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尉揚州都督監修國史上柱國趙國公臣長孫無忌等奉勑撰
「楚辭」十卷並目錄。後漢校書郎王逸注。 「楚辭」卷郭璞注。梁有「楚辭」十一卷,宋何偃刪王逸注,亡。 「楚辭九悼」一卷楊穆撰。 「參解楚辭」七卷皇甫遵訓撰。 「楚辭音」一卷徐邈撰。 「楚辭音」一卷宋處士諸葛氏撰。 「楚辭音」一卷孟奧撰。 「楚辭音」一卷
「楚辭音」一卷釋道騫撰。 「離騷草木䟽」卷劉杳撰。
右十部,十九卷。通計亡書,十一部,四十卷。
「楚辭」者,屈原之所作。自周室衰亂,詩人寢息,謅佞之道興,諷刺之辭廢。楚有賢臣屈原,被讒放逐,乃著「離騷」八[01863]篇,言己離別愁思,申杼其心,自明無罪,因以諷諫,冀君覺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羅死焉。弟宋玉,痛惜其師,而和之。其後,賈誼、東方朔、劉向、揚雄,嘉其文彩,擬之而作。蓋以原楚人,謂之「楚辭」。然其氣質高麗,雅致清遠,後之文人,咸不能逮。始武帝命淮南王之章句,旦受詔,食時而奏之,其今亡。後校郎王逸,集屈原已下,迄于劉向,逸自一篇,並敘而注之,今行於世。隋時有釋道騫,善讀之,能楚聲,音韻清切,至今傳「楚辭」者,皆祖騫公之音。
楚蘭陵令「荀況集」一卷殘缺。梁二卷。 楚夫「宋玉集」卷
「武帝集」一卷梁二卷。 「淮南王集」一卷梁二卷。又有「賈誼集」四卷,「晁錯集」三卷,漢[01864]弘農都尉「枚乗集」二卷,錄各一卷,亡。 中令「司馬遷集」一卷
太中夫「東方朔集」卷梁有漢光祿大夫「吾丘壽王集」二卷,亡。 孝文園令「司馬相如集」一卷孝文園令司馬相如 原脫「孝」字,據史記本傳補。
膠西相「董仲舒集」一卷梁二卷。又有漢太常「孔臧集」二卷,亡。 騎都尉「李陵集」卷梁有漢丞相「魏相集」二卷,錄一卷;左馮翊「張敞集」一卷,錄一卷。亡。 諫議夫「王褒集」五卷
諫議夫「劉向集」六卷梁有漢射聲校尉「陳湯集」二卷,丞相「韋玄成集」二卷,亡。 諫議夫「谷永集」卷梁有涼州刺史「杜鄴集」二卷,騎都尉「李尋集」二卷,亡。 司空「師丹集」一卷梁三卷,錄一卷。 光祿夫「息夫躬集」一卷
太中夫「揚雄集」五卷
太中夫「劉歆集」五卷
成帝「班婕妤集」一卷梁有「班昭集」三卷,王莽建新大尹「崔篆集」一卷,保成師友「唐林集」一卷,中謁者「史岑集」二卷,後漢「東平王蒼集」五卷,「桓譚集」五卷,亡。[01865] 後司隸從「馮衍集」五卷
後徐令「班彪集」卷梁五卷。又有司徒掾「陳元集」一卷,「王隆集」二卷,云陽令「硃勃集」二卷,後漢處士「梁鴻集」二卷,亡。 後車騎從「杜篤集」一卷
後車騎司馬「傅毅集」卷梁五卷。 後將軍護軍司馬「班固集」十七卷梁有魏郡太守「黃香集」二卷,亡。 後長岑長「崔駰集」十卷
後侍中「賈逵集」一卷梁二卷。 後校郎「劉騊駼集」一卷梁二卷,錄一卷。又有樂安相「李尤集」五卷,大鴻臚「竇章集」二卷,亡。 後濟北相「崔瑗集」六卷梁五卷。 後「劉珍集」卷錄一卷。
後河間相「張衡集」十一卷後漢河間相張衡 原脫「相」這了,據後漢書本傳補。梁十二卷,又一本十四卷。又有郎中「蘇順集」二卷,蘇順 「蘇」原作「籍」,據後漢書本傳及舊唐志下、新唐志卷四改。錄二卷;後漢太傅「胡廣集」二卷,錄一卷。亡。 後黃門郎「葛龔集」六卷梁五卷,一本七卷。 後司空「李固集」十卷梁十卷。 後南郡太守「馬融集」九卷梁有外黃令「高[01866]彪集」二卷,錄一卷;「王逸集」二卷,錄一卷;司徒掾「桓麟集」二卷,桓麟 「麟」原作「鱗」,據後漢書桓榮傳改。錄一卷。亡。 後徵士「崔琦集」一卷梁二卷。又有「酈炎集」二卷,錄二卷;陳相「邊韶集」一卷,錄一卷;益州刺史「硃穆集」二卷,錄一卷。亡。 後京兆尹「延篤集」一卷梁二卷,錄一卷。又有司農卿「皇甫規集」五卷;太常卿「張奐集」二卷,錄一卷;「王延壽集」三卷;五原太守「崔寔集」二卷,錄一卷;上計「趙台集」二卷,錄一卷。亡。 後諫議夫「劉陶集」卷梁二卷,錄一卷。又有外黃令「張升集」二卷,錄一卷;「侯瑾集」二卷,「盧植集」二卷,議郎「廉品集」二卷。亡。 後司空「荀爽集」一卷梁三卷,錄一卷。 後野王令「劉梁集」卷梁三卷,錄一卷。又有「鄭玄集」二卷,錄一卷,亡。 後左中郎將「蔡邕集」十卷梁有二十卷,錄一卷。又有尚書令「士孫瑞集」二卷,亡。 後太山太守「應劭集」卷梁四卷。又有別部司馬「張超集合」五卷,亡。 後少府「孔融集」九卷梁十卷,錄一卷。 後侍御史「虞翻集」卷梁三卷,錄一卷。 後討虜長史「張紘集」一卷梁二卷,錄[01867]一卷。梁有後漢處士「禰衡集」二卷,錄一卷,亡。 後尚右丞「潘勖集」卷梁有錄一卷,亡。 後丞相倉曹屬「阮瑀集」五卷梁有錄一卷,亡。 魏太文學「徐幹集」五卷梁有錄一卷,亡。 魏太文學「應瑒集」一卷梁有五卷,錄一卷,亡。 後丞相軍謀掾「陳琳集」卷梁十卷,錄一卷。 魏太文學「劉楨集」四卷錄一卷。 後丞相主簿「繁欽集」十卷梁錄一卷,亡。 後丞相主簿「楊修集」一卷梁二卷,錄一卷。 後侍中「王粲集」十一卷梁有魏國郎中令「路粹集」二卷,錄一卷,行御史大夫「袁渙集」五卷,錄一卷;魏國奉常「王修集」二卷。亡。 後尚「丁儀集」一卷梁二卷,錄一卷。 後黃門郎「丁暠集」一卷梁二卷,錄一卷。梁又有婦人後漢黃門郎秦嘉妻「徐淑集」一卷,後漢董祀妻「蔡文姬集」一卷,傅石甫妻「孔氏集」一卷,亡。 「魏武帝集」十六卷梁三十卷,錄一卷。梁又有「武皇帝逸集」十卷。亡。 「魏武帝集新撰」十卷[01868]
「魏文帝集」十卷梁二十三卷。 「魏明帝集」七卷梁五卷,或九卷,錄一卷。梁又有「高貴鄉公集」四卷,亡。 魏「陳思王曹植集」十卷梁又有司徒「華歆集」二卷,亡。 魏司徒「王朗集」十四卷梁三十卷。又司空「陳羣集」五卷,司空陳羣 「空」原作「徒」,據魏志本傳改。亡。
魏給中「邯鄲淳集」卷梁有錄一卷。又有「劉暠集」二卷,侍中「吳質集」五卷,新城太守「孟達集」三卷,魏徵士「管寧集」三卷,錄一卷,亡。 魏光祿勳「高堂隆集」六卷高堂隆集 原脫「集」字,據舊唐志下補。梁十卷,錄一卷。又有光祿勳「劉邵集」二卷,錄一卷,錄一卷 「錄」原作「魏」,據本志文例改。亡。 魏散騎常侍「繆襲集」五卷梁有錄一卷。又有散騎常侍「王象集」一卷;光祿大夫「韋誕集」三卷,錄一卷;散騎常侍「麋元集」五卷;遊擊將軍「卞蘭集」二卷,錄一卷;顯陽侯「李康集」二卷,錄一卷;陳郡太守「孫該集」二卷,錄一卷;尚書「傅巽集」二卷,錄一卷。亡。 魏章武太守「殷褒集」一卷梁二卷。 魏司空「王昶集」五卷梁有錄一卷。 魏衛將軍「王肅集」五卷梁有錄一卷。又有「桓範集」二卷,中領軍「曹羲集」五卷,錄一卷,亡。 魏尚「何晏集」十一卷梁十卷,錄一卷。 魏衛尉卿[01869]「應璩集」十卷梁有錄一卷。又有「王弼集」五卷,錄一卷;中書令「劉階集」二卷;太常卿「傅嘏集」二卷,錄一卷,樂安太守「夏侯惠集」二卷,錄一卷。亡。 魏校郎「杜摯集」卷梁有「毌丘儉集」二卷,錄一卷;征東軍司馬「江奉集」二卷。亡。 魏太常「夏侯玄集」卷梁有車騎將軍「鐘毓集」五卷,錄一卷,亡。 魏步兵校尉「阮籍集」十卷梁十三卷,錄一卷。 魏中散夫「嵇康集」十卷梁十五卷,錄一卷。又有魏徵士「呂安集」二卷,錄一卷,亡。 魏司徒「鐘會集」九卷梁十卷,錄一卷。 魏汝南太守「程曉集」卷梁錄一卷。 蜀丞相「諸葛亮集」十五卷梁二十四卷。又有蜀司徒「許靖集」二卷,錄一卷;征北將軍「夏侯霸集」二卷。亡。 吳輔義中郎將「張溫集」六卷梁有「士燮集」五卷,亡。 吳偏將軍「駱統集」十卷梁有錄一卷。又有太子少傅「薛綜集」三卷,錄一卷,亡。 吳選曹尚「暨豔集」卷梁三卷,錄一卷。又有「姚信集」二卷,錄一卷;「謝承集」四卷。謝承 「承」原作「丞」,據本志史部正史類及舊唐志下改。今亡。 吳人「楊厚集」卷梁又有錄一卷。 吳丞相[01870]「陸凱集」五卷梁有錄一卷。 吳侍中「胡綜集」卷梁有錄一卷。又有東觀令「華核集」五卷,錄一卷,亡。 吳侍中「張儼集」一卷梁二卷,錄一卷。又有「韋昭集」二卷,錄一卷,亡。 吳中令「紀騭集」卷梁有錄一卷。又有「陸景集」一卷。亡。 「晉宣帝集」五卷梁有錄一卷。 「晉文帝集」卷
「齊王攸集」卷梁三卷。 晉「王沈集」五卷梁有「鄭褒集」二卷,亡。 晉宗正「嵇喜集」一卷殘缺。梁二卷,錄一卷。 晉散騎常侍「應貞集」一卷梁五卷。 晉司隸校尉「傅玄集」十五卷梁五十卷,錄一卷,亡。 晉著作郎「成公綏集」九卷殘缺。梁十卷。又有「裴秀集」三卷,錄一卷,亡。 晉金紫光祿夫「何楨集」一卷何楨 「楨」原作「禎」,據舊唐志下、新唐志卷四改。梁五卷。又有「袁准集」二卷,錄一卷,亡。 晉少傅「山濤集」九卷梁五卷,錄一卷,又一本十卷。齊奉朝請裴津注。又梁有「向秀集」二卷,錄一卷;平原太守「阮種集」二卷,錄一卷;「阮侃集」五卷,錄一卷。亡。 晉太傅「羊祜集」一卷殘缺。梁二卷,錄一卷。又有「蔡玄通集」五卷,太宰「賈充[01871]集」五卷,錄一卷;「荀勖集」三卷,錄一卷。亡。 晉征南將軍「杜預集」十八卷
晉輔國將軍「王濬集」一卷殘缺。梁二卷,錄一卷。 晉徵士「皇甫謐集」卷錄一卷。 晉侍中「程咸集」卷梁有光祿大夫「劉毅集」二卷,錄一卷;晉侍中「庾峻集」二卷,錄一卷。亡。 晉巴西太守「郤正集」一卷
晉散騎常侍「薛瑩集」卷梁又有散騎常侍「陶濬集」二卷,錄一卷,亡。 晉通郎「江偉集」六卷梁有「宣舒集」五卷;散騎常侍「曹志集」二卷,錄一卷;「鄒湛集」三卷,錄一卷。亡。 晉汝南太守「孫毓集」六卷
晉處士「楊泉集」卷錄一卷。梁有司徒「王渾集」五卷,黃州刺史「王深集」五卷,亡。 晉徵士「閔鴻集」卷梁有光祿大夫「裴楷集」二卷,錄一卷。亡。 晉司空「張華集」十卷錄一卷。 晉尚僕射「裴頠集」九卷梁有太子中庶子「許孟集」三卷,錄一卷;太宰「何劭集」二卷,何劭 「劭」原作「邵」,據晉書何曾傳改。錄一卷;光祿大夫「劉頌集」三卷,錄一卷;「劉寔集」二卷,錄一卷。亡。 晉散騎常侍「王佑集」卷錄一卷。梁有晉驃騎[01872]將軍「王濟集」二卷,亡。「華嶠集」八卷梁二卷。 晉秘丞「司馬彪集」四卷梁三卷,錄一卷。又有尚書「庾儵集」二卷,錄一卷,國子祭酒「謝衡集」二卷。亡。 晉中太守「李虔集」一卷梁二卷,錄一卷。 晉司隸校尉「傅咸集」十七卷梁三十卷,錄一卷。又有太子中庶子「棗據集」二卷,錄一卷;「劉寶集」三卷。亡。 晉馮翊太守「孫楚集」六卷梁十二卷,錄一卷。 晉散騎常侍「夏侯湛集」十卷梁有錄一卷。又有弋陽太守「夏侯淳集」二卷,散騎侍郎「王贊集」五卷,亡。 晉衛尉卿「石崇集」六卷梁有錄一卷。 晉尚郎「張敏集」卷梁五卷。又有黃門郎「伏偉集」一卷,亡。 晉黃門郎「潘嶽集」十卷
晉太常卿「潘尼集」十卷
晉頓丘太守「歐陽建集」卷梁有宗正「劉許集」二卷,劉許 「許」原作「訐」,據魏志劉放傳注及世說新語排調篇注改。劉許入晉官宗正卿。舊唐志下作「劉訏」。錄一卷;散騎常侍「李重集」二卷;光祿大夫「樂廣集」二卷,錄一卷;「阮渾集」三卷,錄一卷。亡。 晉侍中「嵇紹集」卷錄一卷。梁有錢唐令「楊建集」九卷,長沙相「盛彥集」五卷,左長史「楊乂集」三卷,錄一卷。 晉尚「盧[01873]播集」一卷梁二卷,錄一卷。又有「欒肇集」五卷,錄一卷;南中郎長史「應亨集」二卷。亡。 晉國祭酒「杜育集」卷
晉太常卿「摯虞集」九卷梁十卷,錄一卷。又秘書監「繆徵集」二卷,錄一卷,亡。 晉齊王府記室「左思集」卷梁有五卷,錄一卷。又有晉豫章太守「夏靖集」二卷,錄一卷;吳王文學「鄭豐集」二卷,錄一卷;大司馬東曹掾「張翰集」二卷,錄一卷;清河王文學「陳畧集」二卷,錄一卷;揚州從事「陸沖集」二卷,錄一卷。亡。 晉平原內史「陸機集」十四卷梁四十七卷,錄一卷,亡。 晉清河太守「陸云集」十卷梁十卷,錄一卷。又有少府丞「孫極集」二卷,孫極 姚考:晉書陸機傳附傳中有「孫拯」。此孫極大抵是孫拯之誤。故七錄附共集于二陸之後。錄一卷,亡。 晉中郎「張載集」七卷梁一本二卷,錄一卷。 晉黃門郎「張協集」卷梁四卷,錄一卷。 晉著作郎「束皙集」七卷梁五卷,錄一卷。又有征南司馬「曹攄集」三卷,錄一卷;散騎常侍「江統集」十卷,錄一卷,著作郎「胡濟集」五卷,錄一卷。亡。 晉中令「卞粹集」一卷梁五卷。又有光祿勳「閭丘沖集」二卷,錄一卷,亡。 晉太傅從中郎「庾斂集」一卷梁五[01874]卷,錄一卷。又有太子中舍人「阮瞻集」二卷,錄一卷;太子洗馬「阮修集」二卷,錄一卷;廣威將軍「裴邈集」二卷,錄一卷。亡。 晉太傅主簿「郭象集」卷晉太傅主簿郭象 原脫「主簿」二字,據晉書本傳補。梁五卷,錄一卷。又有廣州刺史「嵇含集」十卷,錄一卷,亡。 晉安豐太守「孫惠集」八卷梁十一卷,錄一卷。又有松滋令「蔡洪集」二卷,錄一卷,亡。 晉平北將軍「牽秀集」四卷梁三卷,錄一卷。又有車騎從事中郎「蔡克集」二卷,錄一卷;遊擊將軍「索靖集」三卷;隴西太守「閻纂集」二卷,錄一卷;秦州刺史「張輔集」二卷,錄一卷;交趾太守「殷巨集」二卷,錄一卷;太子洗馬「陶佐集」五卷,錄一卷;東晉鄱陽太守「虞溥集」二卷,東晉鄱陽太守虞溥 據晉書本傳,「溥卒于洛」,不及東晉。錄一卷;益陽令「吳商集」五卷;「仲長敖集」二卷;晉太常卿「劉弘集」三卷,錄一卷;開府「山簡集」二卷,錄一卷;兗州刺史「宗岱集」二卷;侍中「王峻集」二卷,錄一卷;濟陽內史「王曠集」五卷,錄一卷。亡。 晉散騎常侍「棗嵩集」一卷梁二卷,錄一卷。又有襄陽太守「棗腆集」二卷,錄一卷,亡。 晉太尉「劉琨集」九卷梁十卷。 「劉琨別集」十卷
晉司空從中郎「盧諶集」十卷梁有錄一卷。 晉秘丞「傅暢集」五卷梁有錄一卷。又有「晉[01875]明帝集」五卷,錄一卷;「簡文帝集」五卷,錄一卷;「孝武帝集」二卷,錄一卷;「彭城王褷集」二卷,「譙烈王集」九卷,錄一卷。亡。 晉會稽王「司馬道集」八卷梁九卷。又有鎮東從事中郎「傅毅集」五卷,亡。 晉衡陽內史「曾瑰集」卷梁四卷,錄一卷。又有驃騎將軍「顧榮集」五卷,錄一卷,亡。 晉司空「賀循集」十八卷梁二十卷,錄一卷。又有散騎常侍「張亢集」二卷,張亢 「亢」原作「杭」,別本或作「抗」,據晉書張載傳改。錄一卷;車騎長史「賈彬集」三卷,錄一卷。亡。 晉光祿夫「衛展集」十卷梁十五卷。又有東晉太尉「荀組集」三卷,錄一卷,亡。
晉秘郎「張委集」九卷梁五卷。又有關內侯「傅瑉集」一卷;光祿大夫「周顗集」二卷,錄一卷。亡。 晉太常「謝鯤集」六卷梁二卷。 晉驃騎將軍「王暠集」十卷梁三十四卷,錄一卷。又有「華譚集」二卷;亡。 晉御史中丞「熊遠集」十卷梁五卷,錄一卷。又有湘州秀才「谷儉集」一卷;大鴻臚「周嵩集」三卷,錄一卷,亡。 晉弘農太守「郭璞集」十七卷梁十卷,錄一卷。
晉「張駿集」八卷殘缺。 晉將軍「王敦集」十卷梁有吳興太守「沈充[01876]集」三卷;散騎常侍「傅純集」二卷,錄一卷。亡。 晉光祿夫「梅陶集」九卷梁二十卷,錄一卷。又有金紫光祿大夫「荀邃集」二卷,錄一卷,亡。 晉散騎常侍「王鑒集」九卷梁五卷。又有晉著作佐郎「王濤集」五卷;廷尉卿「阮放集」十卷,錄一卷;宗正卿「張悛集」五卷;錄一卷;汝南太守「應碩集」二卷,金紫光祿大夫「張闓集」二卷,錄一卷;揚州從事「陸沈集」二卷,錄一卷;驃騎將軍「卞珣集」二卷,錄一卷;光祿勳「鐘雅集」一卷,衛尉卿「劉超集合」二卷;衛將軍「戴邈集」五卷,錄一卷;光祿大夫「荀崧集」一卷,亡。 晉將軍「溫嶠集」十卷梁錄一卷。 晉侍中「孔坦集」十七卷梁五卷,錄一卷。又有「臧沖集」一卷,晉鎮南大將軍「應詹集」五卷,應詹 「詹」原作「瞻」,據晉書本傳改。亡。 晉太僕卿「王嶠集」八卷梁有衛尉「荀愷集」一卷,鎮北將軍「劉隗集」二卷;大司馬「陶侃集」二卷,錄一卷。亡。 晉丞相「王導集」十一卷梁十卷。錄一卷。 晉太尉「郗鑒集」十卷錄一卷。 晉太尉「庾亮集」十一卷梁二十卷,錄一卷。又有「虞預集」十卷,錄一卷;平越司馬「黃整集」十卷,錄一卷。亡。 晉護軍長史「庾堅集」十卷梁十卷,錄一卷。 晉[01877]司空「庾冰集」七卷梁二十卷,錄一卷。 晉給中「庾闡集」九卷梁十卷,錄一卷。 晉著作郎「王隱集」十卷梁二十卷,錄一卷。 晉散騎常侍「幹寶集」四卷梁五卷。 晉太常卿「殷融集」十卷梁有衛尉「張虞集」十卷,光祿大夫「諸葛恢集」五卷,錄一卷。亡。
晉車騎將軍「庾翼集」十卷梁二十卷,錄一卷。
晉司空「何充集」四卷梁五卷。又有御史中丞「郝默集」五卷,征西諮議「甄述集」十二卷,武昌太守「徐彥則集」十卷,亡。 晉散騎常侍「王愆期集」七卷梁十卷,錄一卷。又有司徒左長史「王濛集」五卷;丹陽尹「劉惔集」二卷,劉惔集二卷 「惔」原作「恢」,據晉書本傳舊唐志下、新唐志卷四改。錄一卷;益州刺史「袁喬集」七卷。亡。
晉尚令「顧和集」五卷梁有錄一卷。又有尚書僕射「劉遐集」五卷,徵士「江惇集」三卷,江惇 「惇」原作「淳」,據本志經部春秋類及晉江統傳改。錄一卷;魏興太守「荀述集」一卷;平南將軍「賀翹集」五卷,「李軌集」八卷。亡。 晉「李充集」十卷梁十五卷,錄一卷。 晉司徒「蔡謨集」十七卷梁四十三卷。 晉揚州刺史「殷浩集」四卷梁五卷,錄一卷。又有吳興孝廉「鈕滔集」五卷,錄一卷;[01878]宣城內史「劉系之集」五卷,錄一卷。亡。 「庾赤玉集」四卷
晉尋陽太守「庾統集」八卷庾赤玉集四卷庾統集八卷 「玉」原作「王」,「統」原作「純」,據晉書庾亮傳附庾統傳入世說新語賞譽篇改。梁有驃騎司馬「王修集」二卷,錄一卷;衛將軍「謝尚集」十卷,錄一卷;青州刺史「王浹集」二卷。亡。 晉西中郎將「王胡之集」十卷梁五卷,錄一卷。 晉中令「王洽集」五卷錄一卷。梁有宜春令「範保集」七卷;徵士「范宣集」十卷,錄一卷;建安太守「丁纂集」四卷,錄一卷。亡。 晉金紫光祿夫「王羲之集」九卷梁十卷,錄一卷。 晉散騎常侍「謝萬集」十六卷梁十卷。 晉司徒長史「張憑集」五卷梁有錄一卷。梁有高涼太守「楊方集」二卷,亡。 晉徵士「許詢集」卷梁八卷,錄一卷。 晉征西將軍「張望集」十卷梁十二卷,錄一卷。 晉餘姚令「孫統集」卷梁九卷,錄一卷。又有晉陵令「戴元集」三卷,錄一卷,亡。 晉衛尉卿「孫綽集」十五卷梁二十五卷。 晉太常「江逌集」九卷梁有「謝沈集」十卷,亡。 晉「李顒集」十卷錄一卷。 晉光祿勳「曹毗集」十卷梁十五卷,[01879]錄一卷。又有郡主簿「王篾集」五卷,亡。 晉沙門「支遁集」八卷梁十三卷。又有「劉彧集」十六卷,亡。 張重華酒泉太守「謝艾集」七卷梁八卷。又有撫軍長史「蔡系集」二卷;護軍將軍「江虨集」五卷,江虨 「虨」原作「彬」,據晉書江統傳改。錄一卷。亡。 晉「范汪集」一卷梁十卷。 晉尚僕射「王述集」八卷梁又有「王度集」五卷,錄一卷;中領軍「庾龢集」二卷,錄一卷;將作大匠「喻希集」一卷;吳興太守「孔嚴集」十一卷,錄一卷。亡。 晉司馬「桓溫集」十一卷梁有四十三卷。又有「桓溫要集」二十卷,錄一卷;豫章太守「車灌集」五卷,錄一卷。亡。 晉尚僕射「王坦之集」七卷梁五卷,錄一卷,亡。 晉左光祿「王彪之集」十卷梁有錄一卷。 晉中郎「郤超集合」九卷梁十卷。又有南中郎「桓嗣集」五卷;平固令「邵毅集」五卷,錄一卷;太學愽士「滕輔集」五卷,錄一卷。亡。 晉苻堅丞相「王猛集」九卷錄一卷。梁有「顧夷集」五卷,散騎常侍「鄭襲集」四卷,撫軍掾「劉暢集」一卷,亡。 晉太常卿「韓康伯集」十六卷梁有黃門郎「範啟集」四卷;豫章太守「王恪集」十卷;零陵太守「陶[01880]混集」七卷,海鹽令「祖撫集」三卷;吳興太守「殷康集」五卷,錄一卷。亡。 晉太傅「謝安集」十卷梁十卷,錄一卷。又有中軍參軍「孫嗣集」三卷,錄一卷;司徒左長史「劉袞集」三卷。亡。 晉御史中丞「孔欣時集」八卷梁七卷。 晉「伏滔集」十一卷並目錄。梁五卷,錄一卷。 晉滎陽太守「習鑿齒集」五卷
晉秘監「孫盛集」五卷殘缺。梁十卷,錄一卷。
晉東陽太守「袁宏集」十五卷梁二十卷,錄一卷。又有晉黃門郎「顧淳集」一卷,尋陽太守「熊鳴鵠集」十卷,車騎司馬「謝韶集」三卷,金紫光祿大夫「王獻之集」十卷,錄一卷;琅邪內史「袁質集」二卷,錄一卷;太宰從事中郎「袁邵集」五卷,錄一卷;車騎長史「謝朗集」六卷,錄一卷;車騎將軍「謝頠集」十卷,錄一卷。亡。 晉新安太守「郤愔集」四卷殘缺。梁五卷。又有吳郡功曹「陸法之集」十九卷,亡。 晉太常卿「王瑉集」十卷王瑉 「珉」原作「岷」,據晉書五導傳附王珉傳改。梁錄一卷。 晉中散夫「羅含集」卷梁有太宰長史「庾蒨集」二卷,大司馬參軍「庾悠之集」三卷,司徒右長史「庾凱集」二卷,亡。 晉國愽士「孫放集」一卷殘缺。梁十[01881]卷。 晉聘士「殷叔獻集」四卷並目錄。梁三卷,錄一卷。 晉湘東太守「庾肅之集」十卷錄一卷。梁有晉北中郎參軍「蘇彥集」十卷;太子左率「王肅之集」三卷,錄一卷;黃門郎「王徽之集」八卷;徵士「謝敷集」五卷,錄一卷,太常卿「孔汪集」十卷,「陳統集」七卷,太常「王愷集」十五卷;右將軍「王忱集」五卷,錄一卷;太常「殷允集」十卷。亡。 晉徵士「戴逵集」九卷殘缺。梁十卷,錄一卷。又有晉光祿大夫「孫褵集」十卷,尚書左丞「徐禪集」六卷,亡。 晉太前率「徐邈集」九卷並目錄。梁二十卷,錄一卷。 晉給中「徐乾集」十一卷並目錄。梁二十卷,錄一卷。又有晉冠軍將軍「張玄之集」五卷,錄一卷;員外常侍「荀世之集」八卷,「袁山松集」十卷,黃門郎「魏逖之集」五卷,驃騎參軍「卞湛集」五卷,金紫光祿大夫「褚爽集」十六卷,錄一卷。亡。 晉豫章太守「范寧集」十六卷梁有晉余杭令「範弘之集」六卷,亡。 晉司徒「王絢集」十一卷並目錄。梁十卷,錄一卷,亡。 晉處士「薄蕭之集」九卷梁十卷。又有晉安北參軍「薄要集」九卷,「薄邕集」七卷;延陵令「唐邁之集」十一卷,錄一卷。亡。 晉「孫恩集」五[01882]卷梁有晉殿中將軍「傅綽集」十五卷,驍騎將軍「弘戎集」十六卷,御史中丞「魏叔齊集」十五卷,司徒右長史「劉寧之集」五卷,亡。 晉臨海太守「辛德遠集」五卷梁四卷。又有晉車騎參軍「何瑾之集」十一卷,太保「王恭集」五卷,錄一卷;「殷覬集」十卷,錄一卷。亡。 晉荊州刺史「殷仲堪集」十卷並目錄。梁十卷,錄一卷,亡。 晉驃騎長史「謝景重集」一卷
晉「桓玄集」十卷梁有晉丹陽尹「卞範之集」五卷,丹陽尹卞範之 「尹」原作「令」,據晉書本傳改。錄一卷;光祿勳「卞承之集」十卷,錄一卷。亡。 晉東陽太守「殷仲文集」七卷梁五卷。 晉司徒「王謐集」十卷錄一卷。梁有晉光祿大夫「伏系之集」十卷,錄一卷,亡。 晉右軍參軍「孔璠集」卷
晉衛軍諮議「湛方生集」十卷錄一卷。 晉光祿夫「祖台之集」十六卷梁二十卷。 晉通直常侍「顧愷之集」七卷梁二十卷。 晉太常卿「劉瑾集」九卷梁五卷。 晉左僕射「謝混集」卷梁五卷。 晉秘監「滕演集」十卷錄一卷。 晉司[01883]徒長史「王誕集」卷梁有晉太尉諮議「劉簡之集」十卷,亡。 晉丹陽太守「袁豹集」八卷丹陽太守袁豹 晉書本傳作「丹陽尹」。梁十卷,錄一卷。又有晉廬江太守「殷遵集」五卷,錄一卷;興平令「荀軌集」五卷。亡。 晉西中郎長史「羊徽集」九卷梁十卷,錄一卷。 晉國愽士「周祗集」十一卷梁二十卷,錄一卷。又有晉相國主簿「殷闡集」十卷,錄一卷;太常「傅迪集」十卷。亡。 晉始安太守「卞裕集」十卷梁十五卷。又有晉「韋公藝集」六卷,亡。 晉「毛伯成集」一卷
晉沙門「支曇諦集」六卷
晉沙門「釋惠遠集」十卷
晉姚萇沙門「釋僧肇集」一卷
晉「王茂畧集」四卷
晉「曹毗集」四卷
晉「宗欽集」卷梁有晉中軍功曹「殷曠之集」五卷,太學愽士「魏說集」十三卷;征西主簿「丘道護集」五卷,錄一卷;柴桑令「劉遺民集」五卷,錄一卷;「郭澄之集」十卷,徵士「周續之集」一卷,周續之 「續」原作「桓」,據本志史部雜傳類及宋書、南史本傳改。「孔瞻集」九卷。亡。 晉江州刺史王凝之妻「謝道韞集」卷梁有婦人晉司徒王渾妻「鐘夫人集」五卷,「晉武帝左九嬪[01884]集」四卷,晉太宰賈充妻「李扶集」一卷,晉武平都尉陶融妻「陳窈集」一卷,晉都水使者妻「陳玢集」五卷,晉都水使者妻陳玢 「使者」下疑有脫文。晉海西令劉臻妻「陳參集」七卷,劉臻妻陳參 「臻」原作「驎」,據晉書列女傳及舊唐志下、新唐志卷四改。晉劉柔妻「王邵之集」十卷,晉散騎常侍傅伉妻「辛蕭集」一卷,晉松陽令鈕滔母「孫瓊集」二卷,晉成公道賢妻「龐馥集」一卷,晉宣城太守何殷妻「徐氏集」一卷,亡。 「宋武帝集」十卷梁二十卷,錄一卷。 「宋文帝集」七卷梁十卷,亡。 「宋孝武帝集」十五卷梁三十一卷,錄一卷。又有「宋廢帝景和集」十卷,錄一卷;「明帝集」三十三卷。亡。 宋「長沙王道憐集」十卷錄一卷。宋長沙王道憐集 據宋書宗室傳及新唐志卷四,疑「道憐」是「義欣」之誤。梁有「宋臨川王道規集」四卷,錄一卷,亡。 「宋臨川王義慶集」八卷
「宋江夏王義恭集」十一卷梁十五卷,錄一卷。又有「江夏王集別本」十五卷;宋「衡陽王義季集」十卷,錄一卷。亡。 宋「南平王鑠集」五卷梁有宋「竟陵王誕集」二十卷,「建平王休度集」十卷,建平王休度集 「休度」原作「休祐」,據宋書文九王傳建平宣簡王宏傳改。宏字休度。「新渝惠侯義宗集」十二卷,散騎常侍祖柔之集」二十卷,亡。 宋豫章太守「謝瞻集」卷梁有宋征虜將軍「沈林子集」七卷,亡 宋太常卿「孔琳之集」九卷並目錄,梁十卷,錄一卷。 宋「王叔之集」[01885]七卷梁十卷,錄一卷。 宋太中夫「徐廣集」十五卷錄一卷。 宋秘監「盧繁集」一卷殘缺。梁十卷,錄一卷。 宋侍中「孔寧集」十一卷並目錄。梁十五卷,錄一卷。 宋建安太守「卞瑾集」十卷梁十卷。 宋太常卿「蔡廓集」九卷並目錄。梁十卷,錄一卷。又有宋「王韶之集」二十四卷,亡。 宋尚令「傅亮集」十一卷梁二十卷,錄一卷。又有宋征南長史「孫康集」十卷,左軍長史「范述集」三卷,亡。 宋太常卿「鄭鮮之集」十卷梁二十卷,錄一卷。 宋徵士「陶潛集」九卷梁五卷,錄一卷。又有「張野集」十卷,宋零陵令「陶階集」八卷,東莞太守「張元瑾集」八卷;光祿大夫「王曇首集」二卷,錄一卷,亡。 宋太常卿「範泰集」十九卷梁二十卷,錄一卷。 宋中郎「荀昶集」十四卷梁十五卷,錄一卷。又有「卞伯玉集」五卷,錄一卷;中散大夫「羊欣集」七卷。亡。 宋司徒「王弘集」一卷梁二十卷,錄一卷。又有宋金紫光祿大夫「沈演集」十卷,廣平太守「范凱集」八卷,亡。 宋沙門「釋惠琳集」五[01886]卷梁九卷,錄一卷。又有宋「范晏集」十四卷,亡。 宋司徒府參軍「謝惠連集」六卷梁五卷,錄一卷。又有宋太常「謝弘微集」二卷,亡。 宋臨川內史「謝靈運集」十九卷梁二十卷,錄一卷。 宋給中「丘深之集」七卷梁十五卷。又有義成太守「祖屳之集」五卷,荊州西曹「孫韶集」十卷,「殷淳集」二卷,揚州刺史「殷景仁集」九卷,國子愽士「姚濤之集」二十卷,錄一卷,「周祋集」十一卷。亡。 「殷闡之集」一卷
宋徵士「宗景集」十六卷梁十五卷。 宋徵士「雷次宗集」十六卷梁二十九卷,錄一卷。 宋奉朝請「伍緝之集」十卷梁有宋南蠻主簿「衛令元集」八卷;「范曄集」十五卷,錄一卷;撫軍諮議「範廣集」一卷;右光祿大夫「王敬弘集」五卷,王敬弘 原脫「弘」字,據宋書、南史王裕之傳補。裕之字敬弘。按「弘」字或是宋人刊書時諱刪。錄一卷;「任豫集」六卷。 宋御史中丞「何承天集」十卷梁三十二卷,亡。 宋太中夫「裴松之集」十卷梁二十一卷。又有「王韶之集」十九卷,宋光祿大夫「江湛集」四卷,錄一卷。亡。 宋太尉「袁淑集」十一卷並目錄。梁十卷,錄一卷。 宋秘監「王微集」十卷梁有[01887]錄一卷。又有宋太子舍人「王僧謙集」二卷,金紫光祿大夫「王僧綽集」一卷,征北行參軍「顧邁集」二十卷,魚復令「陳超之集」十卷,平南將軍「何長瑜集」八卷,亡。 宋員外郎「荀雍集」卷梁四卷。又有宋國子愽士「范演集」八卷,錢唐令「顧昱集」六卷,臨成令「韓浚之集」八卷,南陽太守「沈亮之集」七卷,國子愽士「孔欣集」九卷,臨海太守「江玄叔集」四卷,尚書郎「劉馥集」十一卷,太子中舍人「張演集」八卷,南昌令「蔡眇之集」三卷,太學愽士「顧雅集」十三卷,巴東太守「孫仲之集」十一卷,孫仲之 「仲」當作「沖」,見宋書臧質傳。太尉諮議參軍「謝元集」一卷,南海太守「陸展集」九卷,棘陽令「山謙之集」十二卷,廣州刺史「羊希集」九卷,羊希 「羊」原作「楊」,據宋書本傳改。員外常侍「周始之集」十一卷,主客郎「羊崇集」六卷,太子舍人「孔景亮集」三卷,亡。 宋中郎「袁伯文集」十一卷並目錄。梁有宋丞相諮議「蔡超集合」七卷,亡。 宋東中郎長史「孫緬集」八卷並目錄。梁十一卷。又有宋「賀道養集」十卷,太子洗馬「謝登集」六卷,新安太守「張鏡集」十卷;兼中書舍人「褚詮之集」八卷,錄一卷。亡。 宋特進「顏延之集」十五卷梁三十卷。又有「顏延之逸集」一卷,亡。 宋東揚州刺史「顏竣集」十四卷並目錄。 宋司馬[01888]「顏測集」十一卷並目錄。 宋護軍將軍「王僧達集」十卷梁有錄一卷。又有國子愽士「羊戎集」十卷,江寧令「蘇寶生集」四卷,兗州別駕「範義集」十二卷,吳興太守「劉瑀集」七卷,本郡孝廉「劉氏集」九卷,亡。 宋會稽太守「張暢集」十卷殘缺。梁十四卷,錄一卷。又有宋司空「何尚之集」十卷,亡。 宋吏部尚「何偃集」十九卷梁十六卷。又有廬江太守「周朗集」八卷,亡。 宋侍中「沈懷文集」十卷殘缺。梁十六卷。 宋北中郎長史「江智深集」江智深 「深」當作「淵」,見宋書、南史本傳,唐人諱改。九卷並目一卷。 宋太中庶「殷琰集」七卷梁又有宋武陵太守「袁凱集」八卷,「荀欽明集」六卷,安北參軍「王詢之集」五卷,越騎校尉「戴法興集」四卷,亡。 宋黃門郎「虞通之集」十五卷梁二十卷。 宋司徒左長史「沈勃集」十五卷梁二十卷。 宋金紫光祿夫「謝莊集」十九卷梁十五卷。又有宋金紫光祿大夫「謝協集」三卷,三巴校尉「張悅集」十一卷,揚州從事「賀頠集」十一卷,領軍長史「孔邁之集」八卷,撫軍參軍「賀弼集」十六卷,本州秀才「劉遂集」二[01889]卷,亡。 宋「建平王景素集」十卷
宋征虜記室參軍「鮑照集」十卷梁六卷。又有宋武康令「沈懷遠集」十九卷,「裴駰集」六卷,刪定郎「劉鯤集」五卷,宜都太守「費修集」十卷,亡。 宋太中夫「徐爰集」六卷梁十卷。又有宋護軍司馬「孫勃集」六卷,右光祿大夫「張永集」十卷,陽羨令「趙繹集」十六卷,亡。 宋「庾蔚之集」十六卷梁二十卷。又有太子中舍人徵不就「王素集」十六卷,亡。 宋豫章太守「劉愔集」八卷梁十卷。又有宋起部「費鏡運集」二十卷,光祿大夫「孫夐集」十一卷,太尉從事中郎「蔡頤集」三卷;司空「劉勔集」二十卷,劉勔集 「勔」原作「緬」,據宋書本傳補。錄一卷;青州刺史「明僧暠集」十卷,吳興太守「蕭惠開集」七卷,「沈宗之集」十卷,大司農「張辯集」十六卷,金紫光祿大夫「王瓉集」十五卷,錄一卷,「郭坦之集」五卷,會稽主簿「辛湛之集」八卷,太子舍人「硃百年集」二卷,硃百年 原脫「百」字,據宋書本傳補。東海王常侍「鮑德遠集」六卷,會稽郡丞「張緩集」六卷。亡。 宋寧國令「劉薈集」七卷
宋江州從「吳邁遠集」一卷殘缺。梁八卷,亡。 宋宛朐令「湯惠休集」卷梁四卷。又有南海太守「孫奉伯集」十卷,右將軍「成元範集」十卷,奉朝請「虞喜集」[01890]十一卷,延陵令「唐思賢集」十五卷,「戴凱之集」六卷,亡。 宋司徒「袁粲集」十一卷並目錄。梁九卷。又有婦人「牽氏集」一卷,宋後宮司儀「韓蘭英集」四卷,亡。 「齊文帝集」一卷殘缺。梁十一卷。又有齊「晉安王子懋集」四卷,錄一卷;「隨王子隆集」七卷,亡。 齊「竟陵王良集」四十卷梁又有齊聞喜公「蕭遙欣集」十一卷,領軍諮議「劉祥集」十卷,亡。 齊太宰「褚彥回集」十五卷梁又有齊黃門侍郎「崔祖思集」二十卷,中軍佐「鐘蹈集」十二卷;余杭令「丘巨源集」十卷,錄一卷。亡。 齊太尉「王儉集」五十一卷梁六十卷。又有齊東海太守「謝顥集」十六卷,「謝瀹集」十卷,豫州刺史「劉善明集」十卷,侍中「褚賁集」十二卷,徵士「劉虯集」二十四卷,司徒主簿徵不就「庾易集」十卷,「顧歡集」三十卷,「劉瓛集」三十卷,射聲校尉「劉璡集」三卷,亡。 齊中郎「周顒集」八卷梁十六卷。又有齊左侍郎「鮑鴻集」二十卷,錄一卷;雍州秀才「韋瞻集」十卷;正員郎「劉懷慰集」十卷,錄一卷;永嘉太守「江山圖集」十卷,驃騎記室參軍「荀憲集」十一卷。亡。 齊前軍參軍「虞羲集」九卷殘缺。梁十一卷。又有平陽令「韋沈集」十卷,車騎參軍「任文集」十一卷,「卞鑠[01891]集」十六卷,「婁幼瑜集」六十六卷,長水校尉「祖沖之集」五十一卷,亡。 齊中郎「王融集」十卷
齊吏部郎「謝朓集」十卷
「謝朓逸集」一卷梁又有「王巾集」十一卷,亡。
齊司徒左長史「張融集」十七卷梁十卷。又有張融「玉海集」十卷、「大澤集」十卷、「金波集」六十卷,又有齊羽林監「庾韶集」十卷,黃門郎「王僧佑集」十卷;太常卿「劉悛集」二十卷,錄一卷;秘書「王寂集」五卷。亡。 齊金紫光祿夫「孔稚珪集」十卷
齊後軍法曹參軍「陸厥集」八卷梁十卷。 齊太尉「徐孝嗣集」十卷梁七卷。又有侍中「劉暄集」一十一卷,通直常侍「裴昭明集」九卷,「虞炎集」七卷,吏部郎「劉瑱集」十卷,梁國從事中郎「劉繪集」十卷,亡。 齊侍中「袁彖集」五卷並錄。 齊中郎「江奐集」九卷並錄。 齊平西諮議「宗躬集」十卷
齊太舍人「沈驎士集」六卷
「梁武帝集」十六卷梁三十二卷。 「梁武帝詩賦集」十卷
「梁武帝雜[01892]文集」九卷
「梁武帝別集目」卷
「梁武帝淨業賦」卷 「梁簡文帝集」八十五卷陸罩撰,並錄。
「梁元帝集」五十卷
「梁元帝集」十卷
梁「昭明太集」十卷梁有「梁安成王集」三十卷,梁安成王 「梁」原作「晉」,據梁書、南史本傳改。亡。 梁「岳陽王詧集」十卷
「梁王蕭巋集」十卷
梁「邵陵王綸集」六卷
梁「武陵王紀集」八卷
梁「蕭琮集」七卷梁又有「安成煬王集」五卷,亡。 梁司徒諮議「宗夬集」九卷並錄。 梁國愽士「丘遲集」十卷並錄。梁十五卷,又有「謝朏集」十五卷,亡。 梁金紫光祿夫「江淹集」九卷梁二十卷。 「江淹後集」十卷
梁尚僕射「範云集」十一卷並錄。 梁太常卿「任昉集」十四卷梁有晉安太守「謝纂集」十卷,撫軍將軍「柳惔集」二十卷,柳惔 「惔」原作「憺」,據梁書本傳改。中護軍「柳惲集」十二卷,豫州刺史「柳憕集」六卷,尚書令「柳忱集」十三卷,義興郡丞「何僴集」三卷,撫軍中兵參軍「韋[01893]溫集」十卷,鎮西錄事參軍「到洽集」十一卷,太子洗馬「劉苞集」十卷,南徐州秀才「諸葛璩集」十卷,亡。 梁特進「沈約集」一百一卷並錄。梁又有「謝綽集」十一卷,亡。 梁中軍府諮議「王僧孺集」十卷
梁尚左丞「範縝集」十一卷
梁護軍將軍「周舍集」十卷梁有秘書張熾「金河集」六十卷,「劉敲集」八卷,玄貞處士「劉訏集」一卷,亡。 「梁蕭洽集」卷
梁隱居先生「陶弘景集」十卷
「陶弘景內集」十五卷
梁徵士「魏道微集」卷
梁黃門郎「張率集」十八卷
梁南徐州治中「王冏集」卷
梁都官尚「江革集」六卷
梁奉朝請「吳均集」十卷
梁光祿夫「庾曇隆集」十卷並錄。 梁儀同司「徐勉前集」十五卷
「徐勉後集」十六卷並序錄。 梁吏部郎「王錫集」七卷並錄。 梁尚左[01894]僕射「王暕集」十一卷
梁平西刑獄參軍「劉孝標集」六卷
梁鴻臚卿「裴野集」十四卷
梁仁威府長史「司馬褧集」九卷
梁「蕭暉集」九卷
梁始興內史「蕭範集」十卷
梁建陽令「江洪集」卷
梁鎮西府記室「鮑畿集」八卷
梁尚祠部郎「虞爵集」十卷
梁新田令「費昶集」卷
梁「蕭幾集」卷蕭幾 「幾」原作「機」,據梁書本傳改。
梁東陽郡丞「謝瑱集」八卷
梁通直郎「謝琛集」五卷
梁仁威記室「何遜集」七卷梁有安西記室「劉緩集」四卷,劉緩 「緩」原作「綏」,據梁書、南史劉昭傳附劉緩傳改。沙門「釋智藏集」五卷,亡。 梁太常卿「陸倕集」十四卷
梁廷尉卿「劉孝綽集」十四卷
梁都官尚「劉孝儀集」十卷
梁太庶「劉孝威集」十卷
梁東陽太守「王揖集」五卷[01895]
梁黃門郎「陸云公集」十卷
梁國祭酒「蕭云集」十九卷
梁征西府長史「楊眺集」十一卷並錄。 梁太洗馬「王筠集」十一卷並錄。 王筠「中集」十一卷並錄。 王筠「臨海集」十一卷並錄。 王筠「左佐集」十一卷並錄。 王筠「尚集」九卷並錄。 梁西昌侯「蕭深藻集」四卷並錄。 梁中郎「任孝恭集」十卷
梁平北府長史「鮑泉集」一卷
梁雍州刺史「張纘集」十一卷並錄。 梁尚僕射「張綰集」十一卷並錄。 梁度支尚「庚肩吾集」十卷
梁太常卿「劉之遴前集」十一卷
「劉之遴後集」十一卷
梁豫章世侍讀「謝鬱集」五卷
梁安成蕃王「蕭欣集」十卷
梁中舍人「硃超集合」一卷
梁護軍將軍「甄玄成[01896]集」十卷並錄。 梁散騎常侍「沈君遊集」十卷。沈君遊 「游」原作「攸」,據周書蕭𧦴傳改。
梁「臨安恭公主集」卷武帝女。 梁征西記室范靖妻「沈滿願集」卷
梁太洗馬徐悱妻「劉令嫻集」卷
「後魏孝文帝集」十九卷
後魏司空「高允集」十一卷
後魏司農卿「李諧集」十卷
後魏太常卿「盧元明集」十七卷
後魏司空祭酒「袁躍集」十卷
後魏著作佐郎「韓顯宗集」十卷
後魏散騎常侍「溫升集」十九卷
後魏太常卿「陽固集」卷
北齊特進「邢才集」十一卷
北齊尚僕射「魏收集」六十八卷
北齊儀同「劉逖集」十六卷
後周「明帝集」九卷
後周「趙王集」八卷
後周「滕簡王集」八卷[01897]
後周儀同「宗懍集」十卷並錄。 後周沙門「釋亡名集」十卷釋亡名 「亡」原作「忘」,據舊唐志下、新唐志卷四及日本國見在書目改。
後周司空「王褒集」十一卷並錄。 後周少傅「蕭捴集」十卷
後周開府儀同「庾信集」十一卷並錄。 「陳後主集」十九卷
「陳後主沈後集」十卷
陳匠卿「杜之偉集」十卷
陳金紫光祿夫「周弘讓集」九卷
陳「周弘讓後集」十卷
陳侍中「沈炯前集」七卷
陳「沈炯後集」十卷
陳沙門「釋標集」卷
陳沙門「釋洪偃集」八卷
陳沙門「釋瑗集」六卷
陳沙門「釋靈裕集」四卷
陳尚僕射「周弘正集」十卷
陳鎮南府司馬「陰鏗集」一卷
陳左衛將軍「顧野王集」十九卷
陳沙門「策上人集」五卷
陳[01898]尚左僕射「徐陵集」十卷
陳右衛將軍「張式集」十四卷
陳尚度支郎「張正集」十四卷
陳司農卿「陸琰集」卷
陳少府卿「陸玠集」十卷陸玠 「玠」原作「玢」,據陳書陸琰傳改。
陳光祿卿「陸瑜集」十一卷並錄 陳護軍將軍「蔡景曆集」五卷
陳沙門「釋暠集」六卷
陳御史中丞「褚玠集」十卷
陳安右府諮議「司馬君卿集」卷
陳著作佐郎「張仲簡集」一卷。
「煬帝集」五十五卷
「王祐集」一卷
武陽太守「盧思道集」十卷
金州刺史「李元操集」十卷
蜀王府記室「辛德源集」十卷
太尉「楊素集」十卷
懷州刺史「李德林集」十卷
吏部尚「牛弘集」十卷
司隸夫「薛道衡集」卷
國[01899]祭酒「何妥集」十卷
秘監「柳抃集」五卷
開府「江緫集」十卷
「江緫後集」卷
記室參軍「蕭愨集」九卷
著作郎「魏彥深集」卷
著作郎「諸葛穎集」十四卷
劉政母「祖氏集」九卷
著作郎「王胄集」十卷
右四百十七部,四千百八十一卷。通計亡書,合八百八十六部,八千一百二十六卷。
別集之名,蓋東京之所創。自靈均已降,屬文之士衆矣,然其志尚不同,風流殊別。後之君,欲觀其體勢,而其心靈,故別聚焉,名之集。辭人景慕,並自記載,以成部。年代遷徙,亦頗遺散。其高唱絕俗者,畧皆具存,今依其[01900]先後,次之於此。
「文章流別集」四十一卷梁六十卷,志二卷,論二卷,摯虞撰。 「文章流別志」、「論」卷摯虞撰。 「文章流別本」十卷謝混撰。 「續文章流別」卷孔寧撰。 「集苑」四十五卷梁六十卷。 「集林」一百八十一卷宋臨川王劉義慶撰。梁二百卷。 「集林鈔」十一卷
「集鈔」十卷沈約撰。梁有「集鈔」四十卷,丘遲撰,亡。 「集畧」十卷
「撰遺」六卷梁又有「零集」三十六卷,亡。 「翰林論」卷李充撰。梁五十四卷。 「文苑」一百卷孔道撰。 「文苑鈔」十卷
「文選」十卷梁昭明太子撰。 「詞林」五十八卷
「文海」五十卷
「吳朝士文集」十卷梁十三卷。又有「漢書文府」三卷,亡。 「巾箱集」七卷梁有「文章志錄雜文」八卷,謝沈撰,又「名士雜文」八卷,亡。 「婦人集」十卷梁有「婦人集」三十卷,殷淳撰。又有「婦人集」十一卷,亡。 「婦人集鈔」卷
「雜[01901]文」十六卷爲婦人作。 「文選音」卷蕭該撰。 「文心雕龍」十卷梁兼東宮通事舍人劉勰撰。 「文章始」一卷姚察撰。梁有「文章始」一卷,任昉撰;「四代文章記」一卷,吳郡功曹張防撰。亡。 「賦集」九十卷謝靈運撰。梁又有「賦集」五十卷,宋新渝惠侯撰;「賦集」四十卷,宋明帝撰;「樂器賦」十卷;「伎藝賦」六卷。亡。 「賦集鈔」一卷
「賦集」八十六卷後魏秘書丞崔浩撰。 「續賦集」十九卷殘缺。 「歷代賦」十卷梁武帝撰。 「皇德瑞應賦頌」一卷梁十六卷。 「五都賦」六卷並錄。張衡及左思撰。 「雜都賦」十一卷梁「雜賦」十六卷。又「東都賦」一卷,孔逭作;「二京賦音」二卷,二京賦音 原脫「音」字。兩唐志有「綦母邃三京賦音一卷」。今據補。姚考:「唐代惟存綦母氏一家,故止一卷。其云『三京』,似轉寫之誤。」李軌、綦毋邃撰;「齊都賦」二卷並音,左思撰;「相風賦」七卷,傅玄等撰;「迦維國賦」二卷,晉右軍行參軍虞干紀撰;「遂志賦」十卷,「乗輿赭白馬」二卷。亡。 乗輿赭白馬 「馬」下疑脫「賦」字。昭明文選有嚴延年奉詔所作赭白馬賦。姚考:「案同時奉詔作賦者,不止嚴氏一人,此殆裒爲一帙歟?時宋文帝元嘉十七年也。」「述征賦」一卷
「神雀賦」一卷後漢傅毅撰。 「雜賦注本」卷梁有郭璞注「子虛上林賦」一卷,薛綜注張衡「二京賦」二卷,晁矯注「二京賦」一卷,傅巽注「二京賦」二卷,傅巽 「傅」原作「武」,據通志卷七〇藝文畧改。本志集部別集類有傳巽集。張載及晉侍中劉逵、晉懷令衛權注左思「三都賦」三卷,衛權 「權」原作「瓘」,據魏志衛臻傳注改。綦毋邃注「三都賦」三卷,項氏注「幽通賦」,蕭廣濟注[01902]木玄虛「海賦」一卷,徐爰注「射雉賦」一卷,亡。 「獻賦」十八卷
「圍棋賦」一卷梁武帝撰。 「觀象賦」一卷
「洛神賦」一卷孫壑注。 「枕賦」一卷張君祖撰。 「都賦音」一卷李軌撰。 「百賦音」十卷宋御史褚詮之撰。梁有「賦音」二卷,郭徵之撰;「雜賦圖」十七卷。亡。 「隋封禪」一卷
「上封禪」卷梁有「雜封禪文」八卷,「秦帝刻石文」一卷,宋會稽太守褚淡撰,亡。 「集雅篇」五卷
「靖恭堂頌」一卷晉涼王李灊撰。梁有「頌集」二十卷,王僧綽撰;「木連理頌」二卷,太元十九年羣臣上。亡。 「詩集」五十卷謝靈運撰。梁五十一卷。又有宋侍中張敷、袁淑補謝靈運「詩集」一百卷;又「詩集」百卷,並例、錄二卷,顏峻撰;「詩集」四十卷,宋明帝撰;「雜詩」七十九卷,江邃撰;「雜詩」二十卷,宋太子洗馬劉和注;「二晉雜詩」二十卷;「古今五言詩美文」五卷,荀綽撰;「詩鈔」十卷。亡。 「詩集鈔」十卷謝靈運撰。梁有「雜詩鈔」十卷,錄一卷,謝靈運撰,亡。 「古詩集」九卷
「六代詩集鈔」四卷梁有「雜言詩鈔」五卷,謝朏撰,亡。 「詩英」九卷謝靈運集。梁十卷。又有「文章英華」三十卷,梁昭明太子撰,[01903]亡。 「今詩英」八卷
「古今詩苑英華」十九卷梁昭明太子撰。 「詩纘」十卷
「衆詩英華」一卷
「詩類」六卷
「玉台新詠」十卷徐陵撰。 「百志詩」九卷干寶撰。梁五卷。又有「古遊仙詩」一卷;應貞注應璩「百一詩」八卷;「百一詩」二卷,晉蜀郡太守李彪撰。亡。 齊「釋奠會詩」一十卷
「齊宴會詩」十七卷
「青溪詩」十卷齊宴會作。梁有魏、晉、宋「雜祖餞宴會詩集」二十一部,一百四十三卷,亡,今畧其數。 「西府新文」十一卷並錄。梁蕭淑撰。 「百國詩」四十卷
「文林館詩府」八卷後齊文林館作。 「詩評」卷鐘嶸撰,或曰「詩品」。 「古樂府」八卷
「文會詩」卷陳仁威記室徐伯陽撰。 「五嶽七星回文詩」一卷梁有「雜詩圖」一卷,亡。 「毛伯成詩」一卷伯成,東晉征西參軍。 伯成東晉征西參軍 「參軍」原作「將軍」,據世說新語言語篇改。「春秋寶藏詩」四卷張朏撰。 「江淹擬古」一卷羅潛注。 「樂府歌辭鈔」一卷
「歌」十卷
「古歌鈔」卷[01904]
「晉歌章」八卷梁十卷。 「吳聲歌辭曲」一卷梁二卷。又有「樂府歌詩」二十卷,秦伯文撰;「樂府歌詩」十二卷,「樂府三校歌詩」十卷,「樂府歌辭」九卷;「太樂歌詩」八卷,「歌辭」四卷,張永記;「魏宴樂歌辭」七卷,「晉歌章」十卷;又「晉歌詩」十八卷,「晉宴樂歌辭」十卷,荀勖撰;「宋太始祭高禖歌辭」十一卷,「齊三調雅辭」五卷;「古今九代歌詩」七卷,張湛撰;「三調相和歌辭」五卷,「三調詩吟錄」六卷,「奏鞞鐸舞曲」二卷,「管弦錄」一卷,「伎錄」一卷;「太樂備問鍾鐸律奏舞歌」四卷,郝生撰;「回文集」十卷,謝靈運撰;又「回文詩」八卷,「織錦回文詩」一卷,苻堅秦州刺史竇氏妻蘇氏作;「頌集」二十卷,王僧綽撰;「木連理頌」二卷,晉太元十九年羣臣上;又有鼓吹、清商、樂府、宴樂、高禖、鞞、鐸等「歌辭舞錄」,凡十部。 「陳郊廟歌辭」卷並錄。徐陵撰。 「樂府新歌」十卷秦王記室崔子發撰。 「樂府新歌」卷秦王司馬殷僧首撰 「古今箴銘集」十四卷張湛撰。錄一卷。梁有「箴集」十六卷,「雜誡箴」二十四卷,「女箴」一卷,「女史箴圖」一卷,又有「銘集」十一卷,又陸少玄撰「佛像雜銘」十三卷,釋僧祐撰「箴器雜銘」五卷,亡。 「衆賢誡集」十卷殘缺。梁有「誡林」三卷,綦毋邃撰;「四帝誡」三卷,王誕撰;「雜家誡」七卷,「諸家雜誡」九卷,「集[01905]誡」二十二卷。亡。 「諸葛武侯誡」一卷、「女誡」一卷
「女誡」一卷曹大家撰。 「女鑒」一卷梁有「女訓」十六卷。 「婦人訓誡集」十一卷並錄。梁十卷。宋司空徐湛之撰。 「娣姒訓」一卷馮少胄撰。 「貞順志」一卷
「贊集」五卷謝莊撰。 「畫贊」五卷漢明帝殿閣畫,魏陳思王贊。梁五十卷。又有「誄集」十五卷,謝莊撰,亡。「七集」十卷謝靈運集。 「七林」十卷梁十二卷,錄二卷。卞景撰。梁有又有「七林」三十卷,音一卷,亡。 「七悟」一卷顏之推撰。梁有「吊文集」六卷,錄一卷;「吊文」二卷,亡。 「碑集」十九卷
「雜碑集」十九卷
「雜碑集」十卷梁有「碑集」十卷,謝莊撰;「釋氏碑文」三十卷,梁元帝撰;「雜碑」二十二卷,「碑文」十五卷,晉將作大匠陳勰撰;「碑文」十卷,車灌撰;又有「羊祜墮淚碑」一卷,「桓宣武碑」十卷,「長沙景王碑文」三卷,「荊州雜碑」三卷,「雍州雜碑」四卷,「廣州刺史碑」十二卷,「義興周處碑」一卷,周處 「處」原作「許」,據晉書本傳改。「太原王氏家碑誄頌贊銘集」二十六卷;「諸寺碑文」四十六卷,釋僧祐撰;「雜祭文」六卷,「衆僧行狀」四十卷,釋僧祐撰。亡。 「設論集」卷劉楷撰。梁有「設論集」三卷,東晉人撰;「客難集」二[01906]十卷,亡。 「論集」七十卷
「雜論」十卷
「明真論」一卷晉兗州刺史宗岱撰。 「東西晉興亡論」一卷
「陶神論」五卷
「正流論」一卷
「黃芳引連珠」一卷
「梁武連珠」一卷沈約注。 「梁武帝制旨連珠」十卷梁邵陵王綸注。 「梁武帝制旨連珠」十卷陸緬注。梁有「設論連珠」十卷,謝靈運撰「連珠集」五卷,陳證撰「連珠」十五卷;又「連珠」一卷,陸機撰,何承天注;又班固「典引」一卷,蔡邕注。亡。 「梁代雜文」卷
「詔集區分」四十一卷後周獸門學士宗幹撰。 「魏朝雜詔」卷梁有「漢高祖手詔」一卷,亡。 「魏吳志詔」卷梁有「三國詔誥」十卷,亡。 「晉咸康詔」四卷
「晉朝雜詔」九卷梁有「晉雜詔」百卷,錄一卷。又有「晉雜詔」二十八卷,錄一卷;又「晉詔」六十卷,「晉文王」、「武帝雜詔」十二卷。亡。 「晉詔」十四卷梁有「晉武帝詔」十二卷,「成帝詔草」十七卷,「康帝詔草」十卷,「建元直詔」三卷,「永和副詔」九卷,「升平、隆和、興寧副詔」十卷,「泰元、咸寧、寧康副詔」二十二卷,「隆安直詔」[01907]五卷,「元興大亨副詔」三卷,亡。 「晉義熙詔」十卷梁有「義熙副詔」十卷,「義熙以來至於大明詔」三十卷,「晉宋雜詔」四卷;又「晉宋雜詔」八卷,王韶之撰;又「雜詔」十四卷,「班五條詔」十卷。亡。 「宋永初雜詔」十卷梁有「詔集」百卷,起漢訖宋;「武帝詔」四卷,宋「元熙詔令」五卷,「永初二年五年詔」三卷,永初二年五年詔 「永初」無「五年」,「五」疑當作「三」。「永初已來中書雜詔」二十卷。亡。 「宋孝建詔」一卷梁有「宋景平詔」三卷,亡。 「宋元嘉副詔」十五卷梁有「宋元嘉詔」六十二卷,又「宋孝武詔」五卷,「宋大明詔」七十卷,「宋永光、景和詔」五卷,「宋泰始、泰豫詔」二十二卷,「宋義嘉僞詔」一卷,「宋元徽詔」十三卷,「宋升明詔」四卷,亡。 「齊雜詔」十卷
「齊中興年詔」卷梁有「齊建元詔」五卷,「永明詔」三卷,「武帝中詔」十卷,「齊隆昌、延興、建武詔」九卷,齊隆昌延興建武詔 「昌」原作「平」,姚考:鬱林王卽位,改元「隆昌」,此曰「隆平」,蓋誤。今據改。「齊建武二年副詔」九卷,「梁天監元年至七年詔」十二卷,「天監九年、十年詔」二卷,亡。 「後魏詔集」十六卷
「後周雜詔」八卷
「雜詔」八卷
「雜赦」六卷
「陳天嘉詔草」卷
「霸朝集」卷李德林撰。 「皇朝詔集」九卷
「皇朝陳詔」十卷[01908]梁有「雜九錫文」四卷,亡。 「上法表」一卷虞和撰。 「梁中表」十一卷梁邵陵王撰。梁有「漢名臣奏」三十卷;「魏名臣奏」三十卷,陳長壽撰;「魏雜事」七卷,「晉諸公奏」十一卷,「雜表奏駁」三十五卷,「漢丞相匡衡、大司馬王鳳奏」五卷,「劉隗奏」五卷,「孔羣奏」二十二卷,「晉金紫光祿大夫周閔奏事」四卷,「晉中丞劉邵奏事」六卷,「中丞司馬無忌奏事」十三卷,「中丞虞穀奏事」六卷,「中丞高崧奏事」五卷,又「諸彈事」等十四部。亡。 「雜露布」十卷梁有「雜檄文」十七卷,「魏武帝露布文」九卷,亡。 「山公啟」卷
「范寧啟」卷梁十卷。梁有「雜薦文」十二卷,「薦文集」七卷,亡。 「善文」五十卷杜預撰。 「雜集」一卷殷仲堪撰。 「梁、魏、周、齊、陳皇朝聘使雜啟」九卷
「政道集」十卷
「集」八十八卷晉散騎常侍王履撰。梁八十卷,亡。 「林」十卷
「雜逸」六卷梁二十二卷。徐爰撰。「應璩書林」八卷,夏赤松撰;「抱樸君書」一卷,葛洪撰;「蔡司徒書」三卷,蔡謨撰;「前漢雜筆」十卷,「吳晉雜筆」九卷,「吳朝文」二十四卷,「李氏家書」八卷,晉左將軍「王鎮惡與劉丹陽書」一卷,亡。 「後周與齊軍國[01909]」卷
「高澄與侯景」一卷
「策集」一卷殷仲堪撰。 「策集」六卷梁有「孝秀對策」十二卷,亡。 「宋元嘉策孝秀文」十卷
「誹諧文」卷
「誹諧文」十卷袁淑撰。梁有「續誹諧文集」十卷;又有「誹諧文」一卷,沈宗之撰;「任子春秋」一卷,杜嵩撰;「愽陽秋」一卷,宋零陵令辛邕之撰。亡。 「法集」百七卷梁沙門釋寶唱撰。
右一百七部,千百一十卷。通計亡書,合二百四十九部,五千二百二十四卷。
緫集者,以建安之後,辭賦轉繁,衆家之集,日以滋廣,晉代摯虞苦覽者之勞倦,於是採摘孔翠,芟剪繁蕪,自詩賦下,各條貫,合而編之,謂「流別」。是後文集緫鈔,作者繼軌,屬辭之士,以覃奧,而取則焉。今次其前後,並解釋評論,[01910]緫於此篇。
凡集五百五十四部,六千六百十卷。通計亡書,合一千一百四十六部,一萬三千三百九十卷。文者,所以明言。古者登高能賦,山川能祭,師旅能誓,䘮紀能誄,作器能銘,則可以夫。言其因物騁辭,情靈
無擁者。唐歌虞詠,商頌周雅,敘緣情,紛綸相襲,自斯已降,其道彌繁。世有澆淳,時移治亂,文體遷變,邪正或殊。宋玉、屈原,激清風于南楚,嚴、鄒、枚、馬,陳盛藻於西京,平豔發於東都,王粲獨步於漳滏。愛逮晉氏,稱潘、陸,並黼藻相輝,宮商間起,清辭潤乎金石,精義薄乎云天。永嘉已後,玄風旣扇,辭多平淡,文寡風力。降及江東,不[01911]勝其弊。宋、齊之世,下逮梁初,靈運高致之奇,延年錯綜之美,謝玄暉之藻麗,沈休文之富溢,輝煥斌蔚,辭義可觀。梁簡文之在東宮,亦好篇什,清辭巧制,止乎衽席之間,雕琢蔓藻,思極閨闈之內。後生好,遞相放習,朝野紛紛,號宮體。流宕不已,訖於䘮亡。陳氏因之,未能全變。其中原則兵亂積年,文章道盡。後魏文帝,頗効屬辭,未能變俗,例皆淳古。齊宅漳濱,辭人間起,高言累句,紛紜絡繹,清辭雅致,是所未聞。後周草創,干戈不戢,君臣戮力,專經營,風流文雅,我則未暇。其後南平沔,東定河朔,訖于有隋,四海一統,采荊南之巳梓,收會稽之箭竹,辭人才士,緫萃京師。[01912]屬以高祖少文,煬帝多忌,當路執權,逮相擯壓。於是握靈蛇之珠,韞荊山之玉,轉死溝壑之內者,不可勝數,草澤怨刺,於是興焉。古者陳詩觀風,斯亦所以關乎盛衰者。班固有「詩賦畧」,凡五種,今引而伸之,合種,謂之集部。
凡四部經傳千一百十七部,萬六千七百八卷。通計亡書,合四千一百九十一部,四萬九千四百六十七卷。
經戒百一部,九百八卷。餌服四十六部,一百六十七卷。房中十部,十八卷。符十七部,一百卷。
右百七十七部,一千百一十六卷。
道經者,云有元始天尊,生於太元之先,稟自然之氣,沖虛[01913]凝遠,莫知其極。所以說天地淪壞,劫數終盡,畧與佛經同。以天尊之體,常存不滅。每至天地初開,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窮桑之野,授以秘道,謂之開劫度人。然其開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龍、開皇,是其年號。其間相去經四十一億萬載。所度皆諸天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真皇人五方天帝及諸仙官,轉共承受,世人莫之豫。所說之經,亦稟元一之氣,自然而有,非所造,亦與天尊常在不滅。天地不壞,則蘊而莫傳,劫運若開,其文自。凡八字,盡道體之奧,謂之天。字方一丈,八角垂芒,光輝照耀,驚心眩目,雖諸天仙,不能省視。天尊之開劫,乃命天[01914]真皇人,改囀天音而辯析之。自天真以下,至於諸仙,輾轉節級,以次相授。諸仙得之,始授世人。然以天尊經歷年載,始一開劫,受法之人,得而寶秘,亦有年限,方始傳授。上品則年久,下品則年近。故今授道者,經四十九年,始得授人。推其旨,蓋亦於仁愛清靜,積而修習,漸致長生,自然神化,或白日登仙,與道合體。其受道之法,初受「五千文籙」,次受「洞籙」,次受「洞玄籙」,次受「上清籙」。籙皆素,紀諸天曹官屬佐吏之名有多少,有諸符,錯在其間,文章詭怪,世所不識。受者必先潔齋,然後齎金環一,並諸贄幣,以於師。師受其贄,以籙授之,仍剖金環,各持其半,云以約。弟[01915]得籙,緘而佩之。其潔齋之法,有黃籙、玉籙、金籙、塗炭等齋。壇成,每成皆置綿蕝嶠,以限域。傍各開門,皆有法象。齋者亦有人數之限,以次入於綿蕝之中,魚貫面縛,陳說愆咎,告白神祇,晝夜不息,或一七日而止。其齋數之外有人者,並在綿蕝之外,謂之齋客,但拜謝而已,不面縛焉。而有諸消災度厄之法,依陰陽五行數術,推人年命之,如章表之儀,並具贄幣,燒香陳讀。云奏上天曹,請除厄,謂之上章。夜中於星辰之下,陳設酒脯餅餌幣物,曆祀天皇太一,祀五星列宿,如上章之儀以奏之,名之醮。以木印,刻星辰日月於其上,吸氣執之,以印疾病,[01916]多有愈者。能登刀入火而焚敕之,使刃不能割,火不能熱。而有諸服餌、辟谷、金丹、玉漿、云英,蠲除滓穢之法,不可殫記。云自上古黃帝、帝嚳、夏禹之儔,並遇神人,咸受道籙,年代旣遠,經史無聞焉。推尋蹟,時諸,道之流有十七家,旨皆去健羨,處沖虛而已,無上天官符籙之。其「黃帝」四篇,「老」篇,最得深旨。故言陶弘景者,隱于句容,好陰陽五行,風角星筭,修辟穀導引之法,受道經符籙,武帝素與之遊。及禪代之際,弘景取圖讖之文,合成「景梁」字以獻之,由是恩遇甚厚。撰「登真隱訣」,以證古有神仙之;言神丹可成,服之則能長生,與天地永畢。帝[01917]令弘景試合神丹,竟不能就,乃言中原隔絕,藥物不精故。帝以然,敬之尤甚。然武帝弱年好,先受道法,及卽位,猶自上章,朝士受道者衆。吳及邊海之際,信之逾甚。陳武世居吳興,故亦奉焉。後魏之世,嵩山道士寇謙之,自云嘗遇真人成公興,後遇太上老君,授謙之天師,而賜之「云中音誦科誡」十卷。使玉女授其服氣導引之法,遂得辟谷,氣盛體輕,顏色鮮麗。弟十余人,皆得其術。其後遇神人李譜,云是老君玄孫,授其圖籙真經,劾召百神,六十餘卷,及銷煉金丹云英八石玉漿之法。太武始光之初,奉其而獻之。帝使謁者,奉玉帛牲牢,祀嵩嶽,迎致[01918]其餘弟,于代都東南起壇宇,給道士百十余人,顯揚其法,宣佈天下。太武親法駕而受符籙焉。自是道業行,每帝卽位,必受符籙,以故,刻天尊及諸仙之象而供養焉。遷洛已後,置道場於南郊之傍,方百步。正月、十月之十五日,並有道士哥人百六人,拜而祠焉。後齊神武帝遷鄴,後齊武帝 「武」上應有「神」字。遂罷之。文襄之世,更置館宇,選其精至者使居焉。後周承魏,崇奉道法,每帝受籙,如魏之舊,尋與佛法俱滅,開皇初興,高祖雅信佛法,于道士蔑如。業中,道士以術進者甚衆。其所以講經,由以「老」本,次講「莊」及「靈寶」、「升玄」之屬。其餘衆經,或言傳之神人,篇卷非一。自云天[01919]尊姓樂名靜信,例皆淺俗,故世甚疑之。其術業優者,行諸符禁,往往神驗。而金丹玉液長生之,歷代糜費,不可勝紀,竟無効焉。今考其經目之數,附之於此。
乗經六百一十七部,千七十六卷。五百五十八部,一千六百九十七卷,經。五十九部,三百七十九卷,䟽。乗經四百八十七部,八百五十卷。
雜經百八十部,七百一十六卷。雜經目殘缺,其見數如此。雜疑經一百七十部,百十六卷。
乗律五十部,九十一卷。
乗律八十部,四百七十卷。七十七部,四百九十卷,律。二部,二十三卷,講䟽。雜律十七部,四十六卷。
乗論十五部,一百四十一卷。三十部,九十四卷,論。十五部,四十七卷,䟽。乗論四十一部,五百六[01920]十七卷。二十一部,四百九十一卷,論。十部,七十六卷,講䟽。雜論五十一部,四百十七卷。三十二部,二百九十九卷,論。九部,一百三十八卷,講䟽。記十部,四百六十四卷。
右一千九百五十部,六千一百九十八卷。
佛經者,西域天竺之迦維衛國淨飯王太釋迦牟尼所說。釋迦當周莊王之九年四月八日,自母右脅而生,姿貌奇異,有十相,八十好。舍太位,出家學道,勤行精進,覺悟一切種智,而謂之佛,亦曰佛陁,亦曰浮屠,皆胡言。華言譯之淨覺。其所說云,人身雖有生死之異,至於精神則恆不滅。此身之前,則經無量身矣。積而修習,精神[01921]清淨,則成佛道。則成佛道 原作「則佛道」不成文。通考卷二二六,「佛」上有「成」字,據補。天地之外,四維上下,更有天地,亦無終極,然皆有成有敗。一成一敗,謂之一劫。自此天地已前,則有無量劫矣。每劫必有諸佛得道,出世教化,其數不同。今此劫中,當有千佛。自初至於釋迦,已七佛矣。其次當有彌勒出世,必經會,演說法藏,開度衆生。由其道者,有四等之果。一曰須陁洹,曰斯陁含,曰阿那含,四曰阿羅。至羅者,則出入生死,去來隱顯,而不累。阿羅已上,至菩薩者,深佛性,以至成道。每佛滅度,遺法相傳,有正、象、末等淳樗之異。年歲遠近,亦各不同。末法已後,衆生愚鈍,無復佛教,而業行轉惡,年壽漸短,經數百千載間,乃至朝[01922]生夕死。然後有水、火、風之災,一切除去之,而更立生人,淳樸,謂之劫。每一劫,則一佛出世。初,天竺中多諸外道,並水火毒龍,而善諸變幻。釋迦之苦行,是諸邪道,並來嬲惱,以亂其心,而不能得。及佛道成,盡皆摧伏,並弟。弟,男曰桑門,譯言息心,而緫曰僧,譯言行乞。女曰比丘尼。皆剃落鬚髮,釋累辭家,相與和居,治心修淨,行乞以自資,而防心攝行。僧至百五十戒,尼五百戒。俗人信憑佛法者,男曰優婆塞,女曰優婆夷,皆去殺、盜、淫、妄言、飲酒,是五誡。釋迦在世教化四十九年,乃至天龍人鬼並來聽法,弟得道,以百千萬億數。然後於拘[01923]屍那城娑羅雙樹間,以月十五日,入般涅槃。涅槃亦曰泥洹,譯言滅度,亦言常樂我淨。初釋迦說法,以人之性識根業各差,故有乗乗之說。至是謝世,弟迦葉與阿難等五百人,追共撰述,綴以文字,集載十部。後數百年,有羅菩薩,相繼著論,贊明其義。然佛所說,我滅度後,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千年,其義如此。推尋典籍,自已上,中國未傳。或云久以流布,遭秦之世,所以堙滅。其後張騫使西域,蓋聞有浮屠之教。哀帝時,愽士弟秦景使伊存口授浮屠經,秦景使伊存口授浮屠經 魏書釋老志,「景」下有「憲受大月氏王」六字,疑此脫。中土聞之,未之信。後明帝夜夢金人飛行殿庭,以問於朝,而傅毅以佛對。帝遣郎[01924]中蔡愔及秦景使天竺求之,得佛經四十章及釋迦立像。並與沙門攝摩騰、竺法蘭東還。愔之來,以白馬負經,因立白馬寺於洛城雍門西以處之。其經緘于蘭台石室,而畫像於清涼台及顯節陵上。清涼台 「涼」原作「源」,據魏書釋老志及王琰冥祥記改。章帝時,楚王英以崇敬佛法聞,西域沙門,齎佛經而至者甚衆。永平中,法蘭譯「十住經」。其餘傳譯,多未能通。至桓帝時,有安息國沙門安靜,齎經至洛,翻譯最通解。靈帝時,有月支沙門支讖、天竺沙門竺佛朔等,並翻佛經。而支讖所譯「泥洹經」卷,學者以得本旨。末,太守竺融,亦崇佛法。國時,有西域沙門康僧會,齎佛經至吳譯之,吳主孫權,甚敬信。魏[01925]黃初中,中國人始依佛戒,剃髮僧。先是西域沙門來此,譯「品經」,首尾乖舛,未能通解。甘露中,有硃仕行者,往西域,至于闐國,得經九十章,晉元康中,至鄴譯之,題曰「放光般若經」。太始中,有月支沙門竺法護,西游諸國,得佛經,至洛翻譯,部數甚多。佛教東流,自此而盛。石勒時,常山沙門衛道安,性聰敏,誦經日至萬餘言。以胡僧所譯「維摩」「法華」,未盡深旨,精思十年,心神悟,乃正其乖舛,宣揚解釋。時中國紛擾,四方隔絕,道安乃率門徒,南游新野,欲令玄宗所在流布,分遣弟,各趨諸方。法性詣揚州,法和入蜀,道安與慧遠之襄陽。後至長安,苻堅甚敬之。苻堅甚敬之 「苻堅」上原衍「與」字,今據通考卷二二六刪。道安素聞[01926]天竺沙門鳩摩羅什,思通法門,勸堅致之。什亦聞安令問,遙拜致敬。姚萇弘始年,姚萇弘始二年 「萇」或是「興」字之誤。下同。羅什至長安,時道安卒後已十載矣,什深慨恨。什之來,譯經論,道安所正,與什所譯,義如一,初無乖舛。初,晉元熙中,新豐沙門智猛,策杖西行,到華氏城,得「泥洹經」及「僧祗律」,東至高昌,譯「泥洹」十卷。後有天竺沙門曇摩羅讖復齎胡本,來至河西。沮渠蒙遜遣使至高昌取猛本,欲相參驗,未還而蒙遜破滅。姚萇弘始十年,猛本始至長安,譯十卷。曇摩羅讖譯「金光明」等經。時胡僧至長安者數十輩,惟鳩摩羅什才德最優。其所譯則「維摩」、「法華」、「成實論」等諸經,及曇無懺所譯[01927]「金光明」,曇摩羅懺譯「泥洹」等經,並乗之學。而什譯「十誦律」,天竺沙門佛陁耶舍譯「長阿含經」及「四方律」,四方律 「方」當作「分」。兜佉勒沙門曇摩難提譯「增一阿含經」,兜佉勒沙門曇摩難提 「佉」原作「法」,「曇」原作「雲」,據高僧傳卷一改。曇摩耶舍譯「阿毗曇論」,並乗之學。其餘經論,不可勝記。自是佛法流通,極于四海矣。東晉隆安中,有罽賓沙門僧伽提婆譯「增一阿含經」及「中阿含經」。義熙中,沙門支法領從于闐國得「華嚴經」萬六千偈,至金陵宣譯。有沙門法顯,自長安遊天竺,經十余國,隨有經律之處,學其語,譯而寫之。還至金陵,與天竺禪師跋羅參共辯定,謂「僧祗律」,學者傳之。齊梁及陳,並有外國沙門。然所宣譯,無名部可法門[01928]者。梁武崇佛法,于華林園中,緫集釋氏經典,凡五千四百卷。沙門寶唱撰「經目」。後魏時,太武帝西征長安,以沙門多違佛律,羣聚穢亂,乃詔有司,盡坑殺之,焚破佛像。長安僧徒,一時殲滅。自余征鎮,豫聞詔,亡匿得免者十一。文成之世,使修復。熙平中,遣沙門慧生使西域,采諸經律,得一百七十部。永平中,有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佛經,與羅什相埒。其「地持」、「十地論」,並乗學者所重。後齊遷鄴,佛法不改。至周武帝時,蜀郡沙門衛元嵩上,稱僧徒猥濫,武帝出詔,一切廢毀。開皇元年,高祖普詔天下;任聽出家,仍令計口出錢,營造經像。而京師及并州、[01929]相州、洛州等諸都邑之處,並官寫一切經,置於寺內;而別寫,藏于秘閣。天下之人,從風而靡,競相景慕,民間佛經,多於六經數十百倍。業時,令沙門智果,於東都內道場撰諸經目,分別條貫,以佛所說經部;一曰乗,曰乗,曰雜經。其餘似後人假託之者,別一部,謂之疑經。有菩薩及諸深解奧義、贊明佛理者,名之論,及戒律並有、及中部之別。所學者,其當時行,名之記。凡十一種。今舉其數,列於此篇。
右道、佛經千百十九部,七千四百一十四卷。
[01930]道、佛者,方外之教,聖人之遠致。俗士之,不通其指,多離以迂怪,假託變幻亂於世,斯所以弊。故中庸之教,是所罕言,然亦不可誣。故其綱,附於四部之末。
凡經傳存亡及道、佛,六千五百十部,五萬六千八百八十一卷。[0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