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書紀年,題梁沈約注。編年史書,系戰國時魏史官所撰。今世所行題沈約注,原爲十三篇,現行本爲二卷。原名紀年,又名古文紀年、汲塚紀年,北魏酈道元注水經稱之「竹書」,遂成正名。晉書束晢傳載: 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盜發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塚,得竹書數十車,皆蝌蚪字。經荀勖、束晢等輯成書,完整者六十八篇,殘缺者七篇,共七十五篇。中有紀年十三篇,記夏以來至周幽王爲犬戎所滅,以事接之,三家分晉後,專述魏事至安釐王之二十年。蓋魏國之史書,大略與春秋皆多相應。其中若干事可糾史記之謬誤,故時人頗重之。然又有記載與傳統經籍之說不合,如益幹啟位,啟殺之;太甲殺伊尹;文丁殺季曆等,亦有學者斥之,故流傳不廣。唐後傳抄本逐步散佚,初釋本、考正本漸無存,至北宋末已亡佚大半。其後有人雜采各書,撰成今本竹書紀年。是爲中國古代唯一留存未經秦火之編年通史,惜宋時歷經佚散後又復輯錄,故其可信度及史料價值有所減矣。
本書以四部叢刊景印天一閣刻本影印。
顧炎武考證之學最爲精核,所作日知錄中,往往引以爲據。然反覆推勘,似非汲冢原書。考平王東遷以後,惟載晉事;三家分晉以後,惟載魏事。是魏承晉史之明驗。然晉靈公桃園之事,董狐所書,明見左傳,孔子稱趙盾爲法受惡,足知未改史文。乃今本所載,仍以趙穿蔽獄,則非晉史之舊也。
約,字休文,吳興郡武康縣」今浙江省德清縣「人。劉宋建威將軍沈林子之孫、劉宋淮南太守沈璞之子。出身吳興沈氏,少時孤貧,篤志好學,學問淵博,精通音律,與周顒等創四聲八病之說。其詩與王融諸人皆重聲律、對仗,時號「永明體」。南朝宋時期,起家奉朝請,遷郢州外兵參軍。南齊建立後,任征虜記室、太子家令、著作郎、國子祭酒。梁武帝蕭衍即位,授尚書僕射,冊封建昌縣侯,歷任左僕射、中書令、尚書令、左光祿大夫、侍中、太子少傅。天監十二年卒,时年七十三歲,諡號爲隱。著有晉書、宋書、齊紀、梁武帝本紀等史書流傳於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