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

【簡介】陳書姚思廉撰。貞觀十年成書。記載上起陳霸先,下至禎明三年共三十三年史事。詳錄高祖陳霸先開國、後主陳叔寶亡國之事,並及門閥政治、江南經濟、佛道流變。書中特重實錄精神,雖爲官修,猶斥陳后主荒淫,錄將帥忠勇,文筆簡潔,頗具史家風骨。


【撰述】唐太宗貞觀三年詔令姚思廉魏徵同撰二史,然「魏徵雖裁其總論,其編次筆削,皆思廉之功」。思廉參照顧野王陸瓊傅縡等人著作寫成。魏徵本紀皇后列傳作論贊。因姚氏父子均爲陳朝臣子,故陳書多諱護之詞,如陳霸先,逼梁敬帝禪位,又派劉師知殺之,此史實本紀均未提及,劉師知傳亦無。陳後主昏庸無度,沉湎酒色,以至亡國,而姚思廉論贊曰:後主即位「寔允天人之望」,亡國「天意」如此。陳書記事簡略。與梁書比,文字與內容稍遜,蓋姚氏父子史學才能差距所致。但陳書保存有哲學史、宗教史、民族關係、江南風俗等資料,頗具價值。其何之元傳梁典序,梁典已佚,據陳書得見其體裁、內容、體例。

【體例】陳書三十六卷。有本紀六卷,列傳三十卷,無表無志。其本紀爲:高祖紀上下二卷,世祖紀一卷,廢帝紀一卷,宣帝紀一卷,後主紀一卷。列傳則有「皇后傳」、「宗室」、「孝行」、「儒林」、「文學」等。

【著者】姚思廉,名雍州萬年人。早年從父漢書,盡得家學。南朝陳時任會稽王主簿。入,任漢王府參軍。父二史,未成,遺令續撰之。又奉詔與起居舍人崔祖浚區宇圖志。遷代王侑侍讀。入,爲秦王府文學館學士、太子洗馬。貞觀初,遷著作郎、弘文館學士。三年,奉詔與秘書監魏征同撰二史,乃據家藏舊稿,兼采謝昊傅縡顧野王諸家之書,撰成梁書陳書貞觀十年書成,思廉年八十矣。次年卒。贈太常卿,諡號康。

【論贊】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陳書雖據舊聞,然多避諱。如陳霸先稱「高祖」而不名,蓋人修史,例尊前代,然其敘事頗得實錄之體。

趙翼廿二史劄記陳書避諱多而載文少,然如後主紀直書其荒淫,不加掩飾,此其可取者。至若徐陵江總諸傳,敘事簡淨,猶存古法。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陳書多據國史舊文,然姚察身歷陳朝,所記多目擊之事,如衡陽王昌傳載其被殺始末,較南史爲詳確。

【四庫】姚思廉奉勅撰。劉知幾史通貞觀初,思廉奉詔撰成二史,彌歷九載,方始畢功。而曾鞏校上序姚察之事,其書未就,屬子思廉繼其業。武德五年,思廉受詔爲陳書貞觀三年,論撰於秘書內省。十年正月壬子,始上之。是思廉編緝之功,固不止於九載矣。知幾又謂陳史初有顧野王傅縡各爲撰史學士,太建初中書郎陸瓊續撰諸篇,姚察就加刪改。是之修史,實兼採三家。考隋書經籍志顧野王陳書三卷、傅縡陳書三卷、陸瓊陳書四十二卷,殆卽所據之本。而思廉傅縡陸瓊傳詳述撰著,獨不言其修史,篇第殊爲疏略。至顧野王,稱其撰國史紀傳二百卷,與隋志卷帙不符。則疑隋志舛訛,思廉所記得其真也。察傳見二十七卷,載其撰二史事甚詳。是書爲奉詔所修,不同私撰。故不用序傳之例,無庸以變古爲嫌。惟察亡入,爲秘書丞、北絳郡開國公,與同時江總袁憲諸人並稽首新朝,歷踐華秩,而仍列傳於陳書。揆以史例,失限斷矣。且江總何人,乃取與其父合傳,尤屬自污。觀李商隱贈杜牧詩有「前身應是梁江總」句,乃藉以相譽。豈之爲人,時尚未論定耶?書中惟二卷、三卷題吏部尚書姚察,他卷則俱稱史臣。蓋先纂梁書,此書僅成二卷,其餘皆思廉所補撰。今讀其列傳,體例秩然,出於一手。不似梁書之參差,亦以此也。惟其中記傳年月,間有牴牾,不能不謂之疵累。然諸史皆然,亦不能獨責此書矣。

【端題】唐散騎常侍姚思廉撰。


【底本】此爲百衲本二十史本,景印大字本,缺卷以元明遞修本配補。大字本四邊雙欄,單魚尾,半葉九行,行十八字。板框高二十三米,寬十九米。

百衲本二十四史,由張元濟主持之商務印書館斥鉅資廣搜博采各史善本,用攝影製版技術,嘔心十餘年始成,乃迄今最權威版本。該本所選各珍罕本因年久而殘缺,編校者參校、補綴,如僧百衲衣,故名。百衲本二十四史所選版本,有本十五種、本六種、明清初刻三種。如史記選用慶元黃善夫家塾本;漢書選用景祐刻本;晉書則以幾種本配齊;南北朝七史選用眉山七史本;隋書南史北史大德刻本;舊唐書紹興刻本;新唐書嘉祐刻本;舊五代史世無傳本,用人自永樂大典所輯版本;新五代史慶元刻本,三史均用至正刻本,系初刻本;元史洪武刻本;明史乾隆武英殿原刻本。一九三三年十二月,商務印書館百衲本二十四史影印描潤始末記,敘及校印流程、描潤之法曰:「原書攝影成,先印底樣,畀校者校版心卷第葉號,有原書,以原書,不可得,則以別本,對校畢,有闕或顛倒,咸正之。卷葉既定,畀初修者以粉筆潔其版,不許侵及文字。既潔,覆校,粉筆侵及文字者,記之,畀精修者糾正。底樣文字,有雙影,有黑眼,有搭痕,有溢墨,梳剔之,梳剔以粉筆。有斷筆,有缺筆,有花淡筆,彌補之,彌補以朱筆。仍不許動易文字,有疑,闕之,各疏於左右欄外。精修畢,校者覆校之,有過或不及,複畀精修者損益之。再覆校,取武英殿本及南、北監本、汲古閣本與精修之葉對讀,凡原闕或近磨滅之字,精修時未下筆者,或彼此形似疑誤者,列爲舉疑,注某本作某,兼述所見,畀總校。總校以最初未修之葉及各本與現修之葉互校,複取昔人校本史之書更勘之。既定爲某字,其形似之誤實爲印墨漸染所致或僅屬點畫之訛者,是正之,否則仍其舊。其原闕或近磨滅之字,原版有痕跡可推證者,補之,否則甯闕。闕字較多,審系原版斷爛,則據他本寫配,於欄外記某行若干字據某某本補。複畀精修者摹寫,校者以原書校之。一一如式,總校覆校之。於是描潤之事畢,更取以攝影。攝既,修片。修既,製版。製版清樣成,再精校。有誤,仍記所疑,畀總校。總校覆勘之,如上例。精校少二遍,多乃至五、六遍。定爲完善可印,總校于每葉署名,記年月日,送工廠付印。」張元濟洋洋百數十冊之衲史校勘記,至今仍被奉爲校勘古籍之圭臬。

其他版本
清同治八年岭南苑古堂刻本
二十一史本(北监本)
重刊二十四史本
十七史本
明万历十六年南京国子监刻本
宋刻元明递修本
宋刻宋元明递修本
宋刻宋元递修本
二十四史本(五省官书局本)
二十一史本南监本
重排新式标点〈陈书〉
底本:百衲二十四史本
电子文件(PDF)
436筒子页21M
0次

A01.png

A02.png

A03.png

A04.png

A05.png

A06.png

猜你喜欢
后汉书
南齐书
唐书
周书
评论
jacy
删除
2022-07-02 16: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