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

【簡介】東漢治術真詮,帝王心術秘笈,立代政治哲學之綱維,開人性論與治術結合之先河


【撰述】荀悅撰。後漢書傳載: 時政移曹氏,天子恭己而已。志在獻替,而謀無所用,乃作申鑒五篇。其所論辯,通見政體。」蓋懷經世之志,旨申史鑒,資君爲鏡,故名。其書尚儒術,崇仁義,以爲道本。所述深得古聖智略,實治國之寶典,亦代經學流變之實證。

後漢書採其政體時事二篇,並內外注記入傳。別有崇德正論諸篇,惜皆散佚,惟存漢紀與此書。申鑒辭約旨遠,切中時弊,雖季政衰未能用,然其「德刑並舉」「天人相參」之思,實開後世政論之先河,誠兩儒家治術之集大成者。正德中,吳縣黃省曾爲注,凡萬四千言。引據博洽,多得旨。其於後漢書所引間有同異者,亦並列其文於句下,以便考訂。

荀悅政論,辭約旨遠,辯麗可觀,切中時弊。其治術主德刑兼施、教化並舉,力摒「四患僞、私、放、奢」,崇「五政『興農桑、審好惡、宣文教、立武備、明賞罰』」。「耕而勿有」之策,使流民附土安居斥讖緯符瑞,摒黃白邪術,謂在上者不受虛言,不聽浮術,不采華名,不興偽事」。復抑諸侯專封、大夫專地、豪右兼併,以匡世風,實乃政論圭臬,治道寶鑒。何孟春稱「其論政體,無賈誼之經制而近於醇,無劉向之憤激而長於諷」。

【體例】全書凡五卷,卷各爲篇。一曰政體,二曰時事,三曰俗嫌,四曰雜言上,五曰雜言下,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頗似揚雄法言

【著者】荀悅,字仲豫潁川潁陽「今河南許昌」人。漢獻帝時應曹操徵辟,黃門侍郎,纍遷秘書監、侍中。以左傳刪纂漢書,撰漢紀三十篇,復著申鑒五篇。另有崇德正論,今多佚。後漢書卷六十二有傳。年十二,能說春秋。家貧無書,每之人間,所篇牘,一覽多能誦記。性靜,美姿容,尤著述。靈帝朝,閹豎擅權,士多隱遁,乃托疾避世,時人莫之識,唯從弟獨深器之。初辟鎮東將軍曹操府,遷黃門侍郎。獻帝雅好文學,及少府孔融侍講禁中,旦夕論道。纍遷秘書監、侍中。時政移曹氏,天子恭己而已。志在獻替,而謀無所用,乃作申鑒五篇。論辯政體,書成奏上。其論崇仁義、斥讖緯、抑兼併,雖漢祚將傾未能行,然「德刑相濟」「耕而勿有」之策,實開魏晉政論之先聲。范曄評曰:「清虛沉靜,善於著述,懷王佐之才而逢季世,惜乎!」

省曾,字勉之,號五岳山人黃魯曾之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先世爲河南汝寧人。

【論贊】王夫之申鑒言刑賞,中篇論教化,末篇論災異,皆非正議。

李兆洛申鑒之作,有合於司馬遷董仲舒之遺義,非他儒者所及

【四庫】荀悅撰。漢紀,已著錄。後漢書荀淑傳稱,侍講禁中,見政移曹氏,志在獻替,而謀無所用,乃作申鑒五篇。其所論辨,通見政體。旣成,奏上。帝覽而善之。其書見於經籍志藝文志者皆五卷,卷爲一篇。一曰政體,二曰時事,皆制治大要及時所當行之務。三曰俗嫌,皆禨祥讖緯之說。四曰雜言上,五曰雜言下,則皆泛論義理,頗似揚雄法言後漢書取其政體篇爲政之方一章,時事篇正當主之制,復內外注記二章,載入傳中。又稱別有崇德正論及諸論數十篇,今並不傳,惟所作漢紀及此書尚存於世。漢紀文約事詳,足稱良史,而此書剖析事理,亦深切著明。蓋由其原本儒術,故所言皆不詭於正也。正德中,吳縣黃省曾爲之注,凡萬四千餘言。引據博洽,多得旨。其於後漢書所引間有同異者,亦並列其文於句下,以便考訂。然如政體篇真實而已句,今本後漢書實作定;不肅而治句,今本後漢書治作成。而省曾均未之及,則亦不免於偶疏也。

【序跋】卷前有正德十四年吳郡王鏊申鑒注序正德巳卯吳郡黄省曾注申鑒序;卷末附正德辛巳白巖山喬宇跋申鑒註後


【底本】正德十三年李濂刻本

底本版式:花口,單魚尾,左右雙邊。版心記書名、卷目、頁碼。行格:半葉九行,行二十字,小字雙行同。

其他版本
明正德十四年黄氏文始堂刻本
两京遗编本(万历刻)
汉魏丛书本(万历刻、民国影印)
明刻本
广汉魏丛书本(万历刻、嘉庆刻)
四部丛刊景印明文始堂课本
子书四十八种本(民国石印)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明嘉靖四年文始堂刻本
增订汉魏丛书本(乾隆刻、光绪刻、宣统石印)
龙溪精舍丛书本(民国刻,附录一卷)
明嘉靖十二年张惟恕刻本
子书百家本(光绪刻、民国石印)
重排新式标点〈申鉴〉
底本:明正德十三年李濂刻本
电子文件(PDF)
50筒子叶3M
0次

A01.png

A02.png

A03.png

A04.png

猜你喜欢
潜夫论
了凡四训
盐铁论
传习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