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宋代論詩專著,江西詩派詩話代表作。其論詩文,寧拙毋巧,寧樸毋華,寧粗毋弱,寧僻毋俗。
【撰述】又名陳無已詩話、後山詩話。舊題宋陳師道撰。此書作者,歴來有所爭議。陸游渭南文集卷二六跋後山居士詩話云「後山嘗有詩話而亡之,妄人竊其名爲此書耳」;元方回桐江集卷三讀後山詩話跋舉四事證其「非後山所爲」;清四庫館臣更益以二事以增其疑,據其考證出於依託無疑,非師道所撰。南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別集類中著錄後山集時稱詩話一卷,而同書卷二十二文史類下又著錄後山詩話二卷,文獻通考作二卷,文體皆同,疑後人合併,一卷本與二卷本無大異。是集多爲轉述歐陽修、蘇軾等人論詩之語,論詩略同江西詩派論詩主旨。偏重理論批評、詩法、考釋,所論不限於詩,兼及古文四六,言詩不偏於論事,論辭又不偏於摘句。以「以文爲詩」論韓詩,以「以詩爲詞」論蘇詞,後世所屢屢引用,流傳較廣。然其論詩有失公允之處,亦間有謬誤。
【體例】凡八十四則,多爲論詩之語,論詞僅七條。采隨筆體,多轉述歐陽修、蘇軾等人論詩,兼論古文,偶有考證。
【著者】師道,字無已,一字履常,號後山居士,彭城人。幼即刻苦好學,年十六以文謁曾鞏,鞏見而稱奇,遂留受業。熙寧中,心非王安石經義之學,絕意仕進。元豐四年,曾鞏薦其修史,以佈衣米用。元祐時由蘇軾等薦爲徐州教授,官至秘書省正字。蘇門六君子之一,江西詩派作家。有後山先生集。
【論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持論間有可取。
【四庫】舊本題宋陳師道撰。師道有後山叢談,已著錄。是書文獻通考作二卷。此本一卷,疑後人合併也。陸游老學菴筆記深疑後山叢談及此書,且謂叢談或其少作,此書則必非師道所撰。今考其中於蘇軾、黃庭堅、秦觀俱有不滿之詞,殊不類師道語。且謂蘇軾詞如教坊雷大使舞,極天下之工,而終非本色。案蔡絛鐵圍山叢談,稱雷中慶宣和中以善舞隸教坊。軾卒於建中靖國元年六月,師道亦卒於是年十一月,安能預知宣和中有雷大使借爲譬况。其出於依託,不問可知矣。至謂陶潛之詩切於事情而不文,謂韓愈元和聖德詩於集中爲最下。而裴說寄邊衣一首,詩格柔靡,殆類小詞,乃亟稱之,尤爲未允。其以王建望夫石詩爲顧况作,亦間有舛誤。疑南渡後舊稿散佚,好事者以意補之耶?然其謂詩文寧拙毋巧,寧朴毋華,寧粗毋弱,寧僻毋俗。又謂善爲文者因事以出奇。江河之行,順下而已,至其觸山赴穀,風摶物激,然後盡天下之變。持論間有可取。其解杜甫同穀歌之「黃獨」,百舌詩之「讒人」,解韋應物詩之「新橘」三百,駁蘇軾戲馬台詩之「玉鉤、白鶴」,亦間有考證。流傳旣久,固不妨存備一家爾。
【底本】百川學海本。
【版式】左右雙欄,雙魚尾,版心處上題書名下鐫頁碼。
【行格】半葉十二行,行二十字。
1、重视诗歌的艺术性和技巧性。陈师道认为,诗歌创作应该注重艺术性和技巧性,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语言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他推崇杜甫、黄庭坚等人的诗歌创作,认为这些诗人的作品构思巧妙、语言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强调诗歌的意蕴和意境。陈师道认为,诗歌应该具有深厚的意蕴和意境,通过具体的形象和生动的描写来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他主张诗人应该注重锤炼字句,创造出独特的意象和情境,使诗歌具有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3、提倡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陈师道认为,诗歌创作应该独立思考和创新,不应该因袭旧说、墨守成规。他批评当时文坛上存在的模拟、因袭之风,提倡诗歌创作要有独创性和新意,让人耳目一新。
4、要求诗歌反映时代精神和现实问题。陈师道认为,诗歌应该具有反映时代精神和现实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于社会现实的描写和对于人民生活的关注来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他对于当时的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有着深刻的揭露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