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

【簡介】兵學聖典孫子兵法匯注本,堪稱孫子註釋之集大成者,嘉惠學林,後世諸家雖有續作,然均無出其右者。


【撰述】又名孫子集注孫子十一家注三國魏曹操等注附有鄭友賢遺說一卷。爲十一家注之首,另有孟氏李筌賈林杜佑杜牧陳皞梅堯臣王皙何氏張預。最早著錄於南宋尤袤遂初堂書目,僅存目,不錄十一家注者姓名。宋史藝文志載有吉天保十家孫子會注十五卷,亦未言十家者誰孰。孫星衍云:「十家者:一魏武,二孟氏,三李筌,四杜牧,五陳皥,六賈林,七梅聖俞,八王晳,九何延錫,十張預也。」據此知孫子兵法十家注者之姓名。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云:「吉天保十家孫子會注十五卷,提要均未引及,蓋止約略言之,不暇詳考也。天祿琳琅書目後編卷五云:『十一家注孫子孫武撰。曹操李筌杜佑杜牧王晳張預賈林梅堯臣陳皥孟氏何氏注,書三卷十三篇,附錄孫子本傳。又十家注孫子遺說並序鄭友賢撰,說三十則。蓋本有十家注,友賢輯且補之爲十一家也。』今按自曹操何氏,實十一家,友賢謂之十家者,蓋注中引及杜佑,乃通典之說,本不注孫子,去不數,則只十家耳。」據說,所謂「十一家」者乃於「十家注」之上加杜佑,因杜佑乃其編通典時引孫子而訓釋之,孫星衍畢以珣故改孫子十一家注孫子十家注

爲現今可考首注孫子兵法之人,開孫子兵法注解之先河,其孫子略解今存世最早注本,稱爲魏武帝注孫子孫子略解孫子兵法篇章順序體例注解,原文占一行,注文另起一行,低原文一格。文簡要而質切,對原意亦有所發揮,多得孫子本旨。各家注文以注爲基礎,或補充,或引例,或辯難,或勘誤,或證以史實,或另辟新説,是爲前後相繼關係。諸家注釋既釋明詞義,尤重解軍事策略,多能相互發明,然諸家多托之空言,而則見之行事者也。

孟氏所注兵書二卷,隋志舊唐志均有錄述。以後,除通志略外,官私書目皆不見有其著錄。「孟注」雖較早,然較簡略,故影響頗弱。其單注本早佚,後以輯注本存於五家注孫子十一家注孫子各本。李筌注解多有可取之處。賈林注與曹操類,皆簡略。杜佑通典收錄孫子兵法,亦對之有「訓解」。十一家注中杜佑注,即從通典中來。

杜牧注最是繁富,多引戰史戰例,講解細緻,可補注之不足。以「曹公所注解,十不釋一,蓋惜其所得自爲新書爾,因備註之。」其注多言曹公不是,故而後人亦多言其不是。史書言陳皞注:「陳皞曹公注隱微,杜牧注疏闊,更爲之注。」其注多爲後世所稱道,曹操杜牧陳皞之注合稱「三家注」。梅堯臣注雖不及注深微,杜牧注詳實,然簡切嚴整,頗爲得道。何氏所留注文亦不多,引用同孟氏杜佑杜牧、賈梅堯臣注文有十六處之多。通典兵典孫子兵法九地篇何氏注中,存有孫子兵法佚文,「吳王問孫子曰」便爲其一。

張預爲十一位注家中最末,宋志失載,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亦不見有錄,唯通志略錄之,單行本亡佚,現作爲輯注存於十家注系統各本,其注多引用歷史戰例,語言簡明扼要,注疏通達。

【體例】十三篇集自唐宋孫子主要注解於一身,匯十一家注合而爲一采隨文夾句注釋之法,於每句原文下,即羅列諸家注解,並逐一標名注家姓名。

【著者】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 ,一說本姓夏侯沛國譙縣人,太尉曹嵩之子。少年間任俠放蕩,年二十舉孝廉爲郎,授洛陽北部尉。後任騎都尉,參與鎮壓黃巾軍,調濟南相。董卓擅政時,散盡家財,起兵討初平三年,據兗州,分化誘降黃巾軍三十余萬,選取其中精銳組建青州軍。建安元年,迎漢獻帝許縣,從此挾天子以令諸侯,總攬朝政。建安五年,官渡之戰中大敗袁紹,隨後削平袁尚袁譚,北擊烏桓,統一北方。建安十三年進位丞相,率軍南征,收荊州赤壁之戰中敗於孫劉聯軍。建安二十年,取漢中,次年自魏公進爵魏王建安二十五年,病死於洛陽,享年六十六。曹魏建立,追尊爲太祖,諡號武皇帝,葬於高陵用人唯才,知兵法,工書法,擅詩歌。其詩多抒發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開建安文學之風。著有魏武帝集,已佚失,今人輯有曹操集

孟氏名字、籍貫、身世均不詳,隋志孫子十家注序皆言南朝梁人。

李筌唐玄宗時人,曾在少林寺少室山隱居修道,由「少室布衣」升任荊南節度判官,官至刺史終。

賈林唐德宗時昭義軍節度使李抱真之幕僚,曾爲抱真遊說王武俊而破朱泚,封武威郡王,拜神策統軍。

杜佑宰相,曆安史之亂,以「富國安人之術爲己任」,博覽古今典籍,閱歷代名賢論議,考溯各種典章制度源流,以「往昔是非」,「爲來今龜鏡」,撰成巨著通典二百卷,爲典章制度專史之先河,史稱杜佑通典

杜牧杜佑孫,大和年間,中進士,起家校書郎,歷任淮南節度使掌書記、監察御史、宣州團練判官、殿中侍御史、內供奉、左補闕、史館編撰、司勳員外郎,外放等州刺史。晚年長居樊川別舍,世稱杜樊川大中六年去世,時年五十。性情剛直,不拘小節,不屑逢迎。自負經略之才,詩文均有盛名。文以阿房宮賦爲最著,詩作明麗雋永,絕句詩尤受人稱讚,世稱小杜。與李商隱齊名,合稱「小李杜」。

陳皞,晚人,生卒年不詳。

梅堯臣,字聖俞,世稱宛陵先生宣州宣城人,給事中梅詢侄。自幼隨叔父宦學於各地。天聖六年,以蔭補太廟齋郎,歷任河南河陽主薄,德光建德襄城縣令,監湖州鹽稅。慶曆八年爲國子博士。皇佑三年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爲太常博士。與錢惟演歐陽修善,體察民間疾苦,尤惜民力,經舉薦,爲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嘉佑五年去世,年五十九。堯臣善詩文,與蘇舜欽齊名,時號「蘇梅」,又與歐陽修並稱「歐梅」,其詩閑肆平淡,涵演深遠。

王皙宋仁宗時人,籍貫、身世均不詳。

何氏,名字、籍貫、身世均不詳。

張預,字公立冀州東光人。著有十七史百將傳

【論贊】鄭友賢孫武之意,不得謂盡於十家之注,然而學兵之徒,非十家之說,亦不能窺之藩籬。


【底本】本。

【板框】原書版框高十七點七厘米,寬十一三厘米。

【版式】白口,左右雙邊。

【行格】十一家注孫子每半頁八行,行十七字,小字雙行,行二十六字。孫子本傳孫子遺說每半頁十一行,行二十字,卷末有「承德堂」朱色白文牌記。

【收藏】今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鈐印】卷首有:種溪鑒賞、高山流水、周暹岳飛之章、戎馬書生等鈐印。

其他版本
清抄本(清丁丙跋)
重排新式标点〈十一家注孙子〉
底本:宋刻本
电子文件(PDF)
130筒子页5M
23次

牌记页.jpg

2.jpg

10.jpg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