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 性本善
此立敎之初,發端之始,故本於人之初生而言之。天之所生謂之人,天之所賦謂之性,秉彝之良謂之善。人生之初,始有知則先識其母,始學語則先呼其親。孟曰:「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及其長,無不知敬其兄。」朱曰:「人性皆善。不其然乎?」
性相近 習相遠
此承上文而言。孔曰:「性相近,習相遠。」言人初生時,智愚賢不肖,皆同此性,本[00002]相近而無別。及乎知識旣開,氣稟各異,資之敏者則智,識之闇者則愚,循乎理者則賢,縱乎欲者則不肖。反之秉彝之善性,不旣相遠乎?此無他,習氣使然。惟君能有養正之功,而不使幼穉之性,移於不善。
苟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養正之謂何?謂能敎。人非聖人,豈能生知?非親不育,非敎弗成。有而不敎,則昧[00003]其天賦之良,悖理縱欲,日遷于不善矣。教之何如?古者,婦人有娠,坐不偏,卧不側,立不跛倚,行不亂步,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不出亂言,不食邪味,嘗行忠孝友愛慈良之,往往生聰明,才智賢德過人,此未生之胎敎。能食,敎以右手;能言,勿使嬌聲;能行,使知四方上下;能揖,敎以禮讓尊親,此阿保母氏之敎。至於洒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數之文,此父師之敎。然敎之之道,貴在專而無倦。盖不專,則學難成就;倦敎,則益廢弛,非敎之善道。〇娠,音身。
昔孟母 擇鄰處[00004]
母氏之敎本於慈,由巽而入,敎之所宜先。古之賢母,能敎以成名者,惟孟母最著。孟,名軻,字輿,戰國鄒人。父早喪,母仉氏,居近屠肆,孟幼嘗嬉戲其間,學屠人宰割之。孟母曰:「此非可以居。」乃遷於郊。居近墳瑩,孟學埋葬哭泣之戲。孟母曰:「此亦非可以居。」遷於學宮之旁。孟朝夕學揖讓之禮、進退周旋之節。孟母曰:「此可以敎吾矣。」遂安居焉。古語云:「交必擇友,居必擇鄰。」孔曰:「里仁美。」擇不處仁,焉得智,其此之謂乎?〇仉,音掌。
不學 斷機杼[00005]
杼者,織機之梭。孟母平居,以織紡。孟稍長,出從外傅,偶倦而返,孟母引刀自斷其機。孟懼,跪而請問,母曰:「之學,猶吾之織。積絲成寸,積寸成尺,尺寸不已,遂成丈疋。今學聖賢,乃厭倦而求,猶吾織布未成,而自斷其機。」孟感悟,乃往受業於思之門。紹明聖學,皆母敎。〇杼,音暑。
竇燕山 有義方
父之敎本於嚴,以正而訓,敎之不可忽。近代之嚴父,能敎諸皆成令名者,惟竇氏最。竇禹鈞,幽州人,以地屬燕,因號燕山。其訓,家庭之禮,肅於朝延;內外[00006]之防,嚴於宮禁;父之訓,凜於官師。左傳石碏曰:「愛敎以義方,弗納于邪。」如燕山之敎,可謂義方已。〇碏,音雀。
教五 名俱揚
燕山五:儀、儼、侃、偁、僖,宋初皆名臣鉅卿,世守其父之家法,奕葉貴顯,皆嚴親訓廸之功。〇偁,音稱。廸,音惕。
養不教 父之過
父母之於,不患不慈,但患失敎。有而不能敎,豈非父之過乎?[00007]
教不嚴 師之惰
師長之於弟,不患無敎,但患不嚴。不嚴則弟怠翫而不遵,志荒而業廢矣。此師之過。
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
古語云:「養不敎父之過,訓導不嚴師之[00008]惰。」父敎師嚴兩無外,學問完成之罪。曰:「勿謂今日不學而有來日,今年不學而有來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嗚呼老矣,是誰之愆想?言悔之無及。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義,道義。禮經學記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雖有美玉,不琢不磨,不成器物,則無所用。猶人雖有美材,不勤學間,則不能知禮義道德,終不可謂成人。[00009]
人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此言弟之道。凡人弟,當少年無之時,宜當親近明師,交結良友,講習禮節儀文之、愛親敬長之道,進德修業,以立身之本。
香九齡 能溫席[00010]
孝於親 所當執
百行之首,以孝先。初學之士,不可不知。昔時,有江夏黃香,年九歲,卽知孝於親。每當夏日炎熱之時,則扇父母之帷帳,使枕席清涼,蚊蚋遠避,以待親之安寢。至於冬日嚴寒,則以身溫煖其親之衾裯枕席,以待親之煖卧。幼而行孝如此,雖云天性,然人之道,昏定晨省,冬溫夏清,禮當然。〇清,音靜。
融四歲 能讓棃[00011]
弟於長 宜先知
敦倫篤誼,友于重。兄弟之義,幼學所宜知。時,魯國孔融年始四歲,卽知友愛敬讓之道。時有饋送其家梨一筐,諸兄競取之,融獨後,擇其最者取之。人問:「爾何獨取者?」荅曰:「我本兒,當取者。」卽此可觀其謙恭敬讓之一端。日後罹鉤黨禍,兄弟一門爭死,其孝友之風,燦然千古矣。
首孝弟 次聞[00012]
知某數 識某文
孝弟之道,人倫所當盡;聞之理,幼學所宜知。曰:「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知其目則數,識其義則文。易曰:「君多識前言往行,日新其德。」孔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多闕殆,慎行其餘。」及乎聞旣廣,知識旣深,則言寡尤而行寡悔矣。
一而十 十而百
此以下,皆言知某數。萬物之數起於一,一者,數之始;十者,數之終;百者,十之盈。[00013]
百而千 千而萬
十累而盈,滿十則百;百累而盈,滿十則千;千累而盈,滿十則萬。過此以往,數無紀極,莫之能窮。
才者 天地人
混沌之氣,輕清者上浮而天,重濁者下凝而地。天地之間,萬物羣生,惟人最貴。人萬物之靈,氣稟陰陽,道敦化育,生生不息,與天地參,故曰才。[00014]
光者 日月星
日本乎陽之精,照臨于晝;月本乎陰之魄,光明于夜。五星列宿,皆麗乎天,輝煌燦爛,布列森羅。配乎日月,謂之光。
綱者 君臣義
父親 夫婦順
綱者,統系。天下之綱有:君正於朝,[00015]臣之綱;父正于家,之綱;夫正于室,妻之綱。綱旣正,則君聖臣良、父慈孝、夫和婦順,宇宙清寧,邦罔平康矣。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時 運不窮
此言歲時之序。一歲之序,分四時,應乎北斗。斗柄東指,在寅、卯、辰,萬物發生,於時春;斗柄南指,在巳、午、未,萬物暢茂,於時夏;斗柄西指,在申、西、戌,萬物收斂,於時秋;斗柄北指,在亥、、丑,萬物閉藏,於[00016]時冬。四時之循還不已,運轉無窮,寒暑迭易,而歲功成焉。
曰南北 曰西東
此四方 應乎中
此言四方之位。正東之方,其干甲、乙,其帝太皞,其神勾芒,盛德在木,於常仁,於時青陽。正南之方,其干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盛德在火,常禮,於時朱明。正西之方,其干庚、辛,其帝金天,其神蓐收,盛德在金,於常義,於時白藏。正北[00017]之方,其干壬、癸,其帝顓頊,其神元冥,盛德在水,於常智,於時伭英。中央之宮,其干戊、己,其帝黃帝,其神勾龍,盛德在土,於常信,於時寄旺乎四季四方。春夏秋冬,各有專司。唯土居中用,而四方咸應之。〇蓐,音耨。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數
天地之間,陰陽氣,化生五行。天一生水,地生火,天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00018]此五行之生序。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草,土曰稼穡,此五行之性之德。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尅火,火尅金,金尅木,木尅土,土尅水。萬萬物,無不有五行貫乎其間。而天下之理皆由此出,天下之數皆由此推,不可不知。
曰仁義 禮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五常之理,根於性生。一曰仁。仁者,人,心[00019]之德。寬裕溫柔,慈良惻隱,是之謂仁。日義。義者,宜,心之契。發強剛毅,奮決果敢,是之謂義。日禮。禮者,儀,心之理。齊莊中正,遜順謙恭,是之謂禮。四日智。智者,知,心之機。聰明睿智,文理密察,是之謂智。五日信。信者,厚,心之主。誠實正直,忠厚和平,是之謂信。仁、義、禮、智、信,謂之五常,不容紊亂。
稻粱菽 麥黍稷
此六穀 人所食[00020]
此言穀可食者有六。一曰稻,有秞稻、梗稻、晚稻、糯稻。曰粱,北方高粱米,有黃梁、臼梁、青粱。曰菽,卽諸豆之總名,有、、黃、黑、青、白、虹、扁、豌、蠶之類。四曰麥,夏穀,有麥、麥、穬麥、喬麥。五曰黍,北方之穀,名米,有粘有粳。六日稷,一名秬,祭祀之用,有黃有黑。凡此六穀,皆天生以養民者。〇粳,音梗。豌,音灣。穬,音礦。
馬牛羊 雞犬豕
此六畜 人所飼[00021]
此言人之所畜養者有六。馬能負重致遠,牛能耕田,犬能守夜防患,則畜之以用者;雞、羊與豕,則畜之孳生以食者。六者在人飼養,使得其宜,則生息蕃滋而利溥矣。
曰喜怒 曰哀懼
愛惡欲 七情具
此言七情之動。人之有生,便有知識,纔有知識,則七情生焉。一曰喜,歡樂;曰怒,嗔恚;曰哀,感;四曰懼,恐畏;[00022]五曰愛,眷戀;六曰惡,憎嫌;七曰欲,貪慕。凡此七情,智愚賢不肖皆有之,惟聖賢能出之以正耳。出之以正則君,出之以邪則人。人當崇正而黜邪,循理而窒欲,可不慎乎?〇恚,音惠。
匏土革 木石金
絲與竹 乃八音
此言八音之器。樂所以配禮,凡奏樂者,八音而後樂始全。八音維何?一曰匏,瓠瓜,用笙竽;曰土,瓦器,用塤;[00023]曰革,牛皮,用鼓;四曰木,木器,用柷敔;五曰石,玉石之器,用磬;六曰金,鑄器,用鐘鏞;七曰絲,絃索,用琴瑟;八曰竹,用蕭管。凡此八音,制自黃帝。五帝王各有樂,用以享上帝,祀鬼神,薦祖考,宴嘉賓。酬酢獻灌,非樂不宣;登降捐讓,非樂不和。迭奏宣通,調和敷暢,所以導讖敬,暢性情,昭感格,助威儀,所謂禮樂而治功成。樂之用,其如此。古人禮樂不可斯須去身,此之謂。〇柷,音竹。敔,音。塤,音熏。
高曾祖 父而身[00024]
身而 而孫
此言九族之倫。九族云何?一日高祖,高者,最上之名,祖之祖。凡高祖所生以後,均同族,所謂五服以內之親。曰曾祖,曾者,層疊而上,謂父之祖。曰祖,一日父,一曰王父,謂父之父。四日父,一曰家君,一曰嚴君,尊稱之。父沒則稱考,母沒則稱妣。高、曾、祖父皆考,高、曾、祖母皆妣。五曰身,己身。身之嫡配妻,庶婦則妾。六日,妻妾之所生。妻生嫡,妾生庶。七日孫,之。孫者,系。統系相傳,有緒而不絕。[00025]
自孫 至元曾
乃九族 人之倫
己身之下有孫,孫之所出,則有元、曾。八曰曾孫,孫之。九曰元孫,孫之孫。自高祖至元孫,九世矣。九世之所出,謂之九族。族者,眾。其間生育繁庶,各有親踈遠近之分。倫,序。尊卑之序,定而不紊。凡此親族、兄弟、諸父、姪、諸孫,皆出天倫一本之源,所當敦篤敬愛而不衰者。[00026]
父恩 夫婦從
兄則友 弟則恭
自人倫言之,九族之次有十義。一曰父,生我者父,我生者。父之道,慈孝之理,皆由天性之恩。一曰夫婦,男則有室,婦則有家。夫妻好合,和翕順從,是謂刑于之化。一曰兄弟,先生兄,後生弟,同根一本。兄則友愛其弟,弟則恭敬其兄,是謂手足之誼。人能如是,則誠天倫之美德,家庭之至樂。[00027]
長幼序 友與朋
君則敬 臣則忠
一曰朋友,同德朋,同類友。感契以情,周旋以禮。序分長幼,誼同手足,義共死生,情均苦樂,朋友之道,如是而已。非此,則不過一時聚散之浮交,非所謂友。一曰君臣,君者,臣之主;臣者,君之輔。君之道,聰明睿智,以臨其民;莊嚴恭肅,以居其位;恩威寬惠,以御其臣。臣者,光明正,以持其心;公廉敏信,以盡其職;忠良醇謹,以[00028]其上。如此,則邦國和平,治化行;非此,則君驕臣諂,日趨於亂矣。
此十義 人所同
父、夫婦、兄弟、朋友、君臣,是謂五倫;父慈、孝、夫和、婦順、兄愛、弟恭、朋誼、友信、君敬、臣忠,所謂十義。人同者,人具此理,皆人道之所當。
凡訓䝉 須講究
自一而十至此,皆屬於數,所謂知某數矣。後此皆發明識某文之義,凡此皆所謂訓[00029]䝉之道。䝉者,如草之初生,䝉昧未明。訓䝉之義,以講究先。講者,講其字義之詳;究者,究其精微之奧。
詳訓詁 明句讀
詁,考證。旣詳究其義理,考證其所出之源。凡經之義,一句句,半句讀。如字句太長,則於斷續之中畧點斷,以便童䝉誦習。〇讀,音豆。
學者 必有初
凡學之道,須要由漸而進。初學者須由[00030]淺而入深,不可躐等,則易入而無礙,鮮扞隔不通之患矣。〇躐,音獵;扞,音汗。
學終 至四
古者,人生八歲先入學,敎以洒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數之文,使知其義而識之於心。故朱著學之,其要以立敎、明倫、敬身內綱,稽古、嘉言、善行外目。立敎者,立言以敎弟;明倫者,皆所以明人倫;敬身者,恭敬此身無敢怠惰。朱旣詳明悉者之條,益之以稽古者,稽古人立敎、明倫、敬身之法;曰嘉言者,集古人立敎、明倫、敬身之言;曰善行者,集古人立敎、明倫、敬身之,以實[00031]之。幼學須是講得朱學明白,然後講習四,自不難矣。四者,論、孟、學、庸,古有其。唐宋以來,論孟與孝經、爾雅、公羊、穀梁傳、周禮、儀禮並五經十經。論、孟,專習者尚少。中庸、學,載入禮記篇中。至朱始採先儒雜說而折衷之,論、孟集注,本程之意,取學、庸分章釋句,通名之四。自有四之名,學者始知專習,而識孔、曾、思、孟聖賢授受之源流矣。
論語者 十篇
論語,孔門傳道之,有齊論、魯論。齊論不於世,今所行者魯論。上下凡十篇。[00032]
羣弟 記善言
論語乃孔弟夏、張、游及曾、閔之門人記聖人之言行訓誨荅述之語。朱集註,四之首。
孟者 七篇止
講道德 說仁義
孟當戰國之時,游於齊梁,其道不行,退[00033]居鄒國,與弟公孫丑、萬章之徒著孟七篇。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德者,聖賢躬行所心得。仁與義,乃本於天而具於性,惻隱羞惡其端,而撫世長民其功用。如闢異端、貴天爵、尊王賤霸、距邪放淫、道性善、言必稱堯舜是。
作中庸 思筆
中不偏 庸不易
思,孔之孫,伯魚,名伋,學者尊之[00034]述聖,作中庸十章。程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所言皆人生日用不可須更離之道,所謂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者。舊本云:作中庸,乃孔伋,斥言賢之名,今僣改「思筆」字當。
作學 乃曾
自修齊 至平治
曾,名參,字輿,孔弟。傳孔一貫之道,學者尊之宗聖,作學一。學者,人之學。其綱在明明德、新民、止於[00035]至善,其目在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乃作聖之功,學者之先務。朱分一經十傳,所謂初學入德之門。〇按:孔之道,曾獨得其宗。思之學,本於曾,孟受業於思之門。此乃先論孔孟而後及思,曾反最後者,何歟?蓋此但據當時之次序而言,論語、孟先有成,中庸、學則出於禮記之篇名。中庸禮記之第十一,學禮記之第四十。朱取而章句之,以列於四,作者故以次。
孝經通 四熟[00036]
如六經 始可讀
此言讀之序。孝經古十經之一。曾敘孔問荅之言,經十八章,以明孝道。學者四旣熟之後,宜先讀孝經,以知之禮,然後循序而讀六經。
詩易 禮春秋
號六經 當講求[00037]
此言六經之目。易、、詩、春秋、周禮、禮記,是名六經,學者所當講習而研求者。當時周禮列於六經,今則去周禮五經矣。〇研,音嚴,有磋磨之意。
有連山 有藏
有周易 易詳
易之有:一曰連山。伏羲之易,以艮首,山之象;曰藏。炎帝之易,以坤首,地之象;曰周易。文王之易,以乾首,天之象。連山、藏易,學者鮮通其[00038]義,今所行者周易。六十四卦之象,始于伏羲;卦辭、彖辭,文王所著;卦之爻辭,周公所著;卦象、爻象、文言、上下繫辭,則孔之所著。經四聖人而後成全易。註易之儒,多不可紀。今惟用程易傳、朱本義。秦焚詩、,惟易卜筮之,得以不毀。
有典謨 有訓誥
有誓命 之奧
經者,虞、夏、商、周四代之。典、謨、訓、誥、誓、命,皆之篇名。典者,常,典常而不可[00039]易,帝王受命之,如堯典、舜典是。謨者,謀。臣匡贊謀猷,以襄聖治,如禹、益、稷之謨是。訓者,誨。臣訓廸其君,以匡不逮,如伊訓是。誥者,召,王者渙發號令,詔誥天下,以布維新之政,如仲虺之誥、誥、康誥、召誥、酒誥是。誓者,信,人君恭行天討,命將誓師,信賞必罰之辭,如甘誓、湯誓、泰誓、費誓、秦誓是。命者,令,人君申布命令于臣,如說命、微之命、顧命、蔡仲之命、文侯之命是。昔孔刪,斷自唐虞,凡百篇,至秦焚詩、。文帝時,濟南有伏生名勝者,年九十,口授鼂錯十八篇。以其上古之,故謂之尚。河內女獻泰誓一篇。武帝時,魯恭王壞孔舊宅,於璧中得其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孔安國考論,增多伏生十五[00040]篇。朱門人蔡沈之集註。
我周公 作周禮
著六宮 存治體
周禮,周公所作。公姓姬氏,文王,武王弟。周禮一,周家一代設官分職之制。有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故謂六宮,猶六卿。天垂拱于上,六官分職于下,紀綱周布,制度分列,無不治,政無不理,而天下[00041]平矣。秦毀詩、,不用周禮。至求始出,而亡其冬官,儒以考工記補之。宋代用以取士,今不用。
戴 註禮記
述聖言 禮樂
禮記一,不稱經者,五經皆聖人親製,此則後儒篡述先聖之言以成,故稱記而不稱經。戴,儒戴德;戴,則德兄戴聖。戴德集古禮樂諸一百八十篇,刪定八十五篇,今名戴禮記。戴更[00042]裁定成四十九篇。學、中庸亦附于篇之數。元儒陳澔註禮記集說。戴禮今不行,惟戴禮記列于五經。
曰國風 曰雅頌
號四詩 當諷詠
詩經之體有四:一日國風,民俗歌謠之詩,諸侯采之以貢於天,天受之而列于樂官,於以考其風俗之美惡,而知其政治之得失焉。日雅,諸侯卿夫朝天及列國之君,迎勞王臣使客之作。日[00043]雅,天宴享諸侯卿士及王朝公卿會宴陳述之作。謂之雅者,其體端嚴典雅,以別於風。四曰頌,天享祀郊廟,頌美先王先公之樂章,魯頌、商頌附焉。通四詩,學者所當諷誦而詠歎之。秦火之後,儒毛萇考定成,或謂之毛詩。朱集註。
詩旣亡 春秋作
寓褒貶 別善惡
孟曰:「王者之迹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王者之迹,文武之道,如文之謨,武[00044]之烈,成、康之盛世,周、召之宏勳,以及豳風肇業,宣王中興,皆於四詩之篇。是王者之迹,因詩以存。自東遷以來,樂師不陳詩而風亡,諸侯不覲天而雅亡,天不享諸侯而雅亡,諸侯不助祭而頌亡。詩旣亡,而王者之迹熄矣。故孔生於東周之末,王政之不行,諸侯專恣,於是自衛返魯,作春秋以正王化。春秋者,魯史之舊名,四時皆,舉春秋以名者,取春生秋殺之義,寓王者之權。周衰于東遷,春秋起魯隱公元年,當平王之末,東周之始王。歷隱、桓、莊、閔、僖、文、宣、成、襄、昭、定、哀,至獲麟而絕筆。非時而麟,悲王道之不復。凡紀百四十年之,一字之褒,榮於華袞;一字之貶,肅於斧鉞。孟曰:「孔成春秋而亂臣賊懼。」謂其賞罰[00045]章而善惡明,亂臣賊無所逃罪於天地之間。
傳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穀梁
傳者,所以釋春秋之義。傳春秋者不一,而傳最著。一曰左氏傳。左邱明,魯之賢人。其傳春秋,用編年紀之體,而詳著於每年之後,凡天諸侯之,兵革禮幣之交,興衰存滅之故,賢奸淑慝之分,非左氏則不詳。日公羊傳。公羊高,魯人。[00046]曰榖梁傳。榖梁赤,夏弟。傳各有短長同異,皆論斷春秋之義,表章善惡之微辭。左傳有晉杜預註,公羊有何休註,榖梁有晉范甯註。春秋言簡意深,非傳不明,故并存之,列於十經之數。今者考時紀,則折衷於傳;斷制取法,則用宋儒胡安國傳。
經旣明 方讀
撮其要 記其
四、六經,皆經,固不可不熟讀而考其[00047]義理之精微矣。若經學旣明,不可不旁採諸而讀之。但諸之,醇疵互,必當撮取其簡要之言,以稗正學;記憶其跡之實,以叅考。則所學日進於淹博,而不至流於邪僻矣。
五者 有荀揚
文中 及老莊
百家,浩繁不可勝紀,就其最善者而讀之,則有五:曰老,姓李名耳,字伯陽,亳邑人,東周時柱下史,作道德經五千[00048]言。莊名周,字休,楚䝉城人,漆園令,作南華經。荀名卿,楚蘭陵人,作荀上下篇。揚名雄,成都人,作太元經、法言。文中,姓王名通,字仲淹,隋龍門人,作元經、中說,謚文中。五義:老不矜名,不炫德,以清靜無尚;莊寓言翫世,以離羣絕俗高;荀言性命之學,擇焉而不精;揚擬易立言,醇而疵;文中中說擬論語,而人非其倫,元經比春秋,尊篡晉,帝北魏,非春秋之旨。學者但翫文取義,而不泥於辭可。
經通 讀諸史[00049]
考世系 知終始
六經、諸旣通,然後諸史可讀。史紀一代治亂興亡之,君之聖狂,臣之賢奸,世系之傳授,始終之歲年,可得而考。史之體有:曰通史,曰國史。國史紀一朝之,如、晉之類。通史紀古今之,如通鑑綱目之類。國史,君有本紀,臣有列傳,政有志有表;通鑒則編年叙而己,其則本於國史。
自羲農 至黃帝[00050]
號皇 居上世
洪荒之始,混沌之初,伏羲以前,雖有君長,不可得而詳。故司馬遷作史記,以伏羲始。太昊伏羲氏始制文字,首畫八卦,萬世文明之祖。炎帝神農氏始耒耜,樹藝五穀,立生民養育之源。黃帝有熊氏制衣裳,定禮儀,文明,品物咸亨,作萬國具瞻之表。後世首崇祀典,以羲、農、黃帝皇,史記列於前編,千古帝王之冠。
唐有虞 號帝[00051]
相揖遜 稱盛世
黃帝之,少昊金天氏,在位八十四年;黃帝之孫,顓頊高陽氏,在位七十五年;金天之孫,帝嚳高辛氏,在位七十年,並堯、舜五帝。作者但言堯舜者,以其功德最高。帝堯陶唐氏,高辛少。兄帝摯無道,諸侯廢之而立堯。自唐侯而天,其始封于陶,故號陶唐氏。堯之君,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巍巍蕩蕩,民無能名,在位七十年。有弗肖,求賢而禪於虞,是帝舜有虞氏。舜,黃帝之裔孫。父頑母囂,克諧以孝,耕稼陶、漁,日彰其德。四岳薦之於堯,妻以女,俾總百揆,後遜以位,舉用九官十[00052]牧、八元八愷之賢,誅四凶之不肖,使禹治水成功,在位六十一年而禪於禹。唐虞之際,世樂雍熙,揖遜而有天下,可謂盛矣。蓋自黃帝以來,始有年甲可紀。自黃帝至舜,凡六世四百八十年。〇顓頊,音專旭。囂,音銀。揆,音葵。
夏有禹 商有湯
周文武 稱王
帝之盛,君道立極。繼其盛者,則有王。夏后氏之君,首稱禹王。禹者,受禪成功[00053]之謂。繼夏者商,則有湯王。湯者,除殘去虐之謂。繼商者周,則有文、武王。文者,武之父,經天緯地曰文。武者,文之,伐暴救民日武。是皆代受命之始祖,故日王。堯、舜、禹、湯、文、武,帝王,所謂繼天立極,萬世之君師者。
夏傳 家天下
四百載 遷夏社
前通論王,此則各言其終始。皇五帝以天下公,傳賢而授位,謂之官天下。若[00054]夫家天下,則自夏后氏始。禹姓姒氏,顓頊之後,平治洪水,聖德神功,及民悠久。復生賢曰啟,賢能誠敬,繼禹之道。禹崩之日,讓位於其臣伯益。天下之民不從益而從啟,曰:「吾君之。」自禹之傳,後世以天下家,故曰家天下。夏歷十七世,至桀躭酒嗜色,無道虐民,而國以亡,凡四百五十八年。
湯伐夏 國號商
六百載 至紂亡[00055]
繼夏君者,商。湯姓氏,名履,高辛之,契之後,世封於商。伐桀而有天下,傳祚十八世,六百四十四年,至紂無道而失其國。
周武王 始誅紂
紂商王帝乙之,言足拒諫,智足飾非。寵嬖妲己,炮烙庭臣,刳剔孕婦以觀男女,斫人脛骨驗髓盈枯,剖叔父比干之心。西伯周武王興師伐紂,而遷殷社焉。
八百載 最長久[00056]
周自文武開基,都於酆鄗,成、康繼世,天下咸寧。傳昭王、穆王以及共、懿、孝、夷、厲,凡十世,而厲王以無道失國。宣王中興,至幽王復無道,而殺於西戎。其平王,東遷於洛,是東周。傳桓、莊、僖、惠、襄、頃、匡、定、簡、靈、景、悼、敬、元、貞定、哀、恩、考、威烈、安、烈、顯、慎靚,至赧王而周亡。凡東、西周共十八世,八百七十四年,有國之最長者。
周轍東 王綱墜
逞干戈 尚遊說[00057]
周自東遷,諸侯強,王令不行,列國日尋干戈,互侵伐。遊說之士逞口舌縱橫之言,以興戰鬬而已。
始春秋 終戰國
五霸強 七雄出
平王東遷之始則春秋,孔絕筆之後則戰國。春秋諸侯有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繆公、楚莊王,迭雄長,盟會諸侯,謂之五霸。至於威烈以後,諸侯強橫,僭恣稱王,憑陵國,吞食殆盡,而七雄出焉。七[00058]雄者,秦、楚、齊、燕、韓、趙、魏。各逞兵戈,互相吞并。當五霸時,雖云詐力,猶假仁義,尊王伐叛,有扶傾濟弱之功;及乎七雄自王,周室衰微,下同國,周祚雖長,猶一線之僅延而已。
贏秦氏 始兼并
傳世 楚爭
贏,秦國之姓。秦伯益之後非,起自西戎,周孝王,牧馬蕃庶,封國於秦。至襄公而國日富,繆公而國日強。惠文稱王,蠶食[00059]列國;昭襄益,吞并諸侯,赧王獻土而周室亡。傳孝文、莊襄,滅東周君而姬祚盡。迨及始皇帝,莊襄,其母先有娠而生始皇,實呂氏之冒繼秦祚,而贏氏亡矣。始皇席強之業,翦六國而成一統,威武強暴,以臨天下。銷兵革,築長城,焚詩、,尚律令,除謚號,自稱始皇,欲傳國於萬世。在位十七年,東廵狩而崩於沙邱。宦者趙高,矯詔殺太扶蘇,而立少胡亥,是世。酷暴厚斂,斬絕宗枝,興土木,戶口逃亡,天下亂。楚人陳勝起兵,不成而敗。繼之者項梁、項羽,立楚後以伐秦。高祖劉季泗上亭長,因民之亂,合楚興兵,入關滅秦。世已趙高所棋,世嬰,素車白馬而降。秦有天下才世,四十年而亡。項羽封高祖王,國於西蜀。恐其東[00060],立雍、塞、翟王以阻之。未幾,王出定秦,與楚戰于成臯,凡七十餘戰,互有勝負,終會兵于垓下以破楚。項王勢窮自剄而興矣。
高祖興 業建
至孝平 王莽篡
史記之,始于皇,終于武。班氏作前,以紀西京十帝。前高祖姓劉氏,名邦,字季,沛人。誅秦滅楚而有天下,都長安,傳惠、文、景、武、昭、宜、元、成、哀、平、孺,凡[00061]十世而王莽篡位。王莽者,孝元王皇后之兄,以謙恭竊名,而致宰相,鴆殺平帝,假立孺,復廢之而自立。凡十八年,炎復興而誅莽。
光武興 東
四百年 終於獻
後光武皇帝名秀,景帝七世孫,以布衣起兵誅王莽,滅羣盜而復興室,都洛陽,是東。傳明、章、和、殤、安、順、沖、質、桓、靈、獻,凡十世,而禪于魏。兩共歷十四世,[00062]四百十五年。
魏蜀吳 爭鼎
號國 迄兩晉
兩後有國志。國者何?魏、蜀、吳是。魏國,曹氏名操,譙人。當董卓之亂,天䝉塵,操迎駕都許,挾天令諸侯。削平僭亂,威德日盛。丕繼立,受禪位而有天下,國號曰魏。傳睿,孫芳、髦,以及姪璜,而禪於晉。凡五世,四十六年。蜀,劉氏名,景帝之後。起兵討賊,據有荊蜀,亡稱帝。[00063]傳禪,世四十年。〇吳,孫權,父堅,兄策,積累世之業,跨有江表,傳亮、休,孫皓,四世五十九年而滅于晉。〇國之祚皆于晉。晉,司馬氏名炎,祖懿,伯師,父昭,四世執魏政,受禪而有天下,都於洛陽,是武帝。傳惠帝、懷帝,孫愍帝。懷、愍俱殺於前趙而西晉亡。凡四世,五十年。〇東晉牛氏,司馬懿孫,瑯琊恭王妃夏侯氏通牛氏之而生睿,冒襲王爵,據有江表。值晉失國,遂稱帝于金陵,是東晉元帝。傳明帝,孫成帝、康帝,曾孫穆帝、哀帝、帝奕以及元帝少簡文,孫孝武帝,曾孫安帝、恭帝,凡十一世百年。右兩晉共十五世,一百五十四年。〇兩晉之間,前後僭偽于北方者凡十八國,總計趙、秦、五燕、五涼、蜀、魏、夏,而拓拔之代魏不與焉。前趙[00064]劉淵,單于左賢王,惠帝時據平陽,稱帝,傳劉聰,陷長安,執晉帝,傳和,淵侄曜,曜熙,凡五世十六年。滅于後趙。〇後趙石勒,淵之將。元帝時據襄國,傳弘,弟虎,虎世、遵、鑒、祗,七世十年,滅于冉閔。〇前燕慕容廆,鮮卑部長。皝,懷帝時據鄴稱王,歷皝㒞稱帝,㒞暐,四世六十年,滅于秦。〇後燕慕容垂,皝,孝武時叛秦稱帝,歷寶,孫盛,寶弟熙,四世十四年,滅于高雲。〇西燕幕容泓,㒞,據華陰,歷弟冲,冲姪顗,冲瑤,泓忠,泓弟永,六世十年,滅於後燕。〇南燕慕容德,垂弟,據滑臺,歷超,世十年,滅于晉。〇北燕馮政,慕容垂臣,據龍城,歷弟弘,世十八年。〇前秦符洪,穆帝時據長安,歷洪健,孫生、健弟堅,堅丕、登,登崇,[00065]七世四十六年,滅於後秦。〇後秦姚萇叛秦,據長安,歷興,孫泓,世十四年,滅于晉。〇西秦乞伏國仁,秦將,據金城,歷弟乾,孫熾磐,磐暮末,四世四十七年,滅於夏。〇前涼張軌,晉臣,惠帝時據平涼,傳寔,孫茂,茂駿,駿重華,華曜靈,華弟祚,曜靈弟元靚,祚弟天錫,九世七十八年,滅于秦。〇後涼呂光,秦將,據涼。傳紹、慕、隆,四世十九年,滅于後秦。〇南涼禿髪烏孤,涼將,據樂都。歷弟利鹿孤、傉儃,世十九年,滅於西秦。〇西涼李暠,北涼段業臣,據晉昌,傳歆、恂,世十九年,滅於北涼。〇北涼段業,後涼將,據張掖,稱王。五年,其臣沮渠䝉遜弒之自立,傳牧犍,兩姓世四十年,滅於魏。〇蜀李特,惠帝時據廣,傳雄,稱成帝,歷姪班、期,期叔壽,[00066]改號,傳勢,六世四十七年,滅於晉。〇魏冉閔,石虎養孫,殺虎自立,年,燕人誅之。〇夏赫連勃勃,劉淵之族,據統萬,傳昌、定,世十五年,滅於土谷渾。〇北燕高雲,弒慕容熙而自立,年,其下所殺,馮跋繼立,雲與冉閔斌逆不終,西燕六主自相戕殺。者不成國,餘十六國俱附晉。〇廆,音巍。皝,音晃。傉儃,音辱壇。
宋齊繼 梁陳承
南朝 都金陵[00067]
此言南朝之史,凡四朝。一曰宋,高祖劉裕,彭城人,受晉禪,傳少帝、文帝,文孝武,武廢帝,武弟明帝,明蒼梧、順帝,凡八世六十年。〇曰齊,蕭氏。太祖道成,蘭陵人,受宋禪,傳武帝,孫少帝,姪明帝,明東昏、和帝,七世十年。〇日梁,蕭氏。武帝蕭衍,齊之族,受齊禪,傳簡文、元帝,元敬帝,四世五十六年。〇四曰陳,陳氏。武帝霸先,長興人,受梁禪,傳兄文帝,文廢帝,文弟宣帝,宣后主,五世十年。以上四朝,俱都金陵,南史之外,各有國史。四朝連吳與東晉,號六朝。
北元魏 分東西[00068]
宇文周 與高齊
北史朝。一曰魏,姓拓拔氏,起於朔漠,始聖武帝誥汾,神元帝力徽,世君長,臣服中國。至拓拔猗盧入討內叛,始有中國,自稱代王,傳弟鬱律,律什翼健。健珪,以孝武時稱魏帝,都平陽,是道武帝。明元,元武,武孫高宗,高獻文,獻孝文,始改姓元氏。傳宣武,武孝明、孝文,孫孝莊、莭閔、孝武。孝武其相高歡所逼,奔於長安,是西魏。傳從弟文帝、文廢帝、恭帝,而禪於周。〇東魏靜帝善,孝文之孫,高歡所立,都於鄴,分魏,立十年而禪於齊。自道武至恭帝,凡十六[00069]主百七十年。恭帝上至聖武,百十餘年。〇曰齊,高氏。始高歡立靜帝,世執其政,至洋而受禪,是齊文宣帝。傳廢帝,弟孝昭、武成,成後主,五世十八年,滅於周。〇曰周,字文氏。文泰擁魏孝武帝於長安,世執其政。其孝閔帝覺,受魏禪,改號周,傳弟孝明、孝武,武孝宣,宣孝靜,五世十五年,禪於隋。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傳 失統緒[00070]
四曰隋,楊氏。高祖揚堅,相周受禪,國號曰隋,南平陳國而一天下。傳煬帝,荒淫無度,天下亂,不再傳,而李氏立恭帝,隋亡矣。右隋世十八年。以上四朝,謂之北史,魏、齊、周、隋亦各有史。
唐高祖 起義師
除隋亂 創國基
繼隋者,唐。是唐。唐高祖姓李氏,名淵,隴西人。仕隋太原守,威望素著,隋帝忌之。帝東廵不反,關中亂,詔高祖盡討[00071]羣賊。高祖懼,乃因太宗之計,倡義起兵入關,立煬帝孫恭帝,號召天下。未幾,遂創業而移隋祚矣。
十傳 百載
梁滅之 國乃改
唐有天下,高祖開基,皆由其太宗戡定禍亂,削平僭偽之功。太宗高宗。高中宗,母武氏所廢。武氏稱制十年,然後復位。中弟睿宗。睿明皇,寵楊妃而亂國。安祿山犯京師,帝遷西蜀,幾亡天下。明[00072]肅宗,肅代宗,代德宗,德順宗,順憲宗,憲穆宗,穆敬宗、文宗、武宗,穆弟宣宗,宣懿宗,懿僖宗、昭宗,昭昭宣,凡傳國十世,歷年百八十九而滅於梁。唐之國祚,遂改移梁矣。
梁唐晉 及周
稱五代 皆有由
繼唐者,梁、唐、晉、、周,是五代。史官作五代史,共一。一曰梁。太祖朱溫,始賊將,唐莭鎮,遂篡唐,都於汴。貪淫無道,[00073]友珪所弒。友貞,殺珪自立。凡世十七年,滅於後唐。〇曰後唐,莊宗李存勗,本姓朱邪,沙陀人。先世有功於唐,賜姓李氏,封晉王。朱氏篡唐,與晉世仇。滅後梁而有天下,好遊戲而失國。父之養嗣源代位,是明宗。傳愍帝,養王從珂奪其位。凡四世十五年,而滅於晉。〇日後晉。高祖石敬塘,明宗之壻,借遼兵而滅唐。傳齊王,契丹所滅,凡世十年。〇四曰後,高祖劉知遠,逐遼而代晉。傳隱帝,殺戳臣,兵變而亡,世凡四年。〇五日後周,太祖郭威,仕鎮鄴,兵變廢而代之。傳養世宗柴榮,威定南北,傳恭帝,禪于宋,凡世十年。右五代共十主,五十年。附十國紀年。五代世,各據一方。吳王楊行密,南唐李昇,蜀王建,後[00074]蜀孟知祥,閩王審知,楚馬殷,吳越錢鏐,南劉隱,北劉崇,荊南高季興。凡十僭國。至宋初,南、北、唐、蜀、荊南、吳越皆入於宋,惟契丹與宋并立。
炎宋興 受周禪
十八傳 南北混
繼五代者,宋。宋以火德玉,故稱炎宋。太祖趙氏,名匡允,受周禪而都於汴。傳弟太宗,宗真宗,其仁宗,太宗曾孫英宗,英神宗,神哲宗、徽宗,徽欽宗,凡九[00075]帝。金人克汴,徽、欽父皆降於金。〇南宋高宗,徽宗,都杭州,無,傳太祖八世孫孝宗,孝光宗,孫寧宗,無,傳太祖十一世孫理宗,理度宗,度恭帝、端宗,弟昺,凡九世而亡於元。兩宋十八世,百十年。〇北方之國,前乎宋者有遼,太祖耶律氏,名阿保機,傳太宗、世宗、穆宗、景宗、聖宗、興宗、道宗、天祚,滅於金。德宗自立,號西遼,傳仁宗、末主,凡十世,百七十餘年,滅于乃蠻。〇後遼而王有金,姓完顏氏。太祖名旻,滅遼而都於燕。傳太宗、熙宗、廢帝、世宗、章宗、衛王、宣宗、哀宗、末主,凡十世一百十年,滅於元。〇元太祖姓奇渥溫氏,名鐵木真,興自䝉古。傳太宗,滅金,都於燕。太宗定宗,太祖孫憲宗,憲弟世祖,滅宋而南北混一。傳孫成宗,成姪武宗、仁宗,仁英[00076]宗,成姪泰定,武明宗、文宗,明寧宗、順帝,凡十四世,百六十五年,而滅於明。
十七史 全在茲
十七史,當時正史之數。一曰史記,皇、五帝、王、秦楚以至武帝之史,司馬遷著。曰前,班固著。曰後,劉宋范蔚宗著。四曰國志,晉陳壽著。五曰晉,唐太宗著。六曰宋,梁沈約著。七曰齊,梁蕭顯著。八曰梁。九曰陳,俱唐姚思廉著。十曰北魏,北齊魏收著。十一北齊,唐李百藥著。十北周,唐令狐德棻著。十隋,唐魏徵著。十四宋齊梁陳南史,十五魏齊周隋北史,俱唐[00077]李延壽著。十六唐,宋宋祁、歐陽修著。十七五代史,歐陽修著。作者言十七史之畧,全在於茲矣。繼此有宋史、遼史、金史,俱元脫脫、歐陽元、揭徯斯著。有元史,乃明宋濂等著。共稱十一史。
載治亂 知興衰
史者,經國之典,所載者朝廷治亂之由,國祚興衰之理。得其道則治,失其道則亂,千古如一轍。
讀史者 考實[00078]
通古今 若親目
言凡讀史,須要細心考較。君臣紀傳之實,與稗官說真偽不同,賢奸治亂,彰明較著。通達古今,如親眼所,則微辭奧義可得而明,彼短此長可得而評。
口而誦 心而惟
朝於斯 夕於斯[00079]
此以下通言讀之法。惟,思。凡讀經、史、、集諸,要心口相應。口誦而心不惟,則扞格而不入;心惟而口不誦,則神志不專。朝或於斯而夕或不然,則所學有時而廢,所得有時而亡,非時習之道。
昔仲尼 師項橐
古聖賢 尚勤學
此以下雜引古人,以勸勉之讀勤學。仲尼,孔之字。孔之母禱於尼山而生孔,故孔字仲尼。項橐,魯之聖童[00080],七歲而孔師。言聖人生知,尚且辛勤好學,師仿賢聖之童以自勵,況乎今之,可不勉歟?
趙中令 讀魯論
彼旣仕 學且勤
此言旣貴而好學。宋趙普,相太祖、太宗中令,故曰中令。嘗曰:「吾以半部論語相太祖,以半部相今皇,凡世治民安,皆讀論語之功。」彼旣仕,且貴宰相矣,而勤學好讀尚且如此,況未仕之生,可不勉[00081]歟?
披蒲編 削竹簡
彼無 且知勉
此言無而好學。以先,非世家無,非鈔傳寫則無。無紙,非絹帛皮幣簡冊不能鈔,貧而無資者不能得。有路溫舒,牧羊於澤,取蒲草編織成席,借尚鈔而讀之。公孫弘年五十矣,人牧豕於寒竹林中,乃以刀削去竹青,借取春秋鈔而讀之。由是名顯當時,[00082]貴卿相。夫貧賤,而好學如此,今之讀者,易求易辦,輕便精良。如此而不好學,豈非自誤乎?
頭懸梁 錐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
此言苦讀之勤。晉有孫敬,讀夜深,常恐盹倦,乃以頭髻懸於梁上,以妨困睡。蘇秦不遇而,骨肉所賤,乃勵志讀,每值懶惰昏倦之時,將利錐刺其股以自警。[00083]夫之刻苦自勵如此,固無父兄之敎,威嚴課督之。爾軰生,享安居溫飽之樂,有賢父兄以敎率之,安得不思勉勵以自奮哉!
如囊螢 如映雪
家雖貧 學不輟
此言貧不廢學。晉車允好學,家貧,夜讀無油,乃取螢火囊之,而借其光以照讀。孫康寒夜讀無油,乃出庭前,映雪光而讀。夫不以貧而廢學,終成名,況爾[00084]軰有父兄資給,可不勉歟?
如負薪 如挂角
身雖勞 猶苦卓
此言身勞而好學。朱買臣,貧而採樵,不廢讀。方砍柴時,置於林下而讀,負薪而,懸於擔頭,誦而步行。後仕武帝,會稽守。隋李密好學,乘牛而讀,將餘本挂兩角之上。楊越公而奇之,後襲爵蒲山公。身旣勤勞,而猶勞苦堅卓如此,況爾軰飽食終日,無所者乎?[00085]
蘇老泉 十七
始發憤 讀籍
此言年長而好學者。老泉名洵,字明允,宋眉山人,蘇東坡之父。老泉幼而失學,至十七歲始悟其非,發憤攻,以成名,兩皆儒,世號蘇。
彼旣老 猶悔遲[00086]
爾生 宜早思
十七歲雖不老,以人生八歲當入學,十五當入學計之,則已老矣。夫老泉年旣長,有室家之累,初不好學,而一旦悔向學之遲,發憤以成名如此。至爾軰生,當未老之時,宜早思上進,黽勉以成功,莫待老而後悔之無及,安能如老泉天資之高乎?
若梁灝 八十[00087]
對廷 魁多士
此言好學之心至老而彌篤。廷,天之廷;魁多士,狀元。宋之梁灝,苦學一生未遇,及乎年八十有矣,尚能奮發有,對策延,而多士之首。
彼旣成 衆稱異
爾生 宜立志[00088]
彼,指梁灝。言灝年高而才雄力健,能成此名,真古今之獨異者。爾軰讀宜以此法,不以未遇而自荒,不以不遇而自廢,一心向學,至老而不倦,以灝自期,無怠其志可。
瑩八歲 能咏詩
此言幼而早成。北齊祖瑩年八歲,卽能咏詩成章,後著作郎。
泌七歲 能賦碁
唐李泌年始七歲,姑員半千,九歲舉神[00089]童,明皇問曰:「外庭尚有如卿者乎?」對曰:「舅李泌七歲,才勝於臣。」帝令入。時帝方與張說弈棋,帝問曰:「能賦乎?」對曰:「能。」帝命賦方園動靜,泌請問其旨,張說曰:「方若棋盤,圓若棋;動若棋生,靜若棋死。」泌對曰:「方若行義,圓若運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帝奇之,賜以紫衣,後歷相位,社稷臣。
彼頴悟 人稱竒
爾幼學 當效之[00090]
言植、李人童年穎悟,才能動主,早取卿相,人稱竒異如此。爾幼學之人,當以法而效之可。
蔡文姬 能辨琴
謝道韞 能咏吟
言古不獨男好學,雖女亦有聰明才智過人者。蔡伯喈女名琰,字文姬。父方操琴,遇猫捕鼠,文姬知其琴聲帶殺。董卓擅政,邕有憂時之心,方操琴,而文姬其父琴聲焦殺,危難將至。父因卓之誅得罪而[00091]死,流文姬於胡地,文姬作胡笳十八拍之曲,流入中國,幽怨哀。曹孟德聞之,以千金贖回而配士人董玘。謝道韞,晉宰相謝安之兄女,幼能咏詩。庭中雪,安問諸姪韞:「雪紛紛何所似?」姪琰對曰:「撒鹽空中差可擬。」道韞對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安奇之。後嫁王右軍凝之,夫死以莭著。
彼女 且聰敏
爾男 當自警[00092]
言文姬、道韞不過女耳,且能聰明敏捷,審音如此其精明,應對如此其頴異。況爾軰皆男,豈可不如女,而自頹其志乎?當以此自警而自惕可。
唐劉晏 方七歲
舉神童 作正字
此引神童之,以明頴悟之才。唐有劉晏,年方七歲,值明皇幸華清宮,晏攔駕上,帝竒之,謂之神童,授翰林正字。一日詔,楊妃愛之,命坐於膝上,親綰髻。帝[00093]問之曰:「卿正字,正得幾字?」晏俯伏對曰:「諸字皆正,惟有朋字不正。蓋朋字似兩月字而體不正,且以諷當時讒臣用,寵倖多門,朋比而奸。」明皇異之。後歷仕明、肅、代、德,官至戶部尚平章。晏不惟聰頴,而崇正黜邪之心,已於此矣。〇綰,音挽。髻,音計。黜,音出。
彼雖幼 身已仕
爾幼學 勉而致[00094]
言晏雖七歲幼童,然已身入仕林矣。爾等幼學,當勉力以效之可矣。
有者 亦若是
人但不能奮發有耳,彼劉晏亦人,效之何難?
犬守夜 雞司晨
苟不學 曷人[00095]
爾曷不下觀於物類以自警乎?犬與雞,皆畜。犬則有守夜之能,使人不敢犯;雞則有司晨報曉之能,使人知早起。夫雞犬之微,尚有可取之處,況人萬物之靈,豈可晏然自安乎?自古聖賢皆由學而後成,人苟不學,則終下流,反不及雞犬之可取,則亦何以人哉?
蠶吐絲 蜂釀蜜
人不學 不如物[00096]
不觀之於蜂與蠶乎?彼蠶、蜂,至微之物,無求於人,人所畜。蠶則有吐絲結繭以成幣帛之功,蜂則有採花釀蜜以資服食之用。物,成功。汝等堂堂男,倘如不學而荒其業,是昆蟲之不如。
幼而學 壯而行
人之生,非徒於誦讀而已。幼而學聖賢之言,將以壯而行聖賢之行。若徒學而不行其行,何取於學?
上致君 下澤民[00097]
壯行云何?士君得志而行其道。上以能致其君堯舜之君,下以能澤其民如堯舜之民,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揚名聲 顯父母
光於前 裕於後
學儒,聲名達于四方;仕名臣,褒寵加於父母。或全忠盡孝,百世流芳;或正直公廉,一時頌德,俱揚名顯親之。人能以道德勳猷揚顯於世,則盛德業光耀於祖宗,積慶鐘祥垂裕於後世,豈非讀[00098]之效哉!
人遺 金滿籯
我教 惟一經
此總結上文,言凡人遺畱與孫者,但重金銀,我則惟以一經敎,使學聖賢而已。語云:「黃金滿籯,不如敎一經是。」
勤有功 戲無益[00099]
戒之哉 宜勉力
此總戒後學之辭。言凡人殷勤向學,則有日進之功。若怠惰嬉戲,則無益而有損,爾軰宣戒之,戒之!不可不勉力勵志於學,以成儒。[0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