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排文档
子部·小说类
山海经
宋淳照七年池阳郡斋刻本
【簡介】山海經,中國輿地奇書,蓋先秦方士輯錄。晉郭璞爲之注,遂成定本。是書包舉八荒,囊括萬怪。南山首曰鵲山,西山終至翼望,北記載夸父追日,東經述扶桑建木。凡五百餘山、三百餘水、四百神怪。若燭龍銜火、西王母穴處,皆出此典。【撰述】山海經之成書,歷來衆說紛紜。蓋戰國至西漢初,由多人編纂而成。據吳越春秋載,禹治水成功,「巡行四瀆,與益、夔共謀,行到名山大澤,召其神而問之,山川脈理、金玉所有、鳥獸昆蟲之類
史部·地理类
水经注
四部丛刊景印武英殿聚珍本
【簡介】水經注,北魏酈道元撰。是書以桑欽水經爲綱,廣征博引,注文二十倍于原經,凡四十卷,述河水、江水等千二百五十二道川瀆。以水道爲綱,支流爲目,旁征史傳地志,時參親身見聞。清人全祖望稱「其考據之精,敍事之雅,六朝罕有儔匹」。【撰述】酈道元撰水經注,歷經寒暑廿載。其過程約分三階:首爲廣征群籍,博采山海經、漢書地理志以降文獻四百餘種,兼收碑碣譜牒;次爲參驗目擊,道元曆仕北疆,親溯桑幹、濮沱諸水,驗諸目
子部·道家类
老子道德经
明嘉靖顾氏世德堂刊本
【簡介】道德經,又稱老子、道德真經、老子五千文及五千言,道家奉爲創始典籍。呂氏春秋注稱上至經,漢初直呼老子,自漢景帝起,此書被尊爲道德經。以「道德」爲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文意深奧,包涵廣博,爲萬經之王。所謂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撰述】據史記老子傳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爲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
史部·纪传类
唐书
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原名唐書,為別於宋歐陽修、宋祁等編新唐書,故名曰舊。五代十國後晉劉昫監修,張昭遠、賈緯、趙熙、鄭受益、李為光、呂琦、尹拙、王伸、崔杭、李松等同編。修於天福五年至開運二年間。全書二百卷。其中本紀二十卷,志三十卷,列傳一百五十卷。記唐高祖武德元年,至唐哀帝天祐四年,計二百九十年史事。列傳分后妃、外戚、宗室、良吏、惠義、儒學、方伎、列女、叛臣、諸臣、宦官、酷吏、孝友、文苑、隱逸、突厥等。志有禮儀、音樂、
史部·纪传类
史记
百衲二十四史本
【簡介】史記,始稱太史公書,漢司馬遷撰,中國首部紀傳體通史,國人必讀典籍。記上至黃帝,下迄漢武帝太初四年,計三千餘年歷史。【撰述】司馬遷父司馬談爲太史令,續春秋未竟,隋書經籍志載:「談乃據左氏春秋、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接其後事,成一家之言。」而囑遷曰:「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爲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遷答曰:「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太初元
经部·诗类
附释音毛诗注疏
明嘉靖间李元阳刻隆庆二年重修本
【簡介】是書乃詩經漢唐注疏集大成之本。凡二十卷,合毛亨傳、鄭玄箋、陸德明音義、孔穎達疏於一體,堪稱詩學淵海。宋人合刊諸家,更增句讀圈點,便於誦習。是書經文頂格,傳箋雙行小注,疏文低格別之。陸氏音義散附當句之下。孔疏博引爾雅、周禮諸經,解「六義」則溯詩序,釋名物則參本草。【撰述】是書撰述歷程跨越漢唐四代,積五百年經學精髓。漢初毛亨作故訓傳,其侄毛萇承學授徒,開詩古文學派。東漢鄭玄綜羅今古,撰毛詩箋以
史部·纪传类
北史
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簡介】北史百卷,唐李延壽撰。其書通敘北朝魏、齊、周、隋四代二百三十三年史事,起魏登國元年,終隋義寧二年。與本撰南史相經緯。是書博采八代史料,熔鑄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於一爐。刪繁就簡,補闕拾遺。存元魏制度之源流,錄六鎮兵民之變遷,雖小有疵纇,實爲研治北朝史之津梁。【撰述】北史,唐李延壽承父志而撰。其父大師,隋末嘗謂南北朝分隔,諸史失其統緒,欲仿吳越春秋體例,會通南北,未竟而卒。延壽追思遺訓,乃
集部·词类
放翁词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簡介】放翁詞,又名渭南詞、放翁長短句,宋陸游撰。原收入渭南文集,名長短句,爲游淳熙十六年手定。其詞一掃纖豔,不事穿鑿,雄快處別具盤旋頓挫之姿,飄逸時又不乏沉鬱深婉之至。【撰述】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父陸宰,通詩文、有節操,北宋末年出仕,南渡後,因主張抗金受主和派排擠,遂居家不仕。母唐氏乃北宋宰相唐介孫女,亦門名望族。游少時受家學,志在恢復中原,惜時南宋主和派獨攬大權。因受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又因
子部·儒家类
了凡四训
清光绪十五年湖北官书处刊本
【簡介】中國第一善書,了凡先生所著訓子勸善書。全書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篇。闡明種德立命、修身治世之理,堪稱東方第一勵志奇書。【撰述】袁了凡身處明末,江南社會變動劇烈,道德體系紊亂。其任兵部職方司主事時,收復平壤立有謀劃之功,後因故罷歸家居,閉戶著書。了凡畢生致力行善,以其學問與修養,融通儒、道、佛三家思想,以其親身經歷,結合事例,起立命之學,告誡世人自強不息,改造命運,即「命
经部·春秋类
春秋
日本江户时刻魁本大字五经本
【簡介】明翁溥校訂。春秋,魯史,仲尼就加筆削,乃史外傳心之要典。掌記時事,百王之法度,萬世之準繩,皆在此書。【撰述】又稱春秋經、麟經、麟史等,紀魯隱公元年至魯哀公十四年史事,共二百四十二年。采魯國紀元兼記各諸侯國事,乃現存最早編年史。史之爲道,撰述欲其簡,考證則欲其詳。莫簡於春秋,莫詳於左傳。春秋文字極爲精簡,皆暗含褒貶之意,後人稱之「春秋筆法」、「微言大義」。仲尼因魯史策書成文,考其真僞,而志其
经部·诗类
诗经
日本江户时刻魁本大字五经本
【簡介】詩詞先聲,六經之首,中國第一本詩歌總集,爲古代社會人生百科全書。【撰述】先秦稱詩,或取其整稱詩三百。西漢時尊爲儒家經典,始稱詩經,沿用至今。傳爲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又有傳由魯國樂官所編,唐以前無異論,宋以後則眾說爭矣。漢時有魯、齊、韓三家言詩,後有毛詩,今毛氏獨傳。彙集周代至春秋中期十五國風,凡三百一十一篇,反映當時絢麗多彩之民風民俗。風一百六十篇,閭巷之情詩;雅一百一十一篇,內有笙詩六
集部·词类
东坡乐府
元延佑七年叶辰南阜书堂刻本
【簡介】東坡樂府,蘇軾撰。以詩爲詞,橫放傑出,东坡詞風多雄健激昂,頓挫排宕,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撰述】東坡以文名世,才意高廣,擅詩詞,亦工書畫。其樂章數百篇,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具得六義之體。東坡改革擴大詞體功能,開拓詞境,豪放詞格提高婉約詞調,開拓詞境,衝破詩莊詞媚之界。東坡或寫鄉村,或寫山林,或發議論,或抒襟懷,各得其妙。其詞突破「詞是豔科」之風,使詞從花間、樽前走向「無意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