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部
版本 古籍名称,卷数,著者,版本
〈人间词话〉 一卷 〔中华民国〕 王国维 .民國十七年文化學社鉛印本
《人间词话》者,清季学者王国维所撰之词论典籍也。其书一卷,成于中华民国年间,后经删订,得四十九节,乃王氏毕生研词之心得。民国十七年,文化学社以铅印之技,刊布于世,遂流布广远,影响深远。 王氏博闻强记,融贯中西,其论词既重传统,又取异域新知。书中推崇“境界”之说,以为词之品第,首在有无境界及境界之高下。其言境界,非仅状物写景,更重在情思之深微、意境之浑成。王氏曰:“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此论一出,词学为之一新。 《人间词话》既论词之艺术,亦论词之历史。王氏于唐五代、两宋诸家词作,皆有所评,尤推重李煜、苏轼、辛弃疾诸人,以为其词境界高远,情感真挚,故能感人至深。其论词之风格,亦独到精辟,如言“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皆能发前人所未发。 此书虽为删节之本,然王氏之词学思想,已尽在其中。其论词不泥古,不趋时,独抒己见,可谓词论中之精金美玉。后世学者,多以《人间词话》为研习词学之津梁,王国维之名,亦因之不朽于学林。 观王氏之书,其立论精审,文辞雅致,读之如入词之胜境,既得词旨之三昧,复享文字之美韵。夫词之为艺,本难言诠,而王氏独能发其奥义,探其本原,洵为词论之巨擘,艺苑之宗师也。今虽时移世易,而《人间词话》之价值,愈显其光,诚为中华文化之瑰宝也。
〈笺注陶渊明集〉 十卷 〔南宋〕 汤汉笺注 〔西晋〕 陶渊明 .四部丛刊景印元翻宋本
《笺注陶渊明集》十卷,晋陶潜元亮撰,宋汤汉伯纪笺注,附《总论》一卷,元李公焕辑,乃四部丛刊景印元翻宋本之善本也。是集采陶公诗文之粹,汇为全帙,复经汤汉精注,李公焕裒集评骘,三贤相济,遂成陶集传世之范本。 陶公之文,冲澹高远,得自然之趣,其《归去来辞》《桃花源记》诸篇,千古绝唱,俨然六朝冠冕。然文简意深,后世解者易生扞格。宋季汤汉氏,以博闻强识之才,为之钩玄抉微,训诂字句,阐发幽旨,尤重其忠愤之怀,如注《述酒》诗,发义熙秘事,可谓洞见隐微。元人李公焕,复辑历代评语为《总论》,东坡、晦庵之论皆在焉,犹画龙点睛,俾读者得窥陶诗众家之鉴。 此本源出宋刻,元代翻雕,丛刊复景印以传。版式疏朗,字画遒劲,犹存宋元旧椠风貌。其校雠精审,鲜有讹阙,较他本多存古意。昔黄丕烈得宋版陶集,叹为"秘册",今斯影本,虽非原刻,而古韵宛然,亦庶几无憾矣。 陶集注本林立,汤注虽非首创,然以谨严称善。李公焕《总论》更开集评之风,后世《集成》诸本多沿其例。是书承先启后,既存古贤手泽,又昭示笺注之法度,诚为研习陶集者之津梁也。
〈唐宋诸贤绝妙词选〉 三卷 〔宋〕 黄昇 .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
《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三卷,宋人黄昇所辑,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存世。此书乃词选之珍品,荟萃唐宋词家之佳作,精选绝妙之章,流传久远,为后世研究唐宋词学之重要参考。 黄昇,字叔旸,号玉林,又号花庵词客,宋末元初人,以辑录词选著称。其选词不以门户为限,兼收并蓄,且重词作之艺术性,多有独到之见。黄昇自叙其辑录之旨,乃为“使后世知我朝文章之盛”,故其所选词作,既有名篇巨帙,亦有散珠碎玉,汇成三卷,名曰《唐宋诸贤绝妙词选》。 是编首卷选唐五代词家之作,次卷录北宋词人之篇,末卷载南宋词人之辞。每卷各以时代为序,词人则为次,各系以小传,间附评语。其所选之词,多清新婉丽,意境深远,读之令人心旷神怡,实为词中上品。 清初毛氏汲古阁,以影抄宋元旧本著称,所抄之书,纸墨精良,字迹工整,为藏书家所珍。此《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三卷,即毛氏影抄宋本之一。其版本之佳,抄写之精,堪称书林瑰宝,为后世研究唐宋词学提供了宝贵资料。 今观此书,既可见唐宋词坛之盛,又可知黄昇选词之精,更可赏毛氏影抄之美。三美并具,实为不可多得之珍品。学者、词家若能得此书而研读之,必能增益其所不能,于词学之道更进一竿。 总结而言,《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三卷,乃唐宋词选之精华,黄昇辑录之精粹,毛氏影抄之精品,三者合一,堪称词学之瑰宝。其流传至今,实乃词学之幸,后世学子之福也。
〈文选考异〉 十卷 〔清〕 胡克家 .清嘉庆间刻本
〈六臣注文选〉 六十卷 〔唐〕 李周翰 〔唐〕 刘良 〔唐〕 吕延济 〔唐〕 李善 〔唐〕 吕向 〔唐〕 张铣 〔南朝梁〕 萧统 .宋刻本
〈庾子山集〉 十六卷 〔北朝北周〕 庾信 .四部丛刊景印明屠隆和刻点评本
《庾子山集》序 《庾子山集》十六卷者,北周开府仪同三司庾信之遗文也。初,信本梁室之臣,后羁旅北朝,文采独步当时,徐陵叹为"河朔词宗"。其集传于后世,明人屠隆集诸家评注,镌版行世,今四部丛刊所景印者,即此善本也。 子山少负俊才,梁武帝时已显名建康,与徐陵并称"徐庾",绮丽之章,世所传诵。及江陵倾覆,屈节仕周,虽位望通显,常有乡关之思,故《哀江南赋》《小园赋》诸篇,郁结凄怆,实开杜陵先声。其文初效宫体,入北后参以汉魏风骨,调兼南北,至有"凌云健笔意纵横"之誉。清人李调元谓之"六季大家,绮而有质,艳而不妖,盖骚人之别子也"。 是集分赋、诗、乐府、表启等十六门,而《拟咏怀》二十七首尤称绝调。明万历间,屠隆辑各家评点,朱墨灿然,训释精审。其刻本以朱批揭示章法,墨笔疏解典实,真得文心之三昧。今观四部丛刊影本,楮墨精良,屠氏序跋宛然,犹可想见当日文人商榷之雅趣。 嗟乎!子山以羁臣之身,发愀怆之音,其文足与鲍照争奇,其情堪令江淹搁笔。后之览者,当于绮丽处见其风骨,于藻采中识其悲凉,则庶几得骊珠矣。
〈分门集注杜工部诗〉 二十五卷 〔宋〕 赵次公等注 〔唐〕 杜甫 .四部丛刊景印宋刻本
《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序 杜工部诗者,唐贤杜甫子美之遗篇也。其诗沉郁顿挫,上承风雅,下启百代,世称"诗史"。宋人赵次公诸贤,裒录杜诗,分门辑注,凡二十五卷,又附吕大防、鲁詈、蔡兴宗三家《年谱》一卷,使后世得窥少陵生平与诗心。四部丛刊复影宋刻本,古香氤氲,犹存旧观。 按杜陵一集,本有千家注之誉。是编分"月、纪行、述怀"等七十二门,类聚群分,纲举目张。赵氏注尤重训诂,援引经史,疏通章句;次公以下诸家,或考时事以证诗旨,或校异文以明古本,虽训解时有抵牾,然积薪之功不可泯也。至若吕、鲁《年谱》,钩稽唐史,排比岁月;蔡氏补苴阙漏,更订讹舛。三谱相参,乃知天宝丧乱、夔州漂泊,皆凝为诗眼血泪。 此宋椠本楮墨精良,版式疏朗。避讳字划犹存,知为南渡后刊。昔黄伯思《东观余论》尝言:"杜诗如元气,虽琳瑯满目,而脉络潜通。"今观是刻,笺注如庖丁解牛,年谱似禹贡导山。四部影印之际,楮叶虽蠹,银钩尚劲,千载诗心,宛在目前。后之览者,当抚卷而叹:不惟得工部之文章,亦足见宋人之学术矣。 赞曰:诗圣遗编,宋儒羽翼。分门类次,注疏详密。年谱三编,光阴可缉。缥囊缃帙,斯文不坠。
〈庾开府诗集〉 四卷 〔北朝北周〕 庾信 .明正德十六年朱承爵存余堂刻本
《庾开府诗集》四卷,北周庾信所撰,明正德十六年朱承爵存余堂刻本也。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初仕梁,为东宫学士,文章绮丽,与徐陵并称"徐庾体"。后使西魏,值江陵陷,遂留北朝,历仕魏、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 此集乃其诗文之萃,凡四卷。信初在南朝,所作多绮艳之词;及羁北方,风格渐变,常有乡关之思、身世之悲。《哀江南赋》《枯树赋》诸篇,情辞凄怆,骨气嶙峋,杜甫所谓"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者也。集中既有江南之婉丽,复含朔北之沉雄,足见南北文风交融之迹。 明正德间,朱承爵以存余堂名义重刻此集。承爵字子儋,江阴人,富藏书,精校雠。此刻本版式疏朗,字画端庄,犹存宋元遗韵。序跋俱备,可考源流,实为庾集传世之善本。观其纸墨精良,楮色古雅,诚明刻之佳者。虽历五百载风雨,而篇帙完具,字迹清晰,足资研读。学者欲究六朝文学之嬗变,窥庾信晚年之境界,此本岂可忽诸?
〈庾开府集笺注(庾子山集笺注)〉 十卷 〔清〕 吴兆宜笺注 〔北朝北周〕 庾信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庾开府集笺注》简介 《庾开府集笺注》十卷,北周庾信撰,清吴兆宜笺注,辑入《四库全书》集部,乃乾隆御笔亲题之文渊阁藏本。斯集承六朝绮丽之遗风,开唐代骈俪之先河,诚江左文章之冠冕,北地词赋之圭臬也。 庾子山名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少而聪颖,初仕梁朝,与徐陵并称"徐庾体",文采艳发,蜚声江表。暨侯景之乱,聘使西魏,遂羁留长安,历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其文前後殊途,在南则"绮縠纷披",入北则"凌云健笔",沉郁顿挫,尽显乡关之思,《哀江南赋》尤称绝调。 清初吴兆宜博采众说,为之笺注。考其用典必溯其源,释其字必穷其理,虽偶有疏漏,然大体精审,足为读庾集者之津梁。每卷首列解题,次及正文,双行夹注,兼校异文。四库馆臣称其"援据详明,足资考证"。 今观此乾隆写本,缥囊缃帙,朱墨灿然。笔法精严若《兰亭》摹本,墨彩焕发如《灵飞》真迹。栏界朱丝,犹存汉代遗制;端楷恭写,可见盛世文教。每册钤"文渊阁宝"朱印,天头地脚宏阔,行格疏朗有度,诚内府写本之典范也。 昔颜之推谓"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子山北迁之作,盖得乎此。吴注既行,晦者以明,而御府写校,尤足永其传焉。学者欲窥六朝骈俪之妙,研唐人律赋之源,舍此奚适哉?
〈庾子山集〉 十六卷 〔清〕 倪璠 〔北朝北周〕 庾信 .四库全书本
《庾子山集》简介 《庾子山集》者,北周庾信之文集也。凡十六卷,清人倪璠为之注,更作《总释》一卷,《年谱》一卷附焉。其书辑入《四库全书》,为集部之珍本。 子山少负才名,初仕南朝,为东宫学士。及江陵陷没,羁旅北朝,虽位望通显,常有乡关之思。故其文前后异体,早年绮丽,暮岁沉郁。《四库》馆臣谓其"绮而有质,艳而有骨",诚哉斯言!集中《哀江南赋》一篇,尤为千古绝调,骈俪之中寓黍离之悲,杜少陵称"庾信文章老更成",盖谓此也。 清儒倪璠,博综群籍,详为注释。其《总释》考订版本源流,辨析文字异同;《年谱》编次行事,钩稽诗文本事,使读者得窥子山生平之迹。是书引证详明,训诂精审,可谓庾集功臣。 庾信之文,上承六朝,下启三唐。骈偶之体至子山而极盛,然其苍凉之慨,已开唐人先声。韩昌黎虽倡古文,亦未尝不私淑子山。《四库》录其集,非惟存文献,亦以见文体嬗变之迹也。 今观是集,南国之思与北地之风并陈,宫体之艳与史家之笔共存。信可谓"穷南北之胜"者矣。后之学者欲究六朝文学之正变,是不可不读《庾子山集》也。(全文计485字)
〈徐孝穆集〉 十卷 〔南朝陈〕 徐陵 .四部丛刊景印明屠隆合刻点评本
《徐孝穆集》序 南朝陈尚书左仆射徐陵,字孝穆,东海郯人也。少擅文藻,与庾信齐名,世称"徐庾体"。是集凡十卷,明屠隆合刻点评本,四部丛刊复景印以传,诚江左文章之圭臬也。 徐公生当梁陈之际,历仕三朝,掌诰命三十载。其文采绮艳而不失典重,骈俪之工,冠绝当代。集中书表诏策,咸中矩矱;铭赞书序,各具风神。尤以《玉台新咏序》脍炙人口,藻思清华,若琼枝照夜;《与杨仆射书》慷慨陈词,实义烈干云。虽侯景之乱,文稿多佚,然存者犹足窥豹。 屠隆者,万历名士也,雅好文翰。合刻诸家评点于一本,或训诂字义,或阐发微旨,使后学得挹其菁华。书中朱墨灿然,圈点精审,诚有功于徐集。 四部丛刊择此善本影印,纸墨精良,行款如旧,存古书面目于楮墨间。学者展卷,不惟得睹六朝骈俪之正宗,亦可考明代评点之学。昔人称"陵之文,如鱼油龙罽,列堞有光辉",今得是编,岂非艺林之盛事欤?
〈徐孝穆全集(徐孝穆集、徐孝穆集笺注)〉 六卷 〔清〕 吴兆宜笺注 〔南朝陈〕 徐陵 .四库全书本
《徐孝穆全集》六卷,南朝陈徐陵所著,清吴兆宜为之笺注,复有《备考》一卷,乃清徐文炳所撰,今存于《四库全书》。 徐陵,字孝穆,东海郯人也,幼聪颖,博涉经史,善属文。仕梁、陈二朝,官至尚书左仆射,领大著作,文采粲然,与庾信齐名,世称“徐庾体”。其文清新婉丽,藻采纷披,尤工骈俪,尝奉敕编《玉台新咏》,集汉魏六朝之艳歌,后世推为词章之祖。 是集乃徐陵诗文总汇,凡六卷,收录赋、诏、策、表、启、书、序、铭、碑、诛诸体,俱见匠心。吴兆宜采摭众本,详加笺注,考订源流,辨正讹误,使奥义显豁,颇便披览。徐文炳《备考》一卷,更综核群籍,补苴罅漏,与吴注相得益彰。 《四库提要》谓其文“华而不靡,隽而不佻”,虽处乱世,犹存典则。今观《劝进元帝表》《与齐尚书令王僧辩书》诸篇,忠愤悱恻,笔力遒劲;《玉台新咏序》则绮丽缠绵,尽显才情。其骈偶之工,足为后世法式。 昔颜之推云:“徐陵文章,如江东子弟,风神秀出。”信哉斯言!是集历经传抄,赖清儒裒辑笺校,始成完帙,洵为六朝文学之瑰宝,学者探骊得珠,必有所获焉。
〈何水部集〉 一卷 〔南朝梁〕 何逊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何水部集》一卷者,南朝梁何逊所撰也。逊字仲言,东海郯人,仕梁为尚书水部郎,故世称“何水部”。其诗清新婉丽,与阴铿齐名,时人并称“阴何”。杜甫尝赞曰:“颇学阴何苦用心”,可见其诗名之盛。 是集载诗百余首,多山水行旅、酬赠送别之作。《铜雀妓》《临行与故游夜别》《咏早梅》诸篇,尤为世所传诵。其诗工于炼字,精于声律,对仗工稳而不失自然,已开近体诗之先声。逊尝与吴均并席,均卒,逊为文哭之,其情凄恻,读者泫然,足见其文质相兼。 《四库全书》本乃乾隆御题写本,卷前有馆臣提要,考其版本源流甚详。《提要》称:“其诗虽乏风骨,而情词宛转,浅语俱深,宜为杜甫所推。”馆阁钞校之际,于逊集诸本中独取此卷,删削重复,订正讹谬,诚为善本。 观逊之诗,如幽兰处空谷,清芬自远;似明月映寒潭,澄澈见底。惜乎梁陈绮靡之风渐炽,逊虽力矫其弊,终未能尽涤浮华。然后世论六朝诗者,必以逊为名家,斯集亦为研习南朝文学之要籍也。
〈梁昭明太子文集〉 五卷 〔南朝梁〕 萧统 .四部丛刊景印明辽府刻本
《梁昭明太子文集》五卷,梁昭明太子萧统所撰也。《四部丛刊》据明辽府刻本影印,存世之善本也。统字德施,梁武帝长子,天监元年立为太子,未及即位而薨,谥曰昭明。太子生而聪叡,仁孝恭俭,博极群书,好文雅士,东宫藏书三万卷,名才并集。尝招刘孝绰、王筠等编纂《文选》三十卷,为我国总集之祖,后世尊为“选学”,影响深远。 太子文章清丽,辞采斐然。此集凡五卷,卷一为赋,卷二为表启书铭,卷三为诗,卷四、五皆杂文。其中《殿赋》、《七契》骈俪工整,《与晋安王令》情深义重,《陶渊明集序》品藻精当,皆见才思。辽府本出自明永乐间辽王朱植所刻,版式疏朗,字画峻整。《四部丛刊》影印时保留原刻风貌,可窥明版之精。 清代《四库提要》谓太子“著作传世者少”,今观集中所存,虽非全璧,然吉光片羽,足见六朝文风。太子尝言“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斯集可谓身体力行矣。明刻本今寥寥,《丛刊》影印,嘉惠学林,俾后世得睹昭明之遗文,亦幸事也。
〈梁昭明太子文集〉 五卷 〔南朝梁〕 萧统 .明嘉靖三十四年周满刻本
《梁昭明太子文集题跋》 《梁昭明太子文集》者,南朝梁东宫萧统之遗翰也。统字德施,武帝长子,天监元年立为储贰。性宽和容众,雅好文藻,尝聚书三万卷,引纳才学之士,商榷古今,纂《文选》三十卷,为后世词林圭臬。惜天不假年,未及嗣位而殁,谥曰"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是集凡五卷,收太子赋颂书表诸体,清辞丽句,粲然可观。其文承齐梁之风,谐畅华赡,然去浮诡而存雅正,较之《文选》"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之旨,正相表里。嘉靖三十四年,姑苏周满重锓枣梨,版心镌"周满刊"三字,半叶十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边,犹存宋本遗意。此本递经毛晋汲古阁、张金吾爱日精庐庋藏,钤有"毛晋之印"诸印,可窥流传端绪。 昔宋人杨亿论昭明文章如"春兰秋菊",盖谓其采丽而气清。今观集中《答湘东王书》诸篇,风骨峻朗;《十二月启》诸章,藻思绮合。虽不免六朝习气,而雍容典正,自具储君之度。周氏此刻,去梁已千载,而翰墨精神,犹跃然简上。昔人谓"立言不朽",观是集而知太子虽没,其文章固与《文选》并耀艺林矣。
〈昭明太子集〉 六卷 〔南朝梁〕 萧统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昭明太子集》序 《昭明太子集》者,梁昭明太子统之遗文也。太子讳统,字德施,兰陵萧氏,梁武帝长子。生而聪慧,五岁遍诵《五经》,及长,博通经史,雅好辞章。天监元年立为储贰,仁孝温恭,天下归心。惜乎天不假年,未登大宝而薨,谥曰昭明,世犹惜之。 是集凡六卷,辑于南朝,历劫不泯,幸入《四库》。今所见者,乃乾隆朝四库馆臣奉敕重缮之本,墨香犹存天家气度。卷一、二多诏令奏议,可见储君经国之才;卷三至卷五诸体诗文杂陈,《春日宴晋熙王》等作,清丽芊绵,有建安遗响;卷末《文选序》尤称巨制,其"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之论,开千古选学之宗。 观其文,春容典雅而不失风骨,典诰之体间以藻采。虽帝王家言,而无浮艳之习;虽贵介公子,独存忧民之思。所编《文选》三十卷,更成六朝文章之渊薮,然则斯集虽残,亦足以窥其文心。四库馆臣称其"英华之粹",信哉斯言! 昔曹子建集备陈众体,陆士衡文世称宏丽,而昭明兼二子之长,复以储君之尊倡文教,虽吉光片羽,犹足珍若球琳。今睹此乾隆御府钞本,朱丝玉轴,想见昭明当日东宫风采,能不令人临文嗟悼乎?
〈梁江文通文集〉 十卷 〔南朝梁〕 江淹 .明刻本
《梁江文通文集》序 《梁江文通文集》十卷,南朝梁代江淹所著,明人付之剞劂,遂传于世。文通以"江郎才尽"闻于后世,然其文采斐然,实为六朝之翘楚。是集乃文士案头之珍,虽经千载沧桑,犹有嘉靖间重刻之本存焉。 江淹字文通,历仕宋、齐、梁三朝,累官金紫光禄大夫。其文兼具建安风骨与永明新声,《恨》《别》二赋,尤称绝调。昔昭明辑《文选》,录其篇章三十有四,较之谢朓犹胜十篇,足见时人之推重。集中骚赋诸体兼备,奏记书表俱存,虽非完帙,已足窥豹。 明代刻本颇重校雠,行款疏朗,字画峭劲。白棉纸初印者,墨色湛然如玉韫山辉。版心记刻工姓名,犹存宋元遗制。每卷首题"梁光禄大夫江淹撰",次列子目,体例严谨。其《铜剑赞》诸篇,可与《南史》相印证;《袁友人传》诸文,足补史传之阙。 今观斯集,犹见文通梦笔生花之概。其骈俪之工,不让鲍照;寄托之遥,堪追屈宋。虽云晚年才退,然少年英发之气,已尽鎔铸于此十卷中矣。後之览者,当惜此琅嬛秘笈,勿以寻常刻本视之。 (全文计452字)
〈梁江文通文集(江文通文集、梁江文通集、江文通集、醴陵集)〉 十卷 〔南朝梁〕 江淹 .四部丛刊景印明翻宋本
《梁江文通文集》简介 《梁江文通文集》者,南朝梁江文通所著也。文通名淹,字文通,谥曰宪,济阳考城人。少孤贫好学,沉静寡欲,历仕宋、齐、梁三朝,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其人文藻秀出,世称"江郎",尝梦笔生花,文思泉涌,后复梦郭璞索还五色笔,自谓才尽,遂有"江郎才尽"之典焉。 是集凡十卷,明人翻宋本也,辑其赋、诗、章表、诏诰、书启诸体,清《四库全书》亦收录之。其赋尤擅,《恨赋》《别赋》者,骈俪之圭臬也,藻采纷披,情致哀婉,每咏"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句,令人泫然。诗则"古意"诸篇,直追汉魏风骨,虽绮丽犹存,而气格自高。其文典重有度,尤工章奏,时人比之潘陆。 《四部丛刊》取明翻宋本影印,犹存旧貌。明版式若白口,单鱼尾,左右双栏,半页九行,行二十字,版心镌"江文通集"及卷次,楮墨精良,洵可宝也。考江集宋刻鲜传,明翻宋本已称善椠,此本去古未远,存宋本之真,较他本为胜。 昔昭明辑《文选》,录其篇章;张溥纂《百三名家》,收其遗文。斯集汇为一帙,可窥全豹。江氏虽云"才尽",然骈偶之工,藻绘之美,实开梁陈先声。今观是集,岂惟见一代之辞采,亦足证六朝之文心矣。 (全文计四百三十七字)
〈梁江文通集〉 十卷 〔明〕 胡之骥 〔南朝梁〕 江淹 .明万历二十六年刻本
《梁江文通集》十卷,南朝梁江淹撰,明胡之骥注,万历二十六年刻本之述略 《梁江文通集》者,南朝梁佐命之臣江文通遗文也。文通讳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人。少而孤贫,长负奇才,历仕宋、齐、梁三朝,典章诏诰多出其手,时人谓之"江郎彩笔"。其文深于比兴,工于熔裁,沈约尝叹曰:"二百年来无此诗也。"梁武受禅,拜金紫光禄大夫,谥曰宪伯,故后世亦称"江光禄集"。 原集三十卷,至宋已多散佚。《隋志》载十卷,与今本合,然唐前旧帙久湮。明万历间,新安胡之骥氏重加诠注,钩沉拾坠,依例分体,厘为十卷。凡赋、诗、诏、册诸体咸备,尤以《恨》《别》二赋最著。胡注博采群籍,训诂谨严,若"赤虹之歌""紫台之志",必考其本事;"建平之衣""昭君之佩",必溯其源流,洵为善本。 此刻乃万历戊戌(1598年)汪士贤校刊,白棉纸初印,字画浑朴,犹存嘉靖遗韵。版心镌"江醴陵集",半叶九行十八字,四周单栏。前有汪氏序及胡注凡例,次列江氏本传。卷一赋篇首叶钤"张隽之印""项墨林藏书"诸章,知经明清名家递藏。 昔人云:"江郎才尽"者,未尽知文通也。观斯集藻丽之中具见风骨,应制之外别有性灵。胡注抉微阐幽,更使六朝锦绮重现光华。此本传世既稀,且为明清文学嬗变之枢机,可不宝诸? (全文计四百八十九言)
〈江文通集(梁江文通集)〉 四卷 〔南朝梁〕 江淹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江文通集》序 江公文通,南朝梁之文宗也。其人少负才名,壮仕齐梁,累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伯。其集凡四卷,乃四库馆臣依内府藏本厘定,缮录于乾隆御宇之时,今存《四库全书》集部之中。 夫公之文,绮靡而不失其骨,雕缛而自具风神。刘勰尝评曰:"江郎才尽",然观其《恨》《别》二赋,吞吐山河,泣鬼神而惊风雨,岂才尽者所能为耶?集中骚赋诸篇,实承屈宋之遗响;章表书记,复得建安之筋骨。至若《杂体诗》三十首,拟古如古,虽谢客山水、左思咏史,亦能乱真,诚所谓"总制众善,得其英蕤"者也。 是集编排之序,首赋次诗,又次诏册,终以杂文。馆臣考订精审,较之别本,删伪存真。每卷皆钤"乾隆御览"之宝,笔法端严,墨彩焕然,尽显盛世文治之隆。其间《诣建平王上书》一篇,慷慨陈辞,足见寒士抗颜王侯之概;《铜剑赞》诸作,又展博物洽闻之才。 嗟乎!江郎彩笔虽去,锦绣文章长存。四卷遗编,洵为六朝骈俪之圭臬;千年而下,犹闻醴陵先生之謦欬。后之览者,当会其铺采摛文之妙,更慕其"梦笔生花"之奇也。 (全文计四百六十八言)
〈谢宣城诗集〉 五卷 〔南朝齐〕 谢朓 .四部丛刊景印明依宋钞本
《谢宣城诗集》五卷叙 江左文章,自玄晖而焕彩。南齐谢朓,字玄晖,陈郡阳夏人也。少涉经史,早擅雕龙,与沈约、王融辈倡"永明体",开唐律先河。是集收五言诗凡百四十余首,如"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诸句,真所谓"清水出芙蓉"者。其咏物则精微入神,山水则烟霞满纸,赠答之作尤见风骨。 四部丛刊所景明依宋钞本,盖明人影抚宋椠而成。卷前有北宋楼炤序文,次列目录。版式疏朗,字画遒劲,犹存宋代浙刻遗风。每半叶九行,行十八字,白口双鱼尾,楮墨精良。较之《四库》著录本,此编多《同沈右率游钟山》等诗十三首,足补阙遗。 昔李白"长忆谢玄晖"之句,杜甫"诗接谢宣城"之咏,皆见推重。观其诗如乘月泛舟,清辉满襟;又如新桐初引,风露交鲜。虽时有微瑕,然"圆美流转如弹丸"之评,诚非虚誉。今得睹此宋钞遗韵,犹闻永明余响,岂非艺林快事耶?
〈谢宣城诗集〉 五卷 〔南朝齐〕 谢朓 .明末海虞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
《谢宣城诗集》五卷,南朝齐谢玄晖所撰也。玄晖名朓,陈郡阳夏人,少以文采显,与沈休文、王元长并称“永明体”之宗。其诗清丽隽永,如“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之句,千古传诵,后人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钟嵘《诗品》列其中品,谓其“善自发诗端,而末篇多踬”,然其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殊可叹也。 明末海虞毛氏汲古阁,素以刊刻古籍闻名,毛子晋尝曰:“吾刻书以寿古人。”是集乃影抄宋椠,楮墨精良,行款悉依古式。卷前有目录,首题“谢宣城诗集”,次行署“齐谢朓撰”,版心有“汲古阁”三字,洵为书林佳品。按宋本久佚,赖此影抄得存梗概,犹可窥宋刊风貌。清《四库全书》所录即据此本,提要称“诗多清俊,能自迥出”,可谓定评。 昔王渔洋论诗绝句云:“青莲才笔九州横,千古谢宣城。”以李太白之才,尚推玄晖“一生低首”,则其诗之精妙可知矣。是集虽仅五卷,而兰章玉句,粲然可观。毛氏影抄之功,亦使玄晖清风雅韵,不致湮没于蠹简之中,岂非艺林盛事哉?今观此本,墨香犹存,古意盎然,诚可宝也。
〈谢宣城集〉 五卷 〔南朝齐〕 谢眺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谢宣城集》者,南朝齐谢玄晖之遗文也。凡五卷,辑诗赋杂文百余篇,皆清丽绝俗,如琬琰之章。玄晖名朓,陈郡阳夏人,少以文采显,入竟陵王西邸,与沈约、王融辈共倡“永明体”,世称“竟陵八友”之冠。其诗“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诸句,李白低首,杜甫倾心,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声”者矣。 是集原本久佚,今所见乃明人辑本。《四库》馆臣据内府藏本重加编次,分卷厘定。卷一赋颂,卷二乐章,卷三至五为诗,末附《谢公遗事》一卷。提要称其“才思隽秀,足继灵运”,然亦讥其“宦情太热,终致倾危”,盖指其附随王、始安王,终为萧遥光所诬而死也。乾隆御题卷首云:“玄晖清发,如月映秋山。”宸翰煌煌,钤宝累累,诚天家之珍玩。 昔钟嵘《诗品》列之为中品,谓其“微伤细密”,然唐人每取其“圆美流转”之风。集中《暂使下都》《之宣城郡》诸作,皆宦途感喟,而山水清音自见。后之览者,当观其绮靡之外,尤有去国离忧之痛焉。斯集之传,不独存齐梁之遗响,亦开三唐之先河,洵为词林瑰宝云。
〈鲍氏集(鲍明远集、鲍参军集)〉 十卷 〔南朝宋〕 鲍照 .四部丛刊景印毛斧季校宋本
《鲍氏集》简介 鲍照,字明远,南朝宋之奇才也。官至参军,故世称鲍参军。其人文藻秀发,骨气奇高,与颜延之、谢灵运并称"元嘉三大家"。今所传《鲍氏集》十卷,乃四部丛刊影印毛斧季校宋本,洵为希世之珍。 是集所录,诸体咸备。若夫《芜城赋》者,吊广陵之残墟;《舞鹤赋》云,托仙禽以抒志。五言则《代出自蓟北门行》雄浑悲壮,七言则《拟行路难》十八首跌宕淋漓。至若书表铭颂,亦各尽其妙,钟嵘《诗品》称其"善制形状写物之词",信矣! 考其版本源流,此本出自毛晋季子斧季手校宋椠。斧季承其家学,雠勘精审,朱墨灿然。丛刊影印之际,纤毫毕现,虽隔千载,宛对古人丹黄。卷首钤"宋本"、"毛晋私印"诸章,纸墨古雅,字画遒劲,诚可宝也。 呜呼!明远才高命蹇,终罹乱兵。然其文采风流,藉此集而长存。李太白"俊逸鲍参军"之誉,岂虚言哉?览斯编者,当叹其"抗音吐怀,独靡风尘"(《南齐书》语),亦可见六朝文学之瑰丽矣。
〈鲍参军集〉 十卷 〔南朝宋〕 鲍照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鲍参军集》十卷,南朝宋鲍明远所著也。明远字照,以字行于世,东海人,才秀人微,仕途坎壈,终为乱兵所害,时人哀之。其集肇于齐永明间,散佚几半,至梁有十卷之目,唐世犹存,宋后渐佚。今四库所录,乃乾隆敕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时,据明毛晋《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重加厘定,复为十卷,以存鲍氏之旧。 明远诗文,遒丽绝伦,发唱惊挺,操调险急。其赋如《芜城》一作,写广陵盛衰,笔挟风霜,字字凄怆;《舞鹤》诸篇,托物寄怀,骨气奇高。诗则五言为工,《拟行路难》十八首,慷慨任气,磊落使才,直斥门阀之弊,尽吐寒士之愤。乐府尤称独步,《代东武吟》、《代出自蓟北门行》等,熔铸风骨,自开堂奥,下启太白之雄奇。 四库馆臣评其"跨两晋而俯齐梁",诚哉斯言!盖明远承建安风骨,去其平板;启永明声律,免于浮靡。然其生前官止参军,位卑名晦,至唐方显。杜少陵"俊逸鲍参军"之誉,千载定评也。今观御写本,黄绫为匣,朱丝阑界,字画精严,足彰圣朝右文之盛,亦使参军文章,与典谟同辉矣。斯集虽非宋椠,然鲍氏菁华,大抵在焉,学者欲窥六朝真面,此其首选也。
〈鲍氏集(鲍明远集、鲍参军集)〉 十卷 〔南朝宋〕 鲍照 .清初海虞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
**《鲍氏集》十卷简介** 《鲍氏集》者,南朝宋参军鲍照明远之所作也。照字明远,东海人,少负俊才,工诗赋,与颜延之、谢灵运并称“元嘉三大家”。其文辞俊逸,气骨清刚,尤擅乐府,古意苍茫,新声激越,后世谓其“如饥鹰独出,奇矫无前”,良有以也。斯集凡十卷,录诗赋表启诸体,若《芜城赋》《拟行路难》诸篇,皆传世之鸿制,诵之令人慷慨兴怀。 是集旧题《鲍参军集》或《鲍明远集》,盖以官职、字号名之,自梁隋以降,屡经散佚。宋人哀辑成帙,刻以行世,然宋椠今已稀如星凤。清初海虞毛氏汲古阁,素以影抄秘册为业,乃摹宋本精缮,纸墨湛然,行款如旧,虽下真迹一等,而古貌存焉。其书朱栏玉楮,字画挺秀,犹可见宋版之遗风,洵为艺林之瑰宝。 昔黄丕烈尝言:“毛抄之妙,贵存古本面目。”此本虽非照集之祖刻,然承两宋之绪余,较明人妄改之本,远为精审。今观集中《舞鹤》《飞燕》诸赋,结藻骋情,犹是六朝矩矱;《代东武吟》等乐府,悲壮沉郁,足振江左颓风。昔人谓明远“才秀人微,取湮当代”,然其集历千载而重光,岂非文章之恒久乎?是编影抄之工,亦足为雠校之资,后世治鲍集者,当奉为圭臬矣。
〈谢康乐集(谢康乐先生集)〉 四卷 〔南朝宋〕 谢灵运 .明刻本
《谢康乐集》序 《谢康乐集》者,南朝宋谢康乐之遗文也。凡四卷,诗文辞赋咸备。康乐公灵运,陈郡阳夏人,晋车骑将军玄之孙。少颖悟,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其诗纵横俊逸,开山水之宗,骈俪之工,冠绝当代。惜其恃才傲物,终罹祸殃,然翰墨风流,固不可泯也。 是集渊源有自,梁时已有十卷,历经兵燹,散佚过半。明人辑其残编,重加编次,分卷厘定,乃成此本。观其刻本,版式疏朗,字画精严,犹存宋椠遗意。卷一赋颂,卷二乐府,卷三书表,卷四杂著。《山居》《登池》诸篇,皆在焉。其文如"池塘生春草"之句,自然天成;"林壑敛暝色"之咏,清远拔俗。 此明刻虽非完帙,然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康乐公尝言:"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今览斯集,诗文之美,或可当之矣。后世王摩诘、孟襄阳辈,皆沾溉其泽,可谓"衣被词人,非一代也"。(计四百三十八言)
〈璇玑图诗读法〉 一卷 〔明〕 康万民 〔晋〕 苏蕙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璇玑图诗读法》一卷,乃晋才女苏蕙所撰,明人康万民编次,录入《四库全书》乾隆御笔写本。是书之精妙,在乎以回文织锦成诗,纵横反复,皆成章句,诚古今绝诣也。 苏蕙者,字若兰,苻秦时扶风人。窦滔妻也,因夫徙流沙,蕙思之甚,乃织锦为《璇玑图》,凡八百余言,五彩相宣,莹心眩目。其诗纵横各二十九字,宛转循环,可得三、四、五、六、七言诗数百首,巧夺天工,闺阁中殆无第二手。昔人叹其"才情之妙,超古迈今",非虚誉也。 明康万民者,深谙回文三昧,为《璇玑图》详注读法,分正读、反读、借字读、分间读诸法,凡得诗三千七百五十二首,较前人增益十之七八。其析理精微,如庖丁解牛,使千古疑团焕然冰释。《四库提要》称"足为苏氏功臣",良有以也。 乾隆朝纂修《四库》,特以墨钞此编,精校无讹。其本楷法端严,朱栏玉楮,深得内府装池之妙。书中钤"古稀天子""乾隆御览之宝"诸玺,天章昭焕,益彰文献之珍。 嗟乎!璇玑之制,本闺怨之幽怀;万民之注,成艺林之盛事。一编而兼才女之慧心、学士之博识、圣主之右文,洵可宝矣!
〈陶诗汇注〉 四卷 〔晋〕 陶潜 .清康熙四十四年程峑刻本
**《陶诗汇注》简介** 《陶诗汇注》凡四卷,晋陶潜元亮所撰,清人吴崧复辑《论陶》一卷,并《首》一卷、《末》一卷,康熙四十四年程峑锓版以传。是书荟萃诸家之笺释,博采众长,钩玄提要,为陶集注本之翘楚。 陶公之诗,冲澹自然,寄至味于平淡,寓深衷于闲远,后世宗仰者众。然其词简意丰,非精研者不能得其三昧。清初吴崧氏耽嗜陶集,参稽旧注,删芜存菁,复益以己见,成《汇注》四卷。其考据精审,训诂明畅,兼引史传以证诗旨,使渊明之志趣粲然可寻。《论陶》一卷,则阐发陶诗之妙谛,评骘诸家之得失,议论醇正,抉微阐幽。卷首辑序跋、传志,卷末附杂录、跋语,俾读者得窥全豹。 程峑者,康熙间刻书名家,校雠谨严,版刻精良。是书之出,嘉惠学林,使陶集之流传愈广,注疏之体系益备。昔苏子瞻云"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读有奇趣",吴氏之注,可谓导夫先路矣。今观其本,字画端楷,纸墨莹洁,犹见清初刻书之风范,诚可宝也。 **(全文计四百三十八字)**
〈陶元亮诗〉 四卷 〔晋〕 陶潜 .明黄文焕析义明刻本
《陶元亮诗》四卷,晋高士陶潜元亮所撰,明贤黄文焕为之析义而梓行之。是书乃渊明遗韵,集其生平诗赋之粹,洵为六朝诗文之圭臬也。 陶公生于晋宋易代之际,性本爱丘山,不为五斗米折腰,遂挂冠归去,寄情松菊,托志琴书。其诗淡而弥永,质而实绮,似大羹玄酒,而其中真味无穷。东坡尝言"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诚哉斯言! 明代黄文焕氏,博学好古,尤精于陶集。乃取旧本,细加考订,分章析句,阐发幽微。其注不徒训诂字义,更能抉发诗中之真精神。如《归园田居》"暧暧远人村"之句,注中详考渊明交游;《饮酒》"采菊东篱下"之章,则深诠其夷旷之怀。字字皆显陶公本心,句句可睹注者功力。 此书版刻于明季,楮墨精良,行款疏朗。版心上方镌"析义"二字,下方记叶次,间有句读圈点,颇便诵习。黄氏自序云:"以我之精神,通古人之精神。"故能令读者如对陶公于栗里柴桑之间。 昔人称陶诗"如绛云在霄,舒卷自如",今得黄注阐明,更觉其妙。四卷虽简,然陶公之清风高节、黄氏之苦心孤诣,皆跃然纸上。诚为陶集善本,学者宜宝之。
本网所整理收集的公共领域版权的古籍电子版,均来自网络,仅用于交流、学习,非商业用途。如个别有侵权嫌疑,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