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尉揚州都督監修國史上柱國趙國公臣長孫無忌等奉勑撰
「史記」一百十卷目錄一卷,漢中書令司馬遷撰。 「史記」八十卷宋南中郎外兵參軍裴駰注。 「史記音義」十卷宋中散大夫徐野民撰。徐野民 廿二史考異:徐野民卽徐廣。隋人諱「廣」,拖欠徐氏字;唐人諱「民」,稱徐氏名。今書中或稱徐廣,或稱徐野民之處,一律不加改動。 「史記音」卷梁輕車錄事參軍鄒誕生撰。 「古史考」十五卷晉義陽亭侯譙周撰。 「」一百一十五卷漢護軍班固撰,太山太守應劭集解。「集解音義」十四卷應劭撰。 「音訓」一卷服虔撰。 「音義」七卷韋昭撰。 「音」卷梁尋陽太守劉顯撰。 「音」卷夏侯詠撰。 「音義」十卷國子愽士蕭該撰。 「音」十卷廢太子勇命包愷等撰。 「集注」十卷晉灼撰。 「注」一卷齊金[01739]紫光祿大夫陸澄撰。 「續訓」卷梁平北諮議參軍韋棱撰。平北諮議參軍韋棱 「平北」原作「北平」,據廿二史考異改。按:韋稜見梁書韋叡傳。傳中沒有記載韋稜歷此官職。但其父韋叡曾任平北將軍,則他的這項官職應是「平北諮議參軍」。 「訓纂」十卷陳吏部尚書姚察撰。 「集解」一卷姚察撰。 「論前」一卷蜀丞相諸葛亮撰。 「駁議」卷晉安北將軍劉寶撰。 「定疑」卷姚察撰。 「敘傳」五卷項岱撰。 「䟽」四卷梁有漢書孟康音九卷,劉孝標注「漢書」一百四十卷,陸澄注「漢書」一百二卷,梁元帝注「漢書」一百一十五卷,並亡。 「東觀記」一百四十卷起光武記注至靈帝,長水校尉劉珍等撰。 「後」一百十卷無帝紀,吳武陵太守謝承撰。 「後記」六十五卷本一百卷,梁有,今殘缺。晉散騎常侍薛瑩撰。 「續」八十卷晉秘書監司馬彪撰。 「後」十七卷本九十七卷,今殘缺。晉少府卿華嶠撰。 「後」八十五卷本一百二十二卷,晉祠部郎謝沈撰。 「後南記」四十五卷本五十五卷,今殘缺,晉江州從事張瑩撰。 「後」九十五卷本一百卷,晉秘書監袁山松撰。 「後」九十七卷宋太[01740]子詹事范曄撰。 「後」一百十五卷范曄本,梁剡令劉昭注。 「後音」一卷後魏太常劉芳撰。 「範音訓」卷陳宗道先生臧競撰。臧競 雲笈七籖卷五唐茅山昇真王先生傳作「臧矜」。 「範音」卷蕭該撰。 「後贊論」四卷范曄撰。 「纘」十八卷范曄撰。梁有蕭子顯「後漢書」一百卷,王韶「後漢林」二百卷,韋闡「後漢音」二卷,亡。 「魏」四十八卷晉司空王沈撰。 「吳」十五卷韋昭撰。本五十五卷,梁有,今殘缺。「吳紀」九卷晉太學愽士環濟撰。晉有張勃「吳錄」三十卷,亡。 「國志」六十五卷敘錄一卷,晉太子中庶子陳壽撰,宋太中大夫裴松之注。 「魏志音義」一卷盧宗道撰。 「論國志」九卷何常侍撰。 「國志評」卷徐衆撰。徐衆 「衆」原作「爰」,據魏志臧洪傳注及舊唐志上、新唐志卷二改。梁有「三國志序評」三卷,晉著作佐郎王濤撰,亡。 「晉」八十六卷本九十三卷,今殘缺。晉著作郎王隱撰。 「晉」十六卷本四十四卷,訖明帝,今殘缺。晉散騎常侍虞預撰。 「晉」十卷未成,本十四卷,今殘缺。晉中書郎硃鳳撰,訖元帝。 「晉中興」七十八卷起東晉。宋湘東太守何法盛撰。 「晉」[01741]十六卷宋臨川內史謝靈運撰。 「晉」一百一十卷齊徐州主簿臧榮緒撰。
「晉」十一卷本一百二卷,梁有,今殘缺。蕭子云撰。 「晉史草」十卷梁蕭子顯撰。梁有鄭忠「晉書」七卷,沈約「晉書」一百一十一卷,庾銑「東晉新書」七卷,亡。 「宋」六十五卷宋中散大夫徐爰撰。 「宋」六十五卷齊冠軍錄事參軍孫嚴撰。 「宋」一百卷梁尚書僕射沈約撰。梁有宋大明中所撰「宋書」六十一卷,亡。 「齊」六十卷梁吏部尚書蕭子顯撰。
「齊紀」十卷劉陟撰。 「齊紀」十卷沈約撰。梁有江淹「齊史」十三卷,亡。 「梁」四十九卷梁中書郎謝吳撰,本一百卷。 「梁史」五十卷陳領軍、大著作郎許亭撰。 「梁帝紀」七卷姚察撰。 「通史」四百八十卷梁武帝撰。起三皇;訖梁。 「後魏」一百十卷後齊僕射魏收撰。 「後魏」一百卷著作郎魏彥深撰。 「陳」四十卷訖宣帝,陳吏部尚書陸瓊撰。 「周史」十八卷未成。吏部尚書牛弘撰。[01742]
右六十七部,千八十卷。通計亡書,合八十部,四千三十卷。
古者天諸侯,必有國史,以紀言行,後世多務,其道彌繁。夏殷已上,左史記言,右史記,周則太史、史、內史、外史、御史,分掌其,而諸侯之國,亦置史官。「春秋國語」引周志、鄭之說,推尋蹟,似當時記,各有職司,後合而撰之,緫成記。其後陵夷衰亂,史官放絕,秦滅先王之典,遺制莫存。至武帝時,始置太史公,命司馬談之,以掌其職。時天下計,皆先上太史,副上丞相,遺文古,靡不畢臻。談乃據「左氏」、「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春秋」,接其後,成一家之言。談卒,其遷太史令,嗣成其志。上自黃[01743]帝,訖於炎,合十本紀、十表、八、十世家、七十列傳,謂之「史記」。遷卒以後,好者亦頗著述,然多鄙淺,不足相繼。至後扶風班彪,綴後傳數十篇,並譏正前失。彪卒,明帝命其固續成其志。以唐、虞、代,世有典籍,史遷所記,乃以氏繼于百王之末,非其義。故斷自高祖,終於孝平、王莽之誅,十紀、八表、十志、六十九傳。潛心積思,十餘年。建初中,始奏表及紀傳,其十志竟不能就。固卒後,始命曹家續成之。先是明帝召固蘭台令史,與諸先輩陳宗、尹敏、孟冀等,共成「光武本紀」。擢固郎,典校秘。固撰後,作「列傳載記」十八篇。其後劉珍、劉毅、劉[01744]陶、伏無忌等,相次著述東觀,謂之「記」。及國鼎峙,魏氏及吳,並有史官。晉時,巴西陳壽刪集國之,唯魏帝紀,其功臣及吳、蜀之主,並皆傳,仍各依其國,部類相從,謂之「國志」。壽卒後,梁州中正範穎表奏其,帝詔河南尹、洛陽令,就壽家寫之。自是世有著述,皆擬班、馬,以正史,作者尤廣。一代之史,至數十家。唯「史記」、「」,師法相傳,並有解釋。「國志」及范曄「後」,雖有音注,旣近世之作,並讀之可知。梁時,明「」有劉顯、韋棱,陳時有姚察,隋代有包愷、蕭該,並名家。「史記」傳者甚微。今依其世代,聚而編之,以正史。[01745]
「紀年」十卷「汲塚書」,並「竹書同異」一卷。 「紀」十卷漢秘書監荀悅撰。漢秘書監荀悅 「漢」原作「魏」,據后漢書本傳改。 「後紀」十卷袁彥伯撰。 「後紀」十卷張璠撰。 「獻帝春秋」十卷袁曄撰。 「魏氏春秋」十卷孫盛撰。 「魏紀」十卷左將軍陰澹撰。左將軍陰澹撰 據晉書張軌傳、陰澹爲晉代人。「左將軍」前當有「晉」字。 「魏春秋」九卷孔舒元撰。 「晉紀」四卷陸機撰。 「晉紀」十卷干寶撰。訖湣帝。 「晉紀」十卷晉前軍諮議曹嘉之撰。 「晉陽秋」四十七卷訖湣帝。晉滎陽太守習鑿齒撰。 「晉紀」十一卷訖明帝。晉荊州別駕鄧粲撰。 「晉陽秋」十卷訖哀帝。孫盛撰。 「晉紀」十卷宋中散大夫劉謙之撰。 「晉紀」十卷宋吳興太守王韶之撰。 「晉紀」四十五卷宋中散大夫徐廣撰。 「續晉陽秋」十卷宋永嘉太守檀道鸞撰。 「續晉紀」五卷宋新興太守郭季產撰。 「宋畧」十卷梁通直郎裴子野撰。 「宋春秋」十卷梁吳興令王琰撰。 「齊春秋」十卷梁奉朝請吳均撰。 「齊典」五卷王逸撰。 「齊典」十卷 「十[01746]國春秋」十一卷梁湘東世子蕭方等撰。 「戰國春秋」十卷李概撰。 「梁典」十卷劉璠撰。 「梁典」十卷陳始興王諮議何之元撰。 「梁撮要」十卷陳征南諮議陰僧仁撰。 「梁後畧」十卷姚勖撰。
「梁太清紀」十卷梁長沙蕃王蕭韶撰。 「淮海亂離志」四卷蕭世怡撰。敘梁末侯景之亂。 「齊紀」十卷紀後齊事。崔子發撰。 「齊志」十卷後齊事。王劭撰。
右十四部,六百六十六卷。
自史官放絕,作者相承,皆以班、馬准。起獻帝,雅好典籍,以班固「」文繁難省,命潁川荀悅作「春秋左傳」之體,「紀」十篇。言約而詳,辯論多美,行於世。至晉太康元年,汲郡人發魏襄王塚,得古竹簡,字皆科斗。發塚[01747]者不以意,往往散亂。帝命中監荀勖、令和嶠,撰次十五部,八十七卷。多雜碎怪妄,不可訓知,唯「周易」、「紀年」,最分。其「周易」上下篇,與今正同。「紀年」皆用夏正建寅之月歲首,起自夏、殷、周代王,無諸侯國別。唯特記晉國,起自稱殤叔,次文侯、昭侯,以至曲沃莊伯,盡晉國滅。獨記魏,下至魏哀王,謂之「今王」。蓋魏國之史記。其著皆編年相次,文意似「春秋經」。諸所記,多與「春秋」、「左氏」扶同。學者因之,以「春秋」則古史記之正法,有所著述,多依「春秋」之體。今依其世代,編而敘之,以作者之別,謂之古史。[01748]
「周」十卷「汲塚書」,似仲尼刪書之餘。 「古文瑣語」四卷「汲塚書」。 「春秋前傳」十卷何承天撰。 「春秋前雜傳」九卷何承天撰。 「春秋後傳」十一卷晉著作郎樂資撰。 「戰國策」十卷劉向錄。 「戰國策」十一卷 高誘撰注。 「戰國策論」一卷漢京兆尹延篤撰。 「楚春秋」九卷陸賈撰。 「古今注」八卷伏無忌撰。 「越絕記」十六卷子貢撰。 「吳越春秋」十卷趙曄撰。 「吳越春秋削繁」五卷楊方撰。 「吳越春秋」十卷皇甫遵撰。 「吳越記」六卷
「南越志」八卷沈氏撰。 「史」八卷
「靈獻帝紀」卷漢侍中劉芳撰,劉芳 舊唐志上、新唐志卷二作「劉艾」。殘缺。梁有六卷。 「山陽公載記」十卷樂資撰。 「末英雄記」八卷王粲撰,殘缺。梁有十卷。 「九州春秋」十卷司馬彪撰,記漢末事。 「魏武本紀」四卷梁並曆五卷。 「魏尚」八卷孔衍撰。梁十卷,成。 「魏晉世語」十卷晉襄陽令郭頒撰。 「魏末傳」卷[01749]梁又有「魏末傳」並「魏氏大事」三卷;亡。 「呂布本」一卷毛範撰。 「晉諸公贊」十一卷晉秘書監傅暢撰。 「晉後畧記」五卷晉下邳太守荀綽撰。 「晉鈔」十卷梁豫章內史張緬撰。 「晉鴻烈」六卷張氏撰。 「宋中興伐逆」卷
「宋拾遺」十卷梁少府卿謝綽撰。 「左史」六卷李概撰。 「魏國統」十卷梁祚撰。 「梁帝紀」七卷
「梁太清」八卷
「梁承聖中興畧」十卷劉仲威撰。 「梁末代紀」一卷
「梁皇帝實」卷周興嗣撰。記武帝事。 「梁皇帝實」五卷梁中書郎謝吳撰。記元帝事。「棲鳳春秋」五卷臧嚴撰。 「陳王業曆」一卷陳中書郎趙齊旦撰。 「史要」十卷漢桂陽太守衛颯撰。約「史記」要言,以類相從。 「典畧」八十九卷魏郎中魚豢撰。 「史要集」卷晉祠部郎王蔑撰。抄「史記」,入「春秋」者不錄。 「史畧」十九卷吳太子太傅張溫撰。 「史記正傳」九卷張瑩撰。 「後畧」十五[01750]卷張緬撰。 「皇德紀」十卷漢有道徵士侯瑾撰。起光武,至沖帝。 「洞紀」四卷韋昭撰。記庖犧已來,至漢建安二十七年。 「續洞紀」一卷臧榮緒撰。 「帝王世紀」十卷皇甫謐撰。起三皇,盡漢、魏。 「帝王世紀音」四卷虞綽撰。 「帝王本紀」十卷來奧撰。 「續帝王世紀」十卷何茂材撰。何茂材 日本國見在書目作「何茂林」。 「十五代畧」十卷吉文甫撰。起庖犧,至晉。 「帝王要畧」十卷環濟撰。紀帝王及天官、地理、䘮服。 「周載」八卷東晉臨賀太守孟儀撰。畧記前代,下至秦。本三十卷,今亡。 「鈔」十卷晉散騎常侍葛洪撰。 「拾遺」卷僞秦姚萇方士王子年撰。 「王年拾遺記」十卷蕭綺撰。 「華夷帝王世紀」十卷楊曄撰。 「正史削繁」九十四卷阮孝緒撰。 「童悟」十卷
「帝王世」一卷甄鸞撰。 「先聖本紀」十卷劉縚撰。
「年曆帝紀」十卷姚恭撰。 「帝王諸侯世畧」十一卷
「王霸記」卷潘傑撰。 「歷代記」十卷[01751]
「隋」六十卷未成。秘書監王劭撰。
右七十部,九百一十七卷。通計亡書,七十三部,九百三十九卷。
自秦撥去古文,篇籍遺散。初得「戰國策」,蓋戰國遊士記其策謀。其後陸賈作「楚春秋」,以述誅鋤秦、項之。有「越絕」,相承以貢所作。後趙曄「吳越春秋」。其屬辭比,皆不與「春秋」、「史記」、「」相似,蓋率爾而作,非史策之正。靈、獻之世,天下亂,史官失其常守。愽達之士,湣其廢絕,各記聞,以遺亡。是後羣才景慕,作者甚衆。自後已來,學者多鈔撮舊史,自一,或起自人皇,或斷之近代,亦各其志,而體制不經。有委巷之說,迂怪妄[01752]誕,真虛莫測。然其抵皆帝王之,通人君,必愽采廣覽,以酌其要,故而存之,謂之雜史。
「趙」十卷一曰「二石集」,記石勒事。僞燕太傅長史田融撰。 「石傳」卷晉北中郎參軍王度撰。 「石僞治時」卷王度撰。 「之」十卷常璩撰。 「華陽國志」十卷常璩撰。梁有「蜀平記」十卷,「蜀漢僞官故事」一卷,亡。 「燕」十卷記慕容雋事。僞燕尚書范亨撰。 「南燕」五卷記慕容德事。僞燕尚書郎張詮撰。 「南燕」六卷記慕容德事。僞燕中書郎王景暉撰。 「南燕」七卷遊覽先生撰。 「燕志」十卷記馮跋事。魏侍中高閭撰。 「秦」八卷何仲熙撰。何仲熙 前秦錄作「何熙仲」。記苻健事。 「秦記」十一卷宋殿中將軍裴景仁撰,梁雍州主簿席惠明注。席惠明 舊唐志上、新唐志卷二作「杜惠明」。 「秦紀」十卷記姚萇事。魏左民尚書姚和都撰。 「涼記」八卷記張軌事。僞燕右僕射張諮撰。
「涼」十卷記張軌事。僞涼大將軍從事中郎劉景撰。 「西河記」卷記張重華事。晉侍御史喻歸撰。[01753] 「涼記」十卷記呂光事。僞涼著作佐郎段龜龍撰。 「涼」十卷高道讓撰。 「涼」十卷沮渠國史。 「托跋涼」十卷
「敦煌實」十卷劉景撰。 「十六國春秋」一百卷魏崔鴻撰。 「纂」一十卷
「戰國春秋」十卷李概撰。 「趙記」十卷和苞撰。
「吐谷渾記」卷宋新亭侯段國撰。梁有「翟遼書」二卷,「諸國畧記」二卷,「永嘉後纂年記」二卷,「段業傳」一卷,亡。 「天啟紀」十卷記梁元帝子諝據湘州事。
右十七部,百十五卷。通計亡書,合三十三部,三百四十六卷。
「傳」曰:「不有君,其能國乎?」自晉永嘉之亂,皇綱失馭,九州君長,據有中原者甚衆。或推奉正朔,或假名竊號,然其君臣忠義之節,經國字民之務,蓋亦勤矣。而當時臣,亦各記。後魏克平諸國,據有嵩、華,始命司徒崔浩,愽采舊聞,[01754]綴述國史。諸國記注,盡集秘閣。尒朱之亂,並皆散亡。今舉其在,謂之霸史。
「穆天傳」六卷「汲塚書」。郭璞注。 「獻帝起居注」五卷
「晉泰始起居注」十卷李軌撰。 「晉咸寧起居注」十卷李軌撰。 「晉泰康起居注」十一卷李軌撰。 「晉元康起居注」一卷梁有「永平、元康、永寧、起居注」六卷,又有「惠帝起居注」二卷,「永嘉、建興起居注」十三卷,亡。 「晉建武、興、永昌起居注」九卷梁有二十卷。 「晉元康起居注」一卷
「晉咸和起居注」十六卷李軌撰。 「晉咸康起居注」十卷
「晉建元起居注」四卷
「晉永和起居注」十七卷梁有二十四卷。 「晉升平起居注」十卷
「晉隆和、興寧起居注」五卷
「晉咸安起居注」卷
「晉泰和起[01755]居注」六卷梁十卷。 「晉寧康起居注」六卷
「晉泰元起居注」十五卷梁五十四卷。 「晉隆安起居注」十卷
「晉元興起居注」九卷
「晉義熙起居注」十七卷梁三十四卷。 「晉元熙起居注」卷
「晉起居注」百一十七卷宋北徐州主簿劉道會撰。梁有三百二十二卷。 「流別起居注」十七卷梁有「晉宋起居注鈔」五十一卷,「晉宋先朝起居注」二十卷,亡。 「宋永初起居注」十卷
「宋景平起居注」卷
「宋元嘉起居注」五十五卷梁六十卷。 「宋孝建起居注」十卷
「宋明起居注」十五卷梁三十四卷,又有「景和起居注」四卷,「明帝在蕃注」三卷,亡。 「宋泰始起居注」十九卷梁二十三卷。 「宋泰豫起居注」四卷梁有「宋元徽起居注」二十卷,「升明起居注」六卷,亡。 「齊永明起居注」十五卷梁有三十四卷,又有「建元起居注」十二卷,「隆昌、延興、建武起居注」四[01756]卷,「中興起居注」四卷,亡。 「梁同起居注」十卷
「後魏起居注」百十六卷
「陳永定起居注」八卷
「陳天嘉起居注」十卷
「陳天康、光起居注」十卷
「陳太建起居注」五十六卷
「陳至德起居注」四卷
「後周太祖號令」卷
「隋開皇起居注」六十卷
「南燕起居注」一卷
右四十四部,一千一百八十九卷。
起居注者,紀人君言行動止之。「春秋傳」曰:「君舉必。而不法,後嗣何觀?」「周官」:內史掌王之命,遂其副而藏之,是其職。武帝有「禁中起居注」,後明德馬後撰「明帝起居注」,然則時起居,似在宮中,女史之職。然皆零[01757]落,不可復知。今之存者,有獻帝及晉代已來「起居注」,皆近侍之臣所。晉時,得「汲塚」,有「穆天傳」,體制與今起居正同,蓋周時內史所記王命之副。近代已來,別有其職,在「百官志」。今依其先後,編而次之。其僞國起居,唯「南燕」一卷,不可別出,附之於此。
「武帝故」卷
「西京雜記」卷
「魏吳蜀舊」八卷
「晉朝雜」卷
「晉宋舊」一百十五卷
「晉要」卷
「晉故」四十卷
「晉建武故」一卷
「晉咸和、咸康故」四卷晉孔愉撰。 「晉修復山陵故」五卷車灌撰。 「交州雜」九卷記士燮及陶璜事。 「晉八王故」十卷
「晉四王起」四[01758]卷晉廷尉盧綝撰。 「司馬陶公故」卷
「郤太尉尚令故」卷
「桓玄僞」卷
「晉東宮舊」十卷
「秦已來舊」十卷
「尚」十卷范汪撰。 「沔南故」卷應思遠撰。 「天正舊」卷釋撰,亡名。 釋撰亡名 新唐志卷二作「釋亡名撰」。「皇儲故」卷
「梁舊」十卷內史侍郎蕭大圜撰。蕭大圜 「圜」原作「環」,據周書本傳改。 「東宮典記」七十卷左庶子宇文愷撰。 「開業平陳記」十卷
右十五部,四百四卷。
古者朝廷之政,發號施令,百司奉之,藏於官府,各修其職,守而弗忘。「春秋傳」曰「吾視諸故府」,則其。「周官」:御史掌治朝之法,太史掌萬民之約契與質劑,以逆邦國之治。然則百司庶府,各藏其,太史之職,緫而掌之。時,蕭何[01759]定律令,張蒼制章程,叔孫通定儀法,條流派別,制度漸廣。晉初,甲令已下,至九百余卷,晉武帝命車騎將軍賈充,愽引羣儒,刪采其要,增律十篇。其餘不足經遠者法令,施行制度者令,品式章程者故,各還其官府。搢紳之士,撰而之,遂成篇卷,然亦隨代遺失。今據其存,謂之舊篇。
「官解詁」篇漢新汲令王隆撰,胡廣注。 「官」五卷應劭注。 「官儀」十卷應劭撰。 「官典職儀式選用」卷漢衛尉蔡質撰。梁有「荀攸魏官儀」一卷,「韋昭官儀職訓」一卷,亡。 「晉公卿禮秩故」九卷傅暢撰。 「晉新定儀注」十四卷梁有徐宣瑜「晉官品」一卷,荀綽「百官表注」十六卷,幹寶「司徒儀」一卷,宋「職官記」九卷,晉「百官儀服錄」五卷,大興二年「定官[01760]品事」五卷,「百官品」九卷,亡。 「百官階次」一卷
「齊職儀」五十卷齊長水校尉王珪之撰。梁有王珪之「齊儀」四十九卷,亡。 「齊職儀」五卷
「梁選簿」卷徐勉撰。 「梁勳選格」一卷
「職官要」十卷陶撰。 「梁官品格」一卷
「百官階次」卷
「新定將軍名」一卷
「吏部用人格」一卷
「官族傳」十四卷何晏撰。 「百官春秋」五十卷王秀道撰。 「百官春秋」十卷
「魏晉百官名」五卷
「晉百官名」十卷
「晉官屬名」四卷
「陳百官簿狀」卷
「陳將軍簿」一卷
「新定官品」十卷梁沈約撰。 「梁尚職制儀注」四十一卷
「職令古今百官注」十卷郭演撰。
右十七部,百十六卷。通計亡書,合三十六部,四百三十三卷。[01761]
古之仕者,名於所臣之策,各有分職,以相統治。「周官」:塚宰掌建邦之六典,而御史數凡從正者。然則塚宰緫六卿之屬,以治其政,御史掌其在位名數,先後之次焉。今「百官表」列衆職之,記在位之次,蓋亦古之制。末,王隆、應劭等,以「百官表」不具,乃作「官解詁」、「官儀」等。是後相因,正史表志,無復百僚在官之名矣。搢紳之徒,或取官曹名品之,撰而之,別行於世。宋、齊已後,其益繁,而篇卷零疊,易亡散;多瑣細,不足可紀,故刪。其存可觀者,編職官篇。
「舊儀」四卷衛敬仲撰。梁有衛敬仲「漢中興儀」一卷,亡。 「晉新定儀注」四十卷晉安[01762]成太守傅瑗撰。 「晉雜儀注」十一卷
「晉尚儀」十卷
「甲辰儀」五卷江左撰。 「封禪儀」六卷
「宋儀注」十卷
「宋儀注」十卷
「宋尚雜注」十八卷本二十卷。 「宋東宮儀記」十卷宋新安太守張鏡撰。 「徐爰家儀」一卷
「東宮新記」十卷蕭子云撰。 「梁吉禮儀注」十卷明山賓撰。 「梁賓禮儀注」九卷賀緌撰。案:梁明山賓撰「吉儀注」二百六卷,錄六卷;嚴植之撰「凶儀注」四百七十九卷,錄四十五卷;陸璉撰「軍儀注」一百九十卷,錄二卷;司馬襲撰「嘉儀注」一百一十二卷,錄三卷。並亡。存者唯「士」、「吉」及「賓」,合十九卷。 「皇典」十卷梁豫章太守丘仲孚撰。 「雜凶禮」四十卷
「政禮儀注」十卷政禮儀注 原作「政理」。姚考:「新唐志作『何點理禮儀注九卷』。考是書本我中,當是『治禮儀注』。而本志則諱『治』作『政』。」今補「儀注」二字。何胤撰。梁有何胤「士䘮儀注」九卷,亡。 「雜儀注」一百八十卷
「陳尚雜儀注」五百五十卷
「陳吉禮」一百七十一卷
「陳賓禮」六十五卷
「陳軍禮」六卷
「陳嘉禮」一百卷[01763]
「後魏儀注」五十卷
「後齊儀注」百九十卷
「雜嘉禮」十八卷
「國親皇太序親簿」一卷
「隋朝儀禮」一百卷牛弘撰。 「輿服志」一卷魏愽士董巴撰。 「魏晉諡議」十卷何晏撰。 「汝南君諱議」卷
「決疑要注」一卷摯虞撰。 「車服雜注」一卷徐廣撰。 「禮儀制度」十卷王逡之撰。 「古今輿服雜」十卷梁周遷撰。 「晉鹵簿圖」一卷
「鹵簿儀」卷
「陳鹵簿圖」一卷
「齊鹵簿儀」一卷
「諸衛左右廂旗圖樣」十五卷
「內外儀」四卷謝元撰。 「儀」卷蔡超撰。 「筆儀」十一卷謝朏撰。 「宋長沙檀太妃薨吊答」十卷
「吊答儀」十卷王儉撰。 「儀」十卷王弘撰。 「皇室儀」十卷鮑行卿撰。「吉儀」卷王儉撰。 「儀䟽」一卷周舍撰。 「新[01764]儀」十卷鮑泉撰。 「文儀」卷梁修端撰。 「趙李家儀」十卷錄一卷,李穆叔撰。 「儀」十卷唐瑾撰。 「言語儀」十卷
「嚴植之儀」卷
「邇儀」四卷馬樞撰。 「婦人儀」八卷
「僧家儀」五卷釋曇瑗撰。 「要典雜」五十卷
右五十九部,千十九卷。通計亡書,合六十九部,三千九十四卷。
儀注之興,其所由來久矣。自君臣父,六親九族,各有上下親䟽之別。養生送死,吊恤賀慶,則有進止威儀之數。唐、虞已上,分之,在周因而五。「周官」:宗伯所掌吉、凶、賓、軍、嘉,以佐王安邦國,親萬民,而太史執以協之類是。是時典章皆具,可履而行。周衰,諸侯削除其籍。至秦,[01765]焚而去之。興,叔孫通定朝儀,武帝時始祀汾陰後土,成帝時初定南北之郊,節文漸具。後使曹褒定儀,是後相承,世有製作。然猶以舊章殘缺,各遵所,彼此紛爭,盈篇滿牘。而後世多故,在通變,或一時之制,非長久之道,載筆之士,刪其綱,編于史志。而或於淺近,或失于未達,不能盡其旨要。遺文餘,亦多散亡。今聚其存,以儀注篇。
「律本」十一卷杜預撰。
「晉律序注」一卷晉僮長張斐撰。 「雜律解」十一卷張斐撰。案:梁有「杜預雜律」七卷,亡。 「晉、宋、齊、梁律」十卷蔡法度撰。 「梁律」十卷梁義興太守蔡法度撰。 「後魏律」十卷
「北齊律」十卷目一[01766]卷。 「陳律」九卷範泉撰。 「周律」十五卷
「周統式」卷
「隋律」十卷
「隋業律」十一卷
「晉令」四十卷
「梁令」十卷錄一卷。
「梁科」十卷
「北齊令」五十卷
「北齊權令」卷
「陳令」十卷範泉撰。 「陳科」十卷範泉撰。 「隋開皇令」十卷目一卷。 「隋業令」十卷
「朝議駁」十卷應劭撰。案:梁有「建武律令故事」二卷,劉邵「律畧論」五卷, 劉邵律畧論 「劉邵」原作「應劭」,據魏志劉邵傳及舊唐志上、新唐書志卷二改。亡。 「晉雜議」十卷
「晉彈」十卷
「南台奏」十卷
「名臣奏」十卷
「魏王奏」十卷
「魏名臣奏」四十卷目一卷,陳壽撰。 「魏台雜訪議」卷高堂隆撰。 「魏廷尉決」十卷
「晉駁」四卷
「晉雜制」六十卷
「晉刺史六條制」一卷
「齊五服制」一卷
「陳新制」六十卷[01767]
右十五部,七百一十卷。通計亡書,合三十八部,七百二十六卷。
刑法者,先王所以懲罪惡,齊不軌者。「」述唐、虞之世,五刑有服,而夏后氏正刑有五,科條千。「周官」:司寇掌典以刑邦國;司刑掌五刑之法,麗萬民之罪;太史以典法逆于邦國;內史執國法以考政。「春秋傳」曰:「在九刑不忘。」然而刑之作久矣。蓋藏於官府,懼人之知爭端,而輕於犯。及其末,肆情越法,刑罰僭濫。至秦,重之以苛虐,先王之正刑滅矣。初,蕭何定律九章,其後漸更增益,令甲已下,盈溢架藏。晉初,賈充、杜預刪而定之,有律,有令,有故。梁時,取故之宜於時者「梁科」。後齊武成帝時,於麟[01768]趾殿刪正刑典,謂之「麟趾格」。後周太祖,命蘇綽撰「統式」。隋則律令格式並行。自律已下,世有改作,在「刑法志」。「律」久亡,故駁議,多零失。今其存可觀者,編刑法篇。
「輔決」七卷漢太僕趙岐撰,摯虞注。 「海內先賢傳」四卷魏明帝時撰。 「四海耆舊傳」一卷
「海內士品」一卷
「先賢集」卷
「兗州先賢傳」一卷
「徐州先賢傳」一卷
「徐州先賢傳贊」九卷劉義慶撰。 「海岱志」十卷齊前將軍記室崔慰祖撰。 崔慰祖 「慰」原作「蔚」,據南齊書本傳改。「交州先賢傳」卷晉範瑗傳。 「益部耆舊傳」十四卷陳長壽撰。 「續益部耆舊傳」卷
「諸國清賢傳」一卷
「魯國先賢傳」卷晉大司農白褒撰。 「楚國先賢傳贊」[01769]十卷晉張方撰。 「汝南先賢傳」五卷魏周斐撰。 「陳留耆舊傳」卷漢議郎圈稱撰。 「陳留耆舊傳」一卷魏散騎侍郎蘇林撰。 「陳留先賢像賛」一卷陳英宗撰。 「陳留志」十五卷東晉剡令江敞撰。 「濟北先賢傳」一卷
「廬江七賢傳」卷
「東萊耆舊傳」一卷王基撰。 「襄陽耆舊記」五卷習鑿齒撰。 「會稽先賢傳」七卷謝承撰。 「會稽後賢傳記」卷鐘離岫撰。 「會稽典」十四卷虞豫撰。 「會稽先賢像贊」五卷
「世要記」一卷
「吳先賢傳」四卷吳左丞相陸凱撰。 「東陽朝堂像讚」一卷晉南平太守留叔先撰。 「豫章烈士傳」卷徐整撰。 「豫章舊志」卷晉會稽太守熊默撰。 「豫章舊志後撰」一卷熊欣撰。 「零陵先賢傳」一卷
「長沙耆舊傳讚」卷長沙耆舊傳讚 原脫「耆」字。按:水經卷一五洛水注、初學記卷二、藝文類聚卷二並引長沙耆舊傳,御覽卷二四八也引作「長沙耆舊傳」。今據補。晉臨川王郎中劉彧撰。 「桂陽先賢畫賛」一卷桂陽先賢畫賛 「畫」原作「書」,據舊唐志上、新唐志卷二改。吳左中郎張勝撰。 「武昌[01770]先賢志」卷宋天門太守郭緣生撰。 「蜀文翁學堂像題記」卷
「呈賢高士傳贊」卷嵇康撰,周續之注。 「高士傳」六卷皇甫謐撰。 「逸士傳」一卷皇甫謐撰。 「逸民傳」七卷張顯撰。 「高士傳」卷虞槃佐撰。 「至人高士傳贊」卷晉廷尉卿孫綽撰。
「高隱傳」十卷阮孝緒撰。 「高隱傳」十卷
「高僧傳」六卷虞孝敬撰。 「止足傳」十卷
「續高士傳」七卷周弘讓撰。 「孝傳贊」卷王韶之撰。王韶之 「韶」原作「昭」,據南史本傳及舊唐志上、新唐志卷二改。 「孝傳」十五卷晉輔國將軍蕭廣濟撰。 「孝傳」十卷宋員外郎鄭緝之撰。 「孝傳」八卷師覺授撰。 「孝傳」十卷宋躬撰。宋躬 本志集部別集類及舊唐志上、新唐志卷二作「宗躬」。 「孝傳畧」卷
「孝德傳」十卷梁元帝撰。 「孝友傳」八卷
「曾參傳」一卷
「忠臣傳」十卷梁元帝撰。 「顯忠」十卷梁元懌撰。 梁元懌 「懌」原作「帝」,據北史清河王懌傳、魏書韓子熙傳及舊唐志上、新唐書志卷二改。「丹陽尹傳」十卷梁元帝撰。 「英蕃可」卷張萬賢撰,邵武侯新注。 「高才不遇傳」四卷[01771]後齊劉晝撰。 「良吏傳」十卷鐘岏撰。 「海內名士傳」一卷
「正始名士傳」卷袁敬仲撰。 「江左名士傳」一卷劉義慶撰。 「竹林七賢論」卷晉太子中庶子戴逵撰。 「七賢傳」五卷孟氏撰。 「文士傳」五十卷張騭撰。張騭 「騭」應作「隱」,據魏志王粲傳注及舊唐志上、新唐志卷二改。 「列士傳」卷劉向撰。 「陰德傳」卷宋光祿大夫范晏撰。 「悼善傳」十一卷
「雜傳」十六卷任昉撰。本一百四十七卷,亡。 「東方朔傳」八卷
「毌丘儉記」卷
「管輅傳」卷管辰撰。 「雜傳」四十卷賀蹤撰。本七十卷,亡。 「雜傳」十九卷陸澄撰。 「雜傳」十一卷
「玄晏春秋」卷皇甫謐撰。 「孔弟先儒傳」十卷。
「李氏家傳」一卷
「桓氏家傳」一卷桓氏家傳 「氏」應作「任」,據北堂書鈔卷五八、御覽卷二五五改。
「王朗、王肅家傳」一卷
「太原王氏家傳」十卷
「褚氏家傳」一卷褚凱等撰。 「薛常侍家傳」一卷
「江氏家傳」七卷江祚等撰。 「庾氏家[01772]傳」一卷庾斐撰。 「裴氏家傳」四卷裴松之撰。 「虞氏家記」五卷虞覽撰。 「曹氏家傳」一卷曹毗撰。 「範氏家傳」一卷范汪撰。 「紀氏家紀」一卷紀友撰。 「韋氏家傳」一卷
「何顒使君家傳」一卷
「明氏家訓」一卷僞燕衛尉明岌撰。 「明氏世」六卷梁信武記室明粲撰。 「陸史」十五卷
「王氏江左世家傳」十卷王褒撰。 「孔氏家傳」五卷
「崔氏五門家傳」卷崔氏撰。 「暨氏家傳」一卷
「周、齊王家傳」一卷姚氏撰。 「𠇍?朱家傳」一卷王氏撰。 「周氏家傳」一卷
「令狐氏家傳」一卷
「新舊傳」四卷
「南庾氏家傳」卷漢南庾氏家傳 原脫「庾氏」二字,據舊唐志上、新唐志卷二補。舊唐志作「庾氏家傳三卷,庾守業撰。」
「何氏家傳」卷
「童傳」卷王鎮之撰。 「幼童傳」十卷劉昭撰。 「訪來傳」十卷來奧撰。 「懷舊志」九卷梁元帝撰。 「知己傳」一卷盧思道撰。 「全德志」一卷梁元帝撰。 「同姓名[01773]」一卷梁元帝撰。 「列女傳」十五卷劉向撰,曹大家注。 「列女傳」七卷趙母注。 「列女傳」八卷高氏撰。 「列女傳頌」一卷劉歆撰。 「列女傳頌」一卷曹植撰。 「列女傳贊」一卷繆襲撰。 「列女後傳」十卷項原撰。 「列女傳」六卷皇甫謐撰。 「列女傳」七卷綦毋邃撰。 「列女傳要」卷
「女記」十卷杜預撰。 「美婦人傳」六卷
「姑記」卷虞通之撰。 「道人善道開傳」一卷康泓撰。 「名僧傳」十卷釋寶唱撰。 「高僧傳」十四卷釋慧皎撰。釋慧皎 原作「釋僧祜」,據開元釋教錄及舊唐志上、新唐志卷三改。兩唐志,「慧」作「惠」。 「江東名德傳」卷釋法進撰。 「法師傳」十卷王巾撰。 「衆僧傳」十卷裴子野撰。 「薩婆多部傳」五卷釋僧祐撰。 「梁故草堂法師傳」一卷
「尼傳」卷釋寶唱撰。 釋寶唱 原作「皎法師」,據開元釋教錄及舊唐志上、新唐志卷三改。「法顯傳」卷
「法顯行傳」一卷
「梁武皇帝舍」卷嚴灊撰。 「列仙傳贊」卷劉向撰,鬷續,劉向撰鬷續 「鬷」是姓,其下疑有脫文。孫綽贊。 「列仙傳贊」卷劉向撰,晉郭元祖贊。[01774] 「神仙傳」十卷葛洪撰。 「說仙傳」一卷硃思祖撰。 「養性傳」卷
「武內傳」卷
「太元真人東鄉司命茅君內傳」一卷弟子李遵撰。 「清虛真人王君內傳」一卷弟子華存撰。 「清虛真人裴君內傳」一卷
「正一真人天法師張君內傳」一卷
「太極左仙公葛君內傳」一卷
「仙人馬君陰君內傳」一卷
「仙人許遠遊傳」一卷
「靈人辛玄自序」一卷
「劉君內記」一卷王珍撰。 「陸先生傳」一卷孔稚珪撰。 「列仙贊序」一卷郭元祖撰。 「集仙傳」十卷
「洞仙傳」十卷
「王喬傳」一卷
「關令內傳」一卷鬼谷先生撰。 「南嶽夫人內傳」一卷
「蘇君記」一卷周季通撰。 「嵩高寇天師傳」一卷
「華陽自序」一卷
「太上真人內記」一卷李氏撰。 「道[01775]學傳」十卷
「宣驗記」十卷劉義慶撰。 「應驗記」一卷宋光祿大夫傅亮撰。 「冥祥記」十卷王琰撰。 「列異傳」卷魏文帝撰。 「感應傳」八卷王延秀撰。 「古異傳」卷宋永嘉太守袁王壽撰。 「甄異傳」卷晉西戎主簿戴祚撰。 「述異記」十卷祖沖之撰。 「異苑」十卷宋給事劉敬叔撰。 「續異苑」十卷
「搜神記」十卷干寶撰。 「搜神後記」十卷陶潛撰。 「靈鬼志」卷荀氏撰。 「志怪」卷祖台之撰。 「志怪」四卷孔氏撰。 「神」五卷劉之遴撰。 「齊諧記」七卷宋散騎侍郎東陽無疑撰。東陽無疑 「旡」原作「元」,據廣韻「東」字注及新唐志卷三改。 「續齊諧記」一卷吳均撰。 「幽明」十卷劉義慶撰。 「補續冥祥記」一卷王曼穎撰。 「武洞冥記」一卷郭氏撰。 「嘉瑞記」卷陸瓊撰。 「祥瑞記」卷
「符瑞記」十卷許善心撰。 「靈異」十卷
「靈異記」十卷
「研神記」十卷蕭繹撰。 「旌異記」十五卷侯君素撰。 「近異」[01776]卷劉質撰。 「鬼神列傳」一卷謝氏撰。 「志怪記」卷殖氏撰。 「舍利感應記」卷王劭撰。 「真應記」十卷
「周氏冥通記」一卷
「集靈記」十卷顏之推撰。 「𡨚?魂志」卷顏之推撰。
右百一十七部,一千百八十六卷。通計亡書,合二百一十九部,一千五百三卷。
古之史官,必廣其所記,非獨人君之舉。「周官」:外史掌四方之志,則諸侯史記,兼而有之。「春秋傳」曰:「虢仲、虢叔,王季之穆,勳在王室,藏於盟府。」臧紇之叛,季孫命太史召掌惡臣而盟之。「周官」:司寇凡盟約,蒞其盟,登於天府。太史、內史、司會,六官皆受其貳而藏之。是則王者誅賞,具其,[01777]昭告神明,百官史臣,皆藏其。故自公卿諸侯,至於羣士,善惡之跡,畢集史職。而閭胥之政,凡聚衆庶,其敬敏任恤者,族師每月其孝悌睦涘有學者,党正歲其德行道藝者,而入之于鄉夫。鄉夫年比,考其德行道藝,舉其賢者能者,而獻其。王再拜受之,登於天府,內史貳之。是以窮居側陋之士,言行必達,皆有史傳。自史官曠絕,其道廢壞,初,始有丹之約,白馬之盟。武帝從董仲舒之言,始舉賢良文學。天下計,先上太史,善惡之,靡不畢集。司馬遷、班固,撰而成之,股肱輔弼之臣,扶義俶儻之士,皆有記。而操行高潔,不涉於世者,「史記」獨傳夷[01778]齊,「」但述楊王孫之儔,其餘皆畧而不說。時,阮倉作「列仙圖」,劉向典校經籍,始作「列仙」、「列士」、「列女」之傳,皆因其志尚,率爾而作,不在正史。後光武,始詔南陽,撰作風俗,故沛、輔有耆舊節士之序,魯、廬江有名德先賢之贊。郡國之,由是而作。魏文帝作「列異」,以序鬼物奇怪之,嵇康作「高士傳」,以敘聖賢之風。因其類,相繼而作者甚衆,名目轉廣,而雜以虛誕怪妄之說。推其本源,蓋亦史官之末。載筆之士,刪采其要焉。魯、沛、輔,序贊並亡,後之作者,亦多零失。今取其存,部而類之,謂之雜傳。
「山海經」十卷郭璞注。 「水經」卷郭璞注。 「黃圖」一卷記三輔宮[01779]觀陵廟明堂辟雍郊畤等事。 「洛陽記」四卷
「洛陽記」一卷陸機撰。 「洛陽宮殿簿」一卷
「洛陽圖」一卷晉懷州刺史楊牷期撰。 晉懷州刺史楊牷期 廿二史考異:晉無「懷州」,當是「雍州」之訛。「述征記」卷郭緣生撰。 「西征記」卷戴延之撰。 「婁地記」一卷吳顧啟期撰。 「風土記」卷晉平西將軍周處撰。 「吳興記」卷山謙之撰。 「吳郡記」一卷顧夷撰。 「京口記」卷宋太常卿劉損撰。 「南徐州記」卷山謙之撰。 「會稽土地記」一卷硃育撰。 「會稽記」一卷賀循撰。 「隨王入沔記」六卷隨王入沔記 「隨」原作「隋」,據新唐志卷三改。宋侍中沈懷文撰。 「荊州記」卷宋臨川王侍郎盛弘之撰。 「神壤記」一卷記榮陽山水。黃閔撰。 「豫章記」一卷雷次宗撰。 「蜀王本記」一卷揚雄撰。 「巴記」一卷譙周撰。 「珠崖傳」一卷僞燕聘晉使蓋泓撰。 「陳留風俗傳」卷圈稱撰。 「鄴中記」卷晉國子助教陸翽撰。 「春秋土地名」卷晉裴秀客京相璠撰。
「衡山記」一卷宗居士撰。宗居士 「宗」原作「宋」,據南齊書宗測傳改。 「遊名山志」一卷謝靈運撰。[01780] 「聖賢塚墓記」一卷李彤撰。 「佛國記」一卷沙門釋法顯撰。 「遊行外國傳」一卷沙門釋智猛撰。 「交州以南外國傳」一卷
「十洲記」一卷東方朔撰。 「神異經」一卷東方朔撰,張華注。 「異物志」一卷後漢議郎楊孚撰。 「南州異物志」一卷吳丹陽太守萬震撰。 「蜀志」一卷東京武平太守常寬撰。 「發蒙記」一卷束皙撰。載物產之異。 「地理」一百四十九卷錄一卷。陸澄合「山海經」已來一百六十家,以爲此書。澄本之外,其舊事並多零失。見存別部自行者,唯四十二家,今列之於上。 「輔故」卷晉世撰。 「湘州記」卷庾仲雍撰。 「吳郡記」卷晉本州主簿顧夷撰。 「日南傳」一卷
「江記」五卷庾仲雍撰。 「水記」五卷庾仲雍撰。 「居名山志」一卷謝靈運撰。 「西征記」一卷戴祚撰。
「廬山南陵云精舍記」一卷
「永初山川古今記」十卷齊都官尚書劉澄之撰。 「元康年地記」六卷
「司州記」[01781]卷
「並帖省置諸郡舊」一卷
「地記」百五十卷梁任昉增陸澄之書八十四家,以爲此記。其所增舊書,亦多零失。見存別部行者,唯十二家,今列之於上。 「山海經圖贊」卷郭璞注。 「山海經音」卷
「水經」四十卷酈善長注。 「廟記」一卷「地理抄」十卷陸澄撰。
「地理抄」九卷任昉撰。 「地理抄」十卷劉黃門撰。 「洛陽伽藍記」五卷後魏楊衒之撰。 「荊南地志」卷蕭世誠撰。 「巴蜀記」一卷
「交州異物志」一卷楊孚撰。 「元康六年戶口名簿記」卷
「元嘉六年地記」卷
「九州郡縣名」九卷
「扶南異物志」一卷硃應撰。 「臨海水土異物志」一卷臨海水土異物志 原脫「異」字,據兩唐志補。沈瑩撰。 「益州記」卷李氏撰。 「湘州記」一卷郭仲產撰。郭仲產 「產」原作「彥」,據史通正史篇、崇文總目改。 「湘州圖副記」一卷
「四海百川水源記」一卷釋道安撰。 「京師寺塔記」十卷錄一卷。劉璆撰。 「華山[01782]精舍記」一卷張光祿撰。 「南雍州記」六卷鮑至撰。 「京師寺塔記」卷釋曇宗撰。釋曇宗 「宗」原作「景」,據高僧傳改。 「張騫出關志」一卷
「外國傳」五卷釋曇景撰。 「曆國傳」卷釋法盛撰。 「西京記」卷
「京師」七卷
「尋江源記」一卷
「後園記」一卷
「江表行記」一卷
「淮南記」一卷
「古來國名」卷
「十州志」十卷闞駰撰。 「慧生行傳」一卷
「宋武北征記」一卷戴氏撰。 「林邑國記」一卷
「涼州異物志」一卷
「閟象傳」卷閭先生撰。 「司州山川古今記」卷劉澄之撰。 「江圖」一卷張氏撰。 「江圖」卷劉氏撰。 「廣梁南徐州記」九卷虞孝敬撰。 「水飾圖」十卷
「甌閩傳」一卷
「北荒風俗記」卷
「諸蕃風俗記」卷
「男女國傳」一卷
「突厥所出風俗」一卷
「古今[01783]地譜」卷
「異地志」十卷陳顧野王撰。 「序行記」十卷姚最撰。 「魏永安記」卷溫子升撰。 「國都城記」卷
「周地圖記」一百九卷
「冀州圖經」一卷
「齊州圖經」一卷
「齊州記」四卷李叔布撰。 「幽州圖經」一卷 「魏聘使行記」六卷
「聘北道裡記」卷江德藻撰。 「李諧行記」一卷
「聘遊記」卷劉師知撰。 「朝覲記」六卷
「封君義行記」一卷李繪撰。 「輿駕東行記」一卷薛泰撰。 「北伐記」七卷諸葛穎撰。 「巡撫揚州記」七卷諸葛穎撰。
「魏諸州記」十一卷
「并州入朝道裡記」一卷蔡允恭撰。 「趙記」十卷
「代都畧記」卷
「世界記」五卷釋僧祐撰。 「州郡縣簿」七卷
「隋翻經婆羅門法師外國傳」五卷
「隋區宇圖志」一百十九卷
「隋西域圖」卷裴矩撰。[01784] 「隋諸州圖經集」一百卷郎蔚之撰。 「隋諸郡土俗物產」一百五十一卷
「西域道裡記」卷
「諸蕃國記」十七卷
「方物志」十卷許善心撰。 「并州緫管內諸州圖」一卷
右一百十九部,一千四百十卷。通計亡書,合一百四十部,一千四百三十四卷。
昔者先王之化民,以五方土地,風氣所生,剛柔輕重,飲食衣服,各有其性,不可遷變。是故疆理天下,物其土宜,知其利害,達其志而通其欲,齊其政而修其教。故曰廣穀川異制,人居其間異俗。「」禹別九州,定其山川,分其圻界,條其物產,辨其貢賦,斯之謂。周則夏官司險,掌建九[01785]州之圖,周知山林川澤之阻,達其道路。地官誦訓,掌方志以詔觀,以知地俗。春官保章,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之域,以觀祅祥。夏官職方,夏官職方 按:「夏」原作「秋」,據周禮改。掌天下之圖地,辨四夷八蠻九貉五戎六狄之人,與其財用九穀六畜之數,周知利害,辨九州之國,使同其貫。司徒掌邦之土地之圖與其人民之教,以佐王擾邦國,周知九州之域,廣輪之數,辨其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之名物,及土會之法。然則其分在衆職,而塚宰掌建邦之六典,實緫其。太史以典逆塚宰之治,其蓋亦緫史官之職。初,蕭何得秦圖,故知天下要害。後得「山海經」,相傳以夏禹所記。武帝時,計[01786]旣上太史,郡國地志,固亦在焉。而史遷所記,但述河渠而已。其後劉向畧言地域,丞相張禹使屬硃貢條記風俗,班固因之作「地理志」。其州國郡縣山川夷險時俗之異,經星之分,風氣所生,區域之廣,戶口之數,各有攸敘,與古「禹貢」、「周官」所記相埒。是後載筆之士,管窺末學,不能及遠,但記州郡之名而已。晉世,摯虞依「禹貢」、「周官」,作「畿服經」,其州郡及縣分野封畧業,國邑山陵水泉,鄉亭城道裡土田,民物風俗,先賢舊好,靡不具悉,凡一百七十卷,今亡。而學者因其經歷,並有記載,然不能成一家之體。齊時,陸澄聚一百六十家之說,依其前後遠近,編而部,謂之「地理」。[01787]任昉增陸澄之八十四家,謂之「地記」。陳時,顧野王抄撰衆家之言,作「輿地志」。隋業中,普詔天下諸郡,條其風俗物產地圖,上于尚。故隋代有「諸郡物產土俗記」一百五十一卷,「區宇圖志」一百十九卷,「諸州圖經集」一百卷。其餘記注甚衆。今任、陸家所記之內而別行者,各在其之上,自余次之於下,以地理之記焉。
「世本王侯夫譜」卷
「世本」卷劉向撰。 「世本」四卷宋衷撰。「漢氏帝王譜」三卷梁有「宋譜」四卷,劉湛「百家譜」二卷,亡。 「齊帝譜屬」十卷
「百家集譜」十卷王儉撰。梁有王逡之「續儉百家譜」四卷,「南族譜」二卷,「百家譜拾遺」一卷,又有「齊、梁帝譜」四卷,「梁帝譜」十三卷,亡。 「百家譜」十卷王僧孺撰。 「百家譜集鈔」十五卷王僧孺撰。 [01788]「百家譜」十卷賈執撰。 「百家譜」十五卷傅昭撰。 「百家譜世統」十卷
「百家譜鈔」五卷
「姓氏英賢譜」一百卷賈執撰。案:梁有「王司空新集諸州譜」十一卷,又別有「諸姓譜」一百一十六卷,「益州譜」四十卷,「關東、關北譜」三十三卷,「梁武帝緫集境內十八州譜」六百九十卷,梁武帝緫集境內十八州譜 「總集」原作「總責」,一本作「總貢」。姚考:「梁書王僧孺傳、僧儒入直西省,知撰譜事,集十八州譜七百一十卷。案此『總責』、『總貢』皆『總集』之誤。」今據改。亡。 「後魏辯宗」卷元暉業撰。元暉業 「暉」原作「曄」,據魏書景穆十三王傳、北齊書本傳改。 「後魏皇帝宗族譜」四卷
「魏孝文列姓族牒」一卷
「後齊宗譜」一卷
「益州譜」十卷
「冀州姓族譜」卷
「洪州諸姓譜」九卷
「吉州諸姓譜」八卷
「江州諸姓譜」十一卷
「諸州雜譜」八卷
「袁州諸姓譜」八卷
「揚州譜鈔」五卷
「京兆韋氏譜」卷
「謝氏譜」一十卷
「楊氏血脈譜」卷
「楊氏家譜狀並墓記」一卷
「楊氏枝分譜」一卷
「楊氏譜」一卷
「北地傅氏[01789]譜」一卷
「蘇氏譜」一卷 「述系傳」一卷姚最撰。 「氏族要狀」十五卷
「姓苑」一卷何氏撰。 「復姓苑」一卷
「齊永元中表簿」五卷
「竹譜」一卷
「錢譜」一卷顧烜撰。「錢圖」一卷
右四十一部,百六十卷。通計亡書,合五十三部,一千二百八十卷。
氏姓之,其所由來遠矣。「」稱「別生分類」。「傳」曰:「天建德,因生以賜姓。」周家史定系世,辨昭穆,則亦史之職。秦兼天下,剗除舊跡,公侯孫,失其本系。初,得「世本」,敘黃帝已來祖世所出。而有「帝王年譜」,後有「鄧氏官譜」。晉世,摯虞作「族姓昭穆記」十卷,齊、梁之間,其轉廣。後魏遷洛,有八氏十姓,咸出帝族。有十六族,則諸國之從[01790]魏者;九十姓,世部落人者,並河南洛陽人。其中國士人,則第其門閥,有四海姓、郡姓、州姓、縣姓。及周太祖入關,諸姓孫有功者,並令其宗長,仍撰譜,紀其所承。以關內諸州,其本望。其「鄧氏官譜」及「族姓昭穆記」,晉亂已亡。自餘亦多遺失。今其存者,以譜系篇。
「七畧別」十卷劉向撰。 「七畧」七卷劉歆撰。 「晉中經」十四卷荀勖撰。 「晉義熙已來新集目」卷
「宋元徽元年四部目」四卷王儉撰。 「今七志」七十卷王儉撰。 「梁天監六年四部目」四卷殷鈞撰。 「梁東宮四部目」四卷劉遵撰。 「梁文德殿四部目」四卷劉孝標撰。 「七」十卷阮孝緒撰。 「魏闕目」一卷[01791]
「陳秘閣圖法目」一卷
「陳天嘉六年壽安殿四部目」四卷
「陳德教殿四部目」四卷
「陳承香殿五經史記目」卷
「開皇四年四部目」四卷
「開皇八年四部目」四卷
「香廚四部目」四卷
「隋業正禦目」九卷
「法目」六卷
「雜儀注目」四卷
「雜撰文章家集敘」十卷荀勖撰。 「文章志」四卷摯虞撰。 「續文章志」卷傅亮撰。 「晉江左文章志」卷宋明帝撰。 「宋世文章志」卷沈約撰。 「品」卷
「名手畫」一卷
「正流論」一卷
右十部,百一十四卷。
古者史官旣司典籍,蓋有目,以綱紀,體制堙滅,不可[01792]復知。孔刪,別之序,各陳作者所由。韓、毛「詩」,亦皆相類。時劉向「別」、劉歆「七畧」,剖析條流,各有其部,推尋蹟,疑則古之制。自是之後,不能辨其流別,但記名而已。愽覽之士,疾其渾漫,故王儉作「七志」,阮孝緒作「七」,並皆別行。體雖准向、歆,而遠不逮矣。其先代目,亦多散亡。今緫其存,編簿篇。
凡史之所記,八百一十七部,一萬千百六十四卷。通計亡書,合八百七十四部,一萬六千五百五十八卷。
夫史官者,必求愽聞強識,䟽通知遠之士,使居其位,百官衆職,咸所貳焉。是故前言往行,無不識;天文地理,無不[01793]察;人之紀,無不達。內掌八柄,以詔王治,外執六典,以逆官政。美以彰善,記惡以垂戒,範圍神化,昭明令德,窮聖人之至賾,詳一代之亹亹。自史官廢絕久矣,氏頗循其舊,班、馬因之。魏、晉已來,其道逾替。南、董之位,以祿貴遊,政、駿之司,罕因才授。故梁世諺曰:「上車不落則著作,體中何如則秘。」於是屍素之儔,盱衡延閣之上,立言之士,揮翰蓬茨之下。一代之記,至數十家,傳說不同,聞舛駁,理失中庸,辭乖體要。致令允恭之德,有闕於典墳,忠肅之才,不傳于簡策。斯所以蔽。班固以「史記」附「春秋」,今開其類,凡十種,別史部。[01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