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

【簡介】東漢小百科全書。論時政得失,駁讖緯迷信,著書大旨乃衰世之務。通篇排偶,遣詞駢儷,漸啟建安之風。

【撰述】潛夫論東漢王符撰。後漢書王符傳載:「『東漢和帝、安帝』之後,世務遊宦,當途者更相薦引,而獨耿介不同於俗。以此遂不得升進,志意蘊憤,乃隱居著書三十餘篇,以譏當時得失。不欲章顯其名,故號潛夫論。」今本凡十卷,三十六篇贊學務本遏力論榮賢難明暗考績思賢本政潛歎忠貴浮侈慎微實貢班錄述赦三式愛日斷訟衰制勸將救邊邊議實邊蔔列巫列相列夢列釋難交際明忠本訓德化五德志氏姓敘錄。書論列時政得失,匡正時蔽、解除民瘼,批駁讖緯迷信之說,承先秦「民本」思想,指陳「國以民爲基,貴以賤爲本」,主抑末務本,「爲國者必先知民之所苦」,愛惜民力,富國強民。其指訐時短,討謫物情,足以觀見當時風政。通篇排偶,遣詞駢儷,然未能全脫「天人感應」論之影響。

【體例】凡三十六篇,洞悉政體似昌言,贊學一篇始,論勵志勤修之旨;卷末五德志篇,述帝王之世次;至志氏姓篇而終,考譜牒之源流。又卜列相列夢列三篇,亦皆雜論方技,不盡指陳時政。

【著者】王符安定臨涇「今甘肅鎮原」人。少好學,有志操,然因庶出之子,舅家無親,故受歧視。耿介不同於俗,亦不屑於求人薦引,所以遊宦不獲升遷。於是憤而隱居著書,終生不仕。见闻广博,其文自成一家時人傳語說:「徒見二千石,不如一縫掖。」足見於當時頗負盛名。與王充仲長統齊名,稱爲後漢三賢潛夫論王充論衡齊名。

馮舒,字巳蒼,號默庵,別號癸巳老人,自號孱守居士江蘇常熟人。初學者、著名藏書家、刻書家。其家鈔本被稱之爲「馮抄」,其色澤黑亮,字體雋永,被眾多藏書家視爲珍藏。與毛晉「毛抄」、楊儀「楊抄」、秦四麟「秦抄」、錢謙益錢曾錢謙貞等的「錢抄」,並稱爲常熟著名鈔本之一。

【論贊】指訐時短,討謫物情,足以觀見當時風政。

【四庫】王符撰。節信安定臨涇人。後漢書本傳稱:和安之後,世務遊宦,當途者更相薦引,而獨耿介不同於俗,以此遂不得升進,志意蘊憤,乃隱居著書二十餘篇,以譏當時得失。不欲章顯其名,故號曰潛夫論。今本凡三十五篇,合敘錄爲三十六篇,蓋猶舊本。卷首贊學一篇,論勵志勤修之旨。卷末五德志篇,述帝王之世次。志氏姓篇,考譜牒之源流。其中卜列相列夢列三篇,亦皆雜論方技,不盡指陳時政。范氏所云,舉其著書大旨爾。生卒年月不可考。本傳之末載度遼將軍皇甫規解官歸里,往謁見事。解官歸里,據本傳在延熹五年。則之著書在桓帝時,故所說多切末弊政。惟桓帝皇甫規段熲張奐諸人屢與戰,而其救邊邊議二篇乃以避寇爲憾。殆以安帝永初五年嘗徙安定北地郡順帝永建四年始還舊地,至永和六年又內徙。安定人,故就其一鄉言之耶?然其謂失涼州則三輔爲邊,三輔內入則巨集農爲邊,巨集農內入則洛陽爲邊,推此以相况,雖盡東海猶有邊,則灼然明論,足爲輕棄邊地之炯鑒也。范氏錄其貴忠浮侈實貢愛日述赦五篇入本傳,而字句與今本多不同。晁公武讀書志謂其有所損益,理或然歟。范氏王充仲長統同傳,韓愈因作後漢三賢贊。今以三家之書相較,書洞悉政體似昌言,而明切過之;辨別是非似論衡,而醇正過之;前史列之儒家,斯爲不愧。惟賢難篇中稱鄧通吮癰爲忠於文帝,又稱其欲昭景帝之孝,反以結怨,則紕繆最甚。是其發憤著書,立言矯激之過,亦不必曲爲之諱矣。

【底本】順治五年馮舒家抄本

【板框】高二十七点七釐米,宽十九点二釐米

【版式】述古堂藏本原書頁心末有默庵老人書。

【行格】十行十八字,無格。

【梓行】馮舒,字己蒼,號默庵,跋其影抄本云:「戊子六月得沈與文所藏板翻刻本,因命工印抄。」且匡、恒等字,亦避諱,缺筆作,當出自本。

【序跋】卷一、二、四、六、七、十之後,均有馮舒手跋

【收藏】該抄本後又迭經錢遵王述古堂所藏,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錄此本,曾經稽瑞樓楊芸士袁漱六諸家藏弆,圖章累累。現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

【端題】卷端第一行,書名下,標王符二字

其他版本
四库全书莆要本(乾隆写)
清抄本(佚名录清冯舒校跋,清丁丙跋)
子书百家本(光绪刻、民国石印)
两京遣编本(万历刻)
清乾隆间刘汝弼抄本(清刘汝弼题识)
明末刻本
汉魏丛书本(万历刻、民国影印)
四部丛刊景印述古堂景宋写本
清嘉庆间刻本
民国二十六年湖北铅印本
清刻本
增订汉魏丛书本(乾隆刻、光绪刻、宣统石印)
广汉魏丛书本(万历刻、嘉庆刻)
清初刻本
明刻本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重排新式标点〈潜夫论〉
底本:清顺治五年冯舒家抄本
电子文件(PDF)
126筒子页6M
0次

A01.png

A02.png

A03.png

A04.png

猜你喜欢
申鉴
了凡四训
盐铁论
传习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