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鹽鐵會議撰述而成,凡六十篇。篇各標目,實則反覆問答,諸篇皆首尾相屬。是書體例統一,風格一致,結構嚴密,通曉暢達,行文氣勢磅礴,層層鋪陳渲染,針砭時弊,頗中要害。
鹽鐵論,西漢桓寬撰,附考證一卷,清張敦仁撰。漢昭帝始元六年,詔郡國舉賢良文學之士,問以民所疾苦。皆請罷鹽鐵、榷酤,與御史大夫桑宏羊等建議相詰難。至漢宣帝時,寬乃衍其議論之文,增廣條目,采與會儒生朱子伯言,極其論難,著數萬言,名曰鹽鐵論,漢書藝文志和隋唐經籍志均有收錄。
凡六十篇,篇各標目。實則反覆問答,諸篇皆首尾相屬。後罷榷酤,而鹽鐵則如舊,故寬作是書,惟以鹽鐵爲名,蓋惜其議不盡行也。書末雜論一篇,述汝南朱子伯之言,記賢良茂陵唐生、文學魯萬生等六十餘人,而最推中山劉子雍、九江祝生,於桑宏羊、車千秋深著微詞。蓋其著書之大旨,所論皆食貨之事,而言皆述先王,稱六經,故諸史皆列之儒家。明嘉靖癸丑,華亭張之象爲之注。雖無所發明,然事實亦粗具梗概。
本書以「四部叢刊景印明弘治江陰刻本」影印。
西漢始元六年,漢昭帝召集郡賢良、文學六十餘人,同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人辯論鹽鐵官營、均輸、平准之策,稱為「鹽鐵會議」。賢良、文學言「願罷鹽鐵酒榷均輸官,毋與天下爭利」;桑弘羊則主鹽鐵官營政策「國家大業,所以制四夷,安邊足用之本,不可廢也。」賢良、文學發揮先秦儒家「德治」「仁政」思想,「夫禮讓為國者,若江海流,彌久不竭,其本美也」「誅秦」;御史大夫桑弘羊則頌揚秦法制強力,「非服其德,畏其威也,力多則人朝,力寡則朝於人矣」。篇第一至四十一記載鹽鐵會議上雙方之論難,篇第四十二至五十九記載雙方對未盡事宜之餘論,篇第六十雜論略同後序。全書體例統一,風格一致,結構嚴密,通曉暢達,行文氣勢磅礴,層層鋪陳渲染,針砭時弊,頗中要害。
寬,字次公。汝南「今河南上蔡」人。宣帝時舉爲郎,官至廬江太守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