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十三篇,篇各有序,通錄在卷後,爲擬「論語」而作,採用問答體,言語簡約。對從哲學、政治、經濟、倫理、文學、藝術、科學、軍事乃至人物、事件、學派、文獻等皆有所論述,推崇公羊學,發揮春秋大一統之旨,強調修身立本。
揚子法言,又名法言,漢揚雄撰,晉李軌、唐柳宗元、宋宋咸、宋吳秘、宋司馬光注。雄本傳具列其目,凡十三篇:曰學行第一,吾子第二,修身第三,問道第四,問神第五,問明第六,寡見第七,五百第八,先知第九,重黎第十,淵騫第十一,君子第十二,孝至第十三。篇各有序,通錄在卷後。宋景祐初,宋鹹引之以冠篇首。或謂始于唐仲友,非也。自秦焚書之後,孔子之學不絕如線,雄獨起而任之,故韓愈以其與孟、荀並稱。而司馬光尤好雄學,且謂:「孟子好詩、書,荀子好禮,揚子好易。孟文直而顯,荀文富而麗,揚文簡而奧。惟簡而奧,故難知。」其與雄者,至矣!是法言者,爲擬論語而作。
因所用文字簡奧,歷來注解繁多,自漢至北宋中期,揚子法言之作注有漢侯芭注、三國吳宋衷注、晉李軌解、隋辛德源注二十三卷。又有柳宗元注,宋咸廣注,吳秘注。至光之時,惟李軌、柳宗元、宋咸、吳秘之注尚存。故光裒合四家,增以己意,原序稱各以其姓別之。然今本獨李軌注不署名,餘則以宗元曰、咸曰、秘曰、光曰爲辨。蓋傳刻者所改題也。自是以下,始有五臣注本。近人汪榮寶有法言義疏。
本書以「四部叢刊景印石研亝翻宋治平監本」影印。
宋淳熙八年刻本揚子法言,爲五臣注現存最早刻本。是書精雕初印,棱角峭厲,墨色濃潤,爲南宋刻書之上品。書中避宋諱極謹密,「玄」、「眩」、「弘」、「殷」、「桓」、「慎」等字皆缺筆,至孝宗諱「慎」字止。書前有淳熙八年唐仲友後序,蓋刻書時序也。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後編曾著錄此書,認爲系大字麻沙本,爲鑒定之誤。此書版心下鐫有刻工:蔣輝、王定、徐通、李忠、宋琳、吳亮等,皆爲紹興至杭州間刻工,另參考唐仲友之後序,可認定是書爲浙江台州刻本無疑。近人版本學家傅熹年曾經眼此書,亦以此書是南宋中期浙江地區所刻之書。此宋淳熙八年刻本揚子法言,可補明、清諸本脫誤,極具價值,現藏遼寧省圖書館,爲海內孤本。一九八八年四川巴蜀書社曾影印出版。
雄,字子雲,西漢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縣友愛鎮」人。雄少時好學,博學多識,酷好辭賦。口吃,不善言談,而好深思。家貧,不慕富貴。年四十後始游京師,大司馬王音召爲門下史,推薦爲待詔。成帝喜愛辭賦,經蜀人楊莊引薦,被召入宮廷,侍從祭祀游獵,任給事黃門郎。雖官職低微,然曆成、哀、平「三世不徙官」。王莽稱帝后,揚雄校書於天祿閣。後受他人牽累,即將被捕,於是墜閣自殺,未死。後召爲大夫。自秦焚書之後,孔子之學不絕如線,雄獨起而任之,唐韓愈以其與孟子、荀子並稱。三字經將他與老子、莊子、荀子、文中子列稱爲「五子」。著有方言。隋書經籍志有揚雄集五卷,今已不傳。明代張溥輯有揚侍郎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以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