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介】宋代茶道顯微圖譜,古茶美學鑒僞秘笈。論建茶之精微,品茗之韻味,融情於水,溢韻於茶。
【撰述】宋黃儒撰。約成書於宋嘉祐三年,時建溪茶之名滿天下,然品質懸殊,真僞難辨。儒遍嘗建溪及各地名茶,觀察其色、香、味、形之特點,并探究其成因。又以科學之理,研習茶樹生長環境、制茶工藝之影響。儒恐人不明茶之優劣,故撰此書,乃其精研茶道,遍嘗佳茗,深思熟慮之所成。辨真僞,明優劣,旨在辨析茶葉品質之優劣,供世人評茶、品茶之用。前後各爲總論一篇,大旨以茶之采制烹試,各有其法,低昂得失,所辨甚微。園民射利售欺,易以淆混,故特詳著其病以示人。各篇論述精辟,見解獨到,頗具古典韻味。其詳述茶葉之道,以獨到之視角,細膩之筆觸,道茶葉之采制、品質之鑒別、貯藏之法及水源之品鑒等,被後人譽爲茶學經典。其言「造法失度,則功虧於所作也。」強調采造茶葉最佳時機、制作方法之重要性。又言「入雜,則色味俱惡。」說明茶葉中混入雜質,嚴重影響其品質與口感,應註意茶葉之純凈度。諸句之言,既揚茶質之尋,亦重制工之技,更呈品茗之道深解獨見。
【體例】凡一千九百余字,分十篇:一采造過時,二白合盗葉,三入雜,四蒸不熟,五過熟,六焦釜,七壓葉,八清膏,九傷焙,十辯壑源沙溪。專註於茶之品鑒,論及茶之採制、貯藏、烹試、品評等。
【著者】黃儒,字道輔。建安人。神宗熙寧六年進士。儒博學能文,不幸早亡。其平生愛茶,精於審評茶。嘉祐二年前後著有品茶要錄,對茶葉採制與烹試以及鑒別審評茶品質提出十說,爲中國早期繫統論述茶葉審評之作。
【論贊】蘇軾:委曲微妙,皆陸鴻漸以來論茶者所未及。
【四庫】宋黃儒撰。儒字道輔,陳振孫書錄解題作道父者誤也。建安人。熙寧六年進士。此書不載於宋史藝文志,明新安程百二始刊行之。有蘇軾書後一篇,稱儒博學能文,不幸早亡,云其文見閣本東坡外集。上元焦竑因錄附其後。然東坡外集實僞本,則此文亦在疑信間也。書中皆論建茶,分爲十篇。一採造過時,二白合盜葉,三入雜,四蒸不熟,五過熟,六焦釜,七壓葉,八清膏,九傷焙,十辯壑源沙溪。前後各爲總論一篇,大旨以茶之採制烹試,各有其法,低昂得失,所辨甚微。園民射利售欺,易以淆混,故特詳著其病以示人。與他家茶錄惟論地產品目及烹試器具者,用意稍別。惟東溪試茶錄內有茶病一條,所稱鳥蒂白合蒸芽必熟諸語,亦僅略陳端緒,不及此書之詳明。錄存其說,亦可以互資考證也。
【序跋】卷末附徐𤊹識文。
【底本】茶書二十七種本「萬歷刻」。
版式:花口,單魚尾,左右雙邊。上鐫卷目,版心刻頁碼。行格:半葉九行,行十八字,小字雙行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