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九卷,八十一篇,非一時一人之作,續有增補。古本皆佚,史崧以家藏之「內經靈樞」九卷,參照諸古書,加以校釋及音釋。所論與「素問」同,惟詳於經絡、針灸記述,對針刺治病與針刺麻醉作理論上探討。
黃帝素問靈樞經,又名黃帝內經靈樞經、靈樞,古又稱之爲針經、九卷等,宋史崧音釋。是現存最早中醫理論著作,爲內經組成部分。約成書于東周戰國時,後亦續有增補,非一時一人之作。共九卷,八十一篇,與素問九卷合稱黃帝內經,針灸學上之權威。隋唐時亦稱九墟、九靈經。隋書經籍志載有黃帝九靈經十二卷。成書年代及所論與素問同,惟詳於經絡、針灸記述,對針刺治病與針刺麻醉作理論上探討。隋、唐時有多種不同傳本,書目卷次,代有變異,但古版本均已佚。南宋史崧將其改編爲二十四卷本,成爲現存最早和唯一行世靈樞版本。明代馬蒔編靈樞注證發微,乃全注靈樞首人。
九卷之稱最早見於傷寒論自序。因其僅九卷,張仲景、王叔和則稱之爲九卷。針經名稱,最早見於素問八正神明論第二十六,針經者,即靈樞經也。第一篇九針十二原中,有先立針經一語,後世皇甫士安,易靈樞爲針經之名,故唐王冰釋素問、宋成無己釋傷寒論宗之,己各醫籍皆然。針經至北宋初年早已亡佚,當時僅存靈樞,故高保衡、林億等校正醫書時進書表中所列舉書名僅靈樞無針經。靈樞雖存,業已殘缺,未得盡知。元祐八年正月庚子,詔頒高麗所獻黃帝針經於天下,現今所存靈樞即高麗所獻黃帝針經版本。南宋史崧於紹興二十五年將其家藏舊本靈樞九卷,增修音釋,編爲二十四卷,名爲靈樞經,即成現所見之文。後人再未改動。現行靈樞經單行本則爲十二卷。素問、靈樞合刻本見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經單行本有元刊本,一九七九人民衛生出版社鉛印本。
本書以「四部叢刊景印明趙府居敬堂刻本」影印。
案晁公武讀書志曰:王冰謂靈樞卽漢志黃帝內經十八卷之九,或謂好事者於皇甫謐所集內經倉公論中鈔出之,名爲古書,未知孰是。又李濂醫史載元呂復羣經古方論曰:內經,靈樞,漢、隋、唐志皆不錄,隋有針經九卷,唐有靈寶注黃帝九靈經十二卷而已。或謂王冰以九靈更名爲靈樞,又謂九靈尤詳於針,故皇甫謐名之爲針經。苟一經而二名,不應唐志別出針經十二卷,是靈樞不及素問之古,宋、元人已言之矣。近時杭世駿道古堂集亦有靈樞經跋,曰七略、漢藝文志黃帝內經十八篇,皇甫謐以針經九卷、素問九卷合十八篇當之。隋書經籍志、針經九卷,黃帝九靈十二卷。是九靈自九靈,針經自針經,不可合而爲一也。王冰以九靈名靈樞,不知其何所本。至宋紹興中,錦官史崧乃云家藏舊本靈樞九卷,除已具狀經所屬申明外,準使府指揮依條申轉運司選官詳定,具書送秘書省國子監。是此書至宋中世而始出,未經高保衡、林億等校定也。其中十二經水一篇,黃帝時無此名,冰特據身所見而妄臆度之云云。其考證尤爲明晳。然李杲精究醫理,而使羅天益作類經,兼採素問、靈樞。呂復亦稱善學者,當與素問並觀其旨義,互相發明。蓋其書雖僞,而其言則綴合古經,具有源本。譬之梅賾古文,雜採逸書,聯成篇目,雖牴牾罅漏,贗托顯然,而先王遺訓,多賴其蒐輯以有傳,不可廢也。此本前有紹興乙亥史崧序,稱舊本九卷八十一篇,增修音釋附於卷末。又目錄首題鼇峯熊宗立點校重刊,末題原二十四卷,今並爲十二卷。是此本爲熊氏重刊所並。呂復稱史崧並是書爲十二卷,以復其舊,殆誤以熊本爲史本歟?
史崧,錦官「今四川成都」人。精通醫學,於黃帝內經尤有研究。嘗取其家藏之內經靈樞九卷,參照諸古書,加以校釋及音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