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林下第十
伯樂教人相踶馬,相與之簡廐觀馬,一人舉踶馬,其一人舉踶馬,其一人從後而循之,撫其尻而馬不踶。此自以失相。其一人非失相,此其馬,踒肩而腫膝。夫踶馬者,舉後而任前,腫膝不可任,故後不舉。巧於相踶馬,而拙於任在腫膝,而不任拙於腫膝。夫有所必,而以有所腫膝而不任,智者之所獨知。惠曰:「置猿於柙中,則與豚同。」故勢不便,非所以逞能。[00155]
衛將軍文曽,曽不起而延於坐席,正身於奥。文謂其御曰:「曾,愚人哉!以我君,君安可毋敬?以我暴人,暴人安可侮?」曽不僇,命。
鳥有翢翢者,重首而屈尾,將欲飲於河,則必顛,乃銜其羽而飲之。人之所有飲不足者,不可不索其羽。
鱣似蛇,蠶似蠋。人蛇則驚駭,蠋則毛起。漁者持鱣,婦人拾蠶,利之所在,皆賁、諸。
伯樂教其所憎者相千里之馬,教其所愛者相駑馬。千里之馬時一,其利緩;駑馬日售,其利急。此周所謂下言而上用者,惑。
桓赫曰:刻削之道,鼻莫如,目莫如。鼻可,不可;目可,不可。舉亦然,其不可復者,則寡敗矣。
崇侯、惡來知不適紂之誅,而不武王之滅之。比干、胥知其君之必亡,而不知身之死。故曰:「崇侯、惡來知心而不[00156]知,比干、胥知而不知心。」聖人其矣。
與太宰貴而主斷。季將宋君,梁聞之曰:「語必可與太宰坐乎,不然,將不免。」季因說以貴主而輕國。
楊朱之弟楊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緇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楊布怒,將擊之。楊朱曰:毋擊,亦猶是。曩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來,豈能毋怪哉?
惠曰:「羿執鞅持扞,操弓關機,越人爭持旳。若扞弓,慈母入室閑户。故曰:『可必,則越人不疑羿;不可必,則慈母逃弱。』」
桓公問管仲:「富有涯乎?」答曰:「水之以涯,其無水者;富之以涯,其富已足者。人不能自止於足,而亡其富之涯乎?」
宋之富賈有監止者,與人爭買百金之璞玉,因佯失而毁之,負其百金,而理其毁瑕,得千溢焉。有舉之而有敗,而賢其毋舉之者,負之時。[00157]
有欲以御荆王者,衆騶妒之。因曰:「臣能撽鹿。」王,王禦,不及鹿;自御,及之。王善其御,乃言衆騶妒之。
荆令公將伐陳,丈人送之曰:「晉彊,不可不慎。」公曰:「丈人奚憂?吾丈人破晉。」丈人曰:「可。吾方廬陳南門之外。」公曰:「是何?」曰:「我笑勾踐,人之如是其易,己獨何密密十年難乎?」
堯以天下讓許由,許由逃之,舍於家人,家人藏其皮冠。夫弃天下而家人藏其皮冠,是不知許由者。
虱相與訟,一虱過之,曰:「訟者奚說?」虱曰:「爭肥饒之地。」一虱曰:「若亦不患臘之至而茅之燥耳,若奚患?」於是乃相與聚嘬其母而食之。彘臞,人乃弗殺。
蟲有就或作𧈭。者,一身兩口,爭相齕,遂相殺,因自殺。人臣之爭而亡其國者,皆𧈭?類。[00158]
宫有堊,器有滌,則潔矣。行身亦然,無滌堊之地,則寡非矣。
公糾將亂,桓公使使者視之。使者報曰:「笑不樂,視不,必亂。」乃使魯人殺之。公孫弘斷髮而越王騎,公孫喜使人絶之曰:「吾不與昆弟矣。」公孫弘曰:「我斷髮,斷頸而人用兵,伐將謂何?」周南之戰,公孫喜死焉。
有與悍者鄰,欲賣宅而避之。人曰:「是其貫將滿。」遂去之。故曰:「勿之矣,姑待之。」答曰:「吾恐其以我滿貫。」遂去之。故曰:「物之幾者,非所靡。」
孔曰謂弟曰:「孰能導西之釣名?」貢曰:「賜能。」乃導之,不復疑。孔曰:「寬哉,不被於利。絜哉,民性有恒,曲曲,直直。」孔曰:「西不免。」白公之難,西死焉。故曰:「直於行者曲於欲。」
晉中行文出亡,過於縣邑,從者曰:「此嗇夫,公之故人,公奚不休舍?且待後車。」文曰:「吾嘗好音,此人[00159]遺我鳴琴;吾好佩,此人遺我玊環。是振我過者。以求容於我者,吾恐其以我求容於人。」乃去之。果收文後車乘而獻之其君矣。
周趮謂宫他曰:「我謂齊王曰:『以齊資我於魏,請以魏王。』」宫他曰:「不可,是示之無魏。齊王必不資於無魏者,而以怨有魏者。公不如曰:『以王之所欲,臣請以魏聽王。』齊王必以公有魏,必因公。是公有齊,因以有齊、魏矣。」
白圭宋令尹,曰:「君長自知政,公無矣。今君少主,而務名,不如令荆賀君之孝。則君不奪公位,而敬重公,則公常用宋矣。」
管仲、鮑叔相謂曰:「君亂甚矣,必失國。齊國之諸公其可輔者,非公糾,則白。與人一人焉,相達者相收。」管仲乃從公糾,鮑叔從白,國人果弑君。白先君,魯人拘管仲而效之,鮑叔言而相之。故諺曰:「巫咸雖善祝,不能自禳;秦[00160]醫雖善除,不能自彈。」以管仲之聖,而待鮑叔之助,此鄙諺所謂虜自賣裝而不售,士自譽辯而不信者。荆王伐吳,吳使沮衛蹷融犒於荆師,而將軍曰:「縛之,殺以釁鼓。」問之曰:「汝來,卜乎。」答曰:「卜。」「卜吉乎?」曰:「吉。」荆人曰:「今荆將與女釁鼓,其何?」答曰:「是故其所吉。吳使臣來,固視將軍怒。將軍怒,將深溝高壘。將軍不怒,將懈怠。今將軍殺臣,則吳必警守矣。且國之卜,非一臣卜。夫殺一臣而存一國,其不言吉,何?且死者無知,則以臣釁鼓無益;死者有知,臣將當戰之時,臣使鼓不鳴。」荆人因不殺。
智伯將伐仇由,而道難不通,乃鑄鐘遺仇由之君。仇由之君說,除道將内。赤之章曼枝曰:「不可。此之所以,而今以來之,必隨之,不可内。」仇由之君不聽,遂内之。赤章曼枝因斷轂而驅,至於齊,七月而仇由亡矣。[00161]
越已勝吳,索卒於荆而攻晋。左史倚相荆王曰:「夫越破吳,豪士死,鋭卒盡,甲。今索卒以攻晋,示我不病。不如起師與分吳。」荆王曰:「善。」因起師而從越。越王怒,將擊之。夫種曰:「不可。吾豪士盡,甲,我與戰,必不尅,不如賂之。」乃割露山之陰五百里以賂之。
荆伐陳,吳救之,軍間十里,雨十日,夜星。左史倚相謂期曰:「雨十日,輯而兵聚,吳人必至,不如之。」乃陳。陳未成而吳人至,荆陳而反。左思曰:「吳反覆六十里,其君必休,人必食。我行十里擊之,必可敗。」乃從之,遂破吳軍。
韓、趙相與難。韓索兵於魏曰:「願借師以伐趙。」魏文侯曰:「寡人與趙兄弟,不可以從。」趙索兵攻韓,文侯曰:「寡人與韓兄弟,不敢從。」國不得兵,怒而反。已乃知文侯以構於己,乃皆朝魏。[00162]
齊伐魯,索讒鼎,魯以其雁往。齊人曰:「雁。」魯人曰:「真。」齊曰:「使樂正春來,吾將聽。」魯君請樂正春,樂正春曰:「胡不以其真往?」君曰:「我愛之信。」答曰:「臣亦愛臣之信。」
韓咎立君,未定。弟在周,周欲重之,而恐韓咎不立。綦毋恢曰:「不若以車百乘送之。得立,因曰戒;不立,則曰來效賊。」
靖郭君曰將城薛,客多以諫者。靖郭君謂謁者曰:「毋客通。」齊人有請者曰:「臣請言而已,過言,臣請烹。」靖郭君因之。客趨進曰:「海魚。」因反走。靖郭君曰:「請聞其說。」客曰:「臣不敢以死戲。」靖郭君曰:「願寡人言之。」答曰:「君聞魚乎?網不能止,繳不能絓。蕩而失水,螻蟻得意焉。今夫齊亦君之海,君長有齊,奚以薛?君失齊,雖隆薛城至於天,猶無益。」靖郭君曰:「善。」乃輟,不城薛。
荆王弟在秦,秦不出。中射之士曰:「資臣百金,臣能出之。」因載[00163]百金之晉,叔向曰:「荆王弟在秦,秦不出。請以百金委叔向。」叔向受金,而以之晉平公曰:「可以城壺丘矣。」平公曰:「何?」對曰:「荆王弟在秦,秦不出,是秦惡荆,必不敢禁我城壺丘。若禁之,我曰:『我出荆王之弟,吾不城。』彼如出之,可以得荆;彼不出,是卒惡,必不敢禁我城壺丘矣。」公曰:「善。」乃城壺丘,謂秦公曰:「我出荆王之弟,吾不城。」秦因出之。荆王說,以鍊金百鎰遺晉。
闔廬攻郢,戰勝,問胥曰:「可以退乎?」胥對曰:「溺人者一飲而止,則無逆者,以其不休,不如乘之以沉之。」
鄭人有一,將宦,謂其家曰:「必築壞墻,是不善人將竊。」其巷人亦云。不時築,而人果竊之,以其智,以巷人告者盗。
觀行第十四
古之人目矩於自,故以鏡觀面;智短於自知,故以道正己。故[00164]鏡無疵之罪,道無明過之怨。目失鏡則無以正鬚眉,身失道則無以知迷惑。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緩己;董安于之心緩,故佩弦以自急。故以有餘補不足,以長續短之謂明主。
天下有信數:一曰智有所不能立,曰力有所不能舉,曰疆有所不能勝。故雖有堯之智而無衆人之助,功不立;有烏獲之勁而不得人助,不能自舉;有賁、育之彊而無法術,不得長生。故世有不可得,有不可成。故烏獲輕千鈞而重其身,非其身重於千鈞,勢不便。離朱易百步而難眉睫,非百步近而眉睫遠,道不可。故明主不窮烏獲,以其不能自舉;不困離朱,以其不能自。因可勢,求易道,故用力寡而功名立。時有滿虚,有利害,物有生死。人主者發喜怒之色,則金石之士離心焉,聖賢之撲淺深矣。故明主觀人,不使人觀己,明於堯不能獨成,烏獲不能自舉,賁、育之不能自勝,以法術則觀行之道畢矣。[00165]
安危第十五
安術有七,危道有六。安術:一曰賞罰隨是非,曰禍福隨善惡,曰死生隨法度,四曰有賢不肖而無愛惡,五曰有愚智而無非譽,六曰有尺寸而無意度,七曰有信而無詐。
危道:一曰斫削於繩之内,曰斫割於法之外,曰利人之所害,四曰樂人之所禍,五曰危人於所安,六曰所愛不親,所惡不疏。如此,則人失其所以樂生,而忘其所以重死。人不樂生則人主不尊,不重死則令不行。
使天下皆極智能於儀表,盡力於權衡,以動則勝,以靜則安。治世使人樂生於是,愛身於非,人少而君多,故社稷長立,國家久安。奔車之上無仲尼,覆舟之下無伯夷,故號令者,國之舟車。安則智廉生,危則爭鄙起。故安國之法,若饑而食,寒而衣,不令而自然。先王寄理於竹帛,其道順,故後世服。令使[00166]人去饑寒,雖賁、育不能行;廢自然,雖順道而不立。強勇之所不能行,則上不能安;上以無厭責已盡,則下對。無有則輕法。法所以國,而輕之,則功不立,名不成。聞古扁鵲之治其病,以刀刺骨;聖人之救危國,以忠拂耳。刺骨,故痛在體,而長利在身;拂耳,故逆在心,而久福在國。故甚病之人,利在忍痛;猛毅之君,以福拂耳。忍痛,故扁鵲盡巧;拂耳,則胥不失;壽安之術。病而不忍痛,則失扁鵲之巧;危而不拂耳,則失聖人之意。如此,長利不遠垂,功名不久立。
人主不自刻以堯,而責人臣以胥,是幸殷人之盡如比干。盡如比干,則上不失,下不亡。不權其力而有田成,而幸其身盡如比干,故國不得一安。廢堯、舜而立桀、紂,則人不得樂所長而憂所短。失所長,則國家無功;守所短,則民不樂生。以無功御不樂生,以無功御不樂生,不可行於齊民。如此,則上無以使下,下無[00167]以上。
安危在是非,不在於強弱;存亡在虚實,不在於衆寡。故齊萬乘,而名實不稱。上空虚於國,内不充滿於名實,故臣得奪主。殺天,而無是非。賞於無功,使讒諛以詐僞貴;誅於無罪,使傴以天性剖背。以詐僞是,天性非,得勝。
明主堅内,故不外失。失之近正,不亡於遠者無有。故周之奪殷,拾遺於庭,使殷不遺於朝,則周不敢望秋毫於境,而况敢易位乎?
明主之道忠法,其法忠心,故臨之而法,去之而思。堯無膠漆之約於當世而遺行,舜無置錐之地於後世而德結。能立道於往名古,而垂德於萬世者之謂明主。
守道第十六
聖王之立法,其賞足以勸善,其威足以勝暴,其足以必[00168]完法。治世之臣,功多者位尊,力極者賞厚,情盡者名立。善之生如春,惡之死如秋,故民勸極力而樂盡情,此之謂上下相得。上下相得,故能使用力者自極於權衡,而務至於任鄙;戰士出死,而願賁、育;守道者皆懷金石之心,以死胥之節。用力者任鄙,戰如賁、育,守金石,則君人者高枕而守己完矣。
古之善守者,以其所重禁其所輕,以其所難止其所易。故君與人俱正,盗跖與曾、史俱廉。何以知之?夫貪盗不赴谿而掇金,赴溪而掇金,則身不全。賁、育不量敵則無勇名,盗跖不計可則利不成。
明主之守禁,賁、育侵於其所不能勝,盗跖害於其所不能取,故能禁賁、育之所不能犯,守盗跖之所不能取,則暴者守愿,邪者反正。勇愿,巨盗貞平,則天下公平,而齊民之情正矣。
人主離法失人,則危於伯夷不妄取,而不免於田成、盗跖之耳[00169]可?今天下無一伯夷,而姦人不絶世,故立法度量,度量信則伯夷不失是,而盗跖不得非。法分明則賢不得奪不肖,強不得侵弱,衆不得暴寡。託天下於堯之法,則貞士不失分,姦人不徼幸;寄千金於羿之矢,則伯夷不得亡,而盗跖不敢取。堯明於不失姦,故天下無邪;羿巧於不失廢,故千金不亡。邪人不壽而盗跖止。如此,故圖不載宰予,不舉六卿;不著胥,不明夫差、孫吳之略廢,盗跖之心伏。人主甘服於玊堂之中,而無瞋目切齒傾取之患;人臣垂拱金城之内,而無扼捥聚脣嗟唶之禍。服虎而不以柙,禁姦而不以法,塞僞而不以符,此賁、育之所患,堯、舜之所難。故設柙非所以鼠,所以使怯弱能服虎;立法非所以曽史,所以庸主能止盗跖;符非所以豫尾生,所以使衆人不相謾。不獨恃比干之死節,不幸亂臣之無詐;恃怯之所能服,握庸主之所易守。當今之世,人主忠計,天下結德者,利長於如此。故君人者無亡國之圖,而忠臣無[00170]失身之畫,明於尊位必賞,故能使人盡力於權衡,死節於官職,通賁、育之情,不以死易生,惑於盗跖之貪,不以財易身,則守國之道畢矣。
用人第十七
聞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順人而明賞罰。循天則用力寡而功立,順人則刑罰省而令行,明賞罰則伯夷、盗跖不亂。如此,則白黑分矣。治國之臣,效功於國以履位,能於官以受職,盡力於權衡以任。人臣皆宜其能,勝其官,輕其任,而莫懷餘力於心,莫負兼官之責於君。故内無伏怨之亂,外無馬服之患。明君使不相干,故莫訟;使士不兼官,故技長;使人不同功,故莫爭訟。爭訟止,技長立,則彊弱不觳力,冰炭不合形,天下莫得相,治之至。
釋法術而心治,堯不能正一國;去規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00171]輪。廢尺寸而差短長,王爾不能半中。使中主守法術,拙匠守規矩尺寸,則萬不失矣。君人者,能去賢巧之所不能,守中拙之所萬不失,則人力盡而功名立。
明主立可之賞,設可避之罰,故賢者勸賞而不胥之禍,不肖者少罪而不傴剖背,盲者處平而不遇深谿,愚者守靜而不陷險危。如此,則上下之恩結矣。古之人曰:「其心難知,喜怒難中。」故以表示目,以鼓語耳,以法教心。君人者釋易之數,而行之一難知之,如此,則怒積於上而怨積於下,以積怒而御積怨,則兩危矣。
明主之表易,故約立;其教易知,故言用;其法易,故令行。者立而上無私心,則下得循法而治,望表而動,隨繩而斫,因攢而縫。如此,則上無私威之毒,而下無愚拙之誅。故上君明而少怒,下盡忠而少罪。[00172]
聞之曰:「舉無患者,堯不得。」而世未嘗無。君人者不輕爵禄,不易富貴,不可與救危國,故明主厲廉耻,招仁義。昔者介推無爵禄而義隨文公,不忍口腹而仁割其肌,故人主結其德,圖著其名。人主樂乎使人以公盡力,而苦乎以私奪威。人臣安乎以能受職,而苦乎以一負。謂一身兩役也。故明主除人臣之所苦,而立人主之所樂。上下之利,莫長於此。不察私門之内,輕慮重,厚誅薄罪,久怨細過,長侮偷快,長輕侮人,偷取一時之快也。數以德追禍,禍賊當誅,而反以德報之也。是斷手而續以玊,故世有易身之患。
人主立難而罪不及,則私怨立;人臣失所長而奉難給,則伏怨結。勞苦不撫循,憂悲不哀憐,喜則譽人,賢不肖俱賞,怒則毁君,使伯夷與盗跖俱辱。故臣有叛主。使燕王内憎其民而外愛魯人,則燕不用而魯不附。憎,不能盡力而務功;魯說,而不能離死命而親他主。如此,則人臣隙穴,而人主獨立。以[00173]隙穴之臣而獨立之主,此之謂危殆。
釋儀的而妄發,雖中不巧;釋法制而妄怒,雖殺戮而姦人不恐。罪生甲,禍乙,伏怨乃結。故至治之國,有賞罰而無喜怒,故聖人極有刑法,而死無螫毒,故姦人服。發矢中的,賞罰當符,故堯復生,羿復立。如此,則上無殷、夏之患,下無比干之禍,君高枕而臣樂業,道蔽天地,德極萬世矣。
夫人主不塞隙穴而勞力於赭堊,暴雨疾風必壞。不去眉睫之禍,而慕賁、育之死;不謹蕭牆之患,而固金城於遠境;不用近賢之謀,而外結萬乘之交於千里,飄風一旦起,則賁、育不及救,而外交不及至,禍莫於此。當今之世,人主忠計者,必無使燕王說魯人,無使近世慕賢於古,無思越人以救中國溺者。如此,則上下親,内功立,外名成。
功名第十八
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一曰天時,曰人心,曰枝能,四[00174]曰勢位。非天時,雖十堯不能冬生一穗;逆人心,雖賁、育不能盡人力。故得天時,則務而自生;得人心,則不趣而自勸;因技能,則不急而自疾;得勢位,則不推進而名成。若水之流,若船之浮,守自然之道,行毋窮之令,故曰明主。
夫有材而無勢,雖賢不能制不肖,故立尺四材於高山之上,則臨千仞之谿。材非長,位高。桀天,能制天下,非賢,勢重。堯匹夫,不能正家,非不肖,位卑。千鈞得船則浮,錙銖失船則沉,非千鈞輕錙銖重,有勢之與無勢。故短之臨高以位,不肖之制賢以勢。人主者,天下一力以共載之,故安;衆同心以共立之,故尊;人臣守所長,盡所能,故忠。以尊主主御忠臣,則長樂生而功名成。名實相持而成,形影相應而立,故臣同欲而異使,人主之患在莫之應。故曰:一手獨拍,雖疾無聲。人臣之憂在不得一,故曰:右手畫圓,左手畫方,不能兩成。故[00175]曰:至治之國,君若桴,臣若鼓,技若車,若馬,故人有餘力易於應,而技有餘巧於。立功者不足於力,親近者不足於信,成名者不足於勢,近者已親而遠者不結,則名不稱實者。聖人德若堯、舜,行若伯夷,而位不載於世,則功不立,名不遂。故古之能致功名者,衆人助之以力,近者結之以成,遠者譽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如此,故太山之功長立於國家,而日月之名久著於天地,此堯之所以南面而守名,舜之所以北面而效功。
體第十九
古之全體者,望天地,觀江海,因山谷,日月所照,四時所行,雲布風動;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亂於法術,託是非於賞罰,屬輕重於權衡;不逆天理,不情性;不吹毛而求疵,不洗垢而察難知;不引繩之外,不推繩之内;不急法之外,不緩法之内;守成理,因自然;禍福生乎道法而不出乎愛惡,榮辱之責在[00176]己而不在乎人。故致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純樸不散,心無結怨,口無煩言。故車馬不疲弊於遠路,旌旗不亂於澤,萬民不失命於寇戎,雄駿不創壽於旗幢;豪傑不著名於圖,不録功於盤盂,記年之牒空虚。故曰:利莫長於簡,福莫久於安。使匠石千歲之壽操鈎、視規矩、舉繩墨而正太山,使賁、育帶干將而齊萬民,雖盡力於巧,極盛於壽,太山不正,民不能齊。故曰:古之牧天下者,不使匠石極巧以敗太山之體,不使賁、育盡威以萬民之性。因道全法,君樂而姦止。澹然間靜,因天命,持體,故使人無離法之罪,魚無失水之禍。如此,故天下少不可。
上不天則下不遍覆,心不地則物不必載。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助,故能成其富。故人寄形於天地而萬物,歷心於山海而國家富。上無忿怒之毒,下無伏怨之患,上下交撲,以道舍。故長利積,功立,名成於前,德垂於後,治之[00177]至。
韓非卷第八終[0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