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

【簡介】鶡冠子,傳戰國楚地隱士所作。其人常戴鶡羽之冠,遂以鶡冠子名之。是書三卷,凡十九篇,雖歷經傳抄,篇目或有增損,然其要義皆本于黃老道家之學,兼采儒、法、陰陽諸家之長,蔚爲大觀。首論宇宙生成,以「元氣」爲天地萬物之本原,又言「無爲而治」,主張君主當順應自然,以道禦術,刑德並用。

【撰述】漢書藝文志著錄鶡冠子一篇,列之於道家,言「撰﹐「居深山﹐以鶡爲冠」。應劭風俗通義佚文亦言:「鶡冠氏賢人,以鶡爲冠,因氏焉。鶡冠子著書。」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宋史藝文志皆著錄三卷。韓愈文記有十六篇,至陸佃注本則有十九篇。篇數逐代增多,後世多認同此爲偽書。自以降,爭論不休。柳宗元辯鶡冠子一文,言此書「盡鄙淺言也,吾意好事者偽爲其書。」姚際恒古今偽書考,亦斷爲偽書。呂思勉則言:「此書義精文古,決非後世所能偽爲,全書多道、法二家論,與管子最相似。」至一九七三年,馬王堆墓出土大量帛書,據以考證,鶡冠子源出秦漢,且確有古論。裘錫圭嗇夫初探漢代,縣令、長已經不再稱嗇夫,鶡冠子亦非以後之作。」是書行文古奧典雅,用辭古雅含蘊,奇言奧旨,每每有也。侯外廬中國思想史綱定爲「傳世古籍」。

【體例】鶡冠子一書凡三卷,析爲十九篇。卷一凡七篇,曰博選著希夜行天則環流道端近迭。此卷肇論大道,以黃老爲宗,推陰陽之變,明刑名之要。其言玄微,上窮碧落,下極九幽,立天地之綱紀,示治亂之樞機。開篇博選設「五至」之論,定人君擇賢之則,總攝全書之旨。卷二凡五篇,曰度萬王鈇泰鴻泰錄世兵。此卷敷演政術,多稱引龐煖問對,假君臣酬答以申治道。其論王者之鈇、神明之度、兵戰之謀,皆本天道以立人事,熔鑄刑名法術于黃老洪爐之中,誠所謂「君道無爲而臣道有爲」者也。卷三凡七篇,曰備知兵政學問世賢天權能天武靈王。此卷博涉兵農醫,兼論賢愚治亂。其兵政言「九道形名」,學問究「九道學問」,皆以數爲紀,條理粲然。終篇武靈王獨以史事爲鑒,蓋以戰陣之道驗其玄理,爲全書之結穴。全書體例特徵有三:一曰「問答爲綱」,龐子問而鶡冠子答,開合縱橫;二曰「數術爲緯」,以九爲度,以五爲常,象數交融;三曰「經世爲歸」,雖言天而必驗於人,雖論道而必歸於治。昔陸佃校注厘定篇目,雖間有佚文,然三卷之體巋然存焉,足爲黃老別派之圭臬也。

【著者】鶡冠子戰國賨人,流于。終生不仕,以大隱著稱,莫測其名,以鶚羽爲冠,因以爲號。

,字農師,號陶山越州山陰陸游祖父。家貧苦學,映月讀書。過金陵受教於王安石熙寧三年,擢進士甲科,調蔡州推官召爲國子監直講。安石不附已,專付之經術,不復咨以政。徽宗時,爲尚書右丞。每欲參用元祐人才,遂低名在黨籍,能爲中大夫,知亳州。封吳郡開國公,贈太師,追封楚國公。著有陶山集十四卷,及埤雅禮象春秋後傳鶡冠子注等。宋史有傳。

【四漢書藝文志冠子一篇,注曰人。居深山,以爲冠。劉勰文心雕龍冠綿綿,亟發深言。韓愈集冠子一首,稱其博選篇四稽五至之說,學問篇一壺千金之語,且謂其施於國家,功德豈少。柳宗元冠子辨一首,乃詆爲言盡鄙淺,謂其世兵篇多同,據司馬遷所引賈生二語,以決其僞。然古人著書,往往偶用舊文,古人引證,亦往往偶隨所見。如谷神不死四語,今見老子中,而列子乃稱爲黃帝書。克己復禮一語,今在論語中,左傳乃謂仲尼稱志有之。元者善之長也八句,今在文言傳中,左傳乃記爲穆姜語。司馬遷惟稱賈生,蓋亦此類,未可以單文孤證,遽斷其僞。惟漢志作一篇,而隋志以下皆作三卷,或後來有所附益,則未可知耳。其說雖雜刑名,而大旨本原於道德,其文亦博辨宏肆。自六朝劉勰最號知文,而韓愈最號知道,二子稱之,宗元乃以爲鄙淺,過矣。此本爲陸佃所注,凡十九篇。序謂但稱十六篇,未覩其全。北宋人,其時古本文初出,當得其真。今本文乃亦作十九篇,殆後來反據此書以改集,猶劉禹錫河東集序稱編爲三十二通,而今本集亦反據穆修本改爲四十五通也。所作埤雅,盛傳於世,已別著錄,此注則當日已不甚顯,惟陳振孫書錄解題載其名。晁公武讀書志則但稱有八卷一本,前三卷全同墨子,後兩卷多引以後事。公武削去前後五卷,得十九篇。殆由未見注,故不知所注之本先爲十九篇歟。

【論贊】韓愈讀鶡冠子鶡冠子十有六篇,其詞雜黃老刑名。其博選篇,「四稽」「五至」之說當矣。使其人遇時,援其道而施于國家,功德豈少哉!

宋濂諸子辨鶡冠子十九篇,其詞高古,多言明堂陰陽之學。雖未必盡出鶡冠,要爲先秦遺書無疑。

李學勤簡帛佚籍與學術史馬王堆帛書與鶡冠子多相契合,證明其爲戰國末作品。其環流篇宇宙論,上承老子,下啟淮南,實爲道家思想史之關鍵環節。

【底本】四部叢刊本。

民國八年,張元濟主持四部叢刊初編,以上海涵芬樓江陰繆氏藝風堂本本爲底本影印。板框高十七點八釐米,寬十二點三釐米,白口單魚尾,四周雙邊。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小字雙行同。

其他版本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木活字印、福建重刻、广东重刻)
清光绪间刻本
子书百家本(光绪刻、民国石印)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木活字印)
明弘治间碧云馆活字印本
二十五子汇函本(光绪石印)
民国七年双鉴楼影印道藏五子本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木活字印,浙江重刻、江西重刻、福建重刻、广东重刻)
道藏本(正统刻万历印)
四库全书荟要本(乾隆写)
新刊五子书本(弘治刻)
明刻本
明抄本(清黄丕烈校韭跋)
子书二十八种本(宣统石印)
注解十子全书本(光绪刻)
反约篇本(同治抄)
明万历五年刻本
清乾隆三十九年刻本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道藏本(正统刻、民国影印)
学津讨原本(嘉庆刻、民国影印)
五子书本(嘉靖刻)
重排新式标点〈鹖冠子〉
底本:四部丛刊明翻宋本
电子文件(PDF)
62筒子页2M
1次
猜你喜欢
墨子
颜氏家训
梦溪笔谈
菜根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