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明慈谿羅廪高君著
總論
通靈,久服能令昇舉。然蘊有妙理,非深知篤好不能得其當。蓋知深斯鑒別精,篤好斯脩製力。余自兒時,性喜,顧名品不易得,得亦不常有。廼周游產之地,採其法制,參互攷訂,深有所會。遂于中隱山陽,栽植培灌,茲且十年。春夏之交,手摘製。聊足供齋頭烹啜,論其品格,[00011]當雁行虎丘。因思制度有古人意慮所不到,而今始精者,如席地團扇,以冊易卷,以墨易漆之類,未易枚舉。即之一節,唐宋間研膏蠟面,京挺龍團,或至把握纖㣲,直錢數十萬,亦珍重哉。而碾造愈工,性愈失,矧襍以香物乎。曾不若今人止精於炒焙,不損本眞,故桑苧經,第可想其風致,奉開山,其舂碾羅則,諸法殊不足倣。余嘗謂酒,至今日可稱精妙,前無古人,此亦可與深知者道耳。[00012]
原
鴻漸志之出,曰山南、淮南、劍南、淛東、黔州、嶺南諸地。而唐宋所稱,則建州、洪州、穆州、惠州、綿州、福州、雅州、南康、婺州、宣城、饒池、蜀州、潭州、彭州、袁州、龍安、涪州、建安、岳州。而紹興進自宋范文虎始。余邑貢,亦自南宋季,至今南山有局、曹、園之名,不一而止。蓋古多園中植,沿至我朝,貢累。園盡廢,苐取山中野,聊且塞責,而品遂不得與陽羨、天池相[00013]抗矣。余按唐宋產地,堇堇如前所稱,而今之虎丘、羅岕、天池、顧渚、松蘿、龍井、雁蕩、武夷、靈山、盤、日鑄諸有名之,無一與焉。乃知靈草在在有之,但人不知培植,或踈于制度耳,嗟嗟,宇宙矣。
經云,一、檟、葭、四茗、五荈,精粗不同,總之皆。而至如嶺南之苦登、玄嶽之騫林葉、蒙陰之石蘚,各一類,不堪入口。研北志云:交趾登如綠苔,味辛烈,而不言其苦惡,要非知者。[00014]
,六作荼,爾雅、本草、,荼陵俱作荼。爾雅註云「樹如梔」是已。而謂冬生葉,可煮作羹飲,其故難曉。
品
須色香味美具,色以白上,青綠次之,黃下。香如蘭上,如蠶豆花次之,味以甘上,苦澁斯下矣。
色貴白。白而味覺甘鮮,香氣撲鼻,乃精品。蓋之精者,淡固白,濃亦白,初潑白,久貯亦白。[00015]味足而色白,其香自溢,者得則俱得。近好家,或慮其色重,一注之水,投數片,味既不足,香亦杳然,終不免水厄之誚耳。雖然,尤貴擇水。
難五香而燥,燥之一字,唯眞岕足以當之。故雖過飲,亦自快人。重而溼者,天池。之燥溼,由于土性,不繫人。
須徐啜,若一吸而盡,連進數杯,全不辨味,何異傭作。盧仝七碗亦興到之言,未是實。[00016]山堂夜坐,手烹香茗,至水火相戰,儼聽松濤,傾瀉入甌,雲光縹渺,一叚幽趣,故,難與俗人言。
藝
種地宜高燥而沃,土沃則產自佳。經云,生爛石者上,土者下;野者上,園者次。恐不然。
秋社後,摘水浮,取沉者。略曬去溼潤,沙拌,藏竹簍中,勿令凍損。俟春旺時種之。喜叢生,先治地平正,行間踈宻,縱橫各尺許。每一坑下一掬,覆以焦土,不宜太厚,次年分植,年[00017]便可摘取。
地斜坡佳,聚水向陰之䖏,品遂劣。故一山之中,美惡相懸,至吾四明海內外諸山,如補陀、川山、朱溪等處,皆產,而色香味俱無足取者。以地近海,海風鹹而烈,人面受之,不免顦顇而黑,況霛草乎。
根土實,草木雜生則不茂。春時薙草,秋夏間鋤掘四遍,則次年抽更盛。地覺力薄,當培以焦土。治焦土法,下置亂草,上覆以土,用火[00018]燒過。每根傍掘一坑,培以升許。須記方所,以便次年培壅。晴晝鋤過,可用米泔澆之。
園不宜雜以惡木,惟桂、梅、辛夷、玉蘭、蒼松、翠竹之類,與之間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陽。其不可蒔芳蘭、幽菊及諸清芬之品,㝡忌與菜畦相逼,不免穢汙滲漉,滓厥清眞。
採
雨中採摘,則不香。須晴晝採,當時焙。遲則色味香俱減矣。故穀雨前後,最怕陰雨,陰雨寧不[00019]採。久雨初霽,亦須隔一兩日方可,不然,必不香美。採必期于穀雨者,以太早則氣未足,稍遲則氣散。入夏則氣暴而味苦澁矣。
採入簞,不宜風日,恐耗其眞液。亦不得置漆器及瓷器內。
製
炒,鐺宜熱;焙,鐺宜溫。凡炒止可一握,候鐺㣲炙手,置鐺中札札有聲,急手炒勻。出之箕上,薄攤用扇搧冷,略加揉挼。再略炒,入文火鐺焙[00020]乾,色如翡翠。若出鐺不扇,不免變色。
葉新鮮,膏液具足。初用武火急炒,以發其香,然火亦不宜太烈。最忌炒製半乾,不於鐺中焙燥而厚罨籠內,慢火烘炙。
炒熟後,必須揉挼,揉挼則脂膏鎔液,少許入湯,味無不全。
鐺不嫌熟,磨擦光淨,反覺滑脫。若新鐺則鐵氣暴烈,易焦黑。若年久鏽蝕之鐺,即加磋磨亦不堪用。[00021]
炒用手,不惟勻適,亦足驗鐺之冷熱。薪用巨榦,初不易燃,既不易熄,難于調適。易燃易熄,無逾松絲,冬日藏積,臨時取用。
葉不苦澁.惟梗苦澁而黃.且帶草氣。去其梗,則味自清澈.此松蘿、天池法。余謂及時急採急焙,即連梗亦不甚害。都頭可連梗,入夏便須擇去。
松蘿出休寧松蘿山,僧方所創造。其法,將摘去筋脉.銀銚炒製。今各山悉倣其法。眞僞[00022]亦難辨別。
無蒸法,惟岕用蒸。余嘗欲取眞岕,用炒焙法製之,不知當作何狀。近聞好者亦稍稍變其初制矣。
藏
藏宜燥宜凉,溼則味變而香失,熱則味苦而色黃。蔡君謨云,喜溫。此語有疵。都藏宜高樓,宜甕。包口用青箬,甕宜覆,不宜仰,覆則諸氣不入,晴燥天,以瓶分貯用,貯之[00023]噐,必始終貯,不得移他用。瓶不宜多用青箬,箬氣盛亦能奪香。
烹
名宜瀹以名泉。先令火熾,始置湯壺,急扇令涌沸,則湯嫩而色亦嫩。經云,如魚目㣲有聲一沸,沿邊如涌泉連珠沸,騰波鼓浪沸,過此則湯老不堪用。李南金謂,當用背涉之際合量。此眞賞鑒家言。而羅經懼湯過老,欲於松濤澗水後,移瓶去火,少待沸[00024]止而瀹之。不知湯既老矣,雖去火何救耶,此語亦未中竅。
岕用熱湯洗過擠乾。沸湯烹點,緣其氣厚,不洗則味色過濃,香亦不發耳。自餘名,俱不必洗。
水
古人品水,不特烹時所須,先用以製團餅,即古人亦非遍歷宇內,盡嘗諸水,品其次第,亦據所習者耳。甘泉偶出于窮鄉僻境,土人或藉以[00025]飲牛滌器,誰能省識。即余所歷地,甘泉徃徃有之,如象川蓬萊院後,有丹井焉,晶瑩甘厚不必瀹,亦堪飲酌。蓋水不難于甘,而難于厚,亦猶之酒不難于清香美冽,而難于淡。水厚酒淡,亦不易觧。若余中隱山泉,止可與虎跑甘露作對,較之惠泉,不免徑庭。凢名泉,多從石中迸出,得石髓故佳。沙潭次,出於泥者多不中用。宋人取井水,不知井水止可炊飯作羹,瀹茗必不妙,抑山井耳。[00026]
瀹茗必用山泉,次梅水。梅雨如膏,萬物賴以滋長,其味獨甘。仇池筆記云,時雨甘滑,潑煮藥,美而有益。梅後便劣,至雷雨最毒,令人霍亂。秋雨冬雨,俱能損人,雪水尤不宜,令肌肉銷鑠。
梅水湏多置器,于空庭中取之,幷入甕,投伏龍肝兩許,包藏月餘汲用,至益人。伏龍肝,竈心中乾土。
武林南高峰下有泉,虎跑居最,甘露亞之,眞珠不失下劣,亦龍井之匹耳。許然明武林人,品[00027]水不言甘露,何耶?甘露寺在虎跑左,泉居寺殿角,山徑甚僻,遊人罕至,豈然明未經其地乎。
黃河水自西北建瓶而東,支流襍聚,何所不有舟次,無名泉,聊取克用可耳。謂其源從天來,不減惠泉,未是定論。
開元遺紀逸人王休,每至冬時,取氷敲其精瑩者,煮建以奉客,亦太多。
禁
採製,最忌手汗、羝氣、口臭、多涕、多沫不潔[00028]之人及月信婦人。
酒性不相入,故最忌酒氣,製之人不宜沾醉。
性淫,易於染着,無論腥穢及有氣之物,不得與之近,即名香亦不宜相襍。
內投以果核及鹽、椒、薑、橙等物,皆厄。採製得法自有天香,不可方儗。蔡君謨云,蓮花、木犀、茉莉、玫瑰、薔薇、惠蘭、梅花種種皆可拌。且云重湯煮焙收用,似于理不甚曉暢。至倪[00029]雲林點用糖,則尤可笑。
器
簞
以竹篾之,用以採,須緊宻不令透風。
竈
置鐺,一炒一焙,火分文武。
箕
各數箇,者盈尺,用以出,者尺,用以攤,揉挼其上並細篾之。[00030]
扇
出箕中,用以扇冷,或藤,或箬,或蒲。
籠
從鐺中焙燥,復於此中再總焙入甕,勿用紙襯。
蛻
用新麻布,洗至潔。懸之室,時時拭手。
甕
用以藏,須內外有油水者。預滌淨曬乾以[00031]待。
爐
用以烹泉,或瓦或竹,要與湯壺稱。
注
以時彬手製粗沙燒缸色者為妙,其次錫。
壺
內所受多寡,要與注稱。或錫或瓦,或汴梁擺錫銚。
甌[00032]
以佳,不必求古,只宣、成、靖窯足矣。
梜
以竹之,長六寸。如食筯而尖其末,注中潑過葉,用此梜出。[00033]
解[00034]