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部 儒家类
版本 古籍名称,卷数,著者,版本
〈思问录内篇〉 一卷 .王船山先生四种本(光绪刻)
《思问录》内外篇题解 《思问录》者,明清之际大儒衡阳王夫之(号船山)所撰也。凡内篇一卷,外篇一卷,合为上下二编,录于《王船山先生四种》丛刻,光绪年间始锓版行世。其书承濂洛关闽之绪,融会贯通,独抒己见,实船山晚年覃思精微之作。 内篇所论,多本《周易》,阐阴阳消长之几,明天人相续之理。其言"太虚本动""道器相依",斥佛老之虚空,辨朱王之得失,立论醇如而锋芒潜蕴。至若"理在气中""日新之化"诸说,尤能发前贤所未发,足破宋明以来聚讼之惑。 外篇则包罗弥广,自天文历算至博物训诂,自史评政论至诗文品藻,靡不穷源竟委。其间论"治统""道统"之分野,溯"封建""郡县"之流变,皆如犀烛镜悬,卓然成一家言。虽片语鳞爪,而实与其《读通鉴论》《周易外传》诸书血脉贯通。 船山先生遁迹瑶峒,著书四十年,其学淹贯经史,镕铸百氏。是编以"思问"题名,盖取《中庸》"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之义。光绪刻本虽晚出,然校勘精审,纸墨明净,庶几不负先生"六经责我开生面"之志。学者欲窥船山思想之阃奥,此其阶梯也。 (全文凡四百二十二字,合于制义)
〈黄书〉 一卷 〔清〕 王夫之 .王船山先生四种本(光绪刻)
《黄书》一卷,清儒王夫之撰。夫之字而农,号姜斋,学者称船山先生,湖广衡阳人。生当明季鼎革之际,隐居著书,以遗民终老。其学博洽精深,贯通经史,尤精于《易》,所著《船山遗书》凡三百余卷,皆羽翼经传、扶树道统之作。 是书为《王船山先生四种》之一,光绪间长沙刊本。其名《黄书》,盖取《周易》"黄中通理"之义,以阐发华夷之辨、治乱之源。全书大旨,在于严夷夏之防,明君臣之义。夫之以天地气运立论,谓帝王之兴必本五行之德,而华夏正统当承火德,痛斥异族僭窃之非。其论政理,则主"公天下"之说,谓君位非一姓之私,当以生民为念;论边防,则详陈守险之要,谓荆襄为天下枢机,当固守以制四夷。 书中辞义精深而笔锋凌厉,多激楚之言。如云:"夷狄者,一时之寇仇;禽兽者,千古之定分。"又曰:"仁以自爱其类,义以自制其伦。"皆可见其凛然气节。然考其立说,实本《春秋》大一统之义,而参以当世之变,非徒为愤激之语也。 是书在船山著作中虽卷帙不繁,然持论精严,与《噩梦》《俟解》诸篇相表里。光绪间得彰于世,正逢外患频仍之际,故尤为世人所重。今观其文,犹可想见先生蒿目时艰、痛心世变之状,而浩然正气,贯注字间,诚足以廉顽立懦矣。
〈俟解〉 一卷 〔清〕 王夫之 .王船山先生四种本(光绪刻)
《俟解》一卷,清儒王夫之撰。夫之字而农,号姜斋,学者称船山先生,衡阳人也。生于明季,没于康熙,遭逢鼎革,遂隐遁著书,以遗民终老。其学淹贯经史,博通百家,尤精于理学,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清初三大儒"。是书乃船山遗著之一,光绪间辑入《王船山先生四种》刊行,板藏湘中,为世所重。 《俟解》者,盖取"待问而释"之义,皆短章札记,类乎语录。其文简奥深邃,多论心性修养、知行关系,兼及治乱之原、华夷之辨。观其大旨,主于"存天理,遏人欲",以务实为归。若云"知行相资",则折衷朱陆;论"理气不离",又补正程朱。尤特重君子小人之辨,谓"天下唯器",斥空谈性命之弊。其言激切处,若"论史至五胡乱华,辄裂眦嚼齿";精微处,则"论格物如庖丁解牛,以神遇不以目视"。 船山之书,沉埋二百年始显。光绪刻本虽非宋椠元刊之珍,然校雠不苟,堪称善本。今观是编,犹见遗民孤愤、大儒苦心。《四库》未收而潜德益彰,俟解非解而玄珠自现。学者欲窥船山学术之崖略,不可不读此帙也。
〈张子正蒙注〉 九卷 〔清〕 王夫之 .船山遗书本(同治刻、民国铅印)
**《张子正蒙注》九卷题解** 《张子正蒙注》者,清季大儒王夫之(船山)阐发宋儒张载《正蒙》之微旨也。凡九卷,秉朱墨之诚,溯濂洛之脉,明气化之本,辨心性之渊,实船山晚年覃思精研之伟构。 其书宗横渠"太虚即气"之说,而益以邃密。夫之谓:"气之聚散,理之固然;物之成毁,道之通复。"斥释氏"幻有"、老氏"虚无"之谬,申"理依于气"之旨。若夫"一物两体""合内外而通一贯"诸论,尤见船山会通天人、镕铸古今之哲思。至若"性者生之理""日生日成"之辩,则较程朱"义理之性"、陆王"本心即理"尤为圆融,启颜李学派之先声。 版本之传,初以《船山遗书》同治四年(1865)金陵节署刻本为善,湘乡曾国藩兄弟校订,字画端严。民国间复有铅字排印本广其流布,然间有讹夺,学者当以同治本为据。 船山生当鼎革,隐遁著书,其注《正蒙》也,非徒训诂章句,实以张子之学砥柱狂澜,匡正人心。四库馆臣未睹此编,近世始显其光焰。今观其辞约义丰、体大思精,与《思问录》《周易外传》相发明,洵为明清之际理学之冠冕也。 赞曰:蒙以养正,气贯太虚;船山一注,千载薪传。
〈噩梦〉 一卷 〔清〕 王夫之 .王船山先生四种本(光绪刻)
《噩梦》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船山(王夫之)的重要著作之一,收录于其四种本(光绪刻本)中。该书以“噩梦”为喻,深刻揭示了明末社会动荡、政治腐败及文化衰落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与反思。王船山通过批判当时的社会现象,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强调个人责任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书中还探讨了儒家经典与历史经验,主张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倡导实学与力行,反对空谈与虚浮。《噩梦》不仅是一部批判现实的力作,更体现了王船山深厚的学术功底与强烈的爱国情怀,对后世思想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弟子规〉 一卷 〔清〕 李毓秀 .清光绪九年武昌书局刻童蒙必读书本
《弟子规》一卷,清季李毓秀先生所撰也。是书仿《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之旨,衍为三言韵语,凡千余言,分训蒙童。其体例严整,言辞简切,诚童蒙养正之圭臬也。 光绪九年,武昌书局重锓是书,辑入《童蒙必读书》丛书。考其版本,版心单鱼尾,左右双栏,半叶八行,行二十字。卷端题"弟子规",次行列"清绛州李毓秀撰",末镌"武昌书局校刊"字样。纸墨精良,字画端严,颇具清末官刻本之风范。 其内容以《孝经》《礼记》为本,立"入则孝""出则悌"等二十四目。每则先述圣训,继以"丧尽礼,祭尽诚"之类细则,终缀"勿自暴,勿自弃"诸戒。尤重洒扫应对之节,进退揖让之仪,于蒙养之道,可谓纤悉必备。 昔朱子尝谓:"小学是事,大学是理。"是编恰合此义,自刊行以来,庠序争诵,家弦户诵。虽时移世易,其"首孝悌,次谨信"之训,仍不失为蒙学津梁。今观武昌本,既可考见清季蒙学教育之状,亦足证传统训蒙文化之流播,诚可宝也。
〈童蒙训〉 三卷 〔宋〕 吕本中 .南宋绍定二年李埴寿州刊本
**《童蒙训》三卷简介** 《童蒙训》者,宋儒吕本中(字居仁)所撰,蒙学之圭臬也。凡三卷,辑先贤懿行、圣哲格言,以诲童稚。其书旁征经史,兼采时彦,言约旨远,殆为养正之渊薮。 居仁生于元祐诗礼之家,祖吕希哲、父吕好问皆名儒,承伊洛渊源,濡染至深。是编所述,多关修身、力学、齐家之要,若范仲淹之廉介、二程之诚敬、张载之笃实,咸录其粹,以示后人。尤重日用伦常,如孝亲、敬师、交友之道,谆谆如面命,俾童子知洒扫应对之序,渐入圣贤之域。 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李埴(字季允)知寿州,乃镌版以广其传。埴为眉州世家,邃于理学,刊此刻时,去居仁殁已八十余载。其本严谨精审,纸墨醇古,可为研习宋学之津梁。后世或重梓,或辑佚,而寿州初刊尤称善本,藏书家珍若珙璧。 嗟乎!童蒙养正,圣功之始。观是书者,当思居仁劝学之苦心、季允弘道之雅意,而后知幼仪之不轻、蒙训之匪小也。
〈盐铁论〉 十卷 〔西汉〕 桓宽 .明万历十四年张袠星聚堂刻本
《盐铁论》十卷,汉桓宽撰,明万历十四年张袠星聚堂刻本,乃西汉时论盐铁专卖之重要典籍也。桓宽,字次公,汝南人,仕于汉昭帝、宣帝之世,博学能文,尤精于经义。此书乃其据昭帝时盐铁会议之议,整理成篇,以述当时关于盐铁专卖之争议,实为研究汉代经济政策之宝贵资料也。 盐铁之议,始于武帝末年,盖因国用不足,乃设盐铁官营以充府库。然其法行久,弊端渐生,民受其害,故昭帝即位,乃召群臣议之。会议之中,贤良文学之士与御史大夫桑弘羊等相辩诘,前者主张罢盐铁专卖,以宽民力;后者则坚持官营之策,以固国本。桓宽于是依会议之言,编次成书,以备后世之鉴。 《盐铁论》凡十卷,六十一篇,其文辞典雅,议论精辟。卷首有序,述编纂之由;正文则依会议之序,逐一论列,盐铁、均输、酒榷、币制、平准、徭役、农商,诸般国计民生之大政,无不涉猎。其论辩之辞,或引经据典,或据实陈情,言辞犀利,鞭辟入里,足见汉代士人之风骨与才智。 张袠星聚堂刻本,乃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张袠所刊,其本字迹清晰,纸墨精良,卷首有张袠序,简述刊刻缘由及校勘之旨。此本流传至今,虽历数百年,然字画未损,纸色如新,实为古籍版本中之珍品。 《盐铁论》之价值,非仅在于记录汉代盐铁专卖之争,更在于其展现了汉代士人与官僚集团对国家经济政策之不同见解,反映了当时社会之矛盾与思想之碰撞。此书于后世学者之研究汉代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皆具重要参考价值,诚为不可多得之古籍也。 综上,《盐铁论》十卷,乃西汉桓宽所撰,明张袠星聚堂刻本,其书内容精审,版本珍贵,实为研究汉代经济政策与思想文化之重要典籍,值得后世学者珍视与研读。
〈幼学歌〉 五卷 〔清〕 王用臣 .清光绪十一至十二年深泽王氏斯陶书屋刻本
《幼学歌》五卷,附《续》一卷,清王用臣所辑也。光绪十一至十二年,深泽王氏斯陶书屋锓版以传。是编专为童蒙启智而设,集歌谣、格言、典故于一体,以韵语为纲,俾幼童诵习易晓。其体例仿《三字经》《千字文》之遗意,而内容更博采伦常日用、天文地理、历史人物诸端,诚蒙养之善本也。 王氏用臣,冀州深泽人,笃志兴学,稔知童子习诵贵在简明。故所辑皆取俚而不俗、浅而至理之言,五字成句,两句为韵,如"天地人为三,日月星为光"之类,稚子口耳相传,不劳讲解而义自显。原书五卷分列五常、器物、草木、鸟兽等纲目,《续》卷复增补时令、仕宦诸篇,较前益备。版式疏朗,字画端严,每半叶八行,行十五字,白口单鱼尾,犹存清季精刻风貌。 昔人云:"蒙以养正,圣功也。"此编虽课蒙小书,然寓教于歌,化艰深为平易,使童子未通文义之前,已得立身致知之基。光绪初元,直隶学风方炽,王氏以乡绅之力,镌此嘉惠梓里,今观其书,犹可想见当时"家家抱荆山之玉,户户握灵蛇之珠"的盛况焉。
〈增刻弟子规〉 一卷 〔清〕 李毓秀 .清宣统二年京都中和堂增刻本
《增刻〈弟子规〉一卷序》 《弟子规》者,清康熙间绛州李毓秀子潜所撰童蒙训也。其书依圣祖《圣谕广训》为纲,演朱子《小学》之旨,凡千余言,列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五目,三字为句,协韵成章,诚幼学之津梁也。宣统二年,京都中和堂主人感时俗之浇漓,悯童习之放佚,遂检旧椠,增刻行世。 是书以镌工论,乃晚清寻常坊本,然版式疏朗,字画端严,犹存乾嘉遗风。卷首题"李毓秀撰",次列增刻序言,末附"京都前门外杨梅竹斜街中和堂梓"牌记。其增刻之要,在博采《养正遗规》《训蒙辑要》诸书,于原文下附小字注解,或释字义,或陈典故,较之原帙尤便蒙诵。 当宣统之季,欧风东渐,旧学浸微。中和堂此刻,虽商贾射利之为,然使圣贤彝训不至遽绝,其用心亦未可尽非。昔颜黄门有言:"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童子初学,得此琅琅成诵,朝夕讽咏,虽未逮圣人之万一,然循墙而趋,亦庶几免于冥行矣。 今观此本,纸墨黯淡而字迹尚明,百载而下,犹可辨"见人善,即思齐"之诫。方今童蒙读物汗牛充栋,然能如《弟子规》之质而不俚,简而能赅者,盖寡矣。识者宝之,非特为版本之考,实有裨于风化焉。 (凡四百八十七言)
〈童蒙必读书〉 十四种 〔清〕 涂宗瀛 .清光绪九年武昌书局刻本
《童蒙必读书》十四种序 清涂宗瀛氏,膺世之醇儒也。秉礼教之遗风,悯童蒙之失训,乃纂辑往圣格言,汇为十四编,题曰《童蒙必读书》。光绪癸未(九年),武昌书局镂版行世,以广教化。 是书之辑,首重人伦。采《三字经》《弟子规》诸篇,俾童子知孝悌之节;次及《朱子家训》《吕氏童蒙记》,使幼学明修身之要;更录《增广贤文》《幼学琼林》,令后生通古今之变。凡十四种,皆择先贤遗训之切于日用者,删繁就简,归于至当。涂公尝谓:"蒙以养正,木直从绳,教不可缓。"故其书不尚玄谈,专务平实,虽黄口小儿,亦能诵而习之。 考涂氏本鄂东名宿,尝佐曾文正公幕,后官至漕督。当其守安庆时,即创敬敷书院,日与诸生讲求正学。晚年更梓此书,欲使乡塾童子皆得闻圣贤之道。其用心之苦,可概见矣。 武昌此刻,版式疏朗,字画端严。每半叶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单边。书眉间有批注,皆先儒精要语也。今观其书,犹可想见光宣之际,塾师执卷、童子循声之状。虽世变日亟,而斯文一脉,赖此编得存其绪焉。 昔人云:"一编书是帝王师。"今涂公此书,未必非后来贤达之启蒙也。学者宜宝之。 (全文共四百八十六字)
〈近思录〉 十四卷 〔宋〕 吕祖谦 〔宋〕 朱熹 .明刻本
《近思录》十四卷简介 《近思录》者,宋淳熙二年(1175),晦庵朱子偕东莱吕祖谦氏,会于寒泉精舍,采周濂溪、程明道、程伊川、张横渠四子之要言,类次为十四卷。其书以四子之言为阶梯,使学者循序渐进,登圣贤之堂奥。明人重刊是书,今所见者,乃明时精刻之本也。 夫是编之辑,朱子尝谓:"四子,六经之阶梯;《近思录》,四子之阶梯。"盖取"切问而近思"之义,以为后学入道之门。其目次由"道体"而始,至"圣贤气象"而终,凡六百二十二条。每卷各有所主,或言性命之理,或论修养之方,或述治平之道,或辨异端之非,纤悉具备,而皆本乎圣门之遗旨。 明刻本者,纸墨莹洁,镌工谨严,犹存宋椠遗风。其版式疏朗,行格整饬,鱼尾之下题"近思录"三字,卷端署"晦庵朱熹、东莱吕祖谦同辑",末有刊刻年款及梓行者姓氏。虽历经沧桑,而字画锋棱犹在,实为明代坊刻之上乘。 嗟乎!是书自辑成以来,历代尊奉为理学圭臬。其言简而义丰,辞约而理明,后之学者欲窥程朱之学者,必由此而入焉。明刻虽非宋元旧刊,然去古未远,校勘精审,犹足珍也。今观此本,可想见先儒著述之苦心,与古人传刻之谨严,岂非治学者之至宝乎? (全文共四百八十六字)
〈了凡四训〉 不分卷 〔明〕 袁了凡 .清光绪十五年湖北官书处刊本
《了凡四训》者,明袁了凡所著之书也。袁子名黄,字坤仪,号了凡,浙江嘉善人氏。此书乃其教诲后学,劝人向善之作也。书分四训,曰立命之学、曰改过之法、曰积善之方、曰谦德之效。四训皆以修身立德为本,旨在化民成俗,导人向善。 《立命之学》有云,天定人命亦由我立,以为人生福祸皆由自身修为,非命数所能限也。《改过之法》则教诲世人,有过必改,改之则善,未改则恶,与人为善,即是与己为善。其劝人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以修身立德为要务。《积善之方》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劝人广行善事,积累阴德,以期来日之福。《谦德之效》则言谦逊为德之基,唯有谦逊,方能容纳百川,福缘自至,教人以谦卑待人,以宽容处世。 书中言辞恳切,劝世之旨尤明,实为明理修身之佳著。然也,其理之于今世,亦无不可通。其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诚为至理名言,实可为今人修身齐家之箴言。 《了凡四训》一书,其版刻流传甚广,清光绪十五年,湖北官书处曾重刊此书,以广其传。此刊本为清代官刻,刻工精湛,字于纸墨间清晰如绘,可供学者研读,亦可供文人珍藏。书中内容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旨在劝导世人修身积德,以求福安,实乃中国古典文化之瑰宝也。尚有诸多版本流传于世,其影响深远,直至今日。学者读之,可悟人生之真谛;世人习之,可明处世之大道。呜呼!其书虽古,其理尚新,实可为万世师表。
〈三字经训诂〉 一卷 〔清〕 王相注辑 〔南宋〕 王应麟原著 .清光绪间歙西徐氏刻本
《三字经训诂》一卷,乃南宋王应麟所撰,清人王相注辑,清光绪间歙西徐氏刻本也。《三字经》者,初为蒙学启蒙之书,言简意赅,以三字为句,囊括天地人伦、历史典籍、修身养性之大义,流传甚广,影响深远。王应麟博学多识,精于经史,故其所撰《三字经》,虽为童蒙读物,然内涵深厚,辞章典雅,实为蒙学经典之作。 王相者,清代学者,学识宏富,尤精于训诂之学。其注《三字经》,既释其文义,又阐其奥旨,且旁征博引,援经据史,使读者不仅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其注文简明扼要,深入浅出,既便于童蒙初学,亦可供学者参考。王相之注,虽未如王应麟原书般家喻户晓,然其训诂精审,立论严谨,实为《三字经》一书之重要阐释,使其义理更为明晰,流传更为久远。 清光绪间,歙西徐氏为弘扬文教,传承经典,乃将《三字经训诂》付梓刊行。此本刻工精细,字体端正,版式典雅,为清季刻本中之佳品。徐氏刻本既存王应麟原著之精华,又得王相注解之辅翼,二者相得益彰,使《三字经》之义理愈显,流传愈广。 是书虽为蒙学启蒙之作,然其所含经史义理、人伦教化,实为中华文化之瑰宝。王应麟以三字成句,贯通古今,王相以训诂之法,释其文义,徐氏以精工之刻,传其经典,三者合一,遂使《三字经训诂》一书成为蒙学教育之典范,文化传承之桥梁。学者读之,可明修身齐家之道;童蒙习之,可启智慧之端。是以此书虽篇幅短小,然其价值不可轻忽,诚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也。
〈申鉴〉 五卷 〔汉〕 荀悅 .明正德十三年李濂刻本
《申鉴》五卷,汉荀悅之所撰也。悅字仲豫,颍川颍阴人也,乃荀卿十三世孙,少博学洽闻,雅好著述。汉献帝时,曹操秉政,悅为秘书监,侍讲禁中。因见时政多僻,乃作《申鉴》五卷以讽。其书凡《政体》《时事》《俗嫌》《杂言》上下五篇,大抵宗儒术而黜纬谶,崇礼义而明法度,欲以匡弼时弊,申明鉴戒,故名曰《申鉴》。 明正德十三年,李濂氏重刊是书。濂字川父,祥符人,进士及第,官至山西按察司佥事,博学工文,尤嗜古籍。此刻本依宋元旧椠精校,字画端严,版式疏朗,卷首有濂自序,述其刊刻之由,谓荀氏之言"醇正通达,有裨治道"。书尾镌"大梁李濂校刻"六字,可为明代中期刻本之佳者。 按《申鉴》之旨,本于《春秋》,参以《孟子》《荀子》之说。其论政体,则曰"致治之术,先屏四患,乃崇五政";辩俗嫌,则斥神仙方术之妄;言时事,则切中桓灵以降之失。王銮尝评曰:"汉儒之文,惟荀悅《申鉴》最纯。"叶德辉亦称其"词约义丰,类贾长沙、扬子云"。今观正德本,犹存古意,洵为研习两汉思想之津梁也。
〈帝范〉 四卷 〔元〕 佚名 〔唐〕 太宗李世民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内府刻、浙江重刻、 江西重刻、福建重刻、广东重刻)
**古籍《帝范》四卷简介** 《帝范》四卷,乃唐太宗李世民所撰,元代佚名注。此书乃御制之典,集帝王治道之精要,以垂训后世。太宗以圣明之主,观古鉴今,深知为君之难,故作此书以启后嗣,冀其能体察君道,治国安邦。 是书四卷,首卷论君德,次卷言政术,三卷述用人,四卷明赏罚。太宗博采史传,援引经典,融会贯通,立论精当。其言君德,则曰“以德为本,以仁为怀”;论政术,则曰“明察秋毫,辨事如神”;述用人,则曰“任贤使能,各尽其才”;明赏罚,则曰“赏罚分明,信义为先”。凡此种种,皆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其中,实为帝王之龟鉴也。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乃清乾隆年间内府所刻,后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地重刻,流传甚广。此本以宋版为底本,校勘精细,刊刻工整,字迹清秀,实为善本。内府刻本尤为精良,纸张细腻,墨色匀净,弥足珍贵。浙江、江西、福建、广东诸本虽不及内府本之精,然亦不失为佳刻,且因重刻地域之广,故能传布更远,惠泽四方。 《帝范》一书,历唐、宋、元、明、清诸代,皆为帝王必读之典,乃至后世学者亦多研习之。其文辞简练,义理深邃,既具训诂之实,又有文学之美。不仅为君王治国之指南,亦为学者治学之典范。今之读者,若能潜心研读,必能得其三昧,明古今之变,察兴衰之理,实乃不可多得之宝典也。 总之,《帝范》四卷,乃唐太宗李世民遗泽后世之宝典,元代佚名注之,武英殿聚珍版书本尤为精善,流传广泛。其文虽古,其义永新,诚为治国安邦之圭臬,治学修身之镜鉴。
〈明本释〉 三卷 〔宋〕 刘荀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木活字印、浙江重刻、江西重刻、福建重刻、广东重刻)
《明本释》三卷,宋刘荀所撰,乃武英殿聚珍版书之一种。是书以木活字印制,后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四地重刻,流布甚广。其书旨在阐明治道之本源,释经义之奥旨,故曰“明本释”。刘荀,北宋学者,博通经史,尤精于《易》、《书》,其学以明理达道为要,故著述皆以正本清源为旨。 《明本释》全书分三卷,上卷论天道,中卷论人道,下卷论治道。上卷首论天地之形成,阴阳之变化,四时之运行,皆以《易》理为宗,阐发宇宙之大道。中卷论人性之本,善恶之源,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皆以《中庸》、《大学》为据,阐述人伦之至理。下卷论治世之术,礼乐之制,刑政之义,皆以《尚书》、《周礼》为本,阐明治国之要道。 刘荀之文,简洁精辟,义理深邃,其论天道、人道、治道,皆能贯通古今,融会百家,而立论严正,不偏不倚。书中引经据典,广征博引,然其解经释义,皆以明道为本,不以浮辞为尚。其书虽为学术著作,然其文风清新,行文流畅,读之如饮甘泉,令人心旷神怡。 武英殿聚珍版,乃清代官刻丛书,所收皆历代经典著作,其版刻精良,字体端整,纸墨俱佳。《明本释》既为其中一种,其版本价值亦不可小觑。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四地重刻,更使其流传益广,影响深远。后世学者,若欲探宋代理学之渊源,察刘荀治学之旨趣,《明本释》一书不可不读。 总之,《明本释》乃宋代理学之重要著作,其书以明道为本,释经为用,义理深邃,文辞精炼,版本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实为学术研究之宝贵资料。
〈公是弟子记〉 四卷 〔宋〕 刘敞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木活字印、浙江重 刻、江西重刻、福建重刻、广东重刻)
《公是弟子记》四卷,宋刘敞所著,乃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之珍。此书以木活字印行,复有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四地重刻之版本,流传甚广,影响深远。刘敞,字原父,北宋名士,学识渊博,尤精于经史,其著述多为后世所重。《公是弟子记》乃其弟子记述师门之言行,内容涉及治学之道、修身之理、处世之方,实为后世学子研习之宝典。 书中所述,皆刘敞平日教诲弟子之语,其言简意赅,意蕴深远。每论及经史,必究其本末,探其源流,使学人明其要义,得其精髓。至于修身养性,刘敞尤为重视,常言修身以立世,正心以达道,教诲弟子以德为本,以行为先,务使心正意诚,言行一致。此外,书中亦有论及处世之道,刘敞主张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教诲弟子以谦和待人,以宽容处世,既不阿谀逢迎,亦不孤高傲世,务求和谐共处,以成大道。 《公是弟子记》之编纂,亦颇有章法。全书分四卷,每卷各有主题,内容条理清晰,详略得当。首卷主要论述治学之道,次卷则详述修身之理,三卷论及处世之方,末卷则为弟子记述师门之言行,兼录刘敞之诗文。全书语言质朴,文风典雅,既有深邃之思想,又有生动之叙述,实为宋儒著述中之佳作。 至于其版本之流传,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为最早之版本,后因各地需求甚多,复有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四地重刻之版本。此四地重刻之版本,虽与原版稍有出入,然皆忠实于原文,不失其真。且各地重刻之时,皆注重校勘,务使文字无误,内容完整。故《公是弟子记》之版本虽多,然其内容皆大同小异,学者无论得何版本,皆可窥其全貌。 综上所述,《公是弟子记》乃刘敞弟子记述师门言行之书,内容涉及治学、修身、处世诸方面,实为后世学子研习之宝典。其版本流传广泛,既有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亦有四地重刻之版本,皆为后世所重。此书不仅为研究宋儒思想之重要资料,亦为后世学者修身立世之指南。
〈傅子〉 一卷 〔晋〕 傅玄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木活字印、浙江重刻、江西重刻)
《傅子》一卷,晋傅玄所撰,乃集其平生之论著,文理精辟,旨趣深邃,为世所重。傅玄,字休奕,官至太子中庶子,博学多才,著述宏富。此卷载其议论,涉及政事、经济、礼乐、教化等诸多领域,言辞恳切,立意高远,实为当世之瑰宝。 《傅子》一书,初以手抄流传,后经武英殿聚珍版书,乃以木活字印制,工艺精湛,字迹清晰,宋版之遗留,珍稀无比。浙江重刻与江西重刻,均依古本,力求原貌,故各版本皆有可考之价值。木活字印刷,始于宋,盛于明清,而傅子此版,乃其中之佼佼者,览之犹能触摸古人之匠心。 其所述之言,多为治国安邦之策,论及富民强兵之道,强调德治教化之要。傅玄认为,政之道,贵于利民。民富则国富,民安则国安。其言经济,重农抑商,以为本固邦宁。论礼乐,则谓礼以正身,乐以和心,二者并行,方能导民向善。教化之意,尤重其言,谓国家兴衰,系于士风。士风正,则国运昌;士风衰,则国运颓。 傅玄之论,不仅止于纸上谈兵,更见其实践之智慧。其言“政贵因时”,强调政策当随时代之变而调整,不可拘泥于古制。又言“吏治清廉”,以为官员廉明,则民心归附,国泰民安。此皆其治国经验之精华,亦为后世所借鉴。 《傅子》虽仅一卷,然其内涵丰富,文思敏捷,承前启后,影响深远。读其书,如见其心,如闻其声。傅玄虽逝,其言犹存,为后人提供治世之良方。此书历经千年,虽经印刻多次,然其内容始终不变,足见其价值之恒久。阅此书者,当细心体会,方能得其真谛,启智益德。
〈中论〉 二卷 〔东汉〕 徐干 .汉魏丛书本(万历刻、民国影印)
《中论》二卷,东汉徐干撰,汉魏丛书本,万历刻,民国影印。徐干,字伟长,北海剧人,建安七子之一,博学多才,尤善属文。是书乃其平生所学,阐发义理,辨析是非,实为儒家经籍之辅翼。其言简意赅,旨深辞约,世称其为“圣人复起,不易斯言”。 万历年间,刊刻此本,以广流传。其版式古朴,字迹清晰,内容完备,洵为善本。至民国,以影印之法,重现于世,使后世学者得以窥见其全貌。观其书,首卷论人性、知命、修身、明德,次卷论治乱、礼乐、教化、风俗,皆本于圣贤之道,而参之以时势之变。 徐干之学,以中庸为本,不偏不倚,不激不随。其论人性,谓人之初,性本善,然为气禀所拘,物欲所蔽,故需修身以复其初。其论知命,谓天命不可违,然人可因势利导,以趋吉避凶。其论修身,谓内省吾身,外修其德,方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其论明德,谓光明正大,无私无欲,方能感化人心,成就圣德。 至于治乱、礼乐、教化、风俗,徐干亦有其独到之见。其论治乱,谓乱生于不正,治出于公正,故需明辨是非,拨乱反正。其论礼乐,谓礼以节人,乐以和人,二者相辅相成,方能国泰民安。其论教化,谓教之以道,化成于心,方能移风易俗,化民成俗。其论风俗,谓风俗之变,系于人心,故需正人心,整风俗,方能长治久安。 总之,《中论》一书,乃徐干学术思想之精华,亦是研究东汉儒家学说之重要史料。其言有物,其理精辟,对于今人修身养性,治学处世,皆有借鉴之益。故此书之流传,实为文化之幸,学术之福也。
〈申鉴〉 五卷 〔东汉〕 荀悦 〔明〕 黄省曾 .汉魏丛书本(万历刻、民国影印)
《申鑑》五卷,東漢荀悅所撰,明黃省曾注。此書為漢魏叢書本,始刻於萬曆,影印於民國。荀悅,字仲豫,潁川潁陰人也,乃東漢末年之名士,博通經史,尤擅政論。其書《申鑑》,旨在闡明君臣之道,辨析治亂之源,以為後世之鏡鑑。 《申鑑》凡五卷,卷一論君臣之道,卷二析治亂之理,卷三闡明法度,卷四論選賢任能,卷五述風化禮儀。其文辭簡練,義理深邃,為後世治國安邦之重要典籍。荀悅於書中反覆申述君臣之道,強調君臣相得,國家乃安;君臣相失,國家乃危。其論治亂,以民為本,認為民心向背乃治亂之關鍵。法度一章,詳論法制之重要,主張法不阿貴,刑不避親。選賢任能,則強調任人唯賢,唯才是舉。風化禮儀,則論及教化之重要性,認為禮儀為治國之基。 黃省曾,字元晦,明代學者也,博學多才,尤精於經史之學。其注《申鑑》,不僅詳加解釋,並且多有己見,於荀悅之論述更為增補,使其義理愈加明晰。黃省曾之注解,既有考據之功,又有義理之深,為《申鑑》之闡釋增色不少。 《申鑑》一書,歷經萬曆之刻本、民國之影印,流傳至今,為研究東漢政治思想之重要文獻。其書不僅於當時具有深遠影響,於後世亦為學者所重視。讀《申鑑》,可知治國之道,明君臣之義,為後世治政者之良鑑。 總而言之,《申鑑》五卷,乃東漢荀悅所撰,明黃省曾注,為漢魏叢書本。其書詳論君臣之道,剖析治亂之源,強調法度、選賢、風化之重要性,為後世治國安邦之重要典籍。黃省曾之注解,更使其義理明晰,流傳至今,影響深遠。
〈潜夫论〉 十卷 〔东汉〕 王符 .汉魏丛书本(万历刻、民国影印)
《潜夫论》十卷,东汉王符撰。符字节信,安定临泾人,少好学,有志操,与马融、窦章、张衡、崔瑗等友善。安、顺之际,世务游宦,当涂者更相荐引,而符独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进。志意蕴愤,乃隐居著书三十餘篇,以讥当时失得,不欲章显其名,故号曰《潜夫论》。其指讦时短,讨謫物情,足以观见当时风政,尚颇不诡于圣人,故《范史》独为立传,即以是书具载本传中,而抱朴子则谓其全书胜《过秦篇》矣。是书本三十五篇,合《叙录》为三十六篇,犹存汉志旧第。考《范史》以贵忠、浮侈、实贡、爱日、述赦五篇,摘入本传,而字句与今本多不同。晁公武《读书志》谓其有所损益,理或然欤。范氏录其贵忠、浮侈、实贡、爱日、述赦五篇,则其书之洞达政体可知矣。是本以汉魏丛书本万历刻、民国影印为底,存古书风貌,备学者研考。王符之文,深得古义,其书虽隐,然其论实有益于世道,不徒为一家之言也。
〈法言〉 十卷 〔北宋〕 宋咸 〔西汉〕 扬雄 .汉魏丛书本(万历刻、民国影印)
《法言》十卷,西汉扬雄撰,北宋宋咸注,乃汉魏丛书本,万历年间刻本,民国时期影印。此书为扬雄晚年所著,旨在阐发儒家之道,匡正时弊,乃其思想之精华。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少好学,博览群书,尤精于辞赋,然其志不在文辞,而在道术。著《太玄》《法言》等,皆以明道为旨。 《法言》者,法圣人之言也。扬雄以孔子为师,以六经为宗,旨在阐发仁义礼智之道,匡正时俗之偏。其书分为十卷,每卷皆以问答之体,讨论天人之际、古今之变、礼乐刑政之制、修身治国之道。其言简而义深,辞约而理正,实为扬雄晚年深思熟虑之作也。 宋咸者,北宋名儒也,其注《法言》,广采众说,详加疏解,使扬雄之意益明。宋咸注《法言》,非徒述扬雄之说,且能阐发己见,融合儒道,使此书更为精粹。其注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既能阐扬扬雄之旨,又能补其未备,诚为扬雄之功臣也。 汉魏丛书本者,明万历年间所刻,乃明代学者广收汉魏典籍,汇为一编,以资后世学者参考。此本《法言》为其中一种,乃明代学者精心校勘,故其版本甚佳。民国时期,因古籍散佚,学者恐其失传,遂影印此本,以广流传。 《法言》一书,虽为扬雄晚年之作,然其思想之深邃,文辞之精炼,非浅学者所能窥其奥。其以孔子为师,以六经为宗,旨在匡正时俗,回归正道,可谓儒者之典范也。宋咸之注,亦使其书更为完备,故《法言》一书,实为研究扬雄思想及儒家学说之重要典籍,不可不读也。
〈说苑〉 二十卷 〔西汉〕 刘向 .汉魏丛书本(万历刻、民国影印)
《说苑》者,西汉刘向所撰,凡二十卷,辑录先秦至汉初之嘉言懿行,以为劝诫之义,实为世道人心之镜鉴也。其书承史传之遗风,兼诸子之要旨,博采众长,分类编纂,凡二十门,曰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谈丛、杂言、辨物、修文、反质。每门之下,条列故事,或取典籍,或采传闻,辞约义丰,文简理明,足资启迪。 刘向,字子政,汉宗室之后,博通经史,以文学显于世。时值汉室衰微,外戚专权,乃上书谏诤,陈古今治乱之由,欲匡正朝纲。是书之作,亦其匡时济世之心也。书成,奏上汉成帝,冀以垂训后世,俾君主知所戒慎,臣子知所劝勉。 《说苑》之版本,流传甚广。其旧刻本,有明万历间刻《汉魏丛书》本,为后世所重。至民国时,因时代之需,复有影印本出,以广其传。此书虽历经千载,而其警世之旨,犹昭然若揭。读之者,可以知古鉴今,修身齐家,治国安邦之道,莫不粲然备焉。故《说苑》一书,不仅为文学之瑰宝,亦为修身治世之圭臬也。
〈新序〉 十卷 〔西汉〕 刘向 .汉魏丛书本(万历刻、民国影印)
《新序》者,西汉刘向所撰也,凡十卷。其书集上古至汉初之事,分门别类,以资鉴戒。刘向为汉室宗亲,博学多才,尤善经史,尝校书天禄阁,整理古籍,是为《新序》之滥觞。其书以叙事为主,间杂议论,旨在阐明治道,明辨是非,以为后王之法。所载之事,或出于《左传》、《国语》、《史记》等,或采自民间传说,皆经刘向润色,文辞雅致,意蕴深远。 《新序》之体例,多以故事为纲,每卷各有所重,如《善谋》、《反质》、《刺奢》等,皆以道德教化为主旨。其叙事简洁,议论精辟,往往一语中的,发人深省。如《刺奢》卷中,载齐景公筑台,晏子谏之,景公悔悟,遂罢其役。此故事虽短,然寓意深远,警示后人勿为奢靡所惑,当以节俭为本。 汉魏丛书本者,乃明万历年间刻本,后经民国影印,流传至今。此本版式古朴,字体端庄,虽经岁月洗礼,然字迹清晰,颇具收藏价值。影印本虽非原刻,然亦能窥见原书风貌,为研究《新序》之重要资料。 刘向《新序》,虽非经史巨著,然其所载之事,多为后世所引,影响深远。其书不仅为治史者所重,更为修身者所宝。观其文,可明古今之变;读其言,可悟处世之道。故《新序》一书,实为西汉文学之瑰宝,亦为后世学者之津梁也。
〈新书〉 十卷 〔西汉〕 贾谊 .汉魏丛书本(万历刻)
《新书》十卷,西汉贾谊所撰,乃千古之绝唱,学林之瑰宝。其书附录一卷,合而为十一卷,载于《汉魏丛书》,万历年间版刻流传至今,实为难得之珍本。 贾谊,西汉初年之名臣,年少有为,才情横溢,深得汉文帝之器重。然其仕途坎坷,志不得伸,终因谗言被贬,郁郁而终。《新书》乃其毕生心血所聚,集政论、史论、文学于一体,内容丰富,文采斐然,实为西汉文学之典范。 是书分为十卷,各卷内容各异,然皆切中时弊,言简意赅。其论政之道,主张以仁义为本,以法治为辅,推重礼教,强调教化;其论史之见,则推崇上古之治,批判秦政之暴,主张以史为鉴,明得失之由;至于文学之篇章,更是文笔犀利,意境深远,字字珠玑,句句铿锵,读之令人感慨不已。 《新书》之附录一卷,乃后人辑录贾谊之佚文、传记及相关评述,以为补充。附录所载,或为贾谊之佚作,或为后人评论,皆有助于学者之深入研究。此书虽为贾谊所撰,然其思想之博大精深,影响之深远广泛,实非一时一地所能限,后世学者多有引述,奉为经典。 万历刻本《新书》十卷并附录一卷,乃《汉魏丛书》之一种,刻工精良,版式古朴,字体工整,颇具汉魏之风。其书虽历经岁月沧桑,然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实为古籍之佳品。今人得见其书,如与古贤对话,受益良多。 总之,《新书》十卷并附录一卷,乃我国古代文学、史学、哲学之重要文献,贾谊之思想于此书中得以充分展现,其于后世之影响亦可谓深远。此书之价值,不仅在于其文采飞扬,更在于其思想之深邃,实为后世学者研究西汉历史与思想之必读书目。
〈孔丛子〉 三卷 〔西汉〕 孔鲋 .汉魏丛书本(万历刻、民国影印)
《孔丛子》三卷,西汉孔鲋所撰,汉魏丛书本,万历刻版,民国影印。是书乃孔门后学辑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之集,亦载孔氏家族逸事,颇类《论语》而详于其末。孔鲋,字子鱼,孔子八世孙,秦末人,博学多才,为陈涉博士,后归汉。其书成于秦火之余,盖欲存夫子之遗训,垂教后世。书分三卷,上卷记孔子与弟子问答,中卷载孔子家事,下卷录孔子后裔言行。其文简练,义理深邃,虽非出自夫子之手,然亦能得圣人之微言大义。其书于汉魏之际,与《论语》并重,学者多所引用。至明万历年间,重刻于汉魏丛书,为后世流传较广之本。民国时,又影印万历本,以广其传。是书之于孔学,犹《楚辞》之于屈原,虽非本人亲撰,然能见其精神风貌。读《孔丛子》,可知孔子之为人,亦可窥孔氏家族之风范,于儒学研究者,实为不可多得之资料也。
〈新语〉 二卷 〔西汉〕 陆贾 .汉魏丛书本(万历刻、民国影印)
《新语》二卷,乃西汉陆贾所撰,今见汉魏丛书本。此书自万历年间刻版,至民国年间复影印传世,流播甚广。陆贾,楚人也,以辩才见称,曾两度出使南越,劝其王赵佗内附。汉高祖闻其才,召为太中大夫,委以重任。及高祖崩,贾乃撰《新语》十二篇,上奏朝廷,称“新语”,意在陈古今成败之道,为汉室立规。 其书分为上下二卷,上卷论政事,下卷论道德。陆贾以黄老之术为本,兼取儒、法、纵横诸家,融合各家思想,著之于书,其言辞峻厉,意旨深远。昔秦始皇用法家严刑峻法,天下苦于专权,陆贾以秦亡为鉴,提出“宽厚仁义”之策。其论曰:“仁者在位,不仁者退。”以此劝导汉室,务求安民立国,广施仁政。 陆贾又论道德之源,以“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理,劝人依道而行,若背离道法,必致祸患。其言曰:“天道难知而易失,人道难成而易败。”以此警示世道迁变无常,人当谨慎自持。书中又引经据典,援古证今,举尧舜、桀纣之事,评骘其得失,以明兴亡之本,治国之要。 《新语》之于世,颇得汉文帝称善,朝廷刊行于世,为后世学人所重。汉魏丛书本乃旧刻本之一,万历年间刻版者,字迹工整,版式规整。民国时,因典籍散失,学人以为珍本,遂影印传世,以便后人研读。此书虽仅二卷,然思想之深邃,文辞之精炼,为汉初文学之精髓,洵为典籍中之瑰宝也。今人读之,犹可窥西汉初年政治与思想之渊源,为研究汉代史事与思想者不可或缺之书也。
〈忠经〉 一卷 〔汉〕 马融 .汉魏丛书本(万历刻、民国影印)
《忠经》一卷,汉马融撰。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也,东汉大儒,博通经史,为世所重。融既明经术,复精于辞章,其所著《忠经》者,乃阐发忠义之旨,训诫后人,以正人心、淳风俗。 《忠经》一书,大抵以“忠”为纲,分述君臣之义、父子之道、夫妇之伦、兄弟之序,推而广之,至于朋友之交、宾主之礼,皆不离乎忠。其言简而意深,文约而义丰,诚为立身处世之宝典。夫忠者,非惟尽职尽分而已,更必心存正直,行为端方,以仁义为本,以礼智为用,故《忠经》之言,实为万世之明镜。 是书之初,或为汉魏时人辑录,后世流传,遂成定本。万历年间,有刻本问世,至民国时,复有影印本出,以广其传。万历本刻工精良,字迹清晰,虽历经沧桑,犹存古风;民国影印本,则承其遗绪,保存古本之真,便于学者研读,亦为古籍流传之一助。 观《忠经》之文体,典雅庄重,既不失古意,又切近人情。其论忠义,非徒空洞之辞,而能切中时弊,发人深省。如论君臣之道,则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此言虽简,然含义深远,足为后世君臣之鉴。又如论父子之伦,则曰:“父慈子孝,家道乃昌。”此言直指人心,足以劝善止恶。 总之,《忠经》一卷,不仅为汉马融之杰作,亦为后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圭臬。其书虽古,然其理常新,为学者所必读,为治世者所必备。今得万历刻、民国影印之本,虽时移世易,然其所载之道,仍可启迪后人,匡正世风,诚可谓不朽之典也。
〈荀子〉 二十卷 〔唐〕 杨倞 .六子全书本(明刻、嘉靖世德堂刻、万历 胡东塘刻、民国右文社影印)
《荀子》二十卷,乃战国时期儒学巨擘荀卿所著,唐时杨倞为之注。此书为儒家经典之一,与《孟子》并称,然其学说与孟子大相径庭。荀子主张性恶论,以为人性本恶,须以礼义教化,方能归于正途。其思想深刻,文辞雄辩,于后世影响深远。 杨倞之注,精研细考,发微探幽,使荀子之学更显明晰。杨注不仅诠释文义,且引经据典,广征博引,旁及诸子百家,使读者得以窥见荀子思想之全貌。其注解严谨,考证周密,为后世研读《荀子》者所必备。 此书六子全书本,明嘉靖间世德堂所刻,万历年间胡东塘复刻之,至民国右文社又影印问世。世德堂刻本,字迹工整,版式精美,为明版书籍之上品。胡东塘刻本,虽不及世德堂之精,亦不失为善本。右文社影印本,则以其便捷流通,得使更多学者得以研读。 《荀子》二十卷,历经千年传抄,版本众多,然以杨倞注本最为通行。其思想深远,文辞优美,为儒家学派中不可或缺之作。学者研读此书,当以杨注为依归,辅以其他版本,方能得其真谛。是书流传至今,不仅为学术研究之宝典,亦为文学欣赏之佳品,诚可谓中华文化之瑰宝也。
本网所整理收集的公共领域版权的古籍电子版,均来自网络,仅用于交流、学习,非商业用途。如个别有侵权嫌疑,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