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中國首部文話論四六著作。言四六文淵源流變,評宋人表啟之文,開啟宋代駢文批評新篇章。
【撰述】中國首部駢文話,駢體四六文專著,「四六」即駢體文,論述其發展、特點,成書於宋徽宗宣和四年。秉持四六「皆詩賦之苗裔」之旨,以「老成雖遠,典刑尚存」存史之意,首次較集中記錄、評論北宋諸公表啟制誥之作,取名爲「話」,或因歐陽修六一詩話話體之故。其書皆評論宋人表啟之文,文章與時高下,以爲自唐天寶間至宋,四百年師友淵源,口傳聲授,至今始集詩賦之大成,絕非一人一時之力。其謂:「世所謂箋題表啟,號謂四六者,皆詩賦之苗裔也。故詩賦盛則刀筆盛,而其衰亦然。」銍以詩賦衡四六,故曰「四六貴出新意」,力贊「新語」、「高奇」、「警策」之作。又曰:「四六有伐山語,有伐材語。伐材語者,如已成之柱桷,略加繩削而已;伐山語者,則搜山開荒,自我取之。伐材謂熟事也,伐山謂生事也。」
【體例】書載王銍所聞於交游間四六話事實。述四六文發展、特點,評宋人所著四六文,所論多屬於字句、對偶等。
【著者】王銍,字性之,自號汝陰老民。少而博學,嘗從歐陽修學。南渡後寓居剡中,紹興初年,官迪功郎,高宗建炎四年,權樞密院編修官。紹興四年撰成「樞庭備檢」,爲右承事郎。晚年遭秦檜排擠,避居剡溪山,以詩詞自娛。世稱雪溪先生。著有默記一卷、雜纂續一卷、侍兒小名錄一卷、國老談苑二卷、王公四六話等書。有子王廉清、王明清。宋史翼卷二七有傳。
【論贊】終宋之世,惟以隸事切合爲工,組織繁碎而文格日卑,皆銍等之論導之也。
【四庫】宋王銍撰,銍有侍兒小名錄補遺,已著錄。其書皆評論宋人表啟之文。六代及唐,詞雖駢偶,而格取渾成。唐末、五代,漸趨工巧。如羅隱代錢繆賀昭宗更名表,所謂「右則虞舜之全文,左則姬昌之半字」者,當時以爲警策是也。宋代沿流,彌競精切。故銍之所論,亦但較勝負於一聯一字之間。至周必大等,承其餘波,轉加細密。終宋之世,惟以隸事切合爲工。組織繁碎,而文格日卑,皆銍等之論導之也。然就其一時之法論之,則亦有推闡入微者。如詩家之有句圖,未可廢也。上巻之末載其父素「爲滕甫辨謗乞郡劄子」誤刻蘇軾集中,銍據素手跡,殆必不誣。今軾集仍載此文,蓋失於厘正,此亦足以資考訂焉。
【底本】百川學海本。
【版式】左右雙欄,雙魚尾,版心處上題書名下鐫頁碼。
【行格】半葉十二行,行二十字。
1、清代学者何焯:公(指王应麟)所论四六,大得六朝风神,与用事合、用事细、用事新、用事奇、用事切、用事博,可以该括诸家之长。
2、清代学者黄子云:王深宁先生以博雅名一世,于文道有深解,往往抉摘风骚,妙契古意,不愧为知言者。
3、清代学者陈廷敬:公(指王应麟)所论皆本色当行,不失文法。其精严而为言至简,质而实绮,而工而能俚,明而能秀,其取材也厚,其铺叙也当,其指事也核,其据经也详,其去取也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