纂者,秉持严谨之态度,务求详实,终成一代信史。其“百衲本二十四史本”版本精良,校勘严谨,为后世学者研读《明史》之善本。然其受时代局限,亦有未尽如人意之处,需后世学者详加辨析。
〈明史稿〉 三百十卷 .清雍正间敬慎堂刻本
《明史稿》三百十卷,目录三卷,乃清人王鸿绪所纂。书成于雍正年间,以敬慎堂刻本传世。是书继《明史》之后,广搜博采,删繁就简,意在补阙拾遗,订讹正谬,以成一家之言。 鸿绪字季孺,康熙中进士,历官至户部尚书。其学博通今古,尤精史事。观其所撰,条理井然,考据精详,凡明季政事、典章、人物、舆地、职官、食货、兵制、刑法、艺文、天文、历法、五行、祥异之属,无不备载。其叙事详略得宜,论赞亦多精辟,足资后世采择。 是书卷帙浩繁,分门别类,凡三十余目。首卷为总论,叙明史之得失,次则纪传,详叙帝王将相之事迹,又次则志表,备载制度沿革之变迁。其附录所载,亦多珍贵史料,可补正史之阙。 敬慎堂刻本,字体端楷,版面整洁,纸墨精良,装帧考究,为清初刻本之精品。此书一传,海内学者咸称善本,后世学者研治明史,亦多以是书为圭臬。 然是书虽称完备,亦不免有疏漏之处。盖明史资料,汗牛充栋,鸿绪虽博学多闻,亦难以尽收眼底。且当时文网甚密,鸿绪于明末清初之事,或有所讳避,未敢直书。故研究明史者,当参以他籍,以取长补短,庶几可得其实。 总之,《明史稿》一书,既承前人之绪,复开后学之先,实为研治明史之津梁。敬慎堂刻本之精良,亦为后世所珍。凡有志于史学之士,不可不读此书。
本网所整理收集的公共领域版权的古籍电子版,均来自网络,仅用于交流、学习,非商业用途。如个别有侵权嫌疑,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