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介】東坡詞,蘇軾撰。詞體之尊,自東坡始。其詞清曠豪健,不喜裁剪以就聲律,其體渾涵光芒,雄視百代。
【撰述】蘇軾乃北宋當代文壇領袖,才意高廣,於詩、詞、文、書、畫皆工。其詞開豪放一派,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其闊大處,不在能作豪放語,而在其襟懷有涵蓋一切氣象。胸有萬卷,筆無點塵,蘇軾爲宋詞開闢新風,一掃婉約獨佔詞壇近百年之局面。改革擴大詞體功能,開拓詞境,衝破詩莊詞媚之界,除晚唐、五代以來傳統詞風。劉熙載藝概詞曲概言:「東坡詞頗似老杜詩,以其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也。」其一生仕途坎坷,宦海浮沉,所作之詞亦隨之而變。早期之作大氣磅礴、豪放奔騰,歐陽修贊言:「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晚年所作則空靈雋永、樸質清淡。蘇軾以詩入詞,使二體合流融匯,連袂成爲文苑奇葩,實屬有開創之功。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體例】書收蘇軾詞三百八十首。分調編排,多有題、序,闡明詞旨。
【著者】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欒城。父洵,遊學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及冠,博通經書,屬文日數千言。好賈誼、陸贄書。嘉祐元年試禮,入仕,仕途多艱,一貶再貶。軾工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橫放傑出,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文章爲時所宗,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書畫,亦皆精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合稱「宋四家」;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建中靖國元年,卒於常州,年六十六,宋孝宗時,追諡文忠。有東坡七集,即東坡集四十卷、後集二十卷、奏議十五卷、內制十卷、外制三卷、和陶詩四卷、應詔集十卷。詞集東坡樂府未在其中。又有東坡易傳、寒食帖、瀟湘竹石圖、枯木怪石圖等流傳於世。
【論贊】元好問:唐歌詞多宮體,又皆極力爲之。自東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萬古凡馬空」氣象。
王灼碧雞漫志曰: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
【四庫】臣等謹案東坡詞一巻,宋蘇軾撰。軾有易傳,諸書別著録。宋史藝文志,載軾詞一巻。馬端臨經籍考,則稱東坡詞二巻,此本乃毛晉所刻,舊有晉跋云:得金陵刋本,凡附入蘇黃秦栁之作,俱經刪去。然刋削尚有未盡者,如開巻陽關曲三首,已載入詩集之中,乃餞李公擇絶句。其曰:以小秦王歌之者,乃唐人歌詩之法。宋亦失傳,惟小秦王調近絶句,故借其聲律以歌之。非別有詞調謂之陽關曲也。使當時有陽關曲一調,則必自有本調之宮律,何必更借小秦王乎。以是收之詞集,未免泛濫。至集中念奴嬌一首,朱彞尊詞綜,據容齋隨筆所載黃庭堅手書,本改浪淘盡爲浪聲,沈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髪爲多情應是笑我生華髪。因謂浪淘盡三字于調不協,多情句應上四下五。然考毛幵此調,如算無地、閬風頂,皆作仄平仄,豈可俱謂之未協。石孝友此調云:九重頻念此,袞衣華髪。周紫芝此調云:白頭應記得,尊前傾葢。亦未嘗不作上四下五句。晉此刻不取其説,仍從舊本則特爲有見矣。詞自晚唐、五代以來,以清切婉麗爲宗。至栁永而一變,如詩家之有白居易。至軾而又一變,如詩家之有韓愈,遂開南宋辛棄疾等一派。尋源溯流,不能不謂之變格。然謂之不工則不可。故至今日,尚與花間一派並行而不能偏廢也。乾隆四十四年三月恭校上。
【底本】四庫全書本。
【行格】半葉八行,行二十一字。
【序跋】卷首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端題】題曰「欽定四庫全書,集部,東坡詞。詳校官中書臣呂光復。侍讀臣孫球覆勘。總校官庶吉士臣倉聖脉。校對官編修臣沈孫璉。謄錄監生臣于建珍。」


- 严羽《沧浪诗话》:东坡词“以文章余事作诗,溢而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圣,超越李白、杜甫、杜牧、陈子昂等。”
- 王国维《文学小言》:“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庄子、渊明(陶潜)、子美(杜甫)、子瞻(苏轼)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 贺裳《皱水轩词筌》:“东坡词,胸有丘壑。”
- 胡寅《酒边词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回观唐代乐府,应自愧其浅率。”
- 刘熙载《艺概》:东坡《定风波》“尚馀孤瘦雪霜姿”,《荷花媚》“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便领得从摩诘(王维)起一切诗人“只着一‘媚’字不得”之义。东坡词具神仙出世之姿,方外白玉蟾诸家,惜未诣此。
- 沈谦:《东坡乐府》高处不减《浣花》(指杜甫《浣花溪草堂怀西郭茅舍》)胜场何敌《淮海》(指秦观《淮海词》)
- 苏轼《东坡乐府序》:“以诗为词”的别调,一反“词为‘诗余’”的传统观念,致使词的地位和独立性得到明显的提升,开启了词体的解放。
-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庄子、渊明(陶潜)、子美(杜甫)、子瞻(苏轼)者。 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