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十三篇,集魏至唐宋時「孫子兵法」十一家注合而爲一,曹操爲首,其多得孫子本旨。另有梁孟氏、唐李筌、賈林、杜佑、杜牧、陳皞、宋梅堯臣、王皙、何氏、張預。吉天保編成,采隨文夾句注釋之法,于每句原文下,即羅列諸家注解,並逐一標名注家姓名。
孫子集注,又名孫子十一家注、十一家注孫子、孫子集注。三國魏曹操等注本。孫子兵法匯注本,十三篇。或源于宋史藝文志著錄十家孫子會注,宋吉天保輯合。爲宋以前十一家注匯輯本,輯成年代不詳,據考刊于南宋孝宗年間。集自魏至唐宋時孫子主要注解於一身,匯十一家注合而爲一,刻成十一家注孫子。嘉惠學林,堪稱孫子註釋之集大成者,後世諸家雖有續作,然均無出其右者。
是書吉天保編成,采隨文夾句注釋之法,于每句原文下,即羅列諸家注解,並逐一標名注家姓名。明正統年間邵以正奉詔督校刻印正統道藏,即世傳十一家注孫子「孫子十家注」。曹操爲十一家注之首,另有梁孟氏、唐李筌、賈林、杜佑、杜牧、陳皞、宋梅堯臣、王皙、何氏、張預。杜佑未注孫子,乃其編通典時引孫子而訓釋之,孫星衍、畢以珣因而改孫子十一家注爲孫子十家注。
曹操爲現今可考首注孫子兵法之人,開孫子兵法注解之先河,其孫子略解是當今存世最早注本,稱爲魏武帝注孫子、孫子略解。操按孫子兵法篇章順序體例注解,原文占一行,注文另起一行,低原文一格。文簡要而質切,對原意亦有所發揮,多得孫子本旨。各家注文以曹注爲基礎,或補充,或引例,或辯難,或勘誤,或證以史實,或另辟新説,是爲前後相繼關係。諸家注釋既釋明詞義,尤重解軍事策略,多能相互發明,然諸家多托之空言,而操則見之行事者也。
孟氏名字、籍貫、身世均不詳,隋志及孫子十家注序皆言南朝梁人。其所注兵書二卷,隋志和新、舊唐志均有錄述。宋以後,除通志略外,官私書目皆不見有其著錄。「孟注」雖較早,然較簡略,故影響頗弱。其單注本早佚,後以輯注本存於五家注孫子及十一家注孫子各版本中。
李筌約唐玄宗時人,曾在少林寺旁少室山隱居修道,後由「少室布衣」升任荊南節度判官,官至刺史終。其注解多有可取之處。
賈林爲唐德宗時昭義軍節度使李抱真之幕僚,曾爲抱真遊說王武俊而破朱泚,封武威郡王,拜神策統軍。其注與曹操類,皆簡略。
杜佑,唐宰相,曆安史之亂,以「富國安人之術爲己任」,博覽古今典籍,閱歷代名賢論議,考溯各種典章制度源流,以「往昔是非」,「爲來今龜鏡」,撰成巨著通典二百卷,爲典章制度專史之先河,史稱杜佑通典。通典收錄孫子兵法,亦對之有「訓解」。十一家注中杜佑注,即從通典中來。
杜牧,杜佑孫,其注最是繁富,多引戰史戰例,講解細緻,可補曹注之不足。牧以「曹公所注解,十不釋一,蓋惜其所得自爲新書爾,因備註之。」其注多言曹公不是,故而後人亦多言其不是。
陳皞,晚唐人,史書言:「陳皞以曹公注隱微,杜牧注疏闊,更爲之注。」其注多爲後世所稱道,曹操、杜牧、陳皞之注合稱「三家注」。
梅堯臣,與歐陽修善。堯臣體察民間疾苦,尤惜民力,其注雖不及曹操注深微,杜牧注詳實,然簡切嚴整,頗爲得道。
何氏,名字、籍貫、身世均不詳,其所留注文亦不多,引用同孟氏、杜佑、杜牧、賈林、梅堯臣注文有十六處之多。通典兵典及孫子兵法九地篇之何氏注中,存有孫子兵法佚文,「 吳王問孫子曰」便爲其一。
張預爲十一位注家中最末,宋志失載,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亦不見有錄,唯通志略錄之,單行本亡佚,現作爲輯注存於十家注系統各本中。其注多引用歷史戰例,語言簡明扼要,注疏通達。
本書以「四部叢刊景印明嘉靖刻本」影印。
原稱爲十一家注孫子,存世最早版本爲宋刊本,南宋慶元、嘉定年間有三卷刻本,題十一家注孫子。一九六一年上海中華書局據南宋刻本校點本,題宋本十一家注孫子。明代重刊本改題爲孫子集注或孫子注解。現存明代版本有:明正統十年內府刊道藏本;明嘉靖三十四年錫山談愷刊本;明隆慶六年高郵李棣刊本;明萬曆十七年黃邦彥刊本。其中錫山談愷刊本據宋本翻刊,萬曆十七年刊本又據談愷本刊印。清乾、嘉間蘭陵孫氏刻岱南閣叢書本十三卷,改題孫子十家注。清以後版本多源自明各本,清光緒初年排印二十二子本,孫星衍孫子十家注以華陰道藏本爲底本,參以通典太平禦覽等書進行校對和訂正,影響大、流傳廣,然孫氏未見到宋本,又不重明本,亦有訛誤之處。明嘉靖談愷刊本自宋本出,可與孫星衍本互校。一九三五年上海世界書局排印諸子集成本;一九三五至一九三七年間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叢書集成初稿本;一九三六年上海中華書局排印和縮印四部備要本;一九五八年北京中華書局重印諸子集成本。以上諸本均是蘭陵孫氏刻本翻刻版,皆題孫子十家注,由清孫星衍、吳人驥校勘,附有清畢以珣敘錄一卷、宋鄭友賢遺說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