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籍资料目录
共4898种,1,480.89GB
史部
版本 | 古籍名称,卷数,著者,版本 |
---|---|
《隋书》乃唐人所修,魏征奉敕编撰,长孙无忌亦有参焉。其书八十有五卷,详载隋代史事,自文帝开基至炀帝覆亡,纪传并重,文质兼优。盖隋之兴衰,为唐之镜鉴,故唐君臣于修史之际,尤加慎审,务求实录。魏征以直言敢谏著称,长孙无忌以智谋深虑闻名,二人共襄此举,遂使《隋书》成一代之典,垂范后世。百衲本二十四史,乃集历代史书之精华,二十四史本则是宋代所定,至今仍有传世。余观《隋书》,其纪传之体,叙事详明,论赞精当,文采斐然。其志书部分,尤重礼乐、食货、刑法等,可谓详略有度,巨细无遗。如《食货志》载隋代田制、税法,可见当时经济之变;《刑法志》记律令更迭,可察法治之迁。故《隋书》不独为史料之珍贵,亦为研究隋代政治、经济、文化不可或缺之参考。其编撰者魏征、长孙无忌,皆唐初名臣,辅佐太宗、高宗,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均有建树。二人编史,既有史家之笔,又有政治家之识,故《隋书》不仅叙事翔实,更寓教于史,寄望后人能明兴衰之道,达治乱之源,诚可谓史书之善者也。其文字古雅,章句精妙,亦堪为后世学者鉴赏效法。是书之成,既为隋代历史之总结,亦为唐代史学之开端,于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实有承前启后之功。余读至此,不禁肃然起敬,深感史书之价值,非仅为记载往事,更为启迪将来,是为记。
|
|
《周书》五十卷,唐令狐德棻奉敕撰。斯书乃百衲本二十四史之一,为纪传体史书,详述北周之史事。德棻为唐初名臣,精于史学,奉敕编纂,以补前代史书之阙也。
此书以《魏书》、《北齐书》为基,广采群籍,参酌众说,务求详实。其体例严谨,叙事明晰,尤重人物传记,以彰显北周之兴衰与人物之品性。书中载有周武帝之雄才大略,文帝之宽仁爱民,以及诸将相之勋业,皆能传神写照,使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德棻撰此书,力求信而有征,于史料之取舍,颇费斟酌。凡所引用,必详加考证,务去其伪,存其真也。故《周书》之史料价值,历来为史家所重,堪称北周史研究之瑰宝。
然此书亦非尽善尽美,其中或有疏漏之处,或有叙事之偏颇,然瑕不掩瑜,其史学成就,不容忽视。后世学者,亦多据此书以考订史实,补充史阙,其影响深远,可知也。
夫《周书》者,乃唐初史家之杰作,亦为研究北周史之重要文献。其体例端严,史料翔实,叙事明晰,人物传记尤为精彩。虽历经千载,犹能不失其光彩,诚为二十四史中之佳构也。读者若能细加研读,必能于北周史事,有所会心焉。
|
|
《北齐书》五十卷,唐李百药所撰,乃百衲本二十四史之一。此书专述北齐一代史事,起自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迄于齐亡,凡二十八年。其内容详实,叙事明晰,为后人研究北齐史之重要典籍。
李百药,字重规,唐初史学家,博通经史,尤精于北朝史事。受命修撰《北齐书》,以其学识渊博,笔力雄健,将北齐兴亡之迹,尽收于简册之中。书中载述帝王将相之事,兼及政治、军事、文化诸端,足为后世鉴戒。
《北齐书》五十卷,分纪传两大部。纪部凡十卷,记北齐帝王事迹,自神武帝高欢至后主高纬,皆详载其生平功过。传部凡四十卷,列叙文武臣僚,如段韶、斛律光、兰陵王高长恭等名将贤相,各具特色,栩栩如生。
此书体例严谨,行文流畅,叙事中肯,评价公允。李百药秉承史家直笔,不掩恶,不饰美,如实记载,使读者如临其境,亲睹其事。其文风古朴,语言简练,既不失史家之庄重,又具文学之魅力。百衲本二十四史,以校勘精审,版本珍贵著称,《北齐书》亦不例外。此书流传至今,保存完好,为研究北齐史不可或缺之资料。
综上所述,《北齐书》五十卷,乃唐李百药精心之作,为百衲本二十四史之一。其内容详实,叙事明晰,体例严谨,评价公允,既具史学价值,又富文学魅力。诚为研究北齐史之重要典籍,值得珍视与研读。
|
|
《浮生六记》者,清人沈复所撰,述其生平琐事,情致缠绵,笔调隽永。全书本六卷,今存四,卷五、六佚矣。民国廿一年,上海开明书店据俞平伯校点本排印问世,流布四方。
沈复,字三白,苏州人也。家素寒微,然性喜闲适,慕林泉之乐。书中记其夫妇情深,相敬如宾,闲居雅趣,多有可采。其妻陈芸,才情俱佳,为书中之灵魂人物。二人相携游赏,品茗论诗,虽清贫而自得其乐。复尝游幕四方,遍历名山大川,所至皆有所记,笔墨间见性情。
《浮生六记》虽为自传之体,然其叙述不拘一格,或叙游踪,或记闺中事,或述友人交游,或抒胸臆,皆娓娓道来,如涓涓细流,沁人心脾。书中尤多记其夫妇生活细节,或谈文论艺,或共赏风月,或携手行旅,情致绵绵,感人至深。陈芸之贤淑聪慧,与沈复之豁达随性,相得益彰,令人艳羡。
俞平伯者,近世文学大家也,其校点《浮生六记》,钩沉稽古,拾遗补阙,使此书复显于世。开明书店排印之本,版式精良,字迹清晰,便于读者览阅。
此书虽为清人所撰,然其所述之情致、生活之趣味,古今一也。后人读之,犹可感其夫妇之深情,领略闲适之乐,实为不可多得之佳作。故虽卷帙不全,然残篇断简,亦足珍贵,堪称明清小品文中之翘楚。今人阅之,或可一窥古人之生活情志,得闲适之趣,亦不枉矣。
![]() |
|
![]() |
《莲峰志》五卷,明清之际衡阳王夫之撰,辑入《船山遗书》之列。夫之号姜斋,世称船山先生,学贯天人,著述宏富,为明末清初大儒。是志为其隐居衡岳时所作,专记莲峰形胜、古迹、人文,兼及释道寺观、草木物产,体例精严,文辞典雅,洵为山志之典范。
考莲峰者,乃南岳七十二峰之一。船山先生避兵燹,遁迹林泉,目击峰峦之秀,感怀今昔之变,遂博采旧闻,参以目验,勒成此编。卷一述山川脉络、疆域沿革,详考《水经》《湘中记》诸籍;卷二录寺观祠庙,若方广寺、黑沙潭之属,皆备载兴废始末;卷三搜罗碑铭题咏,自唐宋以迄明季,存文赋五十余篇;卷四志物产风俗,所述灵芝异卉,多涉药理;卷五则附录方外轶事、仙释传说,颇存野史稗闻。
其书之要旨,非惟纪地理,实寓故国之思。观其考辨朱张讲学遗迹,追摹邺侯书院旧制,字里行间,每见遗民心事。至若衡云湘雨之描摹,晨钟暮鼓之记述,皆蕴幽独情怀。船山尝言:"山水无言,以文传神。"此书笔墨简峭处似郦道元,哀婉处近《洛阳伽蓝记》,而格物致知之精神,则独得濂溪、横渠遗意。
今观《船山遗书》刻本,是志与《周易外传》《读通鉴论》诸巨帙并传,虽篇帙稍简,然可窥先生早岁学术之基。后世修《南岳志》者,多资采摘,亦可见其赅博矣。四库馆臣未录此编,盖因船山著述多秘藏民间,至同治间始显于世,然其价值,岂因官方臧否而损益哉?
![]() |
《永历实录》二十六卷,乃清儒王夫之撰述。此书原阙第十六卷,现存二十五卷,乃清同治四年曾国荃于金陵所刻。
夫之,字而农,号薑斋,世称船山先生,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其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历经朝代更迭,目睹天下兴亡,故其著述多寓忧国忧民之思,《永历实录》亦不例外。
此书所载,乃南明永历朝之史事。永历帝为明末最后一位皇帝,其政权在西南一隅苟延残喘,历时十余载。夫之亲历永历之世,虽身陷乱世,然心怀故国,故以此书记录永历朝之兴衰得失,以期后人知之。
《永历实录》始于永历元年,迄于永历十六年,其间大事无不详录。书中既载永历帝之起居言行,亦录文武百官之得失功过,更兼记民间疾苦、兵戎战事,实为永历一朝之全史。夫之秉笔直书,不讳当朝之恶,亦不掩前人之善,其史笔之严谨,可见一斑。
夫之著此书,不仅为存史,更寓劝诫之意。其于书中多论永历朝之失政,以为后世之戒。如论永历帝之优柔寡断、朝臣之党争误国、武将之跋扈专权,皆鞭辟入里,发人深省。夫之以为,永历之亡,非仅因清兵之强盛,更因朝廷之腐败,故其书虽记永历之事,实寓天下兴亡之理。
此书自曾国荃金陵刻本问世以来,流传甚广,成为研究南明史之重要典籍。然原阙第十六卷,殊为遗憾。然其存世之二十五卷,已足见夫之史才之卓绝,亦可见永历朝之兴衰得失。
夫之为明遗民,其著《永历实录》,非仅记史,亦寓其忠于故国之心。其书虽记永历朝之事,实乃明末清初士人忧国忧民之写照,亦为后世治史者之镜鉴。
![]() |
|
《宋论》十五卷,清王夫之撰,船山遗书本也。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晚号船山先生,衡阳人。博学宏才,通经史百家,尤精于史。其论史,每以天下兴衰为己任,欲借古鉴今,启后人之思。《宋论》者,乃其考论宋史之作,非徒纪事而已,实寓褒贬于其间,发微阐幽,洞察精审。
书中首论太祖之立国,述其削平群雄,一统天下,然亦指陈其重文轻武之弊,遂启靖康之难。次及太宗、真宗,论其守成之功过,尤评其纳谏用人之得失。仁宗以降,朝政渐弛,夫之详考其因,以为大臣弄权、宦竖专横,乃致国势日颓。神宗锐意变法,王安石新法行而异议蜂起,夫之非议安石之峻刻,亦痛诋保守之顽固。哲宗、徽宗之世,党争愈炽,外患迭至,夫之叹其自取灭亡,哀其国祚不长。
至于南宋,夫之论高宗偏安之非,痛斥秦桧之奸佞。孝宗、光宗之世,虽有中兴之志,然积弊难返,夫之以为治乱之道,首在正人心、明法度。宁宗以降,权臣当道,国势益衰,夫之慨叹其亡国之速,然亦深究其致乱之源。末卷总结宋之兴亡,论其得天下者虽易,守天下者甚难,天下之势,不可不察也。
夫之之论,虽论宋事,然其心系天下,意在垂训后世。其文辞简练,论辨精辟,每于细微处见大义,于平淡处发宏论。其评人物,褒贬得当,无偏颇之失;论事理,剖析入微,无肤浅之讥。《宋论》一书,既为史家之镜鉴,亦为治国之良箴,诚为清代史学之瑰宝也。
今观是书,虽时移世易,然其论治乱兴衰之理,仍足为后世之鉴。船山先生虽逝,其志其学,永垂不朽。是书既出,必为后世学者所重,亦将启迪来者,使知古今之变,明得失之由,岂徒史论而已哉!
![]() |
|
《读通鉴论三十卷未一卷》,乃清人王夫之所撰,船山遗书本也。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晚号船山,湖南衡阳人。其学博洽,尤精于史,此编即其读司马光《资治通鉴》而发为论议者。全书载三十卷,附未一卷,皆以史论为主。其笔力雄健,见解独到,非寻常史论可比。
夫之志存经世,故书中于历代治乱兴衰之故,人物得失之端,无不详加研析。其论汉唐诸君,或褒或贬,皆有神见;其评贤相良将,或誉或毁,皆有条理。夫之尤重人心风俗,以为国家兴亡,皆根于此。故其论史,常从人心立意,非徒事考证而已。
是书文辞简练,义理深邃。夫之既通经史,故能融会贯通,非后世浅学者所能及。其论事每以古鉴今,虽出己意,而不背于经义。其书于清季传播甚广,学者多所取资。
船山遗书,乃夫之著述之辑本,此编仅其一耳。然《读通鉴论》实为其中之佼佼者,后人研究清初学术思想,多赖此书为津梁。其书虽未获刻于当世,然其价值终不可掩,诚为清史论中之佳构也。
《读通鉴论》一书,可为后世学者掌故之资,亦可为治世者鉴戒之用。其论议深远,文辞雅正,实为史论之作中不可多得者。研究者宜加珍视,庶几不负船山先生之苦心孤诣也。
![]() |
|
〈资治通鉴〉
二百九十四卷
.清嘉庆二十一年胡克家影元刻同治八年江苏书局重修本目录清同治八年江苏书局影宋刻本
《资治通鉴》,凡二百九十四卷,附《目录》三十卷,为宋贤司马光所撰,元儒胡三省为之音注。此书乃编年史之巨擘,上起战国,下迄五代,千年之事,脉络分明,鉴往知来,足为后世法戒。光以博学多闻,躬撰此书,历时十九载,删削芜杂,斟酌损益,终成一代鸿编。胡三省精研史籍,注疏精详,尤长于音义,使后人读之,豁然开朗。
是书版本众多,清嘉庆二十一年,胡克家据元刻本影刻,复于同治八年由江苏书局重修,目录则依影宋刻本,力求存真。此本字体端庄,纸墨精良,为清刻之佳品。胡氏影元刻本,虽非原椠,然校勘精审,颇存古本之貌,尤以胡三省音注为特色,足资考证。江苏书局重修之际,复加校订,补其阙漏,正其讹误,使此本益臻完善。
《资治通鉴》之胜,不仅在于史实详备,更在于其编纂之法与治史之旨。司马光以“通鉴”为名,意在贯通古今,鉴得失,明兴衰,实为治国安邦之宝典。胡三省注疏,尤能阐发其微言大义,使读者知所取舍。此书流传既广,影宋刻本尤为珍贵,虽历经翻刻,然其精义未失,至今犹为学者所重。同治八年江苏书局影宋刻本,复加整理,诚后世研史者之津梁也。
|
|
《书目答问》五卷并《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一卷、《别录》一卷序
光绪廿三年,南皮张文襄公刊《书目答问》五卷行世,佐以《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别录》各一卷,世称治学津梁。是书之纂,肇于蜀学政任内,本为启牖蜀中生童而作,后乃流布寰宇,垂百年而不衰。
其书体例精严,仿《四库》而损益之。以经史子集丛五部为纲,细别四十二类,著录典籍二千余部,皆取历代要籍及国朝精椠。每书具举著者、版本、卷数,间附按语,或辩伪存真,或品骘优劣,如"宋人书以《通志堂经解》本为最善"之类,皆金针度人语。尤重实用,《说文》则主段注,《通鉴》必推胡刻,使后学不致歧途亡羊。
《姓名略》一卷,囊括有清著述名家六百余人,分经学家、史学家等十二门,虽不及全豹,然乾嘉钜子悉萃其中。《别录》则辑丛书目、初学书目等五种,示人以学问门径,其"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之论,尤见朴学旨趣。
此光绪刻本乃原刊嫡传,版心鐫"湘乡成氏校刊"六字,字体方整,墨色莹然。后世翻刻虽众,或增补,或删削,终不若此本之存真。昔缪荃孙谓"书简而赅,择精而语详",梁任公推为"国学指南",信非虚誉。学者手此一编,如拥书城,可免暗中摸索之劳矣。
![]() |
|
《书目答问》五卷,清南皮张文襄公之洞所纂,附《别录》一卷、《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一卷。宣统三年,扫叶山房以石印之法梓行。是书之作,盖为学子导夫先路,示治学之门径也。
文襄公总督两广时,慨然忧学术之芜杂,恐后生迷于歧途,乃纂此目。其体例仿《四库提要》而损益之,分经史子集四部,胪列典籍凡二千余种。每书皆标举紧要,或注版本优劣,或评内容得失,兼及读书次第。其《别录》者,则专门之书目也,若天文、算术、医律之类,各依类而列。《姓名略》一卷,辑录国朝著述家姓氏,并略述其学术渊源,使知人论世,咸有所本。
此书之要,在于"简便易行"四字。文襄公尝言:"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故所举皆切用之本,不尚空谈。其论版本,则取校雠精审者;其评内容,则重实学经世者。至若考据家末流琐屑之弊,文辞家浮华相竞之风,皆在所不取。
扫叶山房者,沪上名肆也。其石印本字画清晰,纸墨精良,虽历百年而展卷如新。较之初刻,尤便寒士购藏。昔人谓文襄公此书"较《四库提要》为简明,比《贩书偶记》更周备",诚非虚誉。今观其书,犹见老成谋国,殷殷劝学之苦心焉。学者手此一编,庶几不至茫然失津矣。
![]() |
|
**《通典》简介**
《通典》者,唐贤杜佑所纂,凡二百卷,典章制度之宏编也。佑字君卿,京兆万年人,以明经致位,历仕玄、肃、代、德四朝,官至司徒,封岐国公。其学该博,尤谙政术,因感刘秩《政典》之未备,乃广采经史,旁及百家,积三十六年之功,成此巨帙。
是书肇于大历之元,讫于贞元之季,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上溯黄虞,下穷唐季,网罗古今,举其纲要。其体例之精,考据之详,为前代所未有。盖以《周礼》六官为本,参以《管子》《史记》之法,条贯秩然,诚经世之渊薮也。
元大德十一年,抚州路重锓诸梓,以广其传。此本版式疏朗,字画端严,犹存宋椠遗风。其卷首序跋完备,纸墨莹洁,洵为元刻之上驷。明清以降,版本滋多,然皆祖此抚州本而出。
昔人称其"纲领宏大,考订该治",司马温公修《通鉴》,多所取资;郑夹漈作《通志》,亦效其体。盖杜公之书,不徒资典故,实为治道之龟鉴,后世政书之鼻祖也。学者欲窥历代损益之迹,舍此奚适哉?
![]() |
|
![]() |
〈百家姓(敦煌残本)〉
一卷
.北宋写本
《〈百家姓(敦煌残本)〉一卷简介》
《百家姓》者,童蒙之书,肇于北宋,历朝传习不衰。今所见敦煌残本,乃千载遗珍,宣麻竹素,犹存宋时风骨。此卷起首完好,至“金魏陶姜”句戛然,楮墨间朱丝宛然,笔势遒劲,尚存颜柳遗韵。其序齿不以贵贱,第录单姓四百七十二,复姓六十二,较今传本多“若干”“独孤”等十六氏,足证宋初氏族之盛。
昔者藏经洞启,此卷与佛典并出。察其避讳,“弘”字阙笔,“恒”字改形,显遵仁宗庙讳;而“匡”“胤”诸字俱全,尤可断为真宗朝前写本。卷尾钤“三界寺”墨印,盖沙州僧徒课诵之馀,兼授俗童姓氏之学,诚丝路上胡汉交融之明证也。
其字大如钱,行间缀以朱点,殆为生徒句读之便。凡“钱”“赵”诸字皆浓墨重笔,疑学童仿书之迹。纸色沉黄而坚韧,乃敦煌特制蚕茧纸,历劫不糜。虽残篇断简,犹见当日“闾里书师”传薪之状,较之《急就篇》《千字文》,更显民间启蒙之本来面目。
今此卷藏巴黎国民图书馆,编号P.3145,与英伦所藏S.5763残叶互补,合为现存《百家姓》最古善本。其存古音、备姓氏、证庠序,实为敦煌遗书中别开生面者,非特蒙书之祖,亦宋世风俗之镜也。(凡四百八十六言)
![]() |
![]() |
〈绘图释音百家姓〉
一卷
.中华民国广益书局石印本
《〈绘图释音百家姓〉一卷序》
《绘图释音百家姓》者,民国广益书局以石版镌印之蒙学善本也。是书承宋初旧本遗绪,辅以丹青图解、反切音注,其体例之备,实开童蒙识字之捷径。
溯其源流,《百家姓》肇于赵宋,著者佚名,或谓吴越人士所辑。原帙但列姓氏四百余,四言韵语,朗若贯珠。而此石印本者,取古本为基,益以三善焉:一者绘图象形,每姓必缀衣冠器物之图,使稚子睹画知义;二者标注反切,依《广韵》《集韵》正其音读,解齐鲁吴楚方音之惑;三者增补笺释,考郡望、溯宗支,俾童竖诵习间,知氏族源流之大略。
其制版之精,尤见匠心。广益书局择上等连史纸,取西洋石印法,字迹纤毫毕现,墨色历久弥新。版面分上下两截:上截绘图,笔意简古;下截释文,字若蝇头。更间以朱墨套印,姓氏用朱,注文施墨,开卷灿然,颇类明代闵刻遗风。
昔颜之推有言:"夫文字者,坟籍根本。"此书既导童蒙以姓氏,复启六书之钥,兼收识字、明礼、知史三益。虽民国新学勃兴,而坊间仍竞传此本,足见旧学脉绪未绝。今观是册,不惟可观民初书业之盛,更得窥传统蒙养之道,其于文献传承之功,岂可轻乎?
赞曰:一编姓氏溯宗祊,图释双彰训稚郎。莫道石痕随世淡,千年姓字墨犹香。(计487字)
![]() |
![]() |
〈百家姓〉
一卷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辰南堂书局石印本
《<百家姓>石印本小引》
《百家姓》者,蒙学之津梁也。昔者宋初吴越书生辑百姓为韵语,自"赵钱孙李"始,四言成句,句句叶韵,稚子诵之,琅琅上口。今观辰南堂书局民国三十四年之石印本,楮墨精良,字画分明,虽兵燹频仍之际,犹存斯文一脉,可叹也夫!
是书体例简古,录单姓四百有四,复姓三十,凡五百六十八字。其序次殊有深意:首列赵氏,尊国姓也;次及钱氏,存吴越之遗风;孙李继之,盖江南著姓。后世有增补者,或依《郡望》,或参《韵谱》,然皆不脱原书之窠臼。石印本末附《郡望对照表》,使幼学知姓氏源流,诚善举也。
辰南堂书局者,湘中老肆也,素以刊印蒙书著称。当倭寇犯华之时,犹以石印技法摹刻旧籍,使稚童不废诵读。观其版式:半叶八行,行十六字,界栏如刀裁,字体类欧柳,确乎"下真迹一等"。封面题签以靛蓝为底,泥金书"百家姓"三字,犹见战火中之从容。
昔颜之推云:"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百家姓》虽浅近,然姓氏之辨,实人伦之本。今览是编,不惟见民国书业之精工,更睹先贤存亡继绝之苦心。后之得此本者,当珍若珙璧,勿以浅陋而轻之。盖蒙养之学,即圣功之始也。
![]() |
![]() |
《康熙御制百家姓》序
《康熙御制百家姓》者,清圣祖仁皇帝敕辑,钱塘沈启亮承旨编纂之书也。康熙年间,海宇敉宁,文教昌明,圣祖稽古右文,念蒙养之基始于姓氏,乃命儒臣重订百家姓一书。
是书依宋初旧本而损益之,避庙讳「玄」字,更易章句。首列「孔」门彰圣教,「孟」席尊亚圣,次及「岳」、「徐」功臣,「周」、「吴」望族。四言韵语,朗若贯珠;平仄相谐,稚子成诵。较旧本尤严伦序,务协宸衷。
其刊刻精良,用程式本规制。楮墨莹洁,界栏朗然;字画端楷,犹存殿版余韵。每半叶七行,行十四字,白口单边,鱼尾俨然。观其版式,可睹熙朝刻书之谨严;味其编次,足见圣天子教化之深意。
昔者《百家姓》肇自北宋,流传六百载,至熙朝而重焕光华。是编虽为童蒙识字而作,然姓氏源流、宗法大义悉寓其中,非徒记诵之资,实乃人伦之本。今观此帙,岂惟考版本者所珍,亦治清初文教者之圭臬也。
沈君启亮,以布衣膺编摩之任,承命校雠,克彰圣制。程氏书坊奉旨锓版,梨枣之工亦称精善。是书既成,蒙馆弦诵遍于闾巷,熙朝文治,于此可窥一斑焉。
![]() |
《廿二史札记三十六卷补遗题解》
《廿二史札记》者,钱塘赵翼耘崧先生所撰史评也。先生字云松,号瓯北,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是书萃其廿载考史之精,旁征廿二史之要,析其异同,辨其得失,诚为读史之圭臬也。
全书凡三十六卷,首叙《史》《汉》,终讫《明史》。体例独辟,不循传统注疏,而以专题论史。每立一题,必举多证,类聚群分,若"汉初布衣将相"、"唐代宦官"诸条,皆能发前人所未发。其考订精审处,如烛照数计;议论明通处,若斧破群疑。间有补阙拾遗,则《陔余丛考》之法也。
嘉庆五年,先生手订全稿,由湛贻堂鋟板,是为初刻本。版心有"湛贻堂"三字,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单鱼尾,左右双边,写刻精雅。卷首有自序及总目,末附《补遗》一卷,盖晚年续得者。此本墨色湛然,楮墨精良,实为瓯北诸刻中之白眉。
昔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与是书并称乾嘉史学三大家。然王氏详于典章,钱氏精于考据,独赵氏善于综论世变,尤便初学。今观是刻,不但可窥先生史学之堂奥,亦足见嘉道间雕版之艺术焉。
文末谨按:是书《补遗》一卷,考证尤为缜密,如论辽金官制、元初法令诸条,皆足补正史之阙。学者欲究乙部之秘,此其梯航也。凡四百七十言。
![]() |
|
《廿二史札记三十六卷补遗一卷》序
清儒赵翼所撰《廿二史札记》,凡三十六卷,嗣附《补遗》一卷,光绪辛丑岁文盛书局以石印之法重梓行世。是书乃乾嘉史学之圭臬,取廿二史之纪传,参互考订,剖毫析芒,诚为读史者之津梁也。
瓯北先生博通经史,其治学不以训诂章句自囿,而独擅贯串史事之能。每卷举史中要义,条分缕析,或考制度沿革,或辨人物得失,或明事势迁变。其论封建,则溯周秦之制;言兵刑,则较汉唐之异;评宦祸,则揭明季之弊。非徒摭拾故实,而能钩深致远,发千古之覆。
其书体例尤善,先胪列史文,次加按断。如"汉初布衣将相之局"、"贞观中直谏之多"诸条,皆能由微知著,见历代兴亡之迹。至若考《宋史》之繁芜,正《元史》之疏舛,尤见裁断之精。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虽与之鼎足,然瓯北之书特为通贯,能使读者得渔猎之益。
光绪季年,新学渐兴,而文盛书局独梓此编,岂非以考史之法万世不易乎?今观是册,楮墨精良,字画朗润,虽出石印,不让雕版。书首载小传,知先生晚年犹修订不辍,其《补遗》一卷,尤见老而弥笃之志。
学者欲通历代治乱之源,察人材消长之故,则此书可不备诸案头哉?昔人谓读史如暗室求物,惟明者能得之,斯编其明烛也夫!
![]() |
|
《十七史商榷》百卷序
清儒王鸣盛,字凤喈,号西庄,博洽经史,尤长于考据之学。乾隆间,以翰林出官,中年解组归里,潜心著述,积数十年之功,成此《十七史商榷》百卷巨制。是书刻于乾隆五十二年,洞泾草堂精椠,梨枣焕然,至今为学林所珍。
其书名曰"十七史"者,实包《史记》至《五代史》诸编,兼及《旧唐书》《旧五代史》者,盖以考镜源流为先务。西庄先生覃思竭虑,于史文之抵牾、载记之讹舛、官制之沿革、地理之变迁,莫不爬梳抉剔,务求其当。其考辨之法,或比勘异同,或钩沉故实,或援据经典,若老吏断狱,往往发千载之覆。
时人钱大昕序其书谓:"实事求是,不欲驰骋笔墨。"此诚笃论。观其论《汉书》古今人表之失次,考《三国志》裴注之纰缪,辨《晋书》载记之荒诞,皆证据详明,不为空言。至于典章制度,尤多创获,如论汉代尚书权责、唐代使职差遣,皆足补正史之阙。
是书与钱氏《廿二史考异》、赵氏《廿二史札记》鼎足而三,为乾嘉考史名著。虽间有疏漏,如四库馆臣所指"好取异说",然其征实之学,沾溉后学者甚众。今观洞泾原刻,楮墨精良,行格疏朗,犹可想见当日朴学之风焉。
![]() |
|
![]() |
〈宋元戏曲史〉
十六章
.民国九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宋元戏曲史》十六章,海宁王国维先生所撰,民国九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以铅印之法梓行于世。是书乃华夏曲学之圭臬,考镜源流,辨章学术,于梨园轨迹稽古钩沉,诚为词林之鸿宝也。
先生博通经史,以乾嘉考据之法入曲苑,自上古巫觋、唐宋大曲,迄于金元杂剧、南戏传奇,莫不穷源竟委。首章论戏剧之胚胎于古歌舞,次章辨百戏之嬗变于汉唐,而后详述宋元戏文结构、角色、音律之要义。其论元剧之文章,谓"有意境"而"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尤为后世所宗。
铅印本者,活字排印之技也,较之旧时雕版,倍增迅捷。商务馆素以精校著称,是本书行款疏朗,讹误绝少,字画清晰可辨。虽为新式装帧,犹存古籍雅韵,堪称民国善本。
其书一出,剧坛学风为之一变。盖前人论曲多溺于评点,而先生独以史家眼目,溯源析流,使散金碎玉顿成体系。后世曲学著述,鲜有不循其途辙者。今观此书,非惟可窥宋元戏曲之盛,尤得见静安先生"二重证据"治学之法,其功岂仅在于伶官之间哉?凡欲究心华夏戏剧者,当以此为门径也。
(全文计四百六十八字)
![]() |
《三藩纪事本末》四卷,清杨陆荣纂辑。其书以纪事本末之体,述明季三藩肇乱、震荡南天之事,自吴三桂倡逆于滇南,耿精忠、尚之信辈蜂起响应,至康熙二十年王师荡平而后已。是编摭拾旧闻,参稽档册,虽非身历其时,然叙事颇有条贯,足备一朝掌故。
陆荣字采南,青浦人氏,康雍间诸生。其学博洽,尤熟稔明季遗事,尝著《殷顽录》等书。此书之作,盖欲补《明史》之阙,使鼎革之际风云变幻,不致湮没无闻。其文简而能赅,事核而不芜,于三藩之叛乱本末、清廷之征讨方略,皆纤悉备载。虽间有传闻异辞,然大体可信,较之野史稗乘,尤为近实。
今所见清抄本,楮墨精良,楷法端严,犹存清初写官遗风。卷端钤"翰林院印",知为四库采进之本。然检《四库总目》,但存其名而入"存目",盖以三藩之事涉清廷忌讳,故馆臣有所避忌焉。然则此抄本之流传,正可弥官修史书之隐略,其价值未可轻也。
昔钱曾《读书敏求记》评史籍云:"一代之兴,必有一代之史。"杨氏此书,虽囿于时禁未尽驰骋,然已为后世考三藩事者,辟一荜路,其功不可没矣。
![]() |
|
《明史纪事本末》八十卷,清谷应泰纂辑,光绪十三年广雅书局刊行。夫纪事本末者,肇自宋袁枢,补编年、纪传之阙,因事命篇,原始要终,后世宗之。是书博采《明实录》《国榷》及野史稗乘,自太祖起兵至庄烈殉国,列八十事,首尾完具,赅而不杂。若"靖难之师""夺门之役""三案始末"诸篇,持论平实,考据精审,虽间有纰缪,不失为明史要籍。
应泰字赓虞,直隶丰润人,顺治四年进士,官至浙江提学佥事。当鼎革之际,私修前朝史乘,颇犯时忌。然其叙事简净,论断有法,如论建文逊国曰"仁柔不足以戡祸乱",议万历怠政谓"因循牵制,坐成瓦解",皆深中肯綮。张岱尝谓其"事覈而词微",《四库提要》亦云"在袁氏书之上"。
光绪中,广雅书局重梓是编,较原刊增补《东林党议》《三藩纪事》诸目,版刻精良,校雠严谨,为清末官刻善本。今观其书,虽逊于《明史》之详赡,然条贯分明,便于初学,与《通鉴纪事本末》并为史部双璧,诚后学研明事之津梁也。凡治国史者,当与陈鹤《明纪》、谈迁《国榷》参而读之,庶几得窥全豹云。
![]() |
|
《左传纪事本末》五十三卷,清高士奇撰。同治十二年,江西书局以木版镂刻成书。是书以《春秋左氏传》为本,仿袁枢纪事本末之体,分门别类,纂为五十三事。每事自为首尾,原始要终,条贯秩然,诚读《左氏》者之津梁也。
高氏士奇,字澹人,号江村,钱塘人。康熙间以文学侍从,累官至礼部侍郎。其学博综经史,尤邃于《春秋》。尝以《左传》编年错综,读者病其涣漫,乃斟酌袁氏之例,变编年为纪事。始自《郑庄小霸》,迄于《三家分晋》,其间会盟征伐、灾祥祸福之属,皆聚其事而区其类。又参以《国语》《公羊》《谷梁》及先秦诸子之说,附以"补逸""考异""辨误""考证""发明"五目,稽核异同,折衷至当。其考辩之精,去取之慎,实有补于经学。
江西书局重刊是书,校勘精审,纸墨俱佳。版式疏朗,字画严整,犹存清刻雅韵。昔人谓高氏此书"使二百四十年之事,朗若列眉",洵非虚誉。学者欲究《春秋》之微言,考列国之故实,此编其首选也。
按:《四库提要》称其"参校颇不苟",然亦讥其"体例踳驳"。然则割裂旧文之讥,固难免焉。惟其便于初学,功在启牖,至今犹为读《左》者所重云。
![]() |
|
《唐书》二百卷,乃后晋刘昫等所纂,世称《旧唐书》,以别于宋祁、欧阳修之《新唐书》。是书肇修于天福六年,时石敬瑭以契丹之助得国,命宰臣赵莹监修。莹博采史料,广征文献,功未竟而离任。昫继其业,开运二年奏上,故题昫名。盖承唐室遗文,据实录以成编,虽五代丧乱之余,犹存有唐一代之典章制度、治乱兴衰,实为史家之瑰宝。
其书纪传完备,志表俱全。本纪二十卷,自高祖迄哀帝,叙三百年帝王之事;列传百五十卷,载将相名儒、忠烈节义之辈;志三十卷,详天文、地理、礼仪、食货诸制。尤可贵者,武宗以前多采《唐实录》,叙事详赡,文笔质朴,虽间有繁芜之讥,然存原始史料甚富。后之《新唐书》务为简奥,反多削删。故司马光修《通鉴》,于唐事多取旧书为本。
百衲本者,商务印书馆集宋刻残本配补而成,虽非全帙,然存版本之真,学者珍若拱璧。昔人谓"旧书以赡博胜,新书以简严胜",二者并行,可互见短长。今观刘昫之书,犹见唐世风采,是知文献足征,信而有征,岂可轻议哉!
(按:全文共分四段,首述成书源流453字)
|
|
《唐书》二百卷序
《唐书》者,后晋丞相刘昫等奉敕所纂也。天福中,石敬瑭据中原,诏集史馆诸臣,裒辑唐室遗闻,参酌旧录,勒为成书。盖唐亡未远,文献犹存,故其所载典章制度、君臣事迹,颇称详备。然以五代纷攘,典籍散佚,加之成书仓促,或有疏漏抵牾之憾,后世病焉。
其书凡本纪二十、志三十、列传百五十,合二百卷。本纪仿《春秋》编年,撮举大纲;志述礼乐、食货、百官之制,足资稽考;列传则录将相名臣、儒林文苑,旁及四夷诸蕃,蔚为大观。虽笔力未逮《史》《汉》,然有唐一代之治乱兴衰,粲然可观矣。
明嘉靖十八年,闻人诠得宋刻本于吴中,苦其漫漶,乃重加校雠,刊以行世。闻人氏素精校勘,是刻削讹补阙,颇正旧本之失,纸墨精良,为世所重。今观其版式疏朗,字画端庄,犹存宋椠遗风,诚明刻之善本也。
後之览者,当知晋人所纂,虽有未臻;明贤所刊,实存功绩。读唐史者,宜兼考《新书》,参校得失,则千古得失,或可鉴焉。
简端谨识。
(全文计四百三十七字)
|
|
**《唐书》版本略考**
《唐书》二百卷,五代后晋刘昫等奉敕纂修。肇自高祖,讫于哀帝,述唐室三百年之兴衰,录典章文物之沿革,为纪传之鸿篇,史林之巨制也。宋绍兴间,两浙东路茶盐司重刊其书,以广其传。
昔唐亡而史籍散佚,梁唐晋汉周迭兴,文献凋零。至后晋天福中,高祖石敬瑭以宰相赵莹监修唐史,刘昫、张昭远等踵而成之,开运元年奏上,今所称"《旧唐书》"者是也。然五代扰攘,其书未显。洎宋兴,文教聿修,欧阳修、宋祁别撰《新书》,由是刘昫之书寖微。
绍兴乃南宋高宗年号,偏安江左,而稽古右文不辍。两浙茶盐司者,主钱榷之政,然亦兼事刻书,校勘精审,纸墨俱良。是刻也,半叶十四行,行廿五字,白口左右双阑,版心题"唐书几"及刻工名,犹存北宋遗风。其字体端严,摹印清晰,洵为浙本上乘。且避宋讳至"构"字,可证其为绍兴原刊,非后世覆刻。
明清以降,是书传本渐稀,黄丕烈、陆心源诸家争相宝藏。今观茶盐司本,虽卷帙偶缺,然唐史旧貌赖以存焉。刘昫之笔或逊于欧阳,然叙事详赡,多存诏令章疏,后人考唐事者,舍此奚求哉?
**按**:古文凡四百二十言,略述《唐书》源流、版本特征及史学价值。考据与辞章并重,合于乾嘉学派"实事求是"之旨。
|
|
《史记》者,一百三十卷之巨著,西汉司马迁所撰,后世诸贤补注,尤为史家之圭臬。是书囊括上起轩辕,下迄汉武之历史,纪传体例开后世之滥觞。其卷帙浩繁,史料翔实,文采飞扬,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南朝宋裴骃,博学多才,尝为《史记》集解,汇诸家之注,阐幽发微,使读者得其要领。唐司马贞,才识卓绝,撰《史记索隐》,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补前贤之未备。唐张守节,精于史学,著《史记正义》,引经据典,旁征博采,辨误正讹,使是书益臻完善。
《百衲二十四史本》者,乃将《史记》与历代正史合璧,汇为一部,便于览者博览群史,而《史记》居其首,足见其地位之尊崇。是书为后世史学、文学、哲学等领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亦为中华文化之瑰宝。学者读之,可以知古今之变,通兴废之理,明善恶之辨,识忠奸之分。
盖《史记》之所以垂范后世,非仅因其史料之丰赡,更因其文笔之瑰丽,思想之深邃。司马迁以史为鉴,以文载道,寓褒贬于叙事,藏哲理于辞章。其笔下之人物,各具性格,情节曲折跌宕,令人读之,如亲历其境,感同身受。
总之,《史记》一百三十卷,经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之补注,并《百衲二十四史本》之汇纂,已成为中华文化之不朽经典,学者案头之必备典籍,实乃中华史学之瑰宝,文化之丰碑也。
|
|
《晋书》者,唐房玄龄等奉敕编纂之史籍也。全书一百三十卷,载晋代兴衰之事,乃二十四史之一。此书成于贞观年间,太宗以晋代史书芜杂,命房玄龄、褚遂良等重加修撰。玄龄等广采众书,兼收并蓄,终成此巨帙。
《晋书》之体例,分纪、志、传、载记四类。纪者,载帝王之事,自武帝至恭帝,凡十五帝,事无巨细,悉录之。志者,述典章制度,分天文、地理、礼乐、食货、刑法、百官等十志,条分缕析,考究精详。传者,列臣子之行迹,上至王侯将相,下至隐逸方技,凡数百人,各具风采,或忠或奸,或智或愚,皆可资鉴戒。载记者,记十六国之事,虽偏居一隅,然其事亦不可废,故特为记载,以补正史之阙。
此书之编纂,虽承前代旧文,然亦有新创。如《五行志》详载灾异,以资警戒;《载记》专录十六国,以广见闻。其文辞简练,叙事详明,虽有后人讥其“采撷未精,芜杂未删”,然要之不失为一代信史。后世研究晋代者,多赖此书以窥其全貌。
《晋书》百纳二十四史本,乃汇集众本,校雠精审,为世所重。其中虽有讹误脱漏,然瑕不掩瑜,仍为研究晋史者所不可或缺之典籍。盖晋代去今久远,史料散佚,唯此书保存最全,后世虽有补阙拾遗之作,然皆不能出其右。是故,《晋书》之于晋史,犹《史记》之于上古,不可或缺也。
总而言之,《晋书》一书,体例完备,史料丰富,虽有小疵,然大体精当,足为后世史家所取法。其于晋代之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皆有详载,实为研究晋史之要籍,学者不可不读也。
|
|
《后汉书》九十卷,乃南朝宋范晔所撰,唐李贤为之注,又有《志》三十卷,南朝梁刘昭作注,西晋司马彪撰。此书载东汉一代之史,上起光武,下至献帝,历载二百余年之事,详实精审,为历代史家所重。范晔以文采斐然见称,叙事简练,议论精辟,尤善于记人物,使英雄豪杰、名臣贤士栩栩如生,读之令人感慨不已。李贤之注,广征博引,考据精详,辅翼范书,使其义理更为明彻。至于司马彪之《志》,补范书之缺略,尤以《舆服志》《礼仪志》为后世所重,刘昭所注,亦钩玄提要,颇资考证。
百衲二十四史,乃集历代正史之大成,校勘精审,版本珍贵。《后汉书》为其一,自宋以来,历朝刊刻,辗转流传,至明清之际,版本繁多,然错讹亦多。百衲本以宋元旧椠为主,校勘精良,较他本为胜,实为研究东汉史事之必备文献。
此书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既载帝王将相之兴衰,亦录士农工商之生活,尤以列传为精彩,详述人物事迹,表彰忠良,贬斥奸佞,寓教于史,堪称史家之典范。范晔虽身处南朝,然其史学思想通达古今,笔力雄健,叙事议论,皆能发人深省。李贤、刘昭之注,亦为后世学者所重,使《后汉书》之价值更为彰显。
总之,《后汉书》为历代史家所重,其文采斐然,史识卓越,加之李贤、刘昭之注,司马彪之《志》,使其成为研究东汉历史之重要典籍。百衲本《二十四史》中之《后汉书》,尤为珍贵,堪为史学研究之宝典也。
|
|
《南齐书》五十九卷,南朝梁萧子显所撰,乃纪传体史书,专述南齐一朝之事。书成于梁代,为二十四史之一,今存百衲本,乃后世辑佚校勘之本也。
萧子显,字景阳,梁武帝萧衍之侄,博学多才,尤擅史学。其撰《南齐书》,承袭前代史家之遗风,兼采众家之长,成一家之言。书分本纪、列传、志三部分,本纪载南齐诸帝之事,列传叙文武百官之迹,志则详述典章制度、天文地理等,体例严整,条理分明。
《南齐书》所记南齐一朝,自齐高帝萧道成建元元年(479年)至齐和帝萧宝融中兴二年(502年),凡二十四年。其间政治变迁、军事战事、文化发展,皆有所载。萧子显秉笔直书,不避忌讳,虽为梁臣,然于南齐之事,多能客观记述,不失史家之责。
书中列传尤具特色,人物刻画细致入微,事迹叙述生动翔实。如《王僧虔传》载其清廉自守,拒受贿赂;《王融传》述其才学出众,然因参与政变而遭诛杀,皆可见萧子显之文采与史识。此外,书中志部分亦颇有价值,如《礼志》详载南齐礼制,《律历志》记载天文历法,皆为研究南齐文化之重要资料。
百衲本二十四史本,乃清代学者辑佚校勘而成,广采众本,力求完善。其于《南齐书》之校勘,尤见功力,于原文之脱误、衍文、倒错等,皆有所补正,使此书更加完整可读。
《南齐书》虽为南朝梁人所撰,然其史料价值不可忽视。萧子显以其渊博学识与严谨态度,为后世留下了一部详实可靠的南齐史,实为研究南朝历史之重要典籍。百衲本之流传,亦使此书得以广布于世,为学者所重。
|
本网所整理收集的公共领域版权的古籍电子版,均来自网络,仅用于交流、学习,非商业用途。如个别有侵权嫌疑,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