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二十篇,卷上爲治學、法象、修本、虛道、貴驗、貴言、藝紀、核辨、智行、爵祿十篇;卷下爲考偽、譴交、歷數、論天壽、務本、審大臣、慎所從、亡國、賞罰、民數十篇。大都闡述義理,發揮闡明儒家經義,歸之於聖賢之道。
中論,漢徐幹撰。爲闡明儒家經義之作。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皆云六卷。今本二卷,凡二十篇。陳振聲直齋書錄解題、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並作二卷,與今本合。北宋曾鞏校書序言:「始見館閣及世所有徐幹中論二十篇,以謂盡於此;及觀貞觀政要,怪太宗稱嘗見幹中論複三年喪篇,而今書此篇缺;因考之魏志,見文帝稱幹著中論二十餘篇,於是知館閣及世所有幹中論二十篇者非全書也。」亦可知其殘缺篇章佚於北宋以前。
中論序言:「常欲損世之有餘、益俗之不足,見辭人美麗之文並時而作,曾無闡弘大義、敷散道教、上求聖人之中、下救流俗之昏者,故廢詩、賦、頌、銘、贊之文,著中論之書二十二篇」。卷上爲治學、法象、修本、虛道、貴驗、貴言、藝紀、核辨、智行、爵祿十篇;卷下爲考偽、譴交、歷數、論天壽、務本、審大臣、慎所從、亡國、賞罰、民數十篇。闡述義理,即發揮闡明儒家經義,而歸之于聖賢之道。
本書以「四部叢刊景印明嘉靖乙丑青州刻本」影印。
提出「學者所以總群道」、「聖人亦相因而學」命題,認爲「大義爲先,物名爲後」,反「鄙儒」、「務於物名,詳於器械,考於訓詁,摘其章句,而不能統其大義之所極」。稱藝是德之枝葉,德是人之根幹。魏文帝曹丕稱其成一家之義,辭義典雅,足傳於後。
幹,字偉長,北海「今山東昌樂西」人。「建安七子」之一。少年勤學,潛心典籍。漢靈帝末,世族子弟結黨權門,競相追逐榮名,幹閉門自守,窮處陋巷,不隨流俗。建安初,曹操召授司空軍師祭酒掾屬,又轉五官將文學。數年後,因病辭職,操特加旌命表彰。後又授以上艾長,也因病不就。建安二十二年二月,瘟疫流行,幹亦染疾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