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

【簡介】山海經,中國輿地奇書,蓋先秦方士輯錄。郭璞爲之注,遂成定本。是書包舉八荒,囊括萬怪。南山首曰鵲山西山終至翼望,北記載夸父追日,東經述扶桑建木。凡五百餘山、三百餘水、四百神怪。若燭龍銜火、西王母穴處,皆出此典。

【撰述】山海經之成書,歷來衆說紛紜。蓋戰國西漢初,由多人編纂而成。據吳越春秋載,治水成功,巡行四瀆,與共謀,行到名山大澤,召其神而問之,山川脈理、金玉所有、鳥獸昆蟲之類,及八方之民俗、殊國異域、土地里數,使疏而記之,名曰山海經劉秀編爲十八篇。永嘉年間,郭璞見舊本散亂,乃發憤整理。首在廣搜異本,校勘文字。時中秘所藏與民間傳本凡六種,互有舛誤,皆逐字比對,正其訛脫,若北山經「渾敦」之形,大荒經「女媧」之名,皆經厘定。次則詳加訓釋。爾雅釋草木,據穆天子傳考地名,參以親身見聞。注南山經「狌狌知往」,引周書爲證;解海外經「貫胸國」,駁當時妄說。尤重音義訓詁,創「反切」注音之法,若「窫窳」注「軋庾」之音。終乃補闕發微。原書多有簡脫,歸藏括地圖等補入遺文三十餘條,若「刑天舞干戚」「夸父追日」等名篇,皆賴其注得以傳世。更於注中別標「案」,存異聞考辨。書未竟而遇害,稿本零落。南朝陶弘景得其殘卷,續加輯錄。至魏徵群書治要,始見完整徵引。刻本雖經重整,猶存郭注原貌十之七八。郝懿行歎曰:「非景純博識,此經幾成斷爛朝報。」

【體例】山海經郭璞注本,凡十八卷,其體例以經注相合,綱目分明。首列南山經中山經爲五藏山經五卷,次海外海內八經爲八卷,終大荒四經與海內經共五卷。注之例有三:一曰音訓,若「鱢魚」注「音藻」;二曰考源,如「西王母」引穆天子傳;三曰辨異,若「不死樹」注「非呂氏春秋所載」。每遇神怪,必參稽古籍,北山經「天馬」條兼引周書爾雅大荒東經「羲和浴日」則存六朝異聞。其編排之妙,在以山爲經,以方位爲緯。南山自西而東,海外自西南至東北,井然有序。郝懿行謂「本存古最多,注尤簡質」。是書雖經宋明重編,然猶存本舊貌。四庫提要稱其「注文與經相連,不別爲書」,開後世集注之先河。畢沅校勘時,尚見注原本分卷之跡,誠爲研治山海經最古善本。

【著者】郭璞,字景純河東聞喜人也。晉惠帝時避亂南渡,博學多才,尤精陰陽曆算、古文奇字。少從郭公受青囊書,遂通五行天文卜筮之術。永嘉初,筮知中原將亂,率親族南遷。過後爲王導所重,引爲參軍。明帝太寧二年,王敦將反,使筮吉凶。曰「無成」,怒,斬之于南岡,時年四十九。山海經,引經據典,釋地理則參禹貢,考異物則引周書。又著洞林新林等卜筮書,今多散佚。詩賦亦工,遊仙詩十四首,托志玄虛,詞采清麗。劉勰稱「景純豔逸,足冠中興」。晉書本傳載其異事:撒豆成兵,活馬借陰,雖涉怪誕,亦見時人推重。然觀其江賦之宏博,爾雅注之精審,實爲東晉學術巨擘。後遷葬暨陽,今江陰猶存其衣冠塚。

【論贊】劉歆上山海經表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皆聖賢之遺事,古文之著明者也。其事質明有信。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山海經,古今語怪之祖。⋯戰國好奇之士,本穆天子傳之文與事,而侈大博極之,雜傅以紀年之異聞,周書王會之詭物,離騷天問之遐旨,南華鄭圃之寓言,以成此書。

郝懿行山海經箋疏敘山海經古本三十二篇,劉子駿校定爲十八篇,即此是也。郭璞複增大荒經以下五篇,又逸其圖贊,今猶得見其目。⋯今世名家則有吳氏畢氏徵引極博,氾濫於群書;山水方滋,取證於耳目。二書於此經,厥功偉矣。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山海經今所傳本十八卷,記海內外山川神祇異物及祭祀所宜,以爲禹益作者固非,而謂因楚辭而造者亦未是;所載祠神之物多用糈,與巫術合,蓋古之巫書也。

袁珂山海經校注山海經匪特史地之權輿,乃亦神話之淵府。

【四庫】郭璞注。卷首有劉秀校上奏,稱爲伯益所作。案山海經之名始見史記大宛傳司馬遷但云禹本記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而未言爲何人所作。列子大禹行而見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堅聞而志之,似乎卽指此書而不言其名山海經王充論衡別通篇曰,主行水,主記異物,海外山表,無所不至,以所見聞作山海經趙煜吳越春秋所說亦同。惟隋書經籍志云,蕭何圖書,後又得山海經,相傳夏禹所記。其文稍異,然似皆因列子之說推而衍之。觀書中載夏后啟周文王長沙象郡餘暨下巂諸地名,斷不作於三代以上,殆間人所述,而後來好異者又附益之歟?觀楚詞天問,多與相符,使古無是言,屈原何由杜撰?朱子楚詞辨證謂其反因天問而作,似乎不然。至王應麟王會補傳朱子之言,謂山海經記諸異物飛走之類,多云東向,或曰東首,疑本因圖畫而述之。古有此學,如九歌天問皆其類云云。則得其實矣。郭璞注是書,見於晉書本傳。二志皆云二十三卷,今本乃少五卷,疑後人並其卷帙,以就劉秀奏中一十八篇之數,非闕佚也。志又有郭璞山海經圖贊二卷,今其贊猶載集中,其圖則宋志已不著錄,知久佚矣。舊本所載劉秀奏中,稱其書凡十八篇,與漢志稱十三篇者不合。七略所定,不應自相牾,疑其贗托。然序已引其文,相傳旣久,今仍並錄焉。書中序述山水,多參以神怪,故道藏收入太玄部競字號中。究其本旨,實非之言。然道里山川,率難考據,案以耳目所及,百不一真,諸家並以爲地理書之冠,亦爲未允。核實定名,實則小說之最古者爾。

【序跋】書前有尤袤序。

【端題】卷端題「山海經卷第一」,次行署「郭璞傳」。

【底本】淳熙七年池陽郡齋刻本。此本尤袤主持刊刻。尤袤,字延之無錫人,藏書家。任職池陽,見舊本山海經訛誤頗多,遂以秘閣本爲底本,參校衆本,重新刊刻。底本板框高二十一厘米,寬十五厘米,白口單魚尾,四周雙邊。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小字雙行同。刻工有李彥張世陳忠王永等。

其他版本
清光绪三年浙江书局校刻本
康熙五十三至五十四年项絪群玉书堂刻本
清光绪十六年学库山房刻本
清光绪七年刻本
明崇祯间刻本
清嘉庆间刻本
明万历二十八年闽格古斋刊本
毛扆校跋明刊本
明嘉靖十五年潘侃前山书屋刻本
明周如山大业堂刻本
四库全书荟要本(乾隆写)
清光绪二十三年文锦楼铅印本
明成化元年吴宽抄本
四部丛刊景印明成化戊子刻本
明胡文焕刻本
明嘉靖十三年黄省曾刊本
清乾隆间刻本
丛书集成初编本
子书百家本(光绪刻、民国石印)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清乾隆间黄晟槐荫草堂刻本
明正统十年刊道藏本
清歙县项氏群玉书堂刻本
清多文斋刻本
清康熙五十四年项絪群玉书堂刻本
清康熙七年汪士汉重修古今逸史本
明万历十三年吴琯刻山海经水经合刻本
明成化四年北京国子监刻本
重排新式标点〈山海经〉
底本:宋淳照七年池阳郡斋刻本
电子文件(PDF)
153筒子叶14M
1次
猜你喜欢
龙辅女红余志
新刊大宋宣和遗事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足本新刻金瓶梅词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