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又名朱子大全朱熹撰。詩文別集。朱子在世時,其弟子胡泳曾于慶元四年前後提及「麻沙所印先生文集」之事,可知至遲于慶元四年前已有朱子文集問世,今臺灣省故宮博物院所藏晦庵先生文集前集十一卷、後集十八卷「世稱淳熙本,嘗為天祿琳琅書目後編著錄,或即胡泳所見本。此本編次無法,未經朱子手定無疑。慶元四年,王峴不顧朱子阻攔,曾擅刻朱子文集三冊,朱子「勸其且急收藏,不可印出」,此本後世不見傳本。朱子身後,季子朱在接受遺命,匯次其文,編成朱子文集八十八卷,此本後世亦無傳。另據魏了翁朱文公語類序黃士毅亦「嘗類文公集百五十卷」,宋史藝文志亦著錄朱熹前集四十卷、後集九十一卷、續集十卷、別集二十四卷,惜今俱不見傳。流傳至今朱子文集正集百卷,最早見錄于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晦庵集一百卷,紫陽年譜三卷,不云其集誰所編,亦不載續集趙希弁讀書附志卷下著錄晦庵先生文集一百卷、續集十卷,解題云:「嘉熙三年,王埜刻于建安黃壯猷嗣成之,識於後。續集則王遂刊而序之。」此百卷本即後世朱子文集二本之祖本。

宋理宗淳祐五年王遂搜輯遺文爲續集刊而序之然序中未言卷數。宋度宗咸淳元年黃鏞晦庵別集序:先生之文,正集續集潛齋實齋二公已鏤板書院。建通余君師魯,好古博雅,搜訪先生遺文又得十卷,以爲別集。其標目則一倣乎前,而每篇之下必書其所從得。」是別集之編,出余師魯手。建宁府建安書院咸淳元年刻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一百卷目錄二卷續集十一卷別集十卷。成化癸卯莆田黃仲昭跋,稱「晦庵朱先生文集一百卷,舊皆有刻本。洪武初取置南雍,不知輯於何人。今閩藩所存本,則先生季子所編也。又有續集若干卷、別集若干卷,亦並刻之」云云。是正集百卷,其季子朱在編定。續集不得主名,朱玉亦云無考。觀所序在度宗之初,則其成集亦在理宗之世也。

本書以「四部叢刊景印嘉靖刻本」影印。

朱子全集傳本繁富,書名與卷數亦有差別刻大字本題晦庵文集「又名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爲朱在原本,一百卷。康熙二十七年蔡方炳小字本,題晦庵集「又名朱子大全文集,正集一百卷,續集五卷,別集七卷,續集不知何人所編,別集爲余師魯編定,四庫全書乾隆三十年四庫全書抄本」據此本著錄;光緒二年傳經堂賀瑞麟西京清麓叢書本、光緒三原劉氏劉氏傳經堂叢書本,兩本並題朱子大全文集,並皆附賀端麟文集正偽記疑正偽記疑補遺各一卷。修補本,題朱文公集「又名朱文公文集,正集一百卷,續集十一卷,別集十卷;四部叢刊朱子大全集四部備要朱子大全咸豐徐樹銘刊本,題朱子文集大全類編。另康熙間刻朱子全書六十六卷本,系從文集中節錄而成,引用時需與文集核對。

今存有刻、元明遞修本北京圖書館等處。又有嘉靖潘璜等刻本今存。四庫全書康熙年間臧眉錫蔡方炳刻本爲底本收入,正集仍爲一百卷然續集爲五卷別集爲七卷。正集卷一至卷一○爲詩卷一一至卷二三爲封事、奏劄、奏狀、申請、辭免等卷二四至卷六四爲書、劄子卷六五至卷七四爲雜著卷七五至卷一○○爲序、記、跋、墓誌銘、行狀、公移等。續集五卷爲書。別集七卷分別爲書三卷詩、題跋一卷雜著一卷公移二卷。光緒年間賀瑞麟亦以臧眉錫蔡方炳本爲底本並參校他本將此集收入西京清麓叢書名爲朱子大全文集正集一百卷續集五卷別集七卷末附有文集正訛一卷文集記疑一卷正訛記疑補遺一卷。此外通行者尚有四部叢刊影印由張大輪胡岳嘉靖十一年據成化十九年黃仲昭刻本翻刻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正集一百卷。四部備要據明胡氏刻本排印本。此二本正集一百卷續集十一卷別集十卷。續集、別集之分卷與臧眉錫蔡方炳本異有篇章之分合與文字亦稍異然所收文章之篇目及順序則類同。

,字元晦徽州人也。幼穎悟家學淵源,善書法。臨寫王安石手書幾可亂真,又一度書學曹操,進而轉學鐘繇,行草書改學顏真卿廖景鳳云:嘗見朱子筆牘數張,蓋法魯公爭座書,即行邊添注,亦復宛然。意致蒼鬱,沉深古雅,有骨有筋有韻。朱子學識淵博,名重當世。承北宋程顥程頤之理學,「敦禮義、厚風俗、劾吏奸、恤民隱。」紹興十八年進士第,主泉州同安簿。朱子登第五十年,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仕於外者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慶元黨禁,誣朱子十罪詔落職罷祠。後爲重疾所困,於是竭其精力,以研究聖賢之經訓,所著書皆行於世。朱子沒,朝廷以其四書訓說立於學官。平生爲文凡百卷,生徒問答凡八十卷,別錄十卷。多爲後世推崇,宋史有傳。著述甚多: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伊洛淵源資治通鑒綱目名臣言行詩集傳韓文考異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注,其後人亦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

 


其他版本
宋刻元明递修本
明嘉靖间婺源潘璜刻本
宋咸淳元年建宁建安书院刻宋元明递修本
宋刻明修本
明正德间刻本
宋刻元修本(存五十八卷)
宋刻宋元明递修本
明嘉靖十一年闽中张大轮、胡岳等刻本
洪氏唐石经馆丛书本(光绪印)
清道光三十年陕西关中书院刻本
明嘉靖十一年序饶平苏信刻本
明初刻本
清同治十二年六安涂氏求我斋仿嘉靖壬辰本
明天顺四年刻朱子大全本
猜你喜欢
梅花百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