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誼文著彙集,劉向整理編輯而成。凡五十八篇,問孝及禮容語上兩篇有目無文,實存五十六篇。引古事,發揮儒家經義,論秦亡之故、漢長治久安之策,賈生才調無倫政論散文邏輯嚴密,堪稱典範。


题要

新書,又名賈子新書賈子西漢賈誼撰。是書稱隋唐以來多有散失,疑後世多有編補,故存真偽之爭。漢書藝文志賈誼五十八篇。崇文總目云:本七十二篇。劉向刪定爲五十八篇。唐志皆九卷,別本或爲十卷。考今志皆作十卷,無九卷之說。葢校刊隋書唐書者未見崇文總目,反據今本追改之。人傳刻古書,往往如是,不足爲怪。今傳本亦五十八篇,然當有脫漏錯亂,已非北宋本之舊。問孝禮容語上兩篇有目無文,實存五十六篇。賈生徵引古事,發揮儒家經義,論亡之故、長治久安之策,「是以君子爲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其中爲漢書所不載者,雖往往類說苑新序韓詩外傳,然如青史氏之記,具載胎教之古禮。修政語上下兩篇,多帝王之遺訓。保傅篇容經篇並敷陳古典,具有源本。其解之騶虞、之潛龍、亢龍,亦深得經義。

本書以「四部叢刊景印正德長沙刻本」影印。

陳振孫書錄解題稱,過秦論,末爲吊湘賦,且略節本傳於第十一卷中。今本雖首載過秦論,而末無吊湘賦,亦無附錄之第十一卷,且並非南宋時本矣。其書多取本傳所載之文,割裂其章段,顛倒其次序,而加以標題,殊瞀亂無條理。朱子語錄曰:賈誼新書除了漢書中所載,餘亦難得粹者,看來只是賈誼一雜記稿耳。中間事事有些個。陳振孫亦謂其非漢書所有者輒淺駁不足觀,決非本書。今考漢書本傳贊,稱凡所著述五十八篇,掇其切於世事者著於傳。應劭漢書注亦於過秦論下注曰:賈誼書第一篇名也。則本傳所載皆五十八篇所有,足爲顯證。贊又稱三表五餌以系單于。顏師古注所引賈誼書,與今本同。又文帝本紀注引賈誼衛侯朝於行人問其名,亦與今本同。則今本卽人所見,亦足爲顯證。然決無摘錄一段立一篇名之理,亦決無連綴十數篇合爲奏疏一篇上之朝廷之理。疑過秦論治安策等本皆爲五十八篇之一,後原本散佚,好事者因取本傳所有諸篇,離析其文,各爲標目,以足五十八篇之數,故餖飣至此。其書不全真,亦不全僞,朱子以爲雜記之稿,固未核其實,陳氏以爲決非書,尤非篤論也。

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人,世稱賈生。少有才名,年十八以善文爲郡人所稱。文帝時任博士,遷太中大夫,受周勃灌嬰排擠,謫爲長沙王太傅,故後世亦稱賈長沙賈太傅。三年後被召回長安,爲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深自歉疚,抑鬱而亡,時僅三十三司馬遷屈原賈誼二人作合傳一篇,後世因而並稱其爲「屈賈」。尤有文采,善辭賦,其辭賦皆爲騷體,形式趨於散體化,爲賦發展之先聲。其論甚美,議論酣暢,通達國體,風格樸實峻拔,魯迅稱之爲「西漢鴻文」,有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等。

 


牌记

3020100271-11-00001(1).jpg

其他版本
广汉魏丛书本(万历刻、嘉庆刻)
清刻本
明刻本
明正德九年陆相刻本
清光绪二十三年新化三味书局刻本
龙溪精舍丛书本(民国刻)
子书百家本(光绪刻、民国石印)
增订汉魏丛书本(乾隆刻、光绪刻、宣统石印)
明正德十年吉府刻本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赞论.jpg

底本.jpg

牌记.jpg

排版.jpg

书页.jpg

装帧.jpg

产品实拍

11.jpg

22.jpg

33.jpg

44.jpg

请前往鹏为书店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