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藥物學著作。明李時珍著,五十二卷。書成于明萬曆六年,萬曆十八年後刊行。時珍遍訪名醫宿儒,廣集民間驗方;涉高山曠野,集藥物標本,以證類本草為底本,整理、充實,三次修改,歷時二十七年寫成。卷帙浩繁,內容豐富,工程浩大。全書共十六部,六十二類,收載藥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種,內新增藥三百七十四種。附方集古代名方及民間驗方一萬一千零九十六則,附藥物形態圖一千一百六十幅。約一百九十萬字。仿陳藏器本草拾遺纂法,取材不厭詳悉。書用「綱目」體例:分部為綱,分類為目;正名為綱,釋名為目;物以類從,目隨綱舉。各藥列釋名、集解、辨疑、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方諸項,醫藥結合。所引書名、人名,皆注引文之下。考釋藥理甚精,曰「升降在物亦在人」。又謂人之臟腑稟賦各有所偏,故識藥性亦不可以常理概論。鑒別藥物,極為精審,糾正藥物混淆、誤合、重出、錯謬者不可勝數。書引用參考書籍多至八百餘部,凡經史子集有關藥物者,盡皆收錄。
此爲明萬曆二十一年胡成龍刻本。前有王世貞序,輯書姓氏、總目、凡例、各卷內容以及附圖二卷,上卷題銜上為:「階文林郎蓬溪知縣男李建中輯,府學生男李建元圖,州學生孫李樹宗校」,下卷則為李建木圖,李建聲校。
李時珍,字東璧,晚號瀕湖山人。蘄州人。世業醫,父言聞,有醫名。幼習儒,三次鄉試不中。師事顧日岩,讀書十年。好醫書,遂精醫藥。千里就醫於門,立活不取值。楚王聞之,聘為奉祠,掌良醫所事。世子暴厥,治之即甦。經薦,赴京師太醫院供職一年,或云嘗授太醫院院判之職。晚年因數建中為官,遂進封文林郎、四川省蓬溪知縣。念本草一書歷代注解者謬誤亦多,遂考古證今,辨疑訂誤,廣采博收群書,奮發編修。自嘉靖三十一年至萬曆六年,歷時二十七載,三易其稿,著成本草綱目五十二卷,初刊于金陵。子建中、建元、建木及諸孫皆參與繪製藥圖,孫樹宗、樹聲為之校對。甫及刻成,時珍即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