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凡二十一篇,計三萬九千餘字,以孔門諸子言論叢聚成書而名之。所載仲尼而下子上、子高、子順之言行,又以孔臧所著賦與書上下二篇附綴於末,別名曰連叢。有嘉言、論書、記義、刑論、記問、雜訓等。
孔叢子七卷附釋文一卷,漢孔鮒撰,宋宋鹹注。人物故事集。陳涉起義爲楚王,聘鮒爲博士,以言不見用,托目疾辭退而著是書。鮒閒居故里,搜輯自孔子以來五位先祖言行,成此編。因以孔門諸子言論叢聚而成書,故名。全書三萬九千餘字,共六卷二十一篇,有嘉言、論書、記義、刑論、記問、雜訓等。乃論集孔子、子思、子上、子高、子順之言及己之事,包括先聖之言,三代之術,六藝之要等。漢時,孔子九世孫太常孔臧以所著賦與詩稱連叢子上下篇合爲一卷附其後。此書漢志不載,三國魏王肅聖證論始引用之。其說亦多與肅依託之僞孔傳、孔子家語同,故後人多疑此書爲肅或其門徒依託而作。
本書以「四部叢刊景印明翻宋本」影印。
晁公武讀書志云:漢志無孔叢子,儒家有孔臧十篇,雜家有孔甲盤盂書二十六篇,其獨治篇,鮒或稱孔甲。意者,孔叢子卽孔甲盤盂,連叢卽孔臧書。案漢書藝文志顏師古注,謂孔甲黃帝之史,或云夏后孔甲,似皆非。則孔叢非盤盂。又志於儒家孔臧十篇外,詩賦家別出孔臧賦二十篇。今連叢有賦,則亦非儒家之孔臧。公武未免附會。朱子語類謂:孔叢子文氣軟弱,不似西漢文字,葢其後人集先世遺文而成之者。陳振孫書錄解題亦謂:案孔光傳,孔子八世孫鮒,魏相順之子,爲陳涉博士,死陳下。則固不得爲漢人。而其書記鮒之沒,則又安得以爲鮒撰?其說當矣。隋書經籍志論語家有孔叢七卷。注曰:陳勝博士孔鮒撰。其序錄稱孔叢、家語並孔氏所傳仲尼之旨,則其書出於唐以前。然家語出王肅依託,隋志旣誤以爲真,則所云孔叢出孔氏所傳者,亦未爲確證。朱子所疑,葢非無見。
鮒,字子魚,一名甲,魏相順之子。孔子後代,承繼家學,博通經史。秦並六國,奉詔赴朝廷,官拜少傅。秦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斯建議焚書。鮒既懼祖宗遺典滅亡無求,又恐坑儒慘刑,遂攜弟子襄,潛居故里,將家中論語、尚書、孝經等書,深藏宅院壁中。然後隱於蒿山,召弟子百人,親授其書。陳涉起義爲楚王,聘鮒爲博士,從軍反秦。晚年因目疾辭官,著書。
鹹,字貫之。建陽童遊裏人。北宋天聖二年進士。膽識兼備,文武雙全。景祐元年春,以病請休獲准,翌年于建陽雒田裏昌茂村建霄峰精舍,聚徒講學,親授經書。任官邵武軍時,關心教育,增建學舍,添置學田。任官韶州知州「今屬廣東」,能當機立斷,誅除圖謀不軌者戎喜,所部肅然,不敢違抗。累官至都官郎中,朝散大夫以終。嘉佑八年,爲建陽望族吳氏撰大宋建州建陽縣吳公夫人黃氏墓誌銘。謝世葬于建陽縣城南寶山庵後。一生勤於著述,著作有周易補注、楊子法言廣注、毛詩正紀外義、論語增注、朝制要覽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